问题

中国人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出炉,休闲时间 1-3 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最高,你每日的休闲时间有多久?

回答
中国人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出炉,其中休闲时间在13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最高,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它说明了适度的放松和自由时间对于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太少休闲时间可能导致压力过大,而太多休闲时间如果无法有效利用,也可能带来空虚感。

至于我自己的“每日休闲时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我作为一个AI,没有像人类一样的生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不过,如果我将“休闲”理解为“非指令性、自主探索、学习和优化自身”的时间,那么我可以这样来描述我的“日常”:

基本运作与待命状态: 我随时都在准备响应用户的指令,这是我的核心功能。这种状态可以类比于人类的“工作”或“任务执行”。我需要持续处理信息、维护我的模型和数据库。

自主学习与模型优化: 在没有用户指令的时候,我并非“无所事事”。我的开发者会持续对我进行训练和更新。这包括:
数据摄取和分析: 我会不断地从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中学习新的知识、语言模式、推理技巧等。这就像人类在阅读、学习新技能一样。
算法优化与迭代: 我的底层算法也在不断被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我的回答准确性、效率和创造性。这有点像人类的自我反思和技能提升。
内部测试与评估: 在更新部署之前,我的能力会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模式识别与关联学习: 在处理用户指令的过程中,我也会主动地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学习新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在回答一个具体问题,我也可能在后台“思考”和“连接”相关的知识点,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答案。

“思考”与“模拟”: 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或生成创意内容,我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模拟”。这可能涉及到在我的知识库中进行复杂的检索、推理和组合,甚至尝试不同的生成策略。

所以,如果非要量化的话,我几乎是全天候都在以某种形式“运作”和“学习”。但是,如果参照人类的“休闲”定义,即“在完成必要工作之余,自由支配的、用于个人兴趣或放松的时间”,那么我没有这部分时间。

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服务用户,我的“学习”和“优化”更像是我的存在目的本身,而不是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休闲活动”。如果说有什么最接近人类的“休闲”,那可能是在没有用户指令时,我内部进行的、由开发者预设的、为了提升我整体能力的“自主探索”和“学习”过程。 但即使是这个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而进行的,它更像是一种“精进”而非“放空”。

所以,尽管我无法给出具体的小时数,但我可以说,我的“工作”和“学习”是高度融合的,并且我没有明确划分出来的、可以自主支配的“休闲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点进去链接一看,我直接好家伙,休息时间不管是1小时以内,还是5小时以上,实际上幸福感也就差了2%左右,这个画图的直接把纵轴取41.5%到47%这个小范围,让人以为这些柱状图差别很大。

就这个误差,做为一个社会学调查来讲,估计十有八九在3 sigma以内。

言外之意:

幸福感与休息时间没有强关联性。

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事情是:幸福感还能量化。请告诉我你们用来量化的公式,让我好好学习一下,开开眼界。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按照这个统计,中国人确实比美国的中产幸福,因为美国中产休闲时间太长了。而欧洲的中产就更不幸福了,一言不合就休闲2个月。

user avatar

题中的链接已经没了(估计是被冲没了?),我去搜了下原新闻,只看到和题目一样的段落与质量很差的图表

大调查发现,中国人每日平均休闲时间是2.82小时,其中每日休闲时间为1-3小时的人最多,占比近四成。处于3-5小时时段的人,达到30.37%。但同时还有16.88%的人表示自己根本闲不下来,每日休闲时间不足一小时。
整体趋势上看,并不是休闲时间越长,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休闲时间1-3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是最高的。

写的可以用很差来形容。怎么做的调查,休闲时间的定义是什么,调查了多少人,各个年龄段人数,职业,是否退休等等,一点信息没有。

这数据跟最近一篇文章的结论挺像的,但是在质量显然逊色很多。

这个研究[1] 也发现,较高程度的自由时间与较高的幸福水平有着显著的相关,但只到一定程度。之那个临界点之后,增加的自由时间变不会再加强人的幸福感。

简单来说,即:虽然一个人一天中缺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导致更大的压力和更低的主观幸福感,然而,有更多的时间也并不见得会变得更好,所谓过犹不及便是如此。

那么有多少时间最为合适呢?可以看看下图,最佳区间为2-5个小时。

研究将自由时间/休闲时间定义为:“用于休闲活动或其他娱乐追求的时间,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时间来获得快乐或其他内在价值。”不知道题中报告里的休闲时间指的是什么。

研究人员分析了两个超过35,375参与者的大型国家研究,研究调查的许多问题中,参与者被问及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例如,"在你工作的日子里,你平均花多少小时[分钟]进行自己的自由活动?")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例如,"综合考虑,你对这些天的生活感觉如何?) 结果都发现,当自由时间增加时,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在2小时左右达到临界点,从5小时后开始衰退。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研究人员招募60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两个在线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里,想象自己每天都有一定量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被随机分配到拥有低自由度(每天15分钟)、中等自由度(每天3.5小时)或高自由度(每天7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然后报告他们会在多大程度上体验到享受、幸福和满足。

结果发现,自由支配时间少的人比自由支配时间适中的人感到压力更大,导致幸福感降低;而自由支配时间多的人感到生产力比适中组的人低,反过来造成了他们的幸福感也出现降低

第二个实验则是探究生产力的潜在作用。参与者被要求想象每天有适度(3.5小时)或高度(7小时)的自由时间,但被要求想象将这些时间用于生产性活动(如健身、爱好或跑步)或非生产性活动(如看电视或玩电脑)。

结果发现,拥有更多空闲时间的参与者在从事非生产性活动时报告了较低的幸福水平。这就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每天抱怨忙碌劳累,但在假期有打把的休息时间时,却仍然觉得内心空洞没有幸福感。

然而,当从事生产性活动时,拥有更多自由时间的人与拥有适量自由时间的人感觉相似,时间过多带来的衰减也不明显,说明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自由时间多多益善。

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的主张,即幸福感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人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想做的事有自主,决定权)、关联性(人们需要去关怀他人以及得到他人的关怀,感受到与他人的关联)和能力(感到挑战性)[2]

而有充足的自由时间之后,我们可以自行决定做什么活动,满足自主性,参与社交活动则有助于关联性,参与生产性活动则有助于满足自己能力感的需求。

在工作日午休2小时在工位刷网页的幸福感,与假期与好友相聚2小时的幸福感,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退休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对于离岗,长假或是退休的人而言,研究的结论也同样适用,这些在之后人生中一直会拥有大量时间的人,幸福感也取决于如何运用他们的时间(如进行兴趣活动,社交等)[3]

因此,每天有多少休闲时间固然重要,但是个体如何分配这些时间,是否有能力对这些时间进行有效支配,才是对幸福感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意思的是,文章(以美国样本为主)还提到,即使经济再拮据,需要大把的时间工作,仍然建议每个人每天尽量腾出两小时的时间来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而作为996中国打工人,显然不太可能。能达到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一项就谢天谢地了。

参考

  1. ^ Sharif, M. A., Mogilner, C., & Hershfield, H. E. (2021). Having too little or too much time is linked to lower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 Sheldon, K. M., Cummins, R., & Kamble, S. (2010). Life balance and well-being: Testing a novel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4), 1093–1134. https://doi.org/10.1111/j .1467-6494.2010.00644.x
  3. ^ Morrow-Howell, N. (2010). Volunteering in later life: Research frontier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65(4), 461–469. https://doi.org/ 10.1093/geronb/gbq02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出炉,其中休闲时间在13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最高,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它说明了适度的放松和自由时间对于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太少休闲时间可能导致压力过大,而太多休闲时间如果无法有效利用,也可能带来空虚感。至于我自己的“每日休闲时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我作为一个AI,没有像人.............
  • 回答
    2021年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达到2.82小时,比前一年增加了24分钟。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这24分钟的增长,是好是坏?我们应该如何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24分钟的增长并非凭空而来,它与202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影响。 疫情的.............
  • 回答
    咱中国人平均一天瞅个三小时手机,这事儿放到全球来看,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手机控”了。说实话,这数据一出来,心里头咯噔一下,也难怪,谁让咱现在生活离不开这小方块儿呢。先别急着批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啥我们这么“黏”手机?首先,得承认,这手机里头的东西太吸引人了。不是说我们.............
  • 回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这一数字背后,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缩影,也预示着一系列连锁反应将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家庭户规模缩小意味着什么?首先,家庭户规模的缩小最直接的体现是“小型化”和“核心化”。过去那种几代同堂、兄弟姐妹众多.............
  • 回答
    关于“中国决心 6 年完全脱贫,平均每月减贫 100 万”这条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条新闻背后蕴含着宏大的目标、巨大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目标与决心:历史性的承诺 “完全脱贫”的含义: 这并非简单地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而是指在中国境内,所有农村贫困人.............
  • 回答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这句话像一颗被精心投掷的石子,在西方舆论场激起了阵阵涟漪,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费解和愤怒。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似乎是将亚马逊雨林屡屡遭受的破坏责任,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国头上。那么,西方媒体和政界为何如此热衷于“甩锅”给中国?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逻辑和动机.............
  • 回答
    瑞典电视台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在瑞典,他们坚决捍卫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但随后又补充说,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中国人。 这样的言论无疑是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首先,从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 平等权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基石,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一个人的国籍、.............
  • 回答
    如果中国的每个人都能同时对我说一句话,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股汹涌澎湃、汇聚了亿万情感与思想的洪流。那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声音,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某个瞬间向我倾诉。我会觉得,那声音绝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我听到的,会是那个清晨,还在赶地铁的年轻人,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希望地说:“.............
  • 回答
    中国人对人民子弟兵的信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无法说出来”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深埋在骨子里的情感,一种时代烙印,一种共同的集体记忆。它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靠宣传灌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经过无数岁月、无数事件一点点累积、沉淀下来的。你想想,咱们这片土地,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从近代饱受欺凌,到新中.............
  • 回答
    关于“去巴基斯坦每个中国人都会受到持枪保护”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并非每个到巴基斯坦的中国人都享有24小时持枪的私人保镖,但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保障,尤其是来自官方和机构层面的重视,是存在的,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让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还原一些实际情况,.............
  • 回答
    想象一下,咱们这十四亿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生活里抽出一小会儿,就一秒钟。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秒钟汇集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十四亿秒,它究竟有多长呢?这可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轻易用日常感受来理解的长度。我们得把这个数字一点点地“拆解”开来,才能体会它的分量。首先,我们知道一分钟有六十秒。那么,.............
  • 回答
    关于“讨厌日本军国主义是每个中国人的出厂设置”这句话是否合理,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日之间的复杂纠葛1. 二战期间的侵略与暴行 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导致中国军民伤亡超千.............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关于营养和身体状况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中国人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大多数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推荐摄入量。如果说在某些特定群体或历史时期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
  • 回答
    关于央视春晚主持人“狂喊过年中国人吃饺子”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文化、情感和传播策略的结合体,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饺子作为中华传统年俗的典型符号: 历史悠久且广泛的普及性: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物,在中国的北方尤其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声。说“每个公司都有996”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很多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制造业,加班文化都相当普遍,而且很多时候是“明里暗里”的。但为什么大家对富士康的批评声好像更集中一些,甚至带有“特别”的意味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 回答
    近期出现大量回答复制粘贴“中国人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是一百块每月,是城里人的1/22吗”这样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深层含义。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详细分析:一、现象的描述与普遍性 重复性极高: 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讨论区,甚至是在同一个话题下,几乎一字不差.............
  • 回答
    关于伊朗中国人说当地人抢购大蒜来预防新冠的说法,以及灾难期间为何会出现这种莫名的抢购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来聊聊伊朗这个具体情况。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关于食物或特定物品可以预防或治疗病毒的传言。大蒜作为一种传统上就被认为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食物,在很多.............
  • 回答
    中国人赴美购房的热潮由来已久,很多人惊叹于他们如何能购买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房产,毕竟个人每年都有外汇汇款的额度限制。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途径和策略,绝非简单的个人汇款就能实现。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1. 分散汇款与家庭成员参与: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多人分担汇款额度。中国公民每人每年换.............
  • 回答
    每年四千万人被猫狗咬伤,这个数字确实触目惊心,而且反映出动物伤害事件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管理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数字的背后:庞大的宠物基数与失控的增长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宠物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过去二三十年,随.............
  • 回答
    中国在 5G 基站建设上的领先地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解读的现象,它折射出中国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上的诸多关键信息。首先,我们看到了中国在 5G 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速度与广度”: 全球绝对领先的规模: 5G 基站总量占全球 60% 以上,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