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那为什么民工每天主要都吃碳水身体还很结实?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关于营养和身体状况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中国人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大多数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推荐摄入量。如果说在某些特定群体或历史时期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那和现在“普遍缺乏”的说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民工在日常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情况下,身体依然表现得很结实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分析:

1. 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与“结实”的定义:

高强度体力劳动: 民工的日常工作通常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最直接、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身体在大量消耗能量时,会优先利用碳水化合物。
“结实”的视觉和功能性解读: 当我们说民工“结实”时,通常是指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耐力好,能够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这种“结实”更多地体现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上,而非单纯的体型大小或肌肉的爆发力。

2. 碳水化合物在体力劳动中的核心作用:

能量供应: 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馒头、土豆等)在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是肌肉细胞最主要的燃料。在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中,葡萄糖的有效供应至关重要。
糖原储备: 身体会将一部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作为能量的“备用电池”。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能够保证糖原储备的充足,从而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耐力。
节省蛋白质: 当碳水化合物供应充足时,身体会优先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从而“节省”蛋白质,避免其被分解用于能量供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建和修复组织,而不是提供能量。如果碳水化合物不足,身体就不得不分解蛋白质来获取能量,这反而不利于肌肉的生长和修复。

3. 蛋白质并非“唯一”或“首要”的肌肉构建物质,但至关重要:

蛋白质是肌肉的“建筑材料”: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肌肉纤维生长、修复和维持的基本单位。没有足够的蛋白质,肌肉就无法有效地修复在劳动中受损的部分,也无法有效增长。
关键在于“足够”而非“过量”: 对于维持肌肉功能和生长,重要的是摄入足够量的优质蛋白质,而不是越多越好。过量的蛋白质会被分解为能量或以其他形式排出体外,并可能给肾脏带来负担。
其他营养素的协同作用: 肌肉的健康和功能不仅仅依赖于蛋白质,还与维生素、矿物质(如钙、镁、铁)以及健康的脂肪等其他营养素密切相关。

4. 为什么即使以碳水为主,民工依然看起来结实?

日常摄入量可能足以满足基本需求: 虽然主食以碳水为主,但日常餐食中通常也会包含少量的肉类、蛋类、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蛋白质来源。这些食物即使份量不大,但如果持续摄入,也能提供一定量的蛋白质,足以满足身体对基本肌肉维护和修复的需求。
身体的适应性: 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其身体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例如,肌肉的利用效率可能更高,对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机制可能更有效率。
运动训练本身促进肌肉发展: 体力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训练”。即使没有专门的健身计划,日复一日的重体力劳动也会不断刺激肌肉的生长和力量的增强,从而使身体看起来结实。
体脂率的影响: 很多民工的体脂率可能不高。当体脂率较低时,肌肉线条会更加明显,即使肌肉总量不是特别大,也会给人一种“结实”的观感。而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如果超出能量消耗,确实可能导致体脂增加,但这取决于个体代谢能力和总体饮食结构。
“结实”的误读和期望: 有时候,“结实”也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者对“体力劳动者就应该肌肉发达”的固有认知。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能够完成繁重的工作,这本身就证明了他们身体的健康和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潜在的营养不足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许多民工身体看起来结实,但仅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长期来看可能存在蛋白质、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的风险。这可能会影响长期的健康,例如增加受伤风险、减缓肌肉修复速度、影响免疫力等。所以,即便看起来结实,也 不代表这种饮食方式是 optimal(最佳)的。

总结来说:

民工身体“结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高强度体力劳动本身是促进肌肉发展和力量提升的最主要原因。 即使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较高,但只要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基础的蛋白质,就能支撑身体进行日常的劳动和维持肌肉的基本状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碳水低蛋白”的饮食就是健康的或者最佳的。理想的健康饮食应该包含均衡的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充足的微量营养素。对于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来说,确保摄入足够且优质的蛋白质对于肌肉的修复、生长和整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劳动强度,延长职业生涯,并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的话生活可能会差点,但现在真不至于每天都吃碳水了。

有几个B站的账号可以看一下,一个是民工食堂:

这是一个工地食堂自己的账号,拍的就是食堂做饭、吃饭的内容,以及一些民工身上的故事。

这里面的民工差不多一顿饭的标准是在8~10元左右。虽然不能说想吃什么吃什么,但基本的鸡肉和蛋是能管够的。工地批发量大,一次都是几百斤、上千斤,都以冻肉为主。肉的质量虽说没多高,但是基本的蛋白质供应没问题。

还有一个是朋磊在努力,里面有个工地美食系列,主要是对他的家——也就是山东临沂的各个工地饭摊的体验。这里面的饭摊,或者是以5~10元荤素自选为主打,或者是以8元、10元管饱为卖点,里面的肉菜也不算少。想吃肉的话,肯定也能吃饱。

虽说现在民工的工作环境并不算太好,但至少也该对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点信心。现在来说,只要肯下力挣钱,吃肉早就不是什么难事。

再说15个鸡蛋真的夸张吗?现在超市鸡蛋大概四五块钱一斤,一些大型农贸市场批发价可能就是三四块钱一斤,15个鸡蛋也不过是五六块钱。而像我们老家的县城,正常出勤的民工一个月至少都可以挣到5~7K以上的工资,这点吃肉的钱也真不算多。

另外,高赞 @探云 说的只是一部分,现在的民工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吃的是力气饭,像我家里就有亲戚在工地上搬砖、扛水泥袋等,他们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术,身体虽然壮但的确是一身病。但也还有一部分吃的是技术饭,比如我家里有个弟弟在职业学校学了电工技术,现在在工地给人干活。这个工地包吃包住,而且他主要是负责给室内装修,虽然累但却不必挨晒。所以打了十几年工的他,皮肤反而比我还白,人也是那种很健康的强壮。而现在随着一些机械在工地上的使用,技术民工所占的比例实际上是在增高的。这些人挣得不算少,自然也就能吃的更好些,除了工作环境脏点之外,吃肉对他们来说就更不是什么难事了。

user avatar

农民工身体并不结实,相反他们全身是病。

农民工跟运动员差不多,以透支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超出常人的力量。即使饭量大,也无法弥补他们身体的损耗,搬运货物跟健身是不一样的,完全是在折腾身体。

我初中那会儿自诩身强力壮,就去家里的仓库帮忙装卸货,搬了一个下午,有点怀疑人生了。平均一件三四十斤,我搬个三百件已经达到极限了,浑身酸痛,回去歇了两三天才缓过来。然而仓库的工人们,每天基本上七八百件没跑了,而且很多货物远超三四十斤!搬运货物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讲就是家常便饭,搬久了就习惯了。更有天赋异禀者,一日上千,甚至两千都没问题!这类人我知道的就两个,一个从早上八点干到晚上十点都不觉得累,第二天继续奥利给!一个每天干完活还要做一百个俯卧撑助助兴……跟牲口差不多吧。

但是他们能干是真的,一身的病也是真的,不过最常见的就是腰肌腰损。很多人以为搬货是手酸,其实你自己去搬一下午就明白了,腰会特别酸,甚至抽筋,这非常考验你的核心力量。你让一个健身熟练的人来搬货,他肯定比不上那些熟练工人,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你健身可以三天一练,工人可是天天上班。

但是要说健康结实,农民工是谈不上的,压根不沾边。


最后说一下,很多人对我貌似有些误会,提出颇多质疑,也以为我是指点江山的人上人,这里做几点说明吧:

第一,我初中那会儿家庭经济不好,放假都需要去帮忙搬运货物,论经验,可能我比你们这些专业抬杠要多一点点。再者,我说的事例都是来自于自家小公司的员工,好歹近三十年,任职过的员工数没有上千,也就数百,了解到的不比你们道听途说,走过路过惊鸿一瞥的少吧?

第二,工人的薪酬水平受各地经济水平的影响,其表现是参差不齐的。就说我们这个县级市的工资水平,搬运工是五千封顶,绝对不会再多了。有人说,他们那的工人一天四五百,都是天天下大排档吹啤酒,那可能是他在做梦吧,反正我们这绝对没有!

第三,我没有说工人们吃得不好,我是说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不好。我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仓库大楼,日常饮食是和工人们在一块的,工人的三餐和家常菜差不多,都是小锅炒,但偏重油重盐,且肉食明显多。我记得我每天晚上都会溜去食堂偷吃,因为剩饭不少。为什么会有剩饭?因为伙食充沛啊,工人们可以吃到吐。也正是因为条件太好了,工人们存在严重的浪费情况,有的时候工作上有情绪,吃饭的时候便故意装满满的一大碗饭菜,只吃几口就倒到泔水桶,自己跑去外边开小灶。后来后勤进行改革,不再为员工提供餐食了,改为餐食补贴,每人一顿十五,一天三十,转为薪酬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既杜绝了浪费现象,也省了一大笔钱!其实工人群体有你想象不了的恶劣行径,这里不多说了,偏题了。

第四,我们当地的支柱产业是纺织业,故而大大小小的纺织厂是非常多的。这里也要着重说一下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基本上在三千五到五千徘徊,绝对不会超过五千。我的亲戚、朋友家里很多都是开厂子的,这块我还是略有了解。在这些厂子当搬运工,也是很累的,也不存在能天天下大排档的情况。他们这类企业,招工明显难,这个跟行业特性和当地政策有关系,内在原因错综复杂,不可能几句话就说清楚。但是,薪酬水平也就那样,再缺人,也不会花一万招你过来。

第五,上述这类纺织企业,工人的伙食不会太好,想要跟大学食堂那样“可口”是不可能的,毕竟是大部分小微企业,不可能跟大厂比较。基本上都是大锅炖炒,平均水平跟你们军训吃的差不多,能吃而已。

user avatar

显然很多人不了解工地。

据我观察,目前的工地农民工来源主要还是以老乡相互介绍为主。

经常一个 工作面 的农民工都是一个村的,或一个县的,围绕着工头转。

吃的问题一般由工头解决。

工头雇人买菜做饭,或者把自己的媳妇叫过来做大锅菜。

好吃就别指望了,淀粉(大米、馒头)、脂肪(油、肥肉)绝对管够,瘦肉也有一些,可能不多。

这种大锅成本很低。肉都是大块的,菜也是一大锅。

能在一起炖或一起炒的,绝对是放一起炖或炒。

农民工喜不喜欢吃瘦肉?这个要分人。也要看做的什么工作。

体力付出比较大的,经常拉、扛、搬运、挖、砸,之类的,会更喜欢肥肉。

干细活的,操作设备、布置电缆活儿轻一点,当然会喜欢瘦肉。

这种肉都腻得要死,换作我现在看一眼头就胀了,但是如果是高中那会的我,求之不得。当时我吃食堂随身携带一罐猪油,每顿饭里都要加一勺猪油。现在家里炒菜出的猪油,都一碗一碗地倒掉。

馒头蘸肉汤,这是工地人常见的吃法,看着越吃越香。

现在工地上,只要有活儿,大工一天3-4百,小工一天2-3百,人均吃饭花个20-30元钱,问题不大。

工头会不会扣呢?

前面说了,一般都是老乡介绍,乡里乡亲的,口碑不好的,下次人家不跟你。

最担心的还是怕拖欠工资。主要是上面拖欠工头的。

现在农民工也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拖欠超过一个月八成都走人了。大家都知道,一拖就容易越拖越多。

这些年拖欠工资的现象已经不常见了。

农民工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安全。

据我了解,被钉子扎穿鞋底受伤是常有的事(我在国外了解到工人必须穿带铁板的鞋子)。

另外,摔伤、被东西砸到,也是时有发生。

吃真不是问题。

(不排除个别现象)

user avatar

并不,

农民工的身材普遍不能保护自己的关节和韧带,所以干到四十多就有点干不动了,要么带徒弟转成技术型,要么直接回老家,一身伤,再干命都没了。

c罗当年增肌,很多键盘足球评论家都说完了,因为上身重了,灵敏度降低了,没那么轻灵了,甚至说他是为了泡妞故意练的,总之就是各种唱衰,

后来我们也看到了,强大的肌肉群保护了身体,让他在对抗中容错率更大,就他那庆祝动作,一般人总来都要把膝盖搞伤。

农民工的身体仅仅是能完成劳动必要的发力,还没到冗余可以充分保护身体的程度,

蛋白质摄入依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动物优质蛋白。

郭德纲相声里,天桥卸煤工尚且能干一上午活,赚到钱了下午去饭馆吃盘宽汁的软溜肉片,配上一角酒加白坯面条,吃完了还有余财天桥看把式听相声,买上白菜水疙瘩回家养活一家老小,

旧社会讲穷文富武,出大力的要是吃不好,那就是拿元气换钱,折寿是肯定的。

user avatar

你对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两个事。第一,我中学做过苦力。第二,我工作每个礼拜要去工地验收。

有兴趣可以去工地观察一下,工地农民工的年龄分布。大多数都是50岁以内。为什么?

负重深蹲你做多重做多少次?100斤10个四组?一组30秒,休息30秒?

我上中学的时候,我老妈不知道从哪看的鸡汤,说外国孩子零花钱都是自己挣的。于是家里开窗帘店家具店,让我当搬运工人。读者知音这种狗比杂志真的害死人。

我扛着100斤的包上下楼,一组10分钟中间不能休息。一个月下来整个人瘦了5斤。发育年龄做大重量苦力,这就是亲妈。我也不怪我妈,我怪读者知音。

读者知音通篇都是去哪,见了哪个朋友,吃了个什么饭,遇到点什么事,看见了谁很棒。全这个。很煽情,没数据。老公知都这样,文笔很好,理科为零,煽情拿手,智力不足以罗列搜集分析数据。

主要受众就是自诩爱阅读的女性。

我见过很多扛包的苦力五十岁腰就直不起来了。

工地做苦力不是健身。对关节是消耗,是不可逆的磨损

重体力活是应该碳水为主的,因为这个东西血糖产生的速度最直接。

但是并不代表农民工健康。上班白领虽然有颈椎腰椎问题,但是大多数是60岁以后才影响生活。农民工通常关节劳损50岁开始就影响生活。

这种问题看着蛮心塞的。就好像之前有个沙雕问,为什么网上说收入低但是我身边都是月入几万。这聪明的言论宛若一个睿智。

农民工吃的蛮成问题的。因为重体力,每天重油重盐重精淀粉。这些都会导致内脏压力大。所以农民工身体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明每天巨大运动量,却很容易30岁就高血压。明明巨大运动量,胸肌胳膊维度都蛮可观,但是也容易长肚腩。

因为重油重盐影响血管,精淀粉自然容易长肚腩。低学历体力工作者普遍认为。第一,不吃盐没力气。第二,不吃油,没油水做体力活伤身体。第三,白米白面养人。

总之,你对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是挺麻烦的。一方面传统文化就是如此。另外方面接受教育和分析数据的能力=0。无解的。内脏压力大,重体力却高血压和内脏脂肪多。无解

ps:长期高盐意味着高钠。食盐是人体获得钠元素最主要的途径

每天补充1500毫克为低水平

每天补充2400毫克为中等水平

每天补充3500毫克为高水平。

如果折合成盐的分量,8.9g食盐里已经有3500毫克的钠了。8.9g的盐,也就一勺半的样子。重油盐的工地菜(为了多吃饭少吃菜),盐是严重超标。

而长期钠摄入过多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高血压

钠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导致血压升高,钠摄入过高会导致钾流失增加,钠钾比例失衡也会影响血压上升。

2.骨质疏松

钠增加会导致体内钙流失增多,钙流失增多会导致骨量减少,严重时会患有骨质疏松

3、脏器负担

钠摄入过多也会使饮水过多,导致血容量增加,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ps: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长期摄入过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并有加速血液凝固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user avatar

那什么老婆家里做工程的,这个我有发言权。

缺不缺蛋白质我不知道。不过我和工人同吃同住一个月。但是我没有工人的运动量。我发现我胖了五斤。。

下面说说工人一天的伙食。十天的菜单不重复。十天一轮回。我拿一天说。

早饭 面条青椒鸡蛋酱卤。鸡蛋一人一个。面条和卤不限量,鸡蛋限。

中午 三菜一个炸鸡腿 白菜炖粉条(每人大概能分三片肥五花。肥到发呕那种)另一个菜属于小菜,有时候是油炸花生有时候是蚕豆。然后一点小咸菜。一份大米饭。米饭一般一斤左右。满满一铲子。由于午饭一般是工地吃。所以定量,多少就是多少。吃不饱没有。不过一般都能吃饱。饭量大吃不饱的等几个小时晚饭多吃点。

晚饭,酱大骨头,五花肉炒青椒,凉拌黄瓜。咸菜大米饭管够。饭菜一般凉菜会多做。毕竟吃不完第二天早饭能当小菜。

这里面五花肉亘古不变,油炸也偏多。总之,重油重盐。甚至天热了还得发盐汽水一人一天一瓶。出汗盐的消耗量极大。热量也消耗的极大。至于精壮是真没有。所有人都有个大肚子。有劲儿是真有劲儿。和精壮不沾边。而且身体挺不好的,只不过人家不矫情。。。平均寿命大概就70岁吧。真的,属于透支身体。

user avatar

1.农民工的蛋白质缺乏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

现在的农民工大多数还没到吃不起肉的地步,尤其是工地上,管饭的工作,伙食太差了会抱怨,留不住人,干不好活,所以伙食都不会太差。

自己买饭吃的话,以成都为例,一份两荤两素的快餐低至10元,去年涨了些价,现在涨到13-15元了

以下是我昨天刚吃的一份13元两荤两素的快餐,目测有30-50克瘦肉,50克鸡蛋,100克豆腐(豆腐埋在下面了看不见)

粗略估算瘦肉含蛋白质20%,姑且算它有10克蛋白质

鸡蛋含蛋白质13%,7克蛋白质

豆腐含蛋白质10%,10克蛋白质

加起来一共27克蛋白质

特别注明:由于我不想吃太多肉,我这次选的菜都是相对肉比较少的,还有很多肉更多的菜可以选择,还有,这个西红柿炒鸡蛋算素菜哦

其他含蛋白质的部分还有豆角等素菜和不限量米饭,还提供免费的鸡蛋紫菜汤或者豆浆二选一(虽然蛋花不多)

一个冷知识:米饭里也有蛋白质,每100克米饭含蛋白质2-3克左右

再来一个冷知识:我们平时说的一两饭二两饭这个两,指的是生大米,一两大米50克,煮成熟饭大约120克

假设这个农民工这顿饭吃三两米饭,约等于360克熟米饭,你猜猜蛋白质有多少?

7.2-10.8克

这可不是能忽略的量啊,然而目前所有的回答,几乎都认为,肉里的蛋白质才是蛋白质。

所以算上米饭,这顿午餐的蛋白质含量粗略估计在30-40克之间,如果他米饭吃得多,还喝了蛋花汤或豆浆,那么达到50克也很轻松。

假设这个农民工一天最低应该摄入80克蛋白质,午餐应该至少占三分之一,那这顿午餐完全达标了。即使他每天要吃100克、120克蛋白质,也足够达标了。

工地伙食标准应该不会低于快餐(有做工地的朋友可以评论验证


2.农民工的身体可能没有你想象的结实

为了赚钱的劳作和为了健康去锻炼是不一样的,农民工卖力气换钱,很多都落下了身体疾病,过度劳累造成的骨病很多,腰腿疼痛腰间盘突出有吧?

整体上来讲,农民工在饮食营养上确实更不讲究,多数都缺乏营养学知识,很多还有烟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各种问题(不一定是缺蛋白质,更可能缺钙,缺别的,各种营养不均衡,甚至还有很多人的问题就是肉吃多了)

健康意识普遍很差,很多人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甚至生病了都不愿意去医院,长此以往,容易出大问题。

所以,农民工里,各种骨肉病痛、代谢疾病、内脏损伤、骨质疏松、老了以后身体状况不佳等等,都很常见。


评论有人说我不懂营养学,说米面这些都不是优质蛋白质,不能够算的,翻个白眼给你们,你们这是典型的误区

不优质的蛋白质也一样是蛋白质,不可忽视。一般建议膳食中有不低于一半的蛋白质是完全蛋白质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中国人缺乏蛋白质?。。。。什么都什么年代了,中国人都是营养过剩。。。

user avatar

我21岁那年,托亲戚关系在附近钢铁厂里干了一年民工,年纪小,又单薄,只能算小工。

工头看在我亲戚是个小官的份儿上,给了我个高薪,一天五十,其他小工都三十。

月底不发工资,统一年底结账,平时想花钱,抽烟喝酒,找工头预支,支个三五十块。

除了我,其他人都是工头从穷山沟里带出来的,小工不说,都跟我一样的小孩,而大工们都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常年在家干农活,腰粗胳膊粗,一身腱子肉,特别粗壮敦实。

我从学校出来,也干过几年粗活,也有点小肌肉,身材挺健美,一个人卸两吨水泥没问题,标准一百斤的水泥包,抓起来往肩头一甩,扛起来就走,但还是没法跟他们比,真就显得“单薄”。

尤其干起活来特别明显。

比如卸十吨水泥,我们这些小工是真猛,咔咔咔,一顿操作猛如虎,很快干完,但也累屁了,瘫软如泥,爬都爬不起来。

年轻人干活有个虎劲和猛劲儿,但没有长劲儿,没有韧劲儿。

卸十吨水泥,大工们慢悠悠,一百吨,还是慢悠悠,就一千吨,估计还是慢悠悠,既有力气也有节奏,力气都是一点一点用,干完活他还有余力,照样能干别的。

小工们三天两头受伤,不是磕了头就是扭了腰,把工头气的跳脚,大工们十天半个月也没事,干活稳重,也懂劳动保护,轻易不会受伤。

但这些大工们看着壮实,一天脏活累活干下来还行有余力,笑眯眯上街溜达,其实基本都有病,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腰疼腿疼膝盖疼、胃病肾病肝有病,五脏六腑都有隐患,只是表面看起来比常人健康,就是个唬人的空肉壳子。

究其原因,还是吃喝问题,营养跟不上。

工队里有个做饭厨子,算是工头的亲戚,绕是亲戚,该干活也得干活,只不过干半天就行,另外半天就买菜做饭。

他买菜简单,长年累月就两样,土豆白菜+面条馒头,不是白菜炒土豆就是土豆炒白菜,因为不是正经厨子,在家也是个等吃的主儿,所以他的做饭水平跟养殖场饲养员差不多。

民工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亮就干活,天黑才收工,天天高强度大体力,消耗的能量不是一星半点,可每天进肚的只有白菜土豆,咸是够咸了,油星儿是半点见不着。

走路上见别人吃肉,齐刷刷站住,两眼冒绿光,口水拖有三尺长。

没办法,工头只说管吃管住,可没保证顿顿有肉,土豆白菜能吃饱,让你们饿不死就行,每个月的伙食费是有数的,天天给你们吃肉,他再有钱也得破产。

最多初一十五厨子去买斤肉,回来开水一烫,烧个香摆上去敬敬神,让神闻闻味,再下锅一炒,就算改善了。

可一斤肉,十几条大汉能分多少?

常年营养跟不上,每天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来维持,尽管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但他们的命运依然像物质不丰富的古代老农民,常年营养缺乏,看着结实健壮,实际上里面千疮百孔,突然一天,生命力熬干,噶一下,直接脆断,享年五十。

看着壮实,实际上是早年干农活积攒下的底子,出来打工挣钱,吃不上喝不上,等于天天消耗那点底子,等消耗光也就完蛋了。

你见过那个一辈子干民工的能无病无灾活到七八十?

那都是稀罕事儿,极个别的个别。

一般享年都在五六十。

所以这个问题的毛病是,本末倒置,颠倒因果,有点缺心眼。

——他们不是牲口也不是超人,更不是特殊材料做的,跟你一样是人。之所以天天吃碳水还那么结实,是因为,工头下乡挑民工的时候,就只挑身体结实的要!

——民工到了工地,每天大体力、高强度、长时间,而工头一天三顿只给维持基本生存的碳水,这点能量肯定不满足他们的身体消耗,怎么办?

——要么,民工顿顿大鱼大肉,用油脂、高糖、高盐、高蛋白来弥补每日消耗,年底两手空空回家。

——要么,忍一忍、挨一挨、顶一顶,靠不断榨取自己的生命力来维持,争取年底带着几万块回去,这就是常说的“以命换钱”。

这也是民工通常过了五十五岁就不敢出门打工的原因,身体五劳七伤、千疮百孔,兴许弄不好就死外头了,不能落叶归根不说,还给家里留下一堆麻烦。

比这更惨的是直接病在外地,中风了偏瘫了恶性肿瘤了等等,工头出于同乡情分,甩个千把块也就仁至义尽,剩下的只能交给老天爷,听天由命。

这还没算工伤事故。

也许有人要问,民工们可以买点好的,改善一下,补充点营养,终归保命要紧?

理是这个理,但操作起来不太容易。

1、他们手里没有可以随时支配的活钱。

钱都在工头手里,这是工头控制他们的手段,美其名曰怕你乱花,替你攒着。

的确有民工钱一到手,就在城市里的灯红酒绿里,吃了喝了嫖了赌了,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况且工头在乡下挑人的时候,至少打听过他的人品,老实听话憨厚本分的才要。

所以工头的理由不成立。

真正的理由是,工头包揽工程,通常都是年底结算,或至少按季度结算,从成本控制上,工头一定要见了甲方给的大钱之后,才肯给民工们发放小钱。

另一方面,民工到底是农民,他们的根还是在农村,要是月底发了工资,第二天他就敢消失不见,回村里潇洒去,理由各种各样,春种了秋收了,老人生病孩子发烧老婆回娘家,亲戚朋友婚丧嫁娶要帮忙了,工头难以控制。

工人好控制,是因为除了工资和岗位之外,还有其他辅助手段,奖金、福利、待遇,这涉及到全家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工人轻易不敢撂挑子,再说他没有土地,没有后路和退路,退一步就是悬崖。

而工头没法给民工这些,钱是唯一能控制他们的手段。

所以,民工跟工头预支工钱,巨难无比,陪着笑脸说半天好话,最多甩你个三五十。

三五十能干吗?

也就抽个烟喝个酒,炒个土豆丝,没了。

家里确实有需求,种子化肥了,买水浇地了,孩子上学了,老人住院了,需要支三五百。那也简单,工头一个电话,让他家里人直接给你们家送过去,反正你本人是别想见着百元大钞。

2、三五十到手,你怎么给自己滋补?

烟酒是硬需求,困了乏了拿来提神,麻醉痛处,就劣烟烂酒也得十几块,一半没了。

另十几块最多来个猪头肉花生米,三口两口又没了,那点营养顶个鸟事!

这还是民工偷偷溜出去吃独食,不敢明目张胆买回来,大家都同吃同住,又是同乡,三十块买个烧鸡,十块买瓶酒,十块钱两盒烟,只要你买回来,稍微让一让,大家一拥而上,三分钟就没了。

关键你花了钱还落不下人情,为什么?

——因为勾起了所有人的馋虫。

一只鸡一瓶酒,十几条大汉,每人也就分鸡屁股那么大块肉,一人一口酒,不光不过瘾,反而越发馋的慌,馋的五脊六兽坐立难安,胃里有只猫在挠啊挠。

你好心办了缺德事。

所以民工出去打牙祭,通常都鬼鬼祟祟,自己买点东西,找个黑暗角落猫着吃独食,万一被其他工友撞见,非常尴尬,心里极不舒服。

民工么,说到底还是农民,从小到大在村里在家里,养成的习惯是,吃喝这种小事不能避人,大家一起吃吃喝喝,共同分享才热闹才带劲,客人上门一定要拿出家里最好的最贵的招待,不吃饱喝足别想出门。

结果当了民工,连吃块肉都要躲着旁人,这与他从小的道德习惯相违背,有一种负罪感,吃到嘴里也没滋味。

你看,支点钱很难,支出来去消费,更难。

与其如此,干脆,还是忍着吧,熬着吧,等年底结了工资,拿着大几万回去,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那时候再好好补一补!

我当民工,因为离家近,吃喝上不吃亏,有一次村里庙会,我顺便邀请工友们去家里做客,拉拉关系。

准备了一桌,基本没素菜,全是鸡鸭鱼肉硬的,本来还担心会剩下,结果不等酒过三巡,十几条大汉已经干掉一半,最后全部扫光,满嘴冒油,满足的拍拍肚子,纷纷说,过年了过年了,真他妈过年了。

现代社会,谁还常年见不到荤腥?

体会不到他们对油脂和肥肉那种发自生命本能的渴望和欲望。

民工民工,这词儿你一听就知道,他们实际上还延续的是几千年来农民的宿命。

在家种地吃粮,出外打工挣钱,听上去后者要比前者好一点,实际上后者比前者还惨,前者在家每天粗茶淡饭,虽然没钱,至少能活个七八十,落个善始善终。

后者呢?

豁出半条命加班加点,听着各种鸡血鼓动,“大干三百天,为国争光,为民族加油”,给城市建起雄伟壮观的体育场馆,完事之后,卑微的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留下来,在我们自己亲手盖的体育馆里,看一场比赛,回去后也好吹吹牛逼,显得自己与有荣焉?

不用给我们发赠票,门票我们花钱买。

城市管理者大手一挥——不安定因素,滚!

他们带着一身伤病,又灰溜溜滚回农村老家,看着电视里的比赛,加油助威,为金牌欢呼落泪........

民工在中国,大概就像裤裆里那根东西,用你的时候拿出来甩一甩,一用完就塞回去。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 @刘震撼

user avatar

我在工地当民工。

那一年十八岁,给橡胶厂盖厂房。

工地上的民工分三种人,工头、大工和小工。

工头是管理者,自己一般不干活,看着几十个大工和小工干活儿。

大工是技术工种,砌墙之类的精细活,都是他们干,挣得比小工多。

小工是纯劳力,推沙子、和水泥、搬砖这些粗活累活都干,但挣得钱却最少。

我当年就是小工,还没到吃饭的时间,就已经饥肠辘辘,干体力活儿,特别容易饿,看见吃的就两眼放光。

中午工地上主食一般都是馒头,米饭也有,我们山东人还是爱吃馒头,米饭吃了身上没劲儿。

菜确实以蔬菜为主,白菜土豆萝卜地瓜玉米粉条芋头之类的大锅菜。

肉菜比较贵,吃的人不多,主要就是猪肉,凉拌猪头肉,再就是猪大肠,猪肝之类的。

民工的身体状况也需要看年龄,不同年龄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

20多岁的身体一般没有30多岁的健壮,30岁的民工一般拥有最健壮的身体,到了40岁以后身体素质又容易断崖式下滑,满脸皱纹皮肤黝黑,肌肉开始日渐消瘦。

一般来说工地上吃的都没有家里吃的好,要吃好的食物,还是要自己回家做着吃,工地上并不是主要蛋白质摄入来源。

如果是常年一日三餐都在工地吃饭,其实肌肉健壮的反而特别少,因为蛋白质摄入量是严重不足的。

民工每天都吃碳水身体还很结实,只是一种假象。

user avatar

结实就等于健康吗??

你去问问那些干工地的农民工,几个身上不带点病的


题主有空可以去工地附近的苍蝇馆子,盒饭店吃顿饭

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一个问题

那里的菜,不光便宜,还量大。

巨油,巨咸,我吃过。。。。


我住在长沙河西,那边有几个楼盘在施工,我们小区的后边,经常就会有成群的农民工休息。

因为上次搬东西,有个贵州的我请他帮了下忙,然后给了50块。

咱们就管他叫贵叔吧。

那段时间,我女朋友回她家有点事儿,我每天就懒得做饭了。

经常出去吃,我就喜欢吃浏阳蒸菜馆。

这种饭馆,它有一好处,特别适合一个人吃,它划算

你花几块钱可以买一个菜,一个人吃可以点两到三个菜,又不浪费又能吃到各种菜。


我第一次在蒸菜馆碰到贵叔一伙人,我说你们这么多人,吃这个跟吃席一样,挺热闹的。

贵叔跟我说,他们今天发工资,才会来这里吃饭,不然都去吃自助餐。(他们的自助餐,可能跟大家理解的是不同的)


其实老板不是很欢迎贵叔他们。

因为他们非常鸡贼,他们点了几个荤菜以后,总会点酸豆角,然后作死的吃饭。

用酸豆荚下饭,再加之还要喝酒,一顿饭会吃很久,影响他们的换桌率。


有时候贵叔和他的工友们总是三五成群的在我们小区的亭子里打牌下棋

碰到我路过也会热情的打招呼

贵叔对我映像很深刻,是因为他给我搬完东西以后,我觉得他挺辛苦的,就给他买了包精白沙。

然后他就记住我了。


因为我做淘宝嘛,有时候搬货的时候,他路过,就会帮把手。

他跟我说过很多,大概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现在的年轻人真舒服,他希望他儿子读书毕业了能够我一样,不用像他一样干体力活儿。

他还说过,做工地的人,会短命的

我就跟他说,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子。

贵叔当场就来了一句

那不会去,万一查出个好歹了,治病就花钱,不治就担心,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还有,题主你说的结实,你确定是结实吗?

工地上干体力的农民工,大多都有一个特点

瘦,肉紧,但是肌肉不成型,耐力非常好

还有瘦,但是肚子偏偏就很大。

这种身体,无论怎么看,好像都不应该划分到结实的区域吧。

但是力大倒是真的。


贵叔瘦瘦的个子,搬起东西来,比我要牛逼的多。

但是我能感觉得到,贵叔身体一定有问题,肉眼可见的

因为他夏天的时候,身上总有一股膏药的味道。

应该是贴了什么药


所以你们应该也知道,为什么我对那些宣扬素食的人,没什么好脸色

为什么我对于那些给宠物争取权利的组织,很厌烦。虽然我自己也养狗养猫,经常给流浪猫狗找主人,但是并不妨碍我反感他们。

我觉得还有这么多底层的人,他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改善

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却有一帮天龙人选择性的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回答里经常会出现环卫工人,农民工,果农,菜农

我希望通过我微薄的发声,告诉大家,他们是存在的,不是不上网就不存在于现实。

贵叔还曾满足的跟我说

现在的工地环境比以前可强太多了,以前工地是搭塑料布,现在是住板房,还有空调吹。。。

我感觉是挺心酸的。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user avatar

结实是表面现象。

工地拆板房的时候,一地垃圾,里面很多药盒子。触目惊心。

user avatar

亲身经历,和民工一起吃过一顿饭,至今难忘。

一共两个菜,大白菜和一个辣椒炒肉,都是用铁盆子装着放桌上的。

白菜没什么油,辣椒炒肉没什么肉。

工人老板有点不好意思,让厨师单独给我炒了两个菜,给我端到了小房间里让我吃。

我吃完走出来的时候,大部分民工都还在继续吃饭。

两盆菜已经见底,但吃饭的人还是依旧兴致满满,还有人继续去添饭。

没菜了就就着啤酒,一口酒一口饭。

而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每天都在十个小时往上。

他们那不是结实,而是营养不良,也是透支身体。

user avatar

敢不敢对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调查?专门开展一项对农民工健康程度的全面调查,然后题主再说“民工每天主要都吃碳水身体还很结实”,有点人性,好么?

user avatar

你以为民工都是这样的

甚至还有这样的

其实大多数民工是这样的

上点岁数是这样的

春节返乡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关于营养和身体状况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中国人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大多数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推荐摄入量。如果说在某些特定群体或历史时期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
  • 回答
    谈及中国武侠小说,尤其是关于其“厚重感”的议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很多人觉得,相较于一些西方文学巨著,中国武侠作品似乎少了那么一股沉甸甸的、能让人反复品味的力量。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它们的地位不高呢?我想,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武侠小说本身所承担的文学功能和它所处的文化土壤.............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蔑视’程序正义”的说法,这一观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见性和不准确性。需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澄清对程序正义概念的理解。 一、什么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是指法律和权力运行过程中遵循正当的规则和程序,确保决策或裁决过程.............
  • 回答
    要理解中国人对“五胡乱华”、元朝和清朝认可程度的差异,得从历史的厚重感、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统一”与“异族统治”的不同解读说起。这并非简单的喜恶,而是复杂历史叙事和情感投射的体现。首先,让我们看看“五胡乱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情和动荡的色彩。它指的是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段时期,北方大片土.............
  • 回答
    德国对华立场和中国民众对德国印象的反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交织着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德国对华政策的逻辑以及中国民众对德国产生好感的根源。一、 德国为何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反华”姿态?首先,需要明确“反华”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与其说“很少”,不如说“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表现形式不同”。将“个性”简单定义为“追求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并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勇气,可能是一种以西方个体主义为标尺的简单化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两种洗衣机设计思路的根本性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惯和偏好。咱们先说说滚筒洗衣机,它的门之所以设计在前面,主要是为了实现一种“洗涤”和“摔打”的结合。你看滚筒洗衣机内部,它有一个圆柱形的滚筒,这个滚筒可以水平旋转。衣服放进去之后,随着滚筒的转动,衣服就会被.............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喜不喜欢黄白混血儿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话题,包含了文化、审美、社会观念以及个人偏好等多个层面。与其说“普遍喜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元的看待方式,并且这种看法也在不断地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些群体中,黄白混血儿的外貌确实可能.............
  • 回答
    在中国,关于“仇富”的讨论一直存在,但将其简单归结为“普遍仇富”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拆解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并探讨衡量“仇富”的维度。中国人是否普遍仇富?严格来说,很难用“普遍仇富”来概括所有中国人的态度。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一部分人可能确实.............
  • 回答
    很多朋友都好奇为什么在中国,大家好像普遍不怎么信宗教。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了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没信仰”这么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跟你聊聊,希望能把这个现象说得清楚些。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文化里,“宗教”这个词的理解跟西方可能不太.............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心算能力强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且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绝对的科学定论能完全量化和证明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种文化差异的观察基础。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方法: 早期教育中的心算训练: 在中国的.............
  • 回答
    在与很多美国朋友或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美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人对美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以及媒体传播的片面性。我尽量想把这些感受说得具体一些,尽量不像机器那样死板地列举,而是带着一些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分享。首先,“美国人生活都非常富裕,并且人人都能轻松拥有大.............
  • 回答
    在中国,关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不如欧美”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它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并且“不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审慎使用,因为它往往忽略了群体内部巨大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指标下的比较结果。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结论,尝试.............
  •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
  • 回答
    关于德国人是否普遍瞧不起中国和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更不能用“普遍”或“瞧不起”这样的词语来简单概括,因为这涉及个体差异、时代变迁、具体情境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吃凉的不好”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深深影响着很多人的饮食习惯。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中医理论的支撑。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却普遍乐于接受冷饮、沙拉等凉食,这背后也有其道理。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首先,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信息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笼统地说“中国人对国外了解很深,外国人普遍不了解中国”,我认为这不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观察到的趋势和原因。要详细聊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为什么会感觉“中国人对国外了解更深”?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驱动因素,而且.............
  • 回答
    “感觉中国人月薪过万很普遍了” 这个感受,其实是多种社会现象和媒体信息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变化,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信息偏差或特定视角。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一、 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经济.............
  • 回答
    “外国人普遍都讨厌中国人”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并不准确。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年龄层、教育程度,对中国的看法也千差万别。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或中国人持有负面看法或不喜欢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在某些群体和某些时期更为明显。 理解这种.............
  • 回答
    未来国内是否普遍使用鸿蒙操作系统,是否会导致中国人难以接触到国外软件(包括游戏),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技术发展、生态建设、市场策略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复杂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HarmonyOS)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华为推出的鸿蒙,其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