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因误译而长期被国人误解的概念与名词?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因为误译而被我们误解了好多年的概念和名词,那可真不少。有些甚至是影响了一代人或者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第一印象。我来跟你聊聊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尽量把事情说得透彻点,让你感觉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1. “脑白金”—— 曾经的“长生不老药”?

这个绝对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也是营销的巅峰之作(也可能是最成功的欺骗之一)。

你想想,当年那个魔性的广告,又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又是大肆宣传“送礼就送脑白金”。它把脑白金描绘得神乎其神,什么“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听着就像是能让你返老还童、长命百岁似的。

真正的幕后真相是: 脑白金的主要成分是褪黑素(melatonin)。褪黑素是一种由人体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它确实能够调节人体的睡眠周期,帮助入睡。但是,它绝对不是什么包治百病、能让你“年轻10岁”的神药。

误译在哪里? 严格来说,这不算是一个直接的“误译”,更多的是一个过度解读和概念偷换。广告商抓住褪黑素在睡眠调节方面的作用,通过一些模糊、夸大其词的宣传语,把一个普通保健品包装成了“抗衰老”、“强身健体”的灵丹妙药。

当时的消费者对褪黑素这个概念非常陌生,广告又描绘得那么诱人,所以很多人真的就信了。很多人以为吃了脑白金就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甚至有些老人把它当成“长生不老药”,抱着极高的期望。结果,很多人吃完发现并没有广告里说的那么神奇,甚至有人会产生副作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产品如果被描绘得过于神奇,往往背后隐藏着营销的套路。尤其是涉及到健康和长寿这些人类最根本的欲望时,更要擦亮眼睛。

2. “意识形态”(Ideology)—— 被“党派之争”绑架了的词

“意识形态”这个词,在我们国内的语境里,很多时候都带有一种政治色彩,甚至有点负面,总让人联想到“主义”、“教条”、“非黑即白”的斗争。一提到“意识形态”,脑子里就蹦出“我们”和“他们”的对立。

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在西方社会学和哲学中,“意识形态”的本义更广泛,它指的是一套由思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组成的系统,这些东西共同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并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意识形态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学说、文化传统,甚至包括我们对家庭、爱情、人生意义的看法。它不一定是被动的灌输,也可能是人们自发形成的,用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

误译在哪里? 这里的“误译”同样是语境的窄化和概念的政治化。我们把一个原本中性的学术概念,强行与特定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宣传划上了等号。

这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在讨论一些非政治性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时,一不小心用到“意识形态”这个词,就会被误解成是在进行政治批判或站队。反之,当我们想深入分析某个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体系时,却因为这个词的负面联想而不敢轻易使用,从而限制了我们思考的深度。

想象一下,一个关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年轻人价值观”的讨论,在没有这个负面联想之前,是可以很深入地分析的。但如果有人一开口就说“这是某种意识形态在作祟”,很容易引起对方的警惕和反感,讨论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3.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为什么我们一度觉得是“万恶之源”?

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八十年代,当“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刚刚被引入中国时,它曾经是充满争议的。很多人一听到“市场经济”,脑子里就联想到资本主义的“剥削”、“贫富差距”、“唯利是图”。

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其核心特征是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即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指令来安排。 在这种经济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做出决策,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企业追求利润,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必然导向极端的贫富差距或社会不公。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往往需要政府在法律框架、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纠正市场失灵,保障公平竞争,并提供社会保障。

误译在哪里? 这里的“误译”体现在概念的非此即彼化和对西方经济模式的刻板印象。

在当时的语境下,“计划经济”是我们的“固有模式”,而“市场经济”则是“外部模式”。很多人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出现的负面现象(比如周期性危机、高失业率、环境污染等)直接等同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出现这些问题。

这种理解,一是忽略了市场经济模式的多样性和各国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不同程度,二是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弊端混为一谈。

正是因为这种误解,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时,会面临巨大的思想阻力。直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能够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4. “民主”(Democracy)—— 常常被简化为“一人一票”的投票箱

“民主”这个词,在我们讨论政治议题时,经常会听到有人将其简单化为“西方模式”,或者狭隘地理解为“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的直接选举”。

真正的民主是什么? 民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选举制度。广义的民主包含人民主权、法治、权利保障(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权力制约与平衡、公民参与、政治平等等等多个层面。

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不仅要有公开透明的选举,还需要有独立的司法系统来保障法律的实施,有不受政府控制的媒体来监督权力,有健全的公民社会组织来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以及有保障少数群体权利的机制。

误译在哪里? 这里的“误译”在于概念的片面化和功能化。

我们有时过于强调民主的某种形式(比如一人一票的选举),而忽略了其背后保障公民权利、约束政府权力、促进社会参与的实质内容。当提到西方的民主时,很容易只看到其选举过程中的一些乱象,或者某些政治党派的斗争,然后就得出“西方民主就是混乱的”、“不适合我们”的结论。

这种误解,一来是选择了性地关注西方民主制度的不足,二来也是我们自身的政治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导致我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民主”更像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实践民主的原则。

总结一下

你看,这些概念被误解,很多时候是因为:

翻译的局限性: 有些概念在跨文化交流时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只能根据最接近的含义来翻译,但失去了原有的丰富内涵。
营销和宣传的操纵: 有些人为了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故意夸大、扭曲概念的含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历史和语境的变迁: 概念的含义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过去的理解可能已经不再适用。
我们自身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可能只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去理解一个新概念,而忽略了它的其他方面。

这些误译和误解,虽然不是故意的,但确实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不少偏差,甚至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观念。所以,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多问一句“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多去了解它的多重含义,总是没错的!

聊了这么多,希望没有让你觉得枯燥乏味,也希望能让你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极具有误导性的翻译。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看到关于批判的两个解释:

批判一词,语气极为强烈。如果仅仅是批评,一般都还有余地。如果是被挂出来批判,那离社会性死亡差不多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是,当我们翻看批判性思维相关的书籍时,我们看到的内容却是一片祥和。我看过好几本评分都还可以的相关书籍,里面确实没有多少批判的东西。这些书更多是教大家如何去判断to judge。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让大家学会不预设立场,不带入私人感情,公正而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判断或者评价。它包含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是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全过程所需要的的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就像是一个结果,是一系列思维训练后所习得的一套思考方法。为了达到这个这个目的,学习者需要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再学习逻辑、演绎、识别推理过程的谬误、数理统计等相关思考方法。

总之,批判性思维就是一套综合、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方法。它要求不受外界干扰,谨慎提出自己的意见。它不是让人学会后用来专门搞批判,专门搞质疑,或者专门当刺头的。


由于“批判性”三个字攻击性非常强,所以在汉语语境下,很容易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critical thinking一定要批判点什么,要否定一点什么,甚至很多没有系统学习critical thinking的朋友甚至会以为这种思维方式引导我们一定要标新立异,提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立见解。

事实上,我周围还真有被“批判性”三个字误导的朋友。我有个朋友搞托福雅思相关培训,大概十多年前,他在阅读了批判性阅读相关书籍之后,瞬间变成了刺头,基本上我说了两三句话,他就会以“独立思考”为抓手,对我进行反驳。当然,后来他自我解毒了,我和他又能愉快地聊天了。


为什么中文和英文对这个词的解读差异会这么大,问题就出现在对critical的理解和翻译上。

Critical是形容词,其名词对应critique和critic。这几个词的词根是crit-,源自古希腊语的kritikos"评价"。拉丁语借入后,拼写为criticus,有“法官,审查员,估价师”等意思。法语拼写为critique,最终英语将这个词借入拼作critick。

英语借入这个词后。最初的意思和法语一样,其含义基本都是建立在古希腊语“评价”之上。在十六世纪,critick指“善于判断事物优点之人”。不久之后,开始有“评价美术、戏剧的人”,即是今天“评论家”这层含义。同时,critick的拼写开始分化,critic专指“艺术评论”相关的含义,critique则恢复法语拼写,更多继承古希腊语中关于“评价”的含义,在牛津词典的解释为“ to write or give your opinion of, or reaction to, a set of ideas, a work of art”,评价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

由于critic和critique对应的形容词都是critical,而critical的意项也不是前两者意义的简单之和,所以,在翻译crtical thinking的时候,究竟怎么翻译,就比较考究了。

幸运的是,几本大辞典都有专门的相关意项:

《牛津词典》:

MAKING CAREFUL JUDGEMENTS 判断审慎
involving making fair, careful judgements about the good and bad qualities of sb/sth 有判断力的;判断公正(或审慎)的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instead of accepting opinions without questioning them. 要鼓励学生培养判断力,而非不加质疑地接受各种观点。

《韦氏》:

exercising or involving careful judgment or judicious evaluation <critical thinking>

《柯林斯》:

A critical approach to something involves examining and judging it carefully. 批判性的
We need to become critical text-readers.
我们需要成为批判性的文本阅读者。

几本词典的解释和我前面的分析差不多,同样是说培养一种审慎的判断力,要求思考着要学会客观,不受干扰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特别强调谨慎地判断——关键词carefullyjudge


所以,如果要我来翻译critical thinking,我倾向于叫谨慎判断思维。

以上

-----------------------------------------------------

这个问题回答之后,感觉有很多朋友关注这个问题,现在再写一段,算是对这个回答的补完。

我其实是大概在去前年就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把英文critical的解析写好了,但是心中有一种直觉,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批判性”可能是有什么原因。我当时怀疑批判一词可能不是现在的含义,但是我手边一直没有相关资料,限于自身能力,一直没有能够追溯出“批判”,包括“批评”两个词语的词源以及词义的改变。最后相当于只写了一半,即是critical本来的含义,并概括了一下批判性思维是怎么一种思维方式。

评论中,@明月清风2019 朋友对“批评”,包括”批判”一词词义的改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结合这位朋友的分析,基本可以搞清楚critical和critic两个词的“误译”是怎么一回事了。

批评一词本来是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批判的第二个含义:“分析辨别,评论好坏”则是其本义。Critic可以对应批评家,也可以对应评论家。批判本来的意思就是评价,谨慎地判断,“批判地接受”正好就是用的其本义,正好critical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也许在国人早期接触西学的时候,当时这两个词的含义还没有发生改变,也可能是哪位早期接触西学的前人,用的正是其本义翻译了这两个单词。在当时看来,这两个翻译是极好的,用本国语言固有的单词,完美对应了西方的概念。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的贬义和攻击性越来越强,其本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出现了一种“被误导”的情况。

问题已经解决,这个既然已经约定俗成,继续使用也无妨。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还是要充分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用批判性的思维提高自身判断力,提高思考问题的水平,去学习新的知识。

----------------------------------------------------------------------------

下面是词源时间:

Critical源自PIE *krei- "筛" 。(现代英语的sieve不是源自*krei-,不过古英语中有 hriddel 一词,源自*krei-,意思是“筛子”)。

因为PIE *krei-演化出的单词特别多,除了前面讲的“评价、判断”。*krei-还延伸出其他多个含义,所以值得专门一讲。在这里,我将其分成几组,限于篇幅,用法比较简略。

  • *krei-引申出的部分词,有“极重要”的意思,比如critical就有这个含义,这个意项和crisis有关。

Crisis这个词是古希腊语词(复数是crises,望切记)。这个词也源自*krei-,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本意是“病情关键期”。希波克拉底治疗某些疾病时,发现这些病存在病情关键期,如果在病人关键期之内好转就会痊愈,否则就会病情加重直至死亡。他在《论流行病(Of the Epidemics)》中指出:“医生必须注意病情关键期,应知道这是决定生死或者至少病情变坏或好转的关键时刻。”从近代开始,这个单词的词义逐渐扩大,现在也可以“转折点,危机”等等。

critical mass(核链式反应的) 临界质量

critical hit(电子游戏中的)暴击,暴击也是很关键的一击,所以是critical hit。

critical早期的意思和crisis一样,指病情的关键期。后来在十七世纪中叶指“批判性”,后来才慢慢有了“极重要的”这一层意思。


  • 从*krei-筛东西这个含义,我们很容易想到这层含义可以引申出“标准”的含义。

criterion“标准”

hypercritical“吹毛求疵的”hypercritical本意就是“标准过高”,这个词有个近义词fussy。

hematocrit“血细胞比容测定”,hemato-是古希腊语haima 的属格形式。血细胞比容测定主要是为了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等,在验血的化验单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个项目,缩写是HCT。


  • 有一组词词意和确定有关,最常见的就是certain,此外还有:

incertitude“不确定”,ascertain“查明”

concert这个词也源于此,这个词借自意大利语concerto,是con-+动词certare,本意是“共同战斗”,这里可以理解为“和谐一致”。


  • Crime以及所有由crime引申出的单词,全部源自*krei-。

criminology“犯罪学”

criminal adj. “犯罪的,刑法的“& n.“罪犯“

criminal psychology 犯罪心理学

incriminate“连累”

decriminalization“非刑事化,非罪化”

recriminate “反责;反唇相讥”

在法律上指“反诉”,指的诉讼过程中,被告对原告提起的诉讼。如果不是在法律范围内使用,这个词也有反唇相讥的意思。


  • 有一组词和排泄有关,就像汉语叫排和泄。印欧语中是通过一个小孔“筛”出去。

excret“排泄”,excrement“粪便,排泄物”

to excrete sputum 吸痰

animal excrement 动物排泄物

这两个词都来源于拉丁语的excernere,意思是“排出,释放”,也是排泄粪便的委婉语。

recrement“废物,再吸收物质”


  • 最后,还有一组词和“秘密”有关。

*krei-从筛的含义引申出“区别”。比如:秘密secret一词就是由se-+cernere构成的secernere“区分”一次的过去分词,这里se-是反身动词标记,cernere源自*krei-,意思是“区分”,合在一起是“自我本身与他物区分开来”的意思。英语中秘密这个词的表述,是从“不与”他物发生关系这里入手的,而汉语是从“隐秘”这个角度来描述的。秘书secretary一词也源于此,汉语也叫书嘛。

*krei-因为其本意是“区别,隔离”,所以这个词根在有些单词中还引申除了藏匿的意思,进而还在医学中表示分泌。

古希腊人解剖尸体发现某些腺体内部会分泌物质,他们觉得这些腺体会分泌物质是因为它们内部把这些物质“藏匿”了起来,所以用藏匿一词表示分泌,故称为“内分泌”。因为分泌这一生理活动,就是有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这些物质,就好像是“藏匿”在这些器官中一样。

secretion“分泌; 分泌物 ”,secrete“分泌,藏匿”,endocrine“内分泌的,endo-意思是'内部的'”。

user avatar

在刑法学领域,最大的误译就是“罪刑法定”。


费尔巴哈用拉丁文格言表达的原文是Nullum crimen sine lege, nulla poena sine lege. 直译为“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简略的说法是Gesetzlichkeitsprinzip(成文法主义)。如字面所示,这是一个消极性、否定性、排除性的原则,强调的是“没有”规定怎么办(不可罚),而不是“有”规定怎么办。但是被翻译成“罪刑法定”之后,就被理解为积极性、肯定性、纳入性原则:刑法有规定就一定要处罚,说得虽然没有错,但这是依法裁判原则,而并不符合上述原则的精神实质。合适的译法至少是概括性的”无法无刑“、”无法无罪“原则,或者变通为法治原则、成文法原则,意译为法律保留原则皆可。


针对 @sinopitt 的评论:『罪刑法定』按字面意思理解,不也是刑罚必须由法律规定,隐含的意思自然就是没有规定就没有刑罚呗。

——从逻辑上说似乎是这样,但是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就不是了,尤其是汉语习惯于望文生义,字面含义超出隐含意义。请以后注意一下,当我们在媒体或文章中看到听到“罪刑法定”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在用它的积极含义而非消极含义,很多人都在说处罚某某行为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比如关于网络寻衅滋事罪的讨论,罪刑法定被当成入罪原则了。例如这个:

“高铭暄、陈兴良、赵秉志等知名刑法学者都曾表示支持习水案的判决,而被千夫所指。他们的观点大体为,既然现行法律如此规定,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南方周末 - 嫖宿幼女罪,被指“恶法”有点冤——存废之争:民间热,业界冷


@王洞明 的评论代表了一般人的观感:我作为一个非法学专业者,看到罪行法定之后觉得它的意思就是:凡是罪和刑,一定是由法律规定的才算,只有法律规定的罪刑才是罪刑,其他的都不能规定,没有规定也不能算。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法律的含义不是一目了然的,某种行为究竟有没有被刑法规定,人言言殊。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根据什么原则来讨论,效果非常不一样。网上造谣或不负责的言论被数百人转发,究竟是不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罪刑法定”原则对正方有利,因为可以认为网络是隐含在“公共场所”里面的,造谣也属于“起哄闹事”的一种表现,法律已经规定为犯罪了;而“无法无刑”原则对反方有利,他们可以主张:凡是刑法条文没有“明确”规定(明确性是无法无刑的派生原则)列举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不受刑罚处罚,立法者没有明确说网络是公共场所,那么它就不是。后一种解释,才符合这个原则的精髓。


刑法中这样的概念还有很多:Versuch原意为力图,意即犯罪实行着手以及之后的状态(动态),通称为未遂,强调的是犯罪停止于未完成(静态);Rücktritt原意为回撤,意即力图之后的危害逆转,通称为中止,仍然强调其停止状态;untauglicher Versuch愿意为不适当力图,只是力图的一个特别类型,通称为不能犯,成为与未遂相对立的类型;Tatbestand(行为构成/构成要件);Teilnahme(参与人/共犯);Gesetzeseinheit(法条竞合/法条单数);Täterschaft(正犯/实行人)。


这些误译大多源自近代日本学者翻译为汉语词,然后被中国学者不加甄别地拿来,如今已经约定俗成,再呼吁多数人改换称谓很难,只有个别精通德语的学者(冯军、王世洲等)坚持使用避免误解的直译。当然,这些误解只占少数,并不能否认从日语中借鉴来的汉语词,大多数都是精准而雅致的,并为法学提供了重要贡献。


以下两段来自冯军教授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译文注释:



另请参见王世洲教授译罗克辛《德国刑法学 总论》第2卷主译者后记。

user avatar

谅解备忘录。



这种说法常常给外行人造成极大的误解,以为是闹了什么矛盾需要获得谅解。

其实这是翻译失误造成的,以至于以讹传讹最后也习惯了。

英文叫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这里出现了两个失误,一是memorandum和“备忘录”没什么关系,二是understanding“谅解”没关系,翻译得太不走心了。

三个词错了俩,还有一个是不用翻译的,情何以堪。

先说memoradum,缩写是memo,字典里确实是“备忘录”的意思。但很多时候老外用起来的时候压根都不是这个意思。

memo的本质是memory(大家看它们长得这么像就知道了),是用来记住(memorize)的,一般都是很重要的信息,提醒自己或者别人记住或者注意的。提醒自己的,叫“备忘录”,提醒别人的叫“备忘录”就不太妥了,所以会灵活翻译。

比如会议纪要,很多人知道是叫meeting minutes,但老外也经常说meeting memo,这个好理解,因为是对会议内容的记录,以提醒大家记住。

公司有什么变动,老板发一封邮件告诉员工,叫The boss sent his staff a memo telling them about the change,这里是提醒他们注意。

客户、供应商或者雇主迟迟没有针对某件事采取行动,你可以发一封memo催促他们。

最近,苹果给员工发了一份内部通告,允许员工公开讨论薪资,这份通告也叫memo,就是提醒员工注意“可以做这种事“。

从本质意思上来说,memo和note会有很多交集,所以很多时候note和memo是可以互换使用的。

比如

debit note也可以写成debit memo

credit note也可以写成credit memo

外交照会 diplomatic note也可以写成diplomatic memo。

所谓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简称MOU),就是双方在达成正式协议之前,先进行一个初步的沟通,把沟通达成的结果先写下来,但在这一步并没有约束力,只是一个意向书,下次再来谈的时候在这个意向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达成最终协议,如果没有达成协议那MOU就作废了。大家可以看出来,MOU只是把初期谈沟通的结果记录下来,下次谈的时候要记得MOU里的内容。

这里的understanding也并不是“谅解”,和原谅没有什么关系,这只是agreement的前一个步骤(先understand,然后再agree)表示我们只是先理解彼此的立场,还没有到agree的地步。

总之,哪怕把谅解备忘录(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翻译为“意向书”,也要好理解得多。

user avatar

cabinet翻译为内阁

直接导致很多人至今仍然坚持认为明朝实现了虚君共和的君主立宪制

user avatar

“自由”。

目前国内非常喜欢讨论“民主”、“自由”、“平等”,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国人根本没有搞清楚“自由”到底是什么,以至于有人说出“没有绝对的自由”这种扯淡的话。

什么是“自由”?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并没有“自由”这个概念,“自由”是纯粹的外来语。那么“自由”一词到底来源于哪个外来词汇呢?我估计大部分国人首先想到的是“Freedom”,但实际上中文“自由”一词最早译自“Liberty”。说到“Liberty”和“Freedom”,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目前两者都可以翻译成“自由”,但在本质上这两个词其实是不同的。在英语中“liberty”和“freedom”两个词来源不同,liberty来源于法语的liberté,而“freedom”则来源于德语的freiheit。而在这两种语言或者文化中,对于“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Liberty代表的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自由”定义,约翰穆勒在《论自由》(On Liberty)中是这样的定义:自由,就是一个人在不干涉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任何事。请注意这个前提“不干涉他人”,严复老先生把On Liberty翻译成《群己权界论》,认为liberty就是“个人与群体间之间边界”。也就是说Liberty这个词本身就是含有“限制”的,所以在《群己权界论》中严复将liberty翻译成“自繇”,并解释了原因:

由繇二字,古相通假,今此译遇自繇字,皆作自繇。不作自由者,非以为古也。视其字依两文规例,本一系名,非虚乃实,写为自繇。欲略示区别而已。

严复在这里很明白的指出了,liberty本身就是含有限制的成分的,所以用带“系”的“繇”而不用“由”。明白了这一点,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名言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而自繇,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因为liberty一词本身就是带限制的:原始人在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自繇,但是当他们因为社会契约集结成社会,就等于放弃了天然的自繇,而在社会中就有着各种的道德、规矩、法律的限制,只有在这些“枷锁”的限制之下,人类才能获得社会的自繇。

严复之所以特意用将liberty翻译成“自繇”,就是担心对liberty不了解的国人对这个词产生误解:

中文自繇,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然此自是后起附属之诂,与初义无涉。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无胜义亦无劣义也。夫人而自繇,固不必须以为恶,即欲为善,亦须自繇。

所以特意用“自繇”一词翻译liberty,以提示大家“自繇”本来就是有限制的,而绝非为所欲为。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严复的担心成了现实,如今的汉语中非但没有使用“自繇”一词,而且大多数中国人也并没有意识到“自繇”本身其实就含有了“限制”的意思,以至于衍生出了“自由散漫”、“自由放任”等莫名其妙的词,对自繇的理解还停留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阶段。

再说一下freedom。相对于liberty翻译成“自繇”,freedom翻译成“自由”更合适,但freedom在这里也并非是“为所欲为”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英语当中,很多人也会把liberty和freedom弄混,所以穆勒在《论自由》的开篇就强调了不要弄错概念:

The subject of this essay is not the so-called Liberty of the will, so unfortunately opposed to the misnamed doctrine of philosophical necessity; but civil, or social liberty: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the power which can be legitimately exercised by society over the individual.

对应严复的翻译为:

有心理之自繇,有群理之自繇。心理之自繇,与前定对;群理之自繇,与节制对。今此篇所论释,群理自繇也。

严复在翻译中,将“philosophical necessity”翻译为“前定”,认为与之相对的就是“心理之自繇”。实际上,这个"心理之自繇"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自由”:“freedom”。而“philosophical necessity”我们现在一般翻译为“(哲学上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与“节制”相对应的是“自繇”(liberty),而与“必然”相对的就是“自由”(freedom)。那么什么是“必然”呢?简单来说就是“不可避免”、“非如此不可”的事情,对于“自由”来说,所有阻止你做成功事情的一切要素都是“必然”。这样说可能有些别扭,那么我们来举个例子。维基百科在东德情怀(

wikipedia.org 的页面

)这一条目中有这么一句话:

采访的记者说:“东德居民没有自由旅行权”,一些德国人回应道:“现今低工资的工人也没有旅行的能力”。

看到这句话,我当时就感概freedom一词不愧是来源于德国:记者说的应该是“东德居民没有旅行的‘自繇’(liberty)”,但是德国人的回答其实就是说“现在的工资低,我们同样没有旅行的‘自由’(freedom)”。在这里,“不自繇’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不自由”却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自繇”(liberty)相对应的是人为的“限制”,而“自由”(freedom)相对的却是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就是“必然”(换句话说,都是世界的错……)。对德国人来说,因为政府禁止而造成的无法旅行和因为工资低而造成的无法旅行都是同样的“不自由”。

如果理解了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的: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以及同样身为德国人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补充: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因为在这里的“自由”(freedom)本来就是被“必然”所限制的,如果想要“自由”,就必须突破“必然”,其结果相当于改造了世界(好吧,又是世界的错……)。而想突破“必然”,就需要先认识“必然”。举例来说,人类想要飞,但是被各种物理定律的“必然”所限制,当我研究清楚了这些限制我的物理定律之后,我反过来可以利用这些物理定律,最终造出了飞机使人类“飞”起来了,实际上就是突破了“必然”,改造了世界,人类变得更加自由了。这种说法如果让人以liberty的概念来理解,当然会觉得很扯淡,但是如果明白了在这里的“自由”其实是freedom,以上说法就说的通了。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共产主义,而其特征之一就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也就是说只有人类克服了所有的“必然”了进入“自由王国”之后才是共产主义。可见历史及现在所有号称的“共产主义国家”离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多么的遥远。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一个概念自打一开始就没搞明白,那后面相关的一些理论就很难理解。同时,因为不同人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不同,所以才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争吵,其中很多完全就是鸡同鸭讲。在这里的话,严复很早就提出应该将liberty和freedom分别用“自繇”和“自由”来翻译,以区别二者。然而现在误解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不知道这个误解还能否解开。

user avatar

泰晤士河 River Thames

泰晤士报 The Times

不知道谁翻译的,二者简直八杆子打不着嘛,应该叫《时报》才正确。

user avatar

哥达米拉斯常数

user avatar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往往被传播成: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一个是发生变故时,告诫群体内的个人需要扪心自问,揭示出集体无意识这种人群心理现象;另一个是站在高处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举个例子:
公司要倒闭了,老板训斥全体员工: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扫地阿姨:有病…

user avatar

首先想到的是"rose"被翻译成了"玫瑰",导致中文里的玫瑰月季蔷薇乱成了一锅粥。

这个翻译之所以不对,是因为我国有种植物就叫玫瑰,学名Rosa rugosa,颜值一般,但气味香甜,所以多用作食品,存在感比较低。

野生的单瓣的玫瑰比较少见,栽培的多是重瓣的(重瓣就是一种畸形,花蕊都变成了花瓣,所以花瓣多却看不到花蕊)。


而英语里的"rose"是泛指蔷薇属的植物(蔷薇属的拉丁名就是“Rosa”,玫瑰就在这个属),所以可以说玫瑰是rose,反过来不对。

《中国植物志》上的记载,我国野生的蔷薇属植物有82种,全世界有大概两百种。这里的种,主要指的是野生的物种,人们还会通过杂交等方式培育各种“人工”的品种,花店里的切花,以及园艺上种的各种月季就是这些“人工”品种,数量超级多。

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年都有人科普,你买的不是玫瑰,是月季(确实是)。以及日经问题,怎么区分玫瑰和月季(现在应该明白了吧,基本上除了吃到的,平时种的绝大多数是月季)。以及很多人以为玫瑰很洋气,是一种西方的植物(源于中文的玫瑰是本土的,从rose翻译而来的不一定)。

至于什么是月季,这个就太复杂了,我也搞不懂。之所以复杂,主要原因是,月季不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而是多种蔷薇属植物人工杂交出来的一系列的植物的统称,所以乱。



还有个类似的乱翻译的是"violet"被翻译成了"紫罗兰",实际上中文里的紫罗兰是十字花科的一种植物,公园里常见栽培:

或重瓣的:

而"violet"指的是堇菜科堇菜属的花,城市里常见(一般是早春),种类还很多,长得也像,鉴定起来不容易,野生的,北方常见的是早开堇菜、紫花地丁,南方常见的是长萼堇菜、七星莲;栽培的有三色堇、角堇、熊猫堇:





顺便一说,有种苦苣苔科的植物叫非洲紫罗兰,又有个别名叫非洲堇,大概就是“violet”翻译混乱导致的,貌似养的人挺多的,网上找的图:

不过紫罗兰这个造成的混乱相对玫瑰那个要小很多。

user avatar

内卷化(involution)。

这个译法的糟糕程度,要超过「封建社会」。

user avatar

越南盾(越南货币单位)

Đồng (đơn vị tiền tệ của Việt Nam)

那个「盾」(Đồng),就是「铜」。非要根据发音安个「盾」字(而且发音也不像…),实在莫名其妙。

还有越南的女性服饰「奥黛」,音译自áo dài(喃字写做「襖曳」),其实就是「长袄」的意思。翻译成「奥黛」,反而透露着一股不明不白莫名其妙的洋气感觉,仔细一想又让人觉得尴尬。再者,dài中的d在北越发/z/,在南越发/j/,离「黛」读音相去甚远。这个音译大概率还是从英语转手来的…

user avatar

美国国务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这一翻译名称使得有不少国人误以为美国国务院是美国最高行政机关以及美国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相当于政府首脑,但实际上美国国务院的级别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外交部(美国没有外交部),国务卿的级别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外交部长,而美国最高行政机关为白宫,最高行政负责人为美国总统。在美国政府部门中所有的部名称都是Department,而所有的部长名称都为Secretary(除司法部长叫做Attorney General外),所以美国国务院和国务卿的级别和其他如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等部门和部长平级,而对Department of State这一部门的正确翻译应为“国务部”,Secretary of State应该翻译作“国务部长”。

user avatar

錯譯的例子肯定是很多很多的,但我想單獨把 meta 拿出來講。這個概念本身因爲某種原因沒太能進入中文,或許和翻譯得不好有關,但也不一定。

Meta 這個前綴,通常只有在看學術類、專業書籍的時候纔會碰到,大陸通譯「元」。例如「元數據」(meta data)。我沒考據過當年是怎麼把 meta 翻譯成元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人不懂元是什麼意思。

Meta 的意思其實一點也不玄,就是「關於什麼的什麼」。Meta data 就是「關於數據的數據」。例如一個 MP3 文件,它本身是音樂數據(data),但 MP3 文件裡顯示的歌手名字、歌曲名字、碼率等等,則是「關於這個 MP3 文件的數據」,所以叫 meta data。同樣,一張照片的 EXIF 信息也是這張照片的 meta data。

這個概念在英語世界的當代文化生活裡很常見,已經成爲了一種趣味。比如我可以說 Glenn Fleishman 主編的 The Magazine 是一本 meta-magazine,因爲它本身就是在探索雜誌這種形態的未來,是一本關於雜誌的雜誌。但在中文世界,不論是大陸的「元」還是臺灣的譯法「後設」都沒能普及。

Meta 趣味只有在媒介高度發達的世界(mediated world)才可能出現,這樣的世界已經降臨了。[1] 但我們中文使用者還沒有恰當的、方便的語彙來描述它。沒能被描述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

1. 在知乎上寫知乎怎麼怎麼樣(評論區腦殘太多,胡亂拉黑,暴民試圖驅趕用戶……),就是一種 meta 行爲。答案開頭的「實名反對 XXX」「謝邀」「怒答」「看不下去了」都是 meta data。「標籤」是最常見的 meta data。字幕組翻譯日劇,在屏幕上方註明「(這是《北斗神拳》裡的著名臺詞)」,可以稱作 meta-subtitle。

---

又及:順道說一下,如今的世界是一個 meta data 大於 data 的世界。這並不好。

user avatar

你们有没有对《独立宣言》里这句“人人生而平等”困惑过?

人明明生下来就有贫富、阶级的差别,何来平等之说?

反正我是困惑过的,于是去翻了《独立宣言》的原文,这句话写做“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注意,是created equal,并非born equal。

create是创造的意思,如果翻译为“创造”,读起来不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读到这个句子的人,肯定会追问一句“被谁创造”;而翻译为“生”,虽然读着顺口了,但大多数中国人读过之后,理所当然地理解为被父母生下来,每个人就是平等的。

但其实独立宣言里的create,主语是并非父母,而是上帝。

杰斐逊把这句话写进独立宣言,意思是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平等地创造的

可我又困惑了,杰斐逊凭什么认为上帝平等地创造了每个人?

提到上帝,很多人会想到《圣经》,我当时也想到了,于是又去研读了《圣经》,可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更加困惑了,因为《圣经》里的上帝,把不信自己的人,斥为异端,动不动就发动洪水淹死、降疾病病死、弄天火烧死,怎么看也不像平等造人的,而是分了三类九等的,从《圣经》里也得不出杰斐逊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结论啊!

我后来该请教过很多基督徒乃至牧师,他们对上帝造人是否平等的解释五花八门,但都一样回答不了异教徒为什么不平等的问题,所以逻辑上并不通。

如果杰斐逊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从逻辑上就不通,那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的一人一票民主制度,岂不就错得离谱了?

你们猜后来我在哪儿找到了圆满的逻辑?

说出来你们肯定想不到——《庄子》对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理解,是逻辑最完备的,庄子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生而自足的。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你说的道,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呢?”
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
东郭子说:“请具体指出道存在哪些地方呢?”
庄子说:“在蝼蛄和蚂蚁当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会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呢?”
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怎么比刚才更加卑下呢?”
庄子说:“在大小便里。”

庄子所表达的,其实就是万物生而自足——不管是屎、尿、瓦砾、稗草、蝼蚁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不管它此时是什么状态,都是自足的,不大不小,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一件事物之所以是它自身,就是因为它所有的特点加起来,缺一不可,并不需要变得更好,人之所以觉得物有好坏善恶,人有高低贵贱,不过是分别心在作祟。

人也一样,哪怕是天生残疾的人,也是生而自足的,他并不比不残疾的人低下,只是生得不同而已。

我不知道杰斐逊有没有读过《庄子》,但《庄子》比《圣经》更完美地解释了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不同之处只是庄子说的是“道”,杰斐逊心里想的是上帝。

遗憾的是,虽然《庄子》的理论完美论证了杰斐逊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但杰斐逊的境界远远不及庄子,因为杰斐逊所说的平等All men,并不包括印第安人和黑人。关于这点,具体可以跳转知乎另外一个问题:zhihu.com/question/3472

所以,有没有可能,杰斐逊说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时,心里并没有像庄子一样圆满的理论,只是和我接触到的其他基督徒一样,盲目地相信上帝平等创造了每一个人,便这么写了,还带着众人以此为基础建国,只是碰巧说出了庄子论证过的真谛?

【回复】1、说“别瞎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自然法学的观念”“人人平等是思想启蒙的产物,跟神学没什么关系”的各位,我还是问你们“为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只能像杰斐逊一样告诉我“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个还用说吗?”“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是像庄子一样能给出一套理论解释,我只能认为你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根本问题,只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以此为基础的法律理论、思想启蒙理论。

2、也有不少知友心平气和地参与讨论,奉献了很多关于神学、政治学的知识,在此致谢!不过原答案我不去修改了,算是抛砖引玉也罢,当做被批判的靶子也好,都不枉我思考一番。

user avatar

jury陪审团,陪审感觉好像围观看热闹似的,其实陪审团权力大于法官吧?

user avatar

《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这个名字主要的意思翻译过来应该是《宇宙概论》。

user avatar

犬儒主义(Cynicism)

由于cynicism被翻译为犬儒,导致很多人把这个词当“哈巴狗”“奴才”来用,甚至我曾经的大学老师都用错过…………但是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早期词汇传入中国时,甚至是作为中性词(褒贬皆可)来使用,犬儒的意思是“摒弃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等一切世俗,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单而非物质的生活。

但是现在很多使用该词的文章,并不是这个意思。比如——————


喉舌的评价配得上犬儒一词吗~?


WIKI来源:

犬儒定义:

犬儒主義

犬儒主义希腊语:κυνισμός,Cynicism)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它源于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主张的哲学思潮。该派别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英语:Antisthenes)创立。犬儒主义的本意是指人应当摒弃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等一切世俗,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单而非物质的生活。

现在,“犬儒主义”一词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犬儒主义者不认为利他主义及道德考量是人类行为的原始动机。

user avatar

“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严格上来说是“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当然考虑到近代国内的政治思想环境,很难说是“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user avatar

田野调查 Field study(或Field work)

其实就是实地考察的意思,Field翻译成田野实在莫名其妙且容易引起误会

user avatar

cheerleader

无数美剧翻译被字典坑了,以为是啦啦队长

user avatar

英文“apparently”一詞被國人(從文學翻譯到民間字幕組)不分場合狀況一律盲目誤譯爲「顯然」所導致的結果,堪稱在衆多誤譯之中也少有如此令人扼腕一例。

中文「顯然」一詞,不但有「存在證據表明此事屬實」一意,同時更具有「說話者本人也堅信此事屬實」之意。即,使用中文「顯然」一詞時,說話者必然是在表達對緊接下來要描述的事情的毫無保留的肯定,同時也順帶強調證據或跡象的確鑿性及有力性

而“apparently”一詞,雖然也有表達上述含義的時候,但更多(絕大多數)情況下,表達的是與之正好相悖的含義。

請看維基詞典下apparently詞條:

Adverb[

edit

]

apparently (comparativemore apparently, superlativemost apparently)

  1. Plainly; clearly; manifestly; evidently. [quotations ▼]
  2. Seemingly; in appearance only.A man may be apparently friendly, yet malicious in heart.
  3. According to what the speaker has read or been told. [quotations ▼]Apparently you are quite a good dancer.

釋義1我們已經提過,正是上邊與中文「顯然」相符的含義。

但2和3該如何解釋?

2:「看似如此。乃至,唯有從表面上乍看方纔如此,若細看或深究會發現完全不是這樣一回事」

3:「根據說話者所獲悉的知識來看,是如此」

即,在這種含義下,“apparently”所表達的與「顯然」的那種無條件確信大相逕庭——這裏,“apparently”所帶有的態度是妥協性的承認,言外之意更是懷疑與委婉的否認

私以爲,相較於「顯然」更貼切於這兩種釋義的譯法,若要從當今中文圈常用詞彙中挑選,應該是貌似」、「據說

不得不強調的是,現在的英文圈中,使用“apparently”來表達上方詞條中第一種釋義的人已經幾乎不存在。想要表述「顯然」,大可使用相比之下毫無歧義的“obviously”、“it follows that”等等。

即,現今衹要是看到“apparently”出現在任何地方,基本可以肯定是在以釋義2、3的身份。其背後若不是帶着懷疑,那便是帶着露骨的諷刺和揶揄。不止“apparently”是如此,“evidently”、“ostensibly”等諸多被國內譯者紛紛習慣譯作「顯然」的詞,都是如此。

其實,衹要細心觀察並反覆思攷,凡是有這種癥狀的漢譯句子(實例實在太多,此譯法以訛傳訛已多年),衹要把「顯然」替換成「貌似」,違和感立刻消失,語義頓時通順。

就像「貌似」在今天的漢語裏也往往帶有貶義一樣。

user avatar

“雅痞”这个词,在中文和英文里已经指代的是完全两种东西。

雅痞来源英文Yuppie,这词大概出现在美国80年代的里根景气时期。

Informal for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 is young, possibly just out of college, and who has a high-paying job and an affluent lifestyle. Can now be used to describe any rich person who is not modest about their financial status.

翻译过来就是年轻的、住在内环的、专业人士,一般特指刚出校园就拿高薪的群体,大概就是今天大学生最向往的投行男那个调调吧。气质类似这样:


还有这种

反正就是你在《华尔街1》里面看到的男主角和Gordon Gekko那个样子。腔调是有的,个性是不鲜明的。越是高薪光鲜的受薪人士在穿着上其实越不敢造次,现在也是这样。

和Yuppie成反义的是Hippie,也就是嬉皮士。Hippie 追求享受当下,极端崇尚自由,受不了职场拘束,和Yuppie那种精英范儿可谓天生对立。

这张图描绘的是一个Hippie在镜子中看到了若干年后成为了Yuppie的自己,互相鄙视,错愕不已。


可见Yuppie最初是一个比较保守范儿的词。但是翻译到中文的时候,音译成了“雅痞”。有了这个痞字,这下可完了,从此就开始不对劲了。



这货是雅痞


这也是雅痞


这特么也是雅痞

来了来了,英伦雅痞

和英国有个毛的关系?!


无语

user avatar

抑郁症

user avatar

“hover”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认识,一般翻译为“盘旋”,但其实它是另外一番意思。

前不久的一节课上,讲到“hover”这个词,我问学生是什么意思,不少人说“to fly in a circle”。

这和我备课时查到的不一样,我便告诉学生词典上的释义“to stay in the air in one place”。

事后,我回想起课上的这个细节,奇怪为什么不少学生都会说出同一个版本,难道“hover”还有这个意思?

稳妥起见,我又查了一次。

没有看到“to fly in a circle”的说法啊……

这时,我看到了旁边的中文翻译。

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记住了中文的“盘旋”,又转换成英文,可不就是“to fly in a circle”吗。

如果单看“盘旋”,确实表示“绕着圈儿飞”,但“hover”其实是“在空中停留”的意思。

中文里,没有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于是只好勉强翻译成“盘旋”,但两者意思并不一样。

如果查词的时候,仅仅看“盘旋”,而不看详细的英文释义,就无法准确理解“hover”的意思。


我还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大概05年的时候,罗永浩还在新东方当老师,课上讲的段子被人录下来放到网上,罗永浩就是从那时开始出名的。

“老罗语录”当中有一段,大意是罗永浩的一个同事对“cynical”一词的意思有误解,认为是“愤世嫉俗”的意思。于是罗永浩便打电话给对方,费尽口舌,花了半个小时才跟他解释清楚。

在牛津词典上,“cynical”的释义为“believing that people only do things to help themselves rather than for good or honest reasons”,即“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自私的”。

但与此同时,旁边的中文释义也将它翻译为“愤世嫉俗的”。

“愤世嫉俗”是什么意思呢?

很明显,二者不是一回事。

在中文没有对应表达的情况下,为了通顺和省事,把英文翻译成不准确的中文词汇,一直错到现在。


4月4日更新

感谢大家对本回答的关注。

有朋友对回答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hover翻译成“盘旋”是否准确,以及hover是否有对应的中文翻译。

关于第一点,我坚持原来的观点,hover和“盘旋”不是一个概念,前者表示“停留在空中同一位置”,不表示“绕着圈飞”。

与之相对,可以查查英语里表示“盘旋”的词的定义。

一个是circile,牛津词典定义为“to move in a circle, especially in the air”,一个是wheel,定义为“ to move or fly in a circle”,两者都提到了“in a circle”。

可以反推得知,如果hover表示“盘旋”,那么定义里也应该有“in a circle”或类似表达。

关于第二点,即hover的对应中文表达,高赞评论里提到了“悬停”和“滞空”。

先看“悬停”的定义。

可见,“悬停”更符合hover的定义。

只是有一个问题,“悬停”似乎主要描述飞行器、鼠标等对象(这点评论里也提到过),运用范围比较窄。如果说“一只鸟在悬停”,感觉会有点怪怪的(纯主观看法)。

尽管如此,从意思准确性上说,hover翻译成“悬停”没问题。

再来看“滞空”的定义。

值得关注的有两点。第一,“滞空”是篮球术语,使用范围相比“悬停”更窄,在其他语境里使用不合适。

第二,“滞空”表示“在空中平稳飞行”,自然包括位置移动的情况,和hover的意思不符合。

因此,hover翻译成“滞空”不合适。


4月4日再更新

关于这个问题,我又想起一个例子。

前几年的一节课上,有一段听力材料,大意是两个人在火车上认识,交谈一番后道别,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有一道听力理解的问题是“Did the two people know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从对话内容,特别是留下联系方式的细节可知,两人明显是刚认识。

但是有个学生说,她认为他俩以前就认识,理由是听力材料刚开始的一句话“Two acquaintances met on the train”。

acquaintance通常翻译成“熟人”,既然他俩是熟人,那肯定以前就认识啊。

好像是这么回事,但这样就和后面的对话内容矛盾了。

我们看看acquaintance的定义:

acquaintance仅表示“认识但关系不密切的人”,其实并不熟,更不代表以前就认识。如果把acquaintance翻译成“熟人”,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它没有的含义。


4月22日更新

今天又想起来一个人们经常误解和误译的词。

说起Halloween,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万圣节”,然后便联想起南瓜灯、小孩上门要糖、各种奇怪装扮等等。

Halloween真的是“万圣节”吗?我们看看词典上的解释。

先看中文,Halloween其实是“万圣节前夕”,也就是万圣节前一天晚上。英文解释进一步说明了,Halloween是10月31号晚上。

刚才说的那些活动确实是Halloween的活动,不是万圣节当天的。

那么问题来了,“万圣节”应该怎么说呢?

这才是“万圣节”本尊。All是“万”,Saints是“圣”,Day是“节”,简直就是逐字翻译成中文的,结果很多人还是搞错了。

user avatar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美国国家安全局,这是个广为人知的美国信号情报机关,然而它正确的译名应该是----美国国家保密局:

目前还没有人正式质疑过“国家安全局”这一译法,我应该是第一个。但我敢很肯定的告诉你,正确的译法就是“国家保密局”。

在美国,把Security译成“安全”没问题,但得看是在什么地方。

在美国政府机关里译成“安全”问题不大,FBI就有National Security Branch(国家安全分部),主要负责在美国境内从事反间谍和对外情报工作。

但是,在美国军队中,Security就不是安全的意思了,而是“保密”的意思。

军队中的保密工作指的是什么呢?不是反间谍和人力情报工作,而是指如何防止泄密之类的保密管理工作。




比如美国陆军中负责情报和保密工作的部门叫INSCOM----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ommand:

它应该被译为情报与保密指挥部,而不是情报与安全指挥部,因为它的工作就是情报和保密管理。



而美国国家安全局是一个军方单位,国家安全局局长的直接上级是国防部主管情报工作的副部长。所以,在这样一个军方单位里,Security自然应该被译为“保密”。

而且,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历史来看,它一开始就是负责密码管理等保密管理工作的:

上面的图中的“陆军安全局、海军安全组、空军安全服务部”的一系列译法全是错误的,其中的“安全”都应该换成“保密”,因为它们当时都是从事保密管理工作的。

当然,今天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并不只是从事保密工作的,它的主业是信号情报工作。即使是叫国家保密局,也有点儿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但起码人家名字是这么叫的,咱们就得如实的翻译成“美国国家保密局”不是?

至于别的国家的机构名字中的“国家安全”,一般指的都是反间谍和人力情报工作,像美国国家安全局负责的信号情报工作一般不包括在内。

像前苏联的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东德的斯塔西----国家安全部都是负责反间谍和人力情报工作的。

这和美国的FBI和CIA做的工作是同一种类的。

所以,在“美国国家安全局”这样的误译下,很多中国人都误以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是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东德国家安全部一样的反间谍和人力情报机构,以为他们都是间谍。我在知乎上都回答过好几次类似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人根本不是间谍,而是信号情报人员,做的是下面这样的技术情报工作:

user avatar

Formula1:一级方程式,港台恶劣翻译的又一杰作

实际上Formula1是一套规则而已

user avatar

鲁棒、鲁棒性

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真心想狠揍一顿第一个翻译成这个的人。

英文:Robust。参考了评论区各行业人才,许多领域里都有这个词,现在可能一般翻译为健壮性、强健性、稳健性、稳定性之类。

---------------2年半的分割线-------------------

我似乎可以再加俩


B-树

英文:balanced tree,简写为B-Tree,中间的短横线是连接符。没想到有人翻译过来还是带着连接符,再加上有“B+树”,于是误导了一堆人,以为这是“B减树”。

记住中间的是连接符!

记住中间的是连接符!

记住中间的是连接符!

哈希

英文:hash。本意是散列,据说译者误以为是人名,所以用了音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因为误译而被我们误解了好多年的概念和名词,那可真不少。有些甚至是影响了一代人或者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第一印象。我来跟你聊聊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尽量把事情说得透彻点,让你感觉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1. “脑白金”—— 曾经的“长生不老药”?这个绝对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 回答
    这世上的美食,总是带着点神秘的色彩,有些明明是土生土长的老宝贝,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们误以为是远道而来的时髦货,甚至贴上了“外国风”的标签。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被“穿越”了的美食,它们才是真正的“国货之光”,只不过,这光芒被误解了。1. 鱼香肉丝:来自四川,不是欧洲的“鱼香.............
  • 回答
    “想得太多”这句俗语,用在解读史料上,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深入探究、拨开迷雾的利器,也可能变成固执己见、扭曲真相的枷锁。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任何断章取义、过度解读,都可能让我们与真实擦肩而过。我曾经在翻阅一段关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史料时,深陷于“想得太多”的泥沼。那是一份描述李自.............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哎呀,用词不一样”那么简单。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个词,大家沟通起来就卡壳,甚至闹出点小别扭。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让你感受一下这中文词汇的“内地与彼岸”的微妙之处。1. “出租车” vs. “的士”:文明的碰撞?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误会的例子了。在北京,我.............
  • 回答
    翻译史上的经典误译,那可真是说起来就让人又好气又好笑,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呢。这些误译有的是因为文化差异,有的是因为语言本身的歧义,也有的纯粹是粗心大意。它们往往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认知水平,或者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注脚。咱们就来掰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1. “核子可乐”的诞生:一个误读的童年记忆这恐怕是误.............
  • 回答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中,确实存在一些因历史虚构、夸大其词、神化人物或刻意煽情而被认为是误导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历史真相,可能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被认为存在误导性特点的抗日电视剧类型和具体例子,并会尝试进行详细阐述:一、神化英.............
  • 回答
    那会儿还是个初中生,家境算不上富裕,但父母一直省吃俭用,想让我好好读书。我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我妈也没什么文化,但我能感觉到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家里气氛有点不对劲。我妈坐在沙发上,眼眶红红的,我爸在一旁不住地叹气。我心里咯噔一下,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紧张地问:“怎.............
  • 回答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除了与敌军的殊死搏斗,有时,最令人心痛的伤痛,却来自自己人。误伤友军,这种黑色幽默般的悲剧,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无数血淋淋的印记。这不仅仅是战术失误,更深层地揭示了战争的混乱、人性的脆弱,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信息传递的失效与判断的失误。1. 那不勒斯之战(约公元前212年):汉.............
  • 回答
    男人在恋爱中,确实容易陷入一些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些往往会成为感情路上的绊脚石。我试着从几个常见的误区来聊聊,尽量贴近真实感受,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机器”。一、 把“搞定”当作恋爱目标,忽略了“经营”很多男生在追到心仪的女生后,就觉得功德圆满,好像“目标达成”了,然后就开始放松警惕,甚至认为“.............
  • 回答
    刺激战场里,很多玩家都会踩到一些雷区,导致技术停滞不前,甚至被老玩家嘲笑。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早日成为战场上的佼佼者!误区一:落地就搜房,搜到啥用啥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玩家一落地,就跟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跑,见房就进,见到枪就捡。结果呢?可能搜了半天,一把霰弹.............
  • 回答
    母乳,是大自然赋予宝宝最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蕴含着母爱的温暖与生命的连接。选择母乳喂养,对宝宝和妈妈都有着难以估量的益处。对于宝宝来说,母乳喂养的好处是全方位的。首先,母乳是宝宝最完美的营养源,其成分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不断变化,时刻满足宝宝不同阶段的需求。母乳中含有宝宝成长所需的各种维.............
  • 回答
    自己动手装机(DIY电脑)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但也伴随着不少潜在的误区,如果不能避免,可能会导致装机失败、硬件损坏、性能不佳甚至安全隐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装机误区:一、 硬件兼容性方面的误区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最致命的误区之一。1. CPU与主板不兼容: .............
  • 回答
    关于元朝,大家存在的误解可真是不少,而且不少误解都挺深入人心,仿佛已经成了历史的定论。我来给大伙儿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误解一:元朝就是一群粗鲁的蒙古人统治下的野蛮帝国。这个误解可以说是流传最广、也最根深蒂固的。一提起元朝,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马背上的民族”挥舞着弯刀.............
  • 回答
    女人在恋爱中,就像是在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冒险旅程,想要收获甜蜜与长久,就得学会避开那些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误区”。说到底,恋爱这件事,没那么多标准答案,但有些坑,确实是不少姐妹会不小心跌进去的。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些在感情里常见,又容易让人受伤的“迷思”。一、 过度依赖,把对方变成生活的全部。.............
  • 回答
    关于法官的那些误解,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日常和星辰大海般的未来提到法官,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身穿黑色法袍,手持法槌,严肃地坐在审判席上,庄严地宣读判决。仿佛他们的工作就是瞬间的判决,而判决背后,是深不可测的智慧和不可动摇的正义。然而,这仅仅是公众视角的一角,法官的真实世界远比这复杂、充.............
  • 回答
    川菜,这三个字在中国饮食版图上,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明珠。但与此同时,它也像很多名声在外的事物一样,被一些刻板印象和误解所笼罩。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那些关于川菜,大家可能存在的“不太对劲”的想法。误解一:川菜就是“麻辣”的代名词,除了麻辣,别无他物。这恐怕是关于川菜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误解了。一提到川.............
  •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多种多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来源、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以及媒体的传播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解和刻板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关于“外国”的整体性误解: “外国”是一个同质化的概念: 很多人将“外国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所有来自西方国家(或非中国国家.............
  • 回答
    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误解和偏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形成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误解和偏见并非所有台湾人都持有,但确实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并且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误解和偏见,并尝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一、 认知和信息层面.............
  • 回答
    在大陆,谈论台湾时,我们确实会听到不少声音,但有时候,这些声音里包裹着一些不那么准确的看法,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误解不是故意的,更多是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以及历史情感交织的结果。我试着把我知道的、观察到的,尽量具体地说说,希望能更贴近真实。误区一:台湾人“都”渴望统一,只是被民进党挟持。这个说.............
  • 回答
    美国历史上,战略层面的误判并非罕见,它们往往源于对局势的曲解、对对手意图的低估、抑或对自身能力和资源过度自信。这些失误,有时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有时则留下长久而深刻的伤痕。要详尽地阐述这些战略误判,需要剥离那些AI惯用的套话和空洞的分析框架,回归历史事件本身,细致地还原当时的决策逻辑和后果。一、越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