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长期偏重碳水饮食,为什么没有普遍发胖?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

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面条、馒头、包子 等谷物类主食。这些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绝对主角。

那么,为什么长期偏重这类食物,人们却没有普遍发胖呢?

1. 饮食的“质”和“量”的配合,而非“量”的绝对值

“粗细搭配”的智慧: 虽然主食是碳水,但传统的中国人并非只吃精米白面。很多地区有着食用糙米、玉米、小米、薯类(如红薯、芋头)等粗粮杂粮的习惯。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速度慢,能增加饱腹感,延缓血糖上升,这对于控制总能量摄入至关重要。精制谷物固然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但如果是以粗粮为主,其对体重的影响就大不相同。
“食物多样化”的基石: 传统中国菜肴讲究“荤素搭配”,而且是“小份量、多种类”。每餐可能都有蔬菜、豆制品、少量肉类或鱼类,再搭配主食。这种多样化的饮食,即使主食碳水含量较高,但因为有大量低能量、高营养的蔬菜和蛋白质来“稀释”总能量,而且每种食物的摄入量都不多,整体的能量密度反而不高。不像西方一些国家,可能一餐就是一大块牛排配土豆泥,能量密度就非常高。
“份量控制”的文化: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吃饭”是吃饭,而不是“填饱肚子”或“大快朵颐”。餐桌上讲究“细嚼慢咽”,并且会根据食量来准备饭菜,有“光盘行动”的传统,意味着人们在潜意识里就有控制食量的概念。即使面前有米饭,也不会像有些人一次性盛得堆成小山。

2. 身体的“代谢灵活性”和“活动习惯”

能量消耗的动态平衡: 发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中国人并非不发胖,而是很多人在能量消耗上也能“跟得上”。历史上以及很多农村地区,体力劳动是主要的能量消耗方式。即使在城市,很多人的工作也涉及走动和站立,加上日常家务、步行通勤等,日积月累的活动量是不容忽视的。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相比,这是很大的区别。
身体的适应性: 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长期处于某种饮食模式下,身体会逐渐适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如果能与适度的运动相结合,身体的代谢系统也能相对高效地利用这些能量。更重要的是,身体会学会“储存”和“消耗”能量的平衡,而不是不加限制地累积脂肪。

3. 烹饪方式的巧妙

少油、少糖的传统: 相比于许多西式烹饪中大量使用黄油、奶油和糖的做法,中国传统烹饪更倾向于蒸、煮、炖、炒等方式,油盐的使用相对克制。特别是很多家庭烹饪,注重食材的原味,对油炸、高糖的依赖度较低。即使是炒菜,很多时候也是用少量的植物油来完成,而不会像西式料理那样“油光锃亮”。
“一碗汤”的仪式感: 饭前或饭后喝一碗清汤,这不仅能增加饱腹感,也有助于消化。相比于餐前饮用高糖饮料,这是一种更健康的习惯。

4. 对“胖”的认知和衡量标准

健康体重的概念: 传统观念中,“胖”并不总是贬义。在过去,有点“富态”甚至被视为有福气、生活好的标志。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现代中国人对健康体重的认知也在改变。
身体构成: 和一些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可能肌肉量比例更高,脂肪比例相对较低,即使体重不轻,看起来也不至于“臃肿”。这与长期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都有关系。

5. 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变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社会带来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油、高糖、高盐的加工食品越来越多,西方快餐文化也逐渐渗透。同时,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日益普遍。因此,中国人的发胖率也在逐渐上升,尤其是肥胖和超重现象在城市人口中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所以,中国人长期偏重碳水饮食而没有普遍发胖,并非是因为碳水化合物本身是“瘦身”的,而是因为这种饮食方式在过去的实践中,往往伴随着精细的食物搭配、适度的份量、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消耗、相对健康的烹饪方式以及一种更均衡的饮食文化。一旦这些内在的平衡被打破,例如过度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同时减少体力活动,那么发胖的风险自然会大大增加。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食物的“原罪”。理解中国人饮食的“逻辑”,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为什么他们能够长期维持相对健康的体重,同时也要警惕当前社会变化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面是70年代的合影照片,下面是80年代的合影照片。

照片都是城市居民

当时食品都是定量供给的,一个成年人一个月大约27斤到30斤粮食,重体力劳动45斤。

肉类供给,把猪牛羊鸡鸭都算上,大约一天2两肉。(80年代后肉类逐渐放开供应,有所增加,但是消费量也不大。)

蔬菜类量大。

油脂很少,糖也不多。

这种饮食,完全就是碳水为主,但是你怎么吃都不会胖。


当时精加工食品很少,没有那么多添加剂,更没有薯条这种东西。

真正想减肥,不用这个粉,那个餐,不用鸡胸肉,西兰花,紫薯。

你只要按照80年代的定量,自己做饭吃,自然就瘦下来了。

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也是扯淡。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980年是0.67%,1994年是2.5%,1996年3.21%,之后走向快速增长期,到2007年高达9.7%,2010年11.6%

2019年,上海市35岁以上是21.6%。而饮食变化看,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一直在下降。


肥胖问题,应该是现代工业食品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工业食品往往添加了过多的糖和油脂,有更多的热量。


可口可乐 含糖量10.6g/100ml,维他柠檬茶 含糖量13g/100ml。

成人口渴的时候,一口气就是,两瓶500ml,喝可口可乐这就是一两糖啊!

70年代,一个人一个月的供应量是二两糖。

整天喝可乐代水,你不胖谁胖?


一个香辣鸡腿堡的热量是513大卡,如果不点鸡翅鸡块之类的东西,只吃汉堡的话,一个成年人要2个才能吃饱,这是1000多大卡的热量。

同时你得喝个大杯可乐解渴解辣,这大约600毫升,250大卡又有了。一顿不算很饱的饭吃掉1300大卡。

而70、80年代一个普通成年人一天供应的粮食,热量是1647大卡。这是要吃三顿的。


所以,碳水化合物(这里指生酮爱好者仇恨的大米白面)不是问题,高糖高油才是问题。

user avatar

把肉搁在肚皮、屁股、奶脯上是难看而聪明的办法,把脂肪血糖搁在血管里,才是更可怕的。

我中华民族好面子这件事,深入分子生物学了。

一系列美资大药厂特别喜欢中国崛起,正等着人均破万再破万呢,我这里发债都发不过来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中国人已经很胖了,没有肥胖?只是我们都得慢性病快死了!

首先是人种问题,中国人作为亚洲人,很难胖到欧美人那么夸张。

亚洲女性就算30%以上的体脂率,看起来也跟欧美人不一样的

何况亚洲女性胖到30%不常见的。

中国女性很少有人胖到80kg以上,男性很少有人胖到110kg以上。

你无论从小学初中高中,马路边,沙滩上,超市里,市中心,你随便取10个人都找不到一个胖子,你取100个人,都很难找到一个80kg的女性胖子或者110kg+的男性胖子。



在亚洲,这种大相扑都是难得一见的宝贝。

但是相反,这种胖子在欧美是非常常见的。


这种胖子在欧美都是随便你一抓一大把的。

黄种人很难胖到这个程度

我不知道你在国内见过黄种人这么胖的没。

在国外这种胖人还是比较常见的,每次去麦当劳或者自助餐都能够见到。

无论是沙滩上,地铁上,马路边,闹市区,这种胖人在国外一抓一大把。


你是否见过浑身不胖,只胖屁股的?

去美国看看黑人,很多人就是这种肥胖。

我很确定,亚洲人没有这种肥胖。

所以回答你的前半部分问题,不是亚洲人不胖,是亚洲人不显胖。

亚洲人女性很难胖到80kg以上,男性很难胖到110kg以上。

怎么一说到黄种人种族优越性的时候,就给我甩出来一堆学术报告,黄种人怎么牛叉,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怎么力量大,怎么与众不同,现在说到肥胖,一个个的学术精英怎么都闭嘴了?

BMI测试亚洲人肥胖是不客观的


BMI来测试肥胖程度

这种测试方法更好操作,毕竟收集几万个,几十万个人的身高体重,就可以测试。但是如果让每一个人都上体脂称,操作难度会大很多。

黄种人看起来不胖,其实更肥

黄种人体重不大,所以用BMI来测试,黄种人不胖。

这是一篇研究南亚人肥胖的研究报告。在与白种人【高加索人】同等BMI的前提下,南亚人种体脂率更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疾病概率更高

80名社区招募的样本,取样平均年龄27岁±10岁,女性占比42%。

这篇文章研究小孩子脂肪堆积部位,取样人种包括中国,泰国,黎巴嫩,马拉西亚。758名年龄在8-10岁的儿童。

发现东亚人的脂肪堆积在上半身比较多。中国和泰国儿童的腰部脂肪显著高于黎巴嫩和马来人。得出来同样结论,东亚人患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风险更高


这个大学选取了940个大学生,涵盖大一到大四,人种包括:美籍亚洲人 (49%), 高加索人 (23%), 西班牙人 (7%), 其他人种 (21%),平均年龄21.4岁

发现美籍亚洲女性BMI水平最低【BMI (21.5 kg/m2)】,但是体脂率排行第二高(27.8%)。亚洲女性的BMI与体脂率的关联度最低,只有(r2=0.09)

小结:黄种人并不像白种人【高加索人】那种肥胖,所以黄种人总体而言体重比较低,但是堆积脂肪的部位十分不健康,在腰腹一圈,所以看起来不胖,其实很肥。

脂肪堆积部位


虽然都是胖,但是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区别。


上图表示了每个人堆积脂肪的位置不同。

亚洲人的胖,主要是2和6这个类型,也就是苹果型身材。


这种浑身都不堆积脂肪,但是唯有腰部堆积脂肪的体型,叫做胰岛素抵抗体型。

这种属于先天性的基因缺陷,会导致二型糖尿病。

小结:用BMI来测试黄种人是不准确的,黄种人因为人种问题,体重不够大,所以测试结果都显示黄种人不够胖。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中国肥胖率不够高,是因为人种和测量方式的问题导致的。

但是如果按照体脂率来计算,黄种人依然有30%甚至40%体脂率的大胖子,只是看起来比较小。

并且更加严重的是,黄种人的体质有很高的糖尿病和心脏疾病 的风险。

这篇论文强调了三个部分。

1,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亚洲人群中高发

2,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BMI和身体脂肪率,在不同的种族当中,分布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3,曾经有激烈的讨论,是否应该区分亚洲人和太平洋人种,创建不同的BMI测量标准。

脂肪肝

数据来源:每三人中就有一个脂肪肝--人民健康网--人民网

此处我没办法给结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脂肪肝。但是文章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指的深思:

中国的BMI(体质指数)分类中加了一个额外条件,就是腰围切点,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尤其应警惕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可能。

用BMI测试亚洲人的肥胖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加入了腰围指标,但是每个人身高不同,这个标准显然是不精确的,但是总比没有标准强。




中国菜油腻吗?------不健康饮食

中国饮食到底健康不健康?

不健康,但是具体表现跟美国,欧洲的垃圾食品标准完全不同。


重点是5个伤害,比较高的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盐分,低蛋白质,低纤维素

比较高的脂肪

中国的脂肪摄入比较高,但是不够高

这样就造成了此问题的各位答题者的发挥空间,把美国的饮食贬低的一无是处,说美国高糖高脂肪。

中国食物是有一些油炸食品的,但是整体摄入总热量不算多,营养不良占比也比较低。

评论区有人指出,此图表示的是每日热量摄入总值,并不能够代表其中脂肪含量,所以有可能中国人每日摄入总量不高,但是脂肪占比很高。

目前国人脂肪摄入量到底多少,我没有找到数据来源,欢迎广大热心网友提供相关素材。

吃坚果现象

注意一个问题,国外没有嗑瓜子的习惯的,而国内有,我们目前可以得到瓜子的成分。

292大卡的热量当中,60%来自于脂肪。

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国内吃瓜子到底有多少人,吃了多少,是否对脂肪肝有影响。

中国人吃火锅,冒菜,麻辣烫,这些饮食习惯是外国人所不具备的。

但是会摄入脂肪多少?

有待考究。

评论区有很多爱国人【gang】士【jing】,说我吃火锅,又没有趴那里把汤底喝光,蘸料吃光,楼主你是不是傻,巴拉巴拉。

健身的人,出门吃饭都要过水的,这个是一筷子的肉,放在水里,涮出来的脂肪。

这个还不包括肉里面的脂肪,没有办法涮出来的脂肪,你们自己看下你们本来应该吃进去多少脂肪吧,再来跟我说喝汤底的事儿吧。

这个 仅仅是一筷子,你涮了四五次,整个碗的水就不能看了,就该换一碗清水了,然后请问你吃不涮水的火锅,吃进去了多少脂肪?

腰围与胰岛素抵抗

试验机构对2,684名印度亚洲人进行了胰岛素抵抗和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318,237个SNP),并对印度亚洲或欧洲血统的11,955个人进行了进一步检测。我们发现粗腰与胰岛素抵抗基因息息相关【糖尿病前兆】

我们分析了2746名健康志愿者(798名男性)的样本。年龄从18岁到72岁不等,BMI(kg / m2)从18到60,腰围从65到150厘米(更多数据见bmj.com上的表A)。我们确定了身高,体重,腰围(侧下肋骨与髂嵴之间的中间位置)和臀围。

这个实验得出来2个结论:

  • 腰围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临界值分别为102厘米和88厘米


低糖但是高碳水

这个是中餐的最主要的问题,每日主食大米饭,面条,米线,包子馒头馄饨为主食。

我们常常说英国食物不好吃。

但是人家主食是豆子啊,意大利面或者土豆,都是复杂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速度很慢。


看下墨西哥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占比多少,并且是中GI值的玉米片。









我们常吃的盖浇饭,含有多少碳水化合物

兰州牛肉面,真的感觉对不起牛肉两个字。

我们国家主食都是高GI值的简单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非常快。

虽然我们摄糖低,但我们是碳水狗啊。

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依然会变成糖分啊,然后会升高血糖啊!

不断刺激胰岛素分泌,最后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二型糖尿病啊

再加上前面所说的,亚洲人的体质本来就糖尿病高发【胰岛素抵抗】。

再加上每天大米饭,面条米线,花卷馒头泡面烤面筋伺候着,不得糖尿病就怪了。

你还真的别拿十四亿人说事儿,上图是美国针对加州种族糖尿病占比的调查,调查了100000名居民糖尿病患者占比,我真的不是辱华,东亚黄种人几乎独揽了。

在洛杉矶县,亚裔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最低,为9%,白人为18%,拉丁裔和黑人为29%。 洛杉矶县公共卫生部首席科学官保罗西蒙博士说:“你会想......亚洲人的糖尿病发病率最低。” 但洛杉矶县10%的亚裔美国人患有糖尿病,而白人占7%,尽管亚裔美国人的肥胖水平显着降低。


也别拿美国高糖饮食说事儿,大家都生活在加州,都是加州的饮食,为什么亚洲人糖尿病比例这么高?

数据来源

中国的糖尿病到底有多少?

2010年,针对中国9.87万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的糖尿病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1.6%。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刊载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中国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十四亿人,1.14亿糖尿病患者。每十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应该掌握的进餐顺序

全世界占比

为什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每年费用超过1100亿美元

中国不仅仅患病人数最多,也是占比非常高的国家。

IDF 2017全球糖尿病地图(第8版)发布

解决办法

其实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大米饭换成糙米。

馒头饺子粗粮做,喜欢吃面条,换成荞麦面,粗粮面。

希望未来有粗粮的兰州拉面,粗粮的油泼面。粗粮的饺子,粗粮的包子。

更换吃饭顺序

高盐摄入

中国人的钠盐摄入是超标的,中国膳食营养协会规定每人每天摄入钠盐不得超过5g,中国平均水平都在11g左右,有些北方城市直接干到了15g每天。

数据来源:高钾低钠才健康_卫华营养师_新浪博客

其实也很好理解,你如果主食是大米饭馒头,你需要吃咸一点才好下饭,要不就是菜做得咸一点,要不就是吃咸菜榨菜,美其名曰下饭菜。

进而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高血压患者名列前茅。

每5个中国成年人就有2个高血压

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你摄入的食盐过多,血钠进入身体,需要吸水,就导致血液体积变大,但是血管体积没有变大,就对血管造成了巨大压力,就产生了高血压

数据来源:新浪


数据来源:搜狐

全世界范围内占比

链接地址

高血压是一种状态,很容易引发心脏病,中风,脑梗

解决办法

用食物秤,秤出来5g盐是多少,算一下家里几口人,假设3口人,一天三顿,一周需要多少克盐,然后用一个小瓶子装好了。每次做饭就放一点点。一周只吃一瓶盐,绝对不会超标。

吃酱油的需要重新计算。

或者模仿欧美习惯,先做菜,后放盐,在饭桌上放盐。推荐买一个这个瓶子,很实用的。不会像中餐那种撒盐,而是研磨一点点而已。


低蛋白质

国人吃肉很少,吃瘦肉就更少了。我们瞧不起垃圾食品当中的炸鱼,炸鸡,汉堡包。但是人家虽然脂肪很垃圾,人家的蛋白质是一丁点都没少啊。


希腊食物

冰岛饮食

地中海饮食


有机构还真的研究过中国蛋白质摄入量,也就是在1995年刚刚到达及格标准。


中国由于最近30年工资的提高,蛋白质摄入量有所提高,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依然没有超过欧盟和美国等等。

解决办法

增加蛋白质摄入,每餐争取保证在100g瘦肉,包括早餐,每人每天需要摄入蛋白质0.8-1.2g/kg体重,所以女性基本一天瘦肉要吃到200-300g,男性起码要400-600g瘦肉。

这部分操作起来其实最难,你吃多了,少吃点就是了。但是蛋白质没吃够,你想吃够了,就超级难,如何加进去那么多肉?那么多豆子?

心脏疾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

你如果觉得糖尿病1.14亿患者比较多,麻烦看一下心血管疾病,已经2.9亿了,每4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的。


不仅如此,还有逐年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概要

一说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创造就不提14亿人的概率问题了,一说到糖尿病心脏病就说,对啊,我们人口基数大啊,五分之一理所应当的啊。

我真的觉得人口虽然多,但是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来源

何况这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多,亚洲也占比很多啊。


低纤维素

纤维通常分为两类 -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

可溶性纤维素与水混合,主要作为填充剂起作用,帮助形成粪便并使其通过肠道。这可以帮助缓解便秘(3)。 不可溶性纤维,如β-葡聚糖和葡甘露聚糖,与水混合形成粘稠的凝胶状物质,减缓胃消化食物进入肠道的速度(4)。

中餐当中的蔬菜一丁点都不少,但是别忘记,中餐的蔬菜都是跟脂肪反应了,炒完了之后吃下去的,尤其火锅当中的蔬菜,已经跟脂肪融在一起了

膳食纤维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你脂肪吸收率,清除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你吃进去纤维素已经含有脂肪了,你猜还能发挥功能吗?

也许痔疮啊,便秘啊在你身边不常见,但是国人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叫做“上火

舌苔比较重

嘴角起泡,口腔溃疡。

你试试每天3L水喝着。

每天4升水,一个月后的对比照

然后每天吃一顿蔬菜色拉试试,72小时内立刻缓解。

也别说人家老外吃色拉酱脂肪多,人家只要色拉酱没有一次吃一瓶,那些脂肪真的没有多少伤害的,而且很多色拉酱是低脂的,还有很多色拉酱是健康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多色拉酱是0脂0油的。

2勺才含有脂肪7.2g

人家有蛋黄酱,还有轻蛋黄酱,还有比轻蛋黄酱还轻的蛋黄酱

老外如何吃蔬菜的?

老外的西兰花是用水煮着吃的

在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才会用油煎一下。但是也不会出现油焖茄子,软炸里脊,锅包肉这种做法。

因为人家没有炒锅哎!

解决办法

每天争取增加一次蔬菜生吃的机会,可以拌色拉,也可以凉拌菜,可以用苹果醋拌着吃


结论

亚洲人也是有胖子的,只是因为自体重不够大,所以在使用BMI计算体脂率的时候,占了便宜。中国人到底有多胖?其实没人知道,需要大家每个人都上一下体质测试仪才能知道。

不过我们的腰围都是最大的,我们都有先天胰岛素抵抗的基因 。

中餐比较不健康,但是垃圾的方向跟欧美完全不同,高碳水,高盐,缺少蛋白质和纤维素


也不要扯人口概率问题,中国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但是糖尿病人口占世界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1.14亿糖尿病。

高血压占世界高血压人口的三分之一。

2.9亿心血管疾病。3亿多高血压

评论区很多人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不断的试图证明其余国家比我们不健康。

美国人都比猪还胖,欧洲人比河马还胖,关我们中国人屁事????

你跟瘸子赛跑,跟哑巴比饶舌,你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国际上还有那么多长寿大国,健康大国,你怎么不去对比呢?

有些事情我们真的不能政治正确,美国人都是胖子,吃得高糖高脂,我们吃得没有那么垃圾,所以我们就“健康”了?

我们需要中性客观的认识我们的人种优势和劣势,才能够更健康的发展。

现在其余答主把欧美人贬低的一无是处,欧美人一天三顿汉堡披萨炸鱼炸薯条cupcake高糖饮料,这种歪曲的民族自豪感,换来的只能是国内人更多的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和心血管患者。

中国学术落后到什么程度?

我搜集所有国内数据,没有一个是来自于大学科研机构的,全是来自于媒体的。国内大学从未收集过中国腰围,南北方饮食差距,高血糖占比,脂肪肝成因等等,目前对于国内的数据除了媒体,就是国外大学做过的研究。

所以对于国内现状我也只能点到为止,尽管如此,评论区也已经很多人喷我了。

我们还真的不要太在乎是否肥胖,肥胖率这些事儿,因为我们糖尿病,心血管,脂肪肝这种疾病,已经把你分分钟拉到死亡边缘了。

中国人均寿命76岁,排行榜中间。


数据来源


一个哲学问题

这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很难回答的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吃,还是你吃饭为了活着?

如果没有办法回答,还有更简单的。

请问您喝水是为了什么呢?

最正确也是基本的答案,应该是:我喝水是为了活着。

我这么说,你该不会反对吧,就算是杠精,键盘侠应该也不会反对吧 。

但是随着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你可以喝的东西种类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喝饮料了,因为饮料好喝啊。

但是不要忘记啊,我们最初为了什么要喝水?因为我们要 活下去啊。

继续说吃饭,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吃饭?

为了活下去。

或者说

为了不死去

但是随着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大家开始注重口感了。

这些好吃的东西可以让你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患上慢性病

换言之。

让你更快死去

你岂不是忘记最初吃东西的原因了吗?

不忘初心啊。

我们是人类,我们不是畜生,只有畜生,他们活着才为了吃。

你养过猫猫狗狗,鸡鸭,牛羊猪,你会理解我所说的,这些动物每天活着就是为了吃。

但是我们恰恰不是,我们是人类,我们有生命的意义。

也许你是一个老师;

一个医生;

一个厨师;

一个技术员;

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你可以率领几十人上百人上千人;

或者你是一个行业的楷模,这个行业里你的技术水平数一数二;

或者说到最根本的,你可能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你是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这些都可能是你人生的意义。

但是。

注意,这里有一个强转折,但是。

你活着绝对不是为了吃,你不是为了成为一个造粪机器的。

你如果活着就是为了吃好吃的,那么你就跟畜生没有任何区别了。

人生的意义,也许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去寻找,但是你活着绝对不是为了吃。


后记

感谢各位给我点赞,说点跟主题相关又不相关的。

因为我家中就有高血压,脂肪肝,也有糖尿病患者,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吃大米饭面条,我们家的盐和油消耗的十分快,我很是心痛,软硬兼施,但是老一辈人就是不听话。所以顶着无数杠精骂我的压力,我也要说出来真话。

也许读文章的你没有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是你家里有没有这种患者?哪怕帮助到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也算我没白挨骂。

郑重声明

郑重声明:鉴于很多评论区的杠铃精竟然说我这篇文章为了卖东西,那么从今日起,本文的版权无条件,免费奉献给互联网作者,免费转载,免费分享,可以署名或者不署名都可以。

无论你是抖音,快手还是什么其余的视频作者,本文中和所有数据,图片,文字链接,您都可以免费拿走,不用跟我打招呼。


user avatar

吃牛排沙拉粗粮鸡胸肉确实是健康,比我们常吃的炒菜炖汤大白饭确实是要健康没错。但是咱要知道一点,这只是少数刻意追求健康的老外的食谱…

大多数老外每天很可能要吃大量的薯条,牛油面包,膨化食品,黄油,芝士,披萨,意大利面,炸鸡,冰淇淋,碳酸饮料…这样的食谱不仅碳水超标,脂肪更是爆炸。而这些快乐肥宅最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变成极具特色的美国大胖子。

批评中餐不健康的人,大多数是在拿健身餐和日常中餐在做对比,对有志于健身和体育的人而言这固然不错,但对无意控制饮食的人来讲,有些太苛刻了。如果只想当一个百无忌口,能自由享受美食,也不玩体育的人,传统中餐的蛋白质绝对是够的,而碳水也没有多到不可接受。毕竟再怎么嗯造大米饭,也比嗯造炸薯条健康啊…

user avatar

回答这种问题,很容易被骂,因为你不单是在提一个科学常识,而是在触碰一些人的信仰,还有砸另外一些人的饭碗

常识:热量,抗性淀粉

信仰:这个不敢说,怕被生酮爱好者殴打

饭碗:速食料理包


有中学生物知识的咱们都知道,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供能,如果身体不需要那么多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就是熟称的“长肉肉”

米饭的热量有多高呢?

生米100 克大约为345大卡

煮熟的米饭100克约110大卡

按照我的巅峰饭量,是二两(有点丢脸,吃那么少还那么胖),但是我一直很好奇,这个二两米饭的饭量,到底是米重还是饭重呢

据权威人士(食堂阿姨)说,自家做饭是按生米算的,给你们打饭的时候,是按熟米算的,难怪总觉得食堂给的饭少

我还是按照生米2两算吧,一碗饭就是345大卡(对比之下就是一杯星巴克小份摩卡的热量是360大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取量》,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取1800~1900大卡的热量,男性需要1980~2340大卡的热量(给美国建议的是男性2500,女性2000)

所以早中晚各吃一碗米饭,只能提供正常男女需要的一半(当然换成北方饭量大的,一顿吃半斤的,就当我没说)

还没有达到让人肥胖的程度


还有一点就是,在计算米饭热量的时候,是用测热器来实验的(简单说就是烧干净了看放多少热量)

不是按照你能消化多少来算的

而米饭是由淀粉构成的,里面除了可以让你消化吸收的,还有不能消化的抗性淀粉(RS)

抗性淀粉虽然在化学结构上是货真价实的淀粉(能够在侧热仪中释放热量),但不能被人体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到血液当中

顺便说一下,天然食物里面的淀粉都是以【淀粉粒】形式打包存在的,它们是捆在一起,很难消化的

只有加了水,煮了以后,淀粉分子从淀粉粒里跑出来,食物的质地变柔软黏稠,这样人体的消化酶才能更好的消化淀粉

这个过程叫【糊化】

但是放冷之后,时间长了,一部分已经糊化的淀粉就又回到生淀粉的状态,不容易被人消化了

这个过程叫做【老化回生】,但是别把饭放凉了吃,对抗性淀粉的提高只有10%左右,没太大意义


既然米饭的热量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为什么还是有中国人胖了呢




首先,我们看看美国人常吃的薯条

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低于米饭的,煮土豆100g的热量是75大卡,煮米饭100克是110大卡

但是土豆从煮的烹饪方法变成炸的时候,以肯德基薯条为例,100g薯条是298大卡,接近我们主食煮米饭的3倍了

原因很简单,工业化的烹饪方式中加入了更高热量的东西




好了到了砸别人饭碗的时刻了,我要说说料理速食包

大家可以先去某宝搜一下


这些【速食包】,也有叫【菜肴包】、【酱料包】的,想达到的目的,是中式餐饮的快餐化,让很多人实现“没有厨师不用厨房,也可以开餐厅做外卖"的梦想

梦想的确是好的,但是热量就不能保证了,这种工业化模式是怎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吃下了很多原本餐食中没有的卡路里

很多写字楼外卖和美食广场,需要能够大量大量和快速地生产,只有走上使用这些”包“的不归路

而且这种模式,也在侵蚀传统的饭店厨房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一书的作者庄祖宜还描述过:这些公司赞助了很多厨艺学校,还有餐厅、企业。他们提供你设备,然后他们花钱,他们出场地,让你去上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研习课,所以很多年轻的厨师就感觉这个公司是先进的,是正当的,是好的。很多小厨师从他们在厨艺学校里面就接受到这一套。 这些公司甚至开了网站或者公众号,有几百万的厨师是他们的粉丝,上面就帮你提供一些菜谱,开发新菜。你去看那些菜谱,都不是在教你用简单的葱姜蒜、豆瓣酱、甜面酱,都是加这个麻辣汁、酸辣汁、鸡粉、鸡汁,全都是用汁,你不用那个的话根本做不出来了

所以你看到的,感觉非常健康的,从后厨热气腾腾端上来的加班餐,极大可能是用工业化手段处理的,好味道都是【多油多盐】的”汁“勾兑出来的



全知乎赞数前80,粉丝数3000以外的悲剧答主 T0T—— 求个关注@曹小灵

user avatar

先上一张图——

来自网络,侵删

中国人只是拿碳水当主食,而歪果仁的主食、配菜、零食、夜宵可能都是碳水。

不扯淡了,直接从

  • 什么是碳水
  • 碳水是怎么令人发胖的
  • 中国人重碳水饮食却普遍不发胖的原因

这三点来好好唠唠。


碳水化合物到底是什么鬼

首先,碳水化合物是一个总称,他不单单包括米、面这类我们常吃的主食,还包括蔗糖、葡萄糖等糖类。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我们和歪果仁一样,都是拿碳水类食物做主食。这么多重碳水的国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摄入的碳水种类不一样。

我们一样是吃饭、馒头、面条,而歪果仁一般是吃面包、薯条、甜甜圈。

不同的食物,其GI就不一样。相同的食物,不同的加工方法,其GI也不一样。

什么是GI?上图——

食品的GI——血糖生成指数,也就是你吃了一种食物后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

GI>70的食物为高GI食物,GI<55的食物为低GI食物。

从表格里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糖都是高GI食物,而我们的主食和老外的主食基本也都是高GI食物,除了一样——土豆。

土豆的GI值并不算特别高,但老外赋予了它一种新的形式——薯条。


是什么让碳水化合物变成肥胖的代名词

碳水真的是太冤了,莫名奇妙被扣上了吃碳水必长胖的帽子,不洗白都不能忍。

《吃糖和脂肪会致人发胖?BBC人体实验告诉你真相!》,里面就做了这样一个人体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对双胞胎兄弟。

一位叫Chris,主要以含糖高的食物为主,像面包、意大利面、土豆、米饭、蔬菜、水果,以及可乐和白糖,可以无限量摄入,除此之外不再摄入任何含有脂肪的食物。

另一位叫Xand,主要以含脂肪量高的食物为主,比如奶酪、肉、牛排、带皮鸡肉、火腿和蛋黄等。而他不允许摄入高糖的食物,包括水果,极少摄入蔬菜。

实验的结果就是两位实验者在不限量的饮食下,体重不增反减。

Chri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Xand(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Chris的饮食方式其实和素食饮食很像,而Xand完全就是生酮饮食。难怪这两种饮食法被减肥人士如此推崇,确实有减重的效果。

哎哎,我说的是减重,可不是减肥。在这次实验中,两位实验者的肌肉量都减少了。

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虽然能减肥,但是也会导致肌肉的流失,身体状况下降。特别是长期生酮饮食,很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

综上,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引起肥胖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引起肥胖得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糖和脂肪的结合物,尤其是以5:5 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合成加工而成的食品,如奶油蛋糕,炸土豆,薯片,甜甜圈等等,特别容易使人变胖,因为吃它容易上瘾


相比于外国人,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普遍肥胖?

纯碳水化合物饮食不会是使体重增高,反而会降低,流失掉的不仅有脂肪,更多的是肌肉。

同时,大量摄入高碳水的食物会使我的血糖升高,并需要分泌胰岛素来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长此以往便会得糖尿病。

那中国人饮食的优势在哪里呢?

世界上最佳瘦身饮食方法排行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136971915472896

虽然我们拿米饭当主食,但架不住我们有菜啊。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多样,一般家庭一餐饭,桌上至少得有三个菜,那其中包含的食物也得有四五样了吧,这样可以较好的平衡升糖指数,让我们的血糖不至于飙升的太快。蔬菜和粮食中的膳食纤维有较好的饱腹感,不至于饿的太快。

跟我们饮食比较相似的国家还有日本,饮食多样化的代表——定食,包含了五种以上的食物。而且国家要求民众一天吃30种食材,放眼日本,除了相扑运动员,胖的人也是比较少的。

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大多也是炒、炖、蒸、煮为主。这些方式比油炸摄入的热量更少,也更能保存食物中原本的营养物质。

相比之下,歪果仁就没有好运了。

大多数米国的富人的饮食都是很健康的,煮土豆或者面包,煎牛排,煮蔬菜,他们吃得起优质的肉,优质的食物,所以富人普遍健康,而且瘦。

反观穷人,他们吃不起优质的肉,只能吃一些合成类的食品,比如汉堡包,香肠。而且炸薯条、甜甜圈也是他们钟爱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更便宜,也更好吃,吃这些食物当下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而不是更高的质量。

糖能算是米国的国粹了。

世界上最佳瘦身饮食方法排行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138284308996096

像可乐、甜甜圈、蛋糕,因为含有糖分,吃了之后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让人有快乐的感觉。(PS:不快乐的时候可以吃点糖安慰下自己。)

然而多巴胺真正的作用,是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让你对糖更加有渴望,也就是“上瘾”。

虽然糖也算是碳水化合物,但是相比于米饭,它只有高GI,没有饱腹感,只会让你的血糖一瞬间升高,根本顶不了饿,最终演变成吃没吃饱,热量倒是加了不少。


综上

1、单纯摄入碳水化合物不会引起体重增高,只会引起血糖升高,建议还是平衡膳食的好。

2、碳水加油脂合成加工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肥胖。

3、中国人饮食多样性,加工简单化是维持不肥胖的很重要一个原因。

4、中餐中膳食纤维丰富,增加饱腹感,不容易摄入过多,摄入量大于消耗量是引起肥胖。

5、食用最简单的糖会上瘾,容易引起肥胖。

所以,感谢我大中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饮食传统,光吃不胖不是梦。

同意的赞我!


对于评论里的质疑声,我想说,你们说的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的侧重点不一样,再次概括一下:

1、比如纯素食者,他们会瘦。比如生酮饮食者,他们会瘦。但是瘦掉的大部分是肌肉,也就是减重并不减脂,而且有害健康。

2、令人发胖的是真正原因是碳水加脂肪的组合,比如油炸各种高碳水食物。热量高而且容易吃上瘾。

3、三大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我只提到了其中两种,蛋白质不在本篇讨论内,而且我也知道吃纯蛋白质不胖,问题是很多肉里面除了蛋白质还有脂肪,占比多少的问题。

4、文中我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和美国人做了比较,证明中国人没怎么吃胖的原因。

毕竟放到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中国这个碳水大国并没有这么多胖子。现在胖子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炸薯条、奶茶、可乐不离手了,个个都是肉食动物了,夜宵都不曾间断了,不胖你胖谁?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迁徙、基因交流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客家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客家人的起源:中原士族南迁客家人的祖先确实是从中原地区(大致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南迁的汉族。他们的迁徙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浪潮,这些浪潮通常与中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外貌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层面。直接说“能否做到”太绝对了,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单凭语言标准就做到长期混在某个特定民族群体中而不被认出,难度极大,可能性很低。让我来详细剖析一下:语言是敲门砖,但不是万能.............
  • 回答
    长期以来,一些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毛病”的现象,实际上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中国更为严重。这些宣传往往带有刻板印象和偏见,忽略了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背景以及人性共性。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并会尽量详细讲述: 1. 随地吐痰与乱扔垃圾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在过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在美国,很多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爱好、工作需要(比如一些科技行业的安全需求),或者仅仅是想体验一项新的运动,都有了学习射击的兴趣。从零开始,尤其是在一个新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下,确实需要一些步骤和准备。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一个在中国没有接触过射击的华人朋友,在美国如何系统地开启这段学习之旅。第一步:了.............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居民在长相上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特点,这些特点受到遗传、历史迁徙、气候环境以及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统计学上的普遍倾向,不能代表个体,也不能完全区分开来,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而且随着人口流动和通婚的增加,地域特征也在逐渐融.............
  • 回答
    理解东亚三国,也就是中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人们在长相上的细微差异,就像是在品味一碗味道层次丰富的汤,需要仔细体味,而不是一概而论。毕竟,这三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域,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本身就相当可观。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个体差异,去观察一些普遍性的倾向,还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线索。中国人的.............
  • 回答
    奔驰广告“眯眯眼”事件引发的争议,以及高赞评论“中国人就长这样”的出现,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西方刻板印象与文化傲慢的遗留与反弹: 历史根源的再现: 历史上,西方在与东方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以自身为中心的视角,将东方文化和民族进行简单.............
  • 回答
    泰国人的起源,确实是个说来话长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广为流传且有较多支持的说法,就是认为他们的祖先与古代的中国人有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泰国人的长相都和我们印象中的“典型”中国人一样,这其中有很多历史迁徙、融合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在里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往后拨一拨。考古和语言学研.............
  • 回答
    关于“外国境内有没有中国人修建的长城”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准确来说,中国人修建的长城,其地理范围严格限定在中国境内。长城,尤其是我们通常概念中的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庞大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历史悠久,横跨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其主体部分位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你可.............
  •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关于“我们的祖先迫使中国人建了长城”的说法,在土耳其的历史观中,这是一种错误且不符合史实的说法,并且并非主流或得到广泛认可的土耳其历史观点。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实真相:长城的修建历程 起源与目的: 长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历代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
  • 回答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省份的人确实在长相上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并非绝对,更多的是一种统计上的倾向和长期地理、生活环境、民族融合的结果。想要将这些特征描述得生动且富有烟火气,就要跳出AI那种一丝不苟、面面俱到的窠臼,而是更像一个在各地走访过、听过老人唠叨、看过街头巷尾面孔的老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一些中国人会认为大多数西方人(高加索人种)长得好看,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简单归结于经济发达或是天生丽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一、 媒体与文化的影响力: 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传播: 在过去几十年里,好莱坞电影、美剧、西方音乐、时尚杂志等西方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偏见或歧视的能力。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以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方式进行。因此,如果一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黑人朋友告诉我他是中国人,我不会有任何歧视。相反,我会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我的回应会基于事实和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以下是我会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情况,并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悸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残酷的现实和复杂的考量。如果我是当年中共或飓风队的领导者,面对这样的局面,决定绝不会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年代,执行任务的每一个决策,都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命和整个抗日大业的走向。麻田,作为特高课课长,他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很多刻板印象和现实情况的交织。关于乌克兰女性是否愿意嫁给中国男性,以及她们在选择伴侣时看重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让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试着剥开那些可能的误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女性,她们在选择伴侣时,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