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长期被宣传成中国人独有的毛病,实际上反而外国有、乃至比中国严重得多的?

回答
长期以来,一些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毛病”的现象,实际上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中国更为严重。这些宣传往往带有刻板印象和偏见,忽略了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背景以及人性共性。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并会尽量详细讲述:

1. 随地吐痰与乱扔垃圾

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在过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确实是中国公共卫生和文明程度不高时期的突出问题,也因此成为外国媒体和游客关注的焦点,并被放大和标签化为“中国人特有”。

实际情况:

历史普遍性: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和中后期,同样存在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随地吐痰(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和街道上)、乱扔垃圾等。例如,在20世纪初的欧美城市,随处可见的烟头、果皮、痰迹是常态。
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即便是发达国家,乱扔垃圾的现象也从未完全消失。在人流量大的旅游景点、节庆活动后,或者在一些相对不那么注重环境卫生的区域,乱扔垃圾的情况依然可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环卫工人清理,但垃圾桶周围散落的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的包装袋、烟头等,在很多地方并非中国独有。
对比与程度:
法律法规与执法力度: 虽然中国在近几十年大力整治公共卫生和环境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罚乱扔垃圾方面可能更严厉(例如,高额罚款)。然而,这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而是管理方式不同。
文化习惯的转变: 随地吐痰在很多西方国家早已被视为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和法律的强烈谴责,其社会接受度远低于中国过去。但这也得益于更长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公共卫生观念的早期普及。
城市管理水平: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以及更多的公共垃圾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乱扔垃圾的问题。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例如大型户外音乐节或体育赛事,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可能非常严重。
烟草消费与烟蒂处理: 在一些吸烟率较高的国家,烟蒂乱扔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普遍的问题,很多人会随意丢弃烟头。

为何被“独有化”? 早期中国经济落后,公共设施不足,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时间。国际交流中,外国游客更容易将接触到的负面现象与整个民族联系起来,并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放大并固化了这种认知。

2. “孔雀式”炫富与攀比

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一些人认为中国人热衷于购买名牌、展示财富、进行物质攀比,甚至认为这是“暴发户”心态的表现,是“孔雀式”的炫耀。

实际情况:

全球性现象: 炫富、攀比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财富的积累和分配、社会阶层流动以及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在任何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或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都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西方国家的“炫富”: 西方社会同样存在激烈的财富展示和攀比文化。
汽车: 超跑、豪车的保有量和品牌展示是重要的炫富方式。在迪拜、洛杉矶等城市,豪华汽车的展示尤为突出。
奢侈品: 名牌服饰、包包、珠宝、手表等在西方社会同样是重要的消费品和身份象征。从巴黎到纽约,从伦敦到米兰,街头巷尾不乏穿着名牌、佩戴昂贵饰品的人。
房产与度假: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豪华度假、私人飞机、豪宅内部等,是西方人常见的炫富方式。
社交活动与宴请: 精致的晚宴、私人派对、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等,也是展示经济实力的途径。
“暴发户”心态的普遍性: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特别是财富出现快速积累后,都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暴发户”现象。这是一种对新获得财富的兴奋和不确定如何恰当展示的阶段性表现。西方国家在经历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期,同样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现象。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如今,社交媒体极大地放大了人们展示生活、进行攀比的行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都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无论是真实还是经过包装的。

为何被“独有化”?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得过去不被大众消费的奢侈品和高端消费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中国市场,并被一部分人迅速接受和消费。这种“突变式”的消费变化,容易被外界捕捉到并解读为一种急切的、不成熟的展示行为,而忽略了其背后普遍的人性驱动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共性。

3. 广场舞与公共空间利用方式

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中国老年人在公园、广场跳舞,播放音乐,有时会引起一些关于噪音扰民的讨论,这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奇怪”或“扰人”的中国特色。

实际情况:

全球老年人的活动: 世界各国的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社区活动方式,以保持健康和社交。
欧洲: 在欧洲,老年人会聚集在公园里进行各种活动,例如下棋、散步、喝咖啡聊天、小型音乐会等。有些社区组织也会有老年人健身班或舞蹈班,尽管形式可能更缓和。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城市,街头音乐和集体舞蹈是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并非老年人专属。
美国: 美国的老年人社区活动丰富,有专门的老年中心提供舞蹈、健美操、合唱等课程。公园也是他们重要的休闲场所。
日韩: 在日韩,老年人也热衷于参加社区活动,例如太极拳、书法、园艺等,公园是主要的活动场所。
公共空间利用的文化差异:
集聚性: 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活动和共享空间,广场舞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集体休闲方式。
声音的边界: 相对于西方一些更强调个人空间和安静的文化,中国社会对公共空间的声音容忍度可能略有不同,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容忍。
西方也有“噪音”: 很多西方国家同样存在公共空间的声音问题,例如街头艺人、集市活动、户外音乐节、体育赛事等,这些都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有时也可能影响附近居民。
素质差异而非独有: 广场舞音乐声量过大、占用场地等问题,更多的是个体行为的边界感和对他人的影响的认知问题,而不是中国文化本身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如果公共活动产生过大的噪音,同样会受到投诉和干预。

为何被“独有化”? 广场舞的视觉冲击力和声音传播范围,以及其在国际视野中相对独特的集体形式,容易被未曾接触过的外国人视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缺乏规范的集体行为。同时,一些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边界感,确实也存在,但这并非中国人的“本性”,而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改进的方面,而且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4. 抢购与囤积现象

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历史上,中国人,特别是华人,在某些时期有过抢购商品(如酱油、盐、粮油等)或在海外进行大规模购物的现象,这常被一些人解读为缺乏安全感和理性消费。

实际情况:

全球普遍的抢购行为: 抢购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以下几种情况:
紧缺或恐慌: 当某种商品出现短缺、价格上涨预期,或发生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时,人们会出于恐慌心理进行囤积。这在西方国家同样常见,例如疫情初期的厕纸、口罩、消毒液抢购潮,或者在极端天气预警下的食品和饮用水抢购。
促销或价格优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在遇到大型促销活动(如“黑色星期五”、“双十一”)时,也会出现排队抢购、瞬间秒空的现象。
特定消费群体: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尤其是有特殊文化习惯的群体(例如,一些亚洲移民在西方国家),在购买特定商品时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购买力或集中购买的特点。
代购现象: 华人(包括留学生、海外华人)的海外代购行为,虽然有时声势较大,但更多的是一种经济行为,利用商品价格、质量、品牌差异等进行消费,这在全球消费者中普遍存在,例如从法国代购化妆品,从日本代购电子产品等。将其简单归结为“中国人独有的癖好”是片面的。
“中国人”的标签化: 有时,一些海外消费者个体行为,会被放大并标签化为“中国人”的行为,这是刻板印象和歧视的一种表现。例如,在某些国家,如果看到一群外国人集中购买某件商品,很容易被视为“某种族”的行为,而如果本国人这样做,则可能被视为“正常的消费行为”。

为何被“独有化”? 中国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经历,使得一部分国民对商品的稀缺性有更深刻的记忆。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当中国人集中购买某种商品时,其规模效应容易被放大。同时,信息传播和媒体的偏向性,也会强化这种“独有”的认知。

结论

这些现象的“独有化”背后,往往是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选择性观察以及对社会发展阶段差异的忽视在起作用。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如从众心理、对利益的追逐、展示自我的需求等,是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形式和强度会有所不同。

在评价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行为时,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而是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并认识到人类共性的存在。很多时候,那些被宣称“独有”的毛病,只是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侧影,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甚至更甚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1-26更新:喜欢看的人挺多的,我在原回答里补点图和链接吧

以下原回答


不管别的外国。

我只说美国。


1,游客素质低。

美国游客素质低全世界出名,而且比中国出名早得多,19世纪欧洲就有低素质的美国游客的说法,现在还是这个说法。

(一个嘲讽美国游客吹毛求疵又不求甚解的19世纪漫画。卢浮宫里,美国游客对导游说,我们要看所有的东西,但任何东西不能看第二遍!)

当代美国游客:


另外我特别不理解,是美国人民脑洞大,还是西方人民传统玩法,他们喜欢在各种景点画JJ……

不打码了,希望过审,不能我一个人瞎



另外美国游客能作死也是出名的,比如前两年那个跳黄石公园温泉里被溶解的……

2,吃饭大声说话。

我在美国这么久,没去过人均300刀以上的米其林所以我不知道。

但我去过的,从人均5刀的快餐店到人均200刀的高档牛排店,都一个样子,美国白人一边吃一边聊,声音极大,吃高兴了聊,过生日了唱,孩子不听话了骂。


尤其是如果喝酒了,恨不得从座位上站起来吵架。

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每家餐厅都能遇到,概率非常高。

和中国一个样子,大部分人安静吃饭,然后有几桌就是吵闹。

3,城市不卫生。

美国大部分村和镇还行,只要不去黑人区,中产社区基本都挺干净。

但大城市一个比一个脏。

最脏的就是纽约,马路上公开有人撒尿,满地垃圾袋一堆一堆流着汤,鸽子飞来飞去拉屎,墙上都是不知道什么地方流下来的脏水,路边时不时就有拆了一半的房屋废墟。

以下图片都是NYC街景






我去过国内的城市,没有一个比纽约脏的。

4,贪小便宜

打折、送样品什么合法的就不说了,美国羊毛党能把商场银行公司学校薅到怀疑人生。

(我们学校的学费系统可以用信用卡,但退钱可以退到银行卡。一大批美国人用学费系统充钱退钱,就为了信用卡返点1%。最后学校花大价钱换了系统把漏洞补上了)

信用卡礼品卡诈骗也不提了。

(为了买便宜50%的礼品卡被信用卡诈骗的新闻天天都有)

最近疫情,政府给低收入者发补助金。美国人民开脑洞,用假身份证骗政府的失业补助,一张身份证能骗几百美元,这帮人都是几万张身份证的骗。然后拿着低保卡去买豪车和拉斯维加斯赌博,付账就掏几百张低保卡一张张刷,还拍视频炫耀。

接着就被抓了。



5,啃老/妈宝

大部分美国人不啃老是没得啃。美国没有计划生育,孩子不只你一个,父母当年又一直是月光族。

你啃啥?

但凡能啃老的美国人,没有不啃老的。

而且美国父母对孩子和中国家长一样,有多少就给帮多少。大学生上学第一天,全家老小大包小包送到学校宿舍,在美国是很正常的事。

父母掏几万刀一年的大学学费是基本操作,父母给买车租房也是基本操作,父母帮着找工作也是基本操作。父母花钱帮着娶媳妇办婚礼买婚房更是基本操作。

(手把手教贫穷父母如何贷款给孩子交大学学费,不是孩子贷款,是父母贷款)

30多岁不工作住父母家里,让父母给自己天天做饭的,一点不罕见。

生了孩子不管,扔给父母带,也很正常。

最近极端案例,某个90多岁的老头其实死了20年,家人一直没有上报,因为要用他的身份领医保和补助。最近才被人发现。

6,内斗/地域歧视

美国人民的内斗和地域歧视一点不比中国少。

白人精英歧视南方红脖子,但一起歧视黑人。白人+黑人都是美国常住居民,一起歧视墨西哥非法移民。白人黑人墨西哥人都是美洲居民,一起歧视亚裔。

新英格兰地区歧视其他一切地区,纽约州宾州新泽西州歧视除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切地区。全美国人歧视德州,德州群嘲全美国。加州觉得自己才是灯塔,然后被全美国孤立。

美国人民内斗鄙视链地图




德州被群嘲




德州群嘲全美



加州嘲讽全美

全美嘲讽加州

(这两年加州经常森林大火,损失很大,伤亡也很大。

这种天灾被拿来开玩笑,在中国会被骂死的,你能想象一个省地震了,别的省都在喊多死点人吗?

但美国人很喜欢干这个,现在网上嘲讽加州的meme最多的就是关于大火……)






7,人情社会/关系户

明面合法的,像什么推荐信啊捐款啊,就不提了,大家都懂。

私下的灰色的,中国有的美国一样有。

我们这每年夏天都有暑假实习生,大部分是某某州议员或某某NIH官员的孩子,少部分是老板亲戚或老板同事的亲戚。都是高中生,就呆一个月,每周两个小时,实验室设备都认不全。最后有个演讲说做出xx结果,出个报告,拿着就可以申请大学去了。

(下图不是我们这里,只是网络图举例子)


偶尔有本科实习生,也是一样,某某大人物家的,来这混三个月,挂名文章,拿着就可以申请医学院去了。

外面找工作什么的更是这样,人脉关系,利益交换,不看学历看你姓什么,不看经历看你爸什么职位。

和中国没区别。

另外,美国有个专门的词组,quid pro quo,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利益交换,利用职权之便和别人互惠,礼尚往来(贬义)。

虽然一直在骂在抵制在禁止,却依然层出不穷。





再补一个

8,结婚随份子

彩礼这种东西有地域特色,中国很多地方也没有,美国我还真没听说。

但结婚大操大办,宾客随份子这种,美国一样。

美国婚礼找很贵的场地(比如包场某个公园或历史建筑一天时间),请几十几百人,晚上大家吃一顿好的,这是美国普通中产常规操作。一场婚礼花个几万美元很正常,还没算婚戒。

某网站提供的婚宴费用(不包含场地费)


美国也有宾客随份子,不过不像中国搞的这么正式。一般是小夫妻准备个清单,需要什么东西,发网上,宾客往清单上打钱或者直接买好东西。清单上小的比如婴儿奶瓶,大的比如电视冰箱,什么都有。不过这种一般看关系,宾客自愿,不想买也没啥(反正以后别人也不给你买)。

一般的客人或者没买东西的,就是送礼品卡,20美元、50美元为主,有钱的送100美元也有。

user avatar

学术灌水,学术不端,学术造假之类——欧美日是这些玩意儿的祖师爷。


崇洋媚外,嫌贫爱富——去看马克吐温,里柯克,欧亨利之类100年前写的小说。

user avatar

每一个刚出国的中国孩子,都有过安安分分等红灯,然后一脸懵逼的看着周围“特别守规矩”的老外成群结队闯红灯而去的经历。而且大概率是中国孩子开始真正认识“外国”的开始。这一点在去德国留学的孩子身上尤为明显。

接下来如果是求学的,他们还会经历传说中“18岁以后就放养”的外国同学从家里拿自己能拿得动的一切,父母非常主动的负担起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家境还行的家庭连贷款都是父母帮孩子还。

再然后他们会在校内打工的环节中遇到各种各样的走后门,传说中“刚正不阿绝不徇私”的外国人,为了一个每周20小时的校内打工机会花样百出各显神通,什么邻居家女孩的前男友的父亲都得拉出来出一份推荐信,至于能力?谁看那个?

再然后他们会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至理名言,并且更进一步体会到“某些人更加平等”这一事实。开始对美东看不起美国其他地方,加州看不起全美国,美国人看不起其他白人,白人看不起黑人,黑人看不起墨西哥人,墨西哥人看不起拉丁裔,然后以上所有人一起看不起亚裔这样的情况慢慢熟悉起来。

最终,他们会在热闹的饭店里,涂满涂鸦、刻满了字的风景区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祈福和信仰中,感叹一句你们声音比中国大妈还特么大……

user avatar

战忽局政委金灿荣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总听别人说中国人做事马马虎虎,我当时没出过国,还真信了。

后来常去美国,发现美国人一样马马虎虎。

后来去了俄罗斯,才知道原来这才叫马马虎虎。

再后来又去了巴西和印度,发现马马虎虎在这里是没有底线的。


一两年前吧,在知乎碰到一个杠精问的问题:大致是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火车上吃东西?

众多回答(包括我)指出,长途火车必须要吃东西啊。

题主在所有回答复制粘贴评论:中国人就是素质低,日本人就从来不在火车上吃东西。

唉,一点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想起个几年前的事儿。

一开始是公知发微博,配了个照片,一群老外在地铁上看书。

并且配字:外国人在地铁上全看书,中国全都看手机,我们中国还有未来吗!


后来破案了:人家在地铁上看书,是因为外国地铁上手机没信号……

近些年外国地铁也都有手机信号了,一个个看得比中国人还欢。

user avatar

过马路不看灯,即所谓「中国式过马路」。

去趟纽约就知道,美国式过马路一点也不怂。

user avatar

我说两个:

1.重农抑商

许多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与西方的所谓海洋文明有很大不同,认为从近现代开始中国工商业落后于西方,这种差距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

事实上,从古希腊历史上的各项改革,可以看出,虽然古希腊以资源匮乏、便于海上贸易著称。但农业远比工商业和公民的生活更加密切相关,比如梭伦改革,就是因为平民与贵族因为土地的矛盾,平民的土地被贵族兼并,欠下债务沦为奴隶。克里斯蒂尼与伯利克里的改革,也是基于土地为基础的财产之间的差距,试图保护在土地上少地、无地的公民的权利。而且雅典的民主制的发展,很大程度也是平民希望通过取得更多政治权利,从而解决土地问题,减少贵族的压榨。可以说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参与,以及军事上的长枪方阵制度,都是建立在公民的私有土地财产上的。后来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农民破产,土地兼并,也导致了民主制度的衰落与公民组成的长枪方阵的衰落,僭主制、雇佣兵制盛行。

古典西方文明的高峰,古罗马也是,平民与贵族基于土地的不平等分配是各种政治、社会危机的导火索,贯穿了从王政到共和国,再到帝国。同样的土地与债务问题,平民与贵族长期博弈,促使十二铜表法产生,护民官等制度用来维护平民减少贵族的压迫。罗马之所以能征善战,很大程度是因为公民对自己土地财产的感情产生的城邦认同,自耕农组成的民兵也长期是罗马共和国的主力部队。即使是贵族,像老加图这种的,也亲自耕种。可以说罗马共和国的传统道德建立在农业与农民之上,工商业受到轻视。

后来布匿战争导致自耕农破产,大地主兼并土地,又造成了罗马理想中农业道德走向奢侈败坏,自耕农的民兵也走向衰落。后来马略改革,以职业化常备军取代民兵,又造成军事将领势力过强,将领与士兵的关系密切,使得公民们逐渐丧失了对元老院和国家的忠诚,转为对将领的忠诚,这最终导致苏拉、凯撒等将领专权,屋大维时期,罗马共和国被帝国取代。

16-18世纪,欧洲的旧体制时代,包括法国、西班牙在内的许多绝对君主制国家,奉行三大等级制度,教士、贵族、平民。前两者享有许多特权,尤其是免税权。贵族们占有大量土地,以获取地租等封建特权为生,并且以不参加劳动作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即使自己身处贫穷也是如此)。第三等级,即使是做到十分富有的平民,如果不购买贵族头衔,也会被贵族瞧不起。所以16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法国,许多商人甚至购买贵族头衔,购买土地,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不是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人购买土地,教育子女参加科举,成为士绅很像)。

即使是英国这样以工商业发达,引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潮流的国家,贵族也长期把持政治,并且按照自己的观念与需要营造一个文化霸权。即使是19世纪30年代的议会改革、谷物法废除,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自由贸易取代垄断专卖与保护主义,贵族们因为新大陆廉价谷物的冲击,经济实力下降,但依然顽固地认为自身的地位高贵,怀念田园诗般的农村生活,认为工业化使得这个世界太乱。

再到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美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理想的美国,也是基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自耕农制度的。尤其是杰斐逊反对汉密尔顿的大政府、银行制度、以国家力量支持发展工商业,认为一个足以保护农民土地的国家就已经足够了。

20世纪,西方由于工业化对农业的冲击,造成传统社会秩序与道德的混乱,出现了许多以农业、农民为本,反对工业化、资本主义的思潮。许多被称为农民党(从爱沙尼亚到克罗地亚都有)的党派,希望通过农民的普选权,维护蕴含民族国家传统道德的农民的利益,反对工业化对社会的冲击。在西班牙内战中,长枪党人甚至希望尽可能多地杀死工人、大学生等现代社会的产物,以重新建立农民的西班牙。另外大家熟悉的纳粹德国,虽然以各种发达的黑科技闻名,但是就是在文化上,出于反对魏玛的自由主义对德意志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重建一个建立在德意志农民传统道德的国家而获得支持的。希特勒的许多主张,都是强调通过战争为德意志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对苏联的战争也是一场大规模的农业殖民运动。

可以说许多人因为现在西方的发达,认为西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工商业的国家,相反农业、农民对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其重要,历代政府也长期因为其所代表的阶级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

2.国企与公务员热

许多人认为只有中国,人们才热衷进国企与考公务员。

其实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二战后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同样许多国家热衷国企与公务员。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由于从英国殖民时期开始,华人、印度人在工商业方面强势,马来人不擅长从事工商业。独立后,巫统要求华人、印度人对马来人进行经济补助,缓解马来人长期的贫穷状况。另外,巫统通过国家行政手段,为马来人提供国企、公务员、军队的职务,因为他们在自由竞争上不比华人、印度人。可以说在对公务员的热衷上,从比例上,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多于中国大陆。

印度尼西亚从19世纪后期荷兰殖民时期,尤其是20世纪初的伦理政策之后,荷兰殖民政府兴办教育,培育印尼当地人的公务员,试图通过传统贵族之外的平民来加强对基层的统治,成为荷兰殖民政府的代理人。当时许多印尼平民希望通过西式教育,成为公务员,以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印尼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很多也是这些印尼当地公务员,反对基于种族不同的不平等工资待遇,加上西方教育使得他们反感殖民主义的专制,主张自治甚至独立。

印尼独立后,私营经济长期落后,而且同样华人、阿拉伯人等少数族裔在工商业上比本土人更加擅长。于是苏加诺时期一方面立法限制华人从事农村零售业等行业,培育印尼本土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提供国企、公务员、军队职务,解决印尼本土人的就业问题。苏哈托进行政变后,他早期的统治时期,也是倾向于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建立许多国企进行经济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后期才倾向大量引进外资,实行私有化,解决印尼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当然也走向1998年金融危机,最终垮台。

土耳其的经济,在奥斯曼帝国时期长期受到外资控制,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少数族裔控制工商业。从凯末尔时期,尤其是1929年大萧条导致烟草经济作物出口下降后,国家就加强对经济指导干预,国家、军队建立的国企长期成为土耳其经济的核心。凯末尔致力于通过国家提供大量的军队、警察、公务员、教师等职务,不仅解决就业问题,也通过他们实现土耳其的现代化,构建民族国家。20世纪50年代,门德列斯时期实行私有化,侵害了依赖国家干预经济的军人、大学生的利益,导致其在1960年被军事政变推翻。土耳其国家和军队在经济中的地位后来一直很强势,直到1985年以后,土耳其的私营经济才足够强大。


可以说,国企热、公务员热,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无法与外资竞争,民族工商业落后,使得私营经济难以为现代化国家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国家要通过国企、公务员解决就业问题,填补私营经济的漏洞。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这三个长期少数族裔在经济上强势的国家,国家力量提供就业岗位也是独立后构建民族国家,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培育自身的资产阶级的需要。

user avatar

投币祈福,往各景点里投钱祈福。

真的是全球都有现象,以下是我的实拍。


(1)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就在一楼的水池里,都是硬币。


(2)美帝某三线 恐龙骨架

那些绿绿的都是美元



(3)意大利罗马许愿池

这个连投币攻略都有了,一年能捞出100万欧元



(4)柬埔寨吴哥窟

小吴哥里面也是投币了,这个图我要先把我的相机翻出来。∪・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