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让日本人在中国定居三十年,长期和中国人打交道,很少说日语,那么时间长了会不会被中国人同化掉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

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一个人逐渐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接受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甚至在很多方面变得和当地人一样。这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现在来看这个假设的日本人。

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就算他一开始日语说得再好,汉语也不是他的母语。在中国生活三十年,日常交流、工作、购物、看电视、听广播,接触到的都是汉语。如果他不主动去维护日语,比如经常回日本、和同胞交流、看日剧日影,那么他的汉语必然会越来越流利,而日语反而可能变得生疏。他可能会发现,用汉语思考问题会更自然,有些情感表达也只有用汉语才能更准确地传递。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超过了另一种,他对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理解也会更深。

生活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比如饮食,虽然很多日本料理在中国也很受欢迎,但长期在中国生活,他很可能也会爱上中国的家常菜,习惯用筷子吃饭,甚至开始享受麻辣烫、烧烤这样的国民小吃。中国的餐桌文化,比如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时的热闹氛围,也会让他慢慢适应。还有作息时间、待人接事的方式,比如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而在某些场合,日本人可能会更含蓄一些。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在长期的互动中,会慢慢被他吸收。

社交圈和价值观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他的主要社交圈是中国人,那么他接触到的信息、观点、价值观都会受到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会了解中国人的朋友是如何相处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一些社会问题。长此以往,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可能会更加贴近他周围中国人的想法。比如,中国人重视集体和家庭,可能也会影响他如何看待家庭责任和个人奋斗的关系。

思维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文的表达方式,比如一些成语、俗语、谚语,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思维习惯。经常使用这些语言,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启发。中国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集体主义、人情世故的考量,也会在他的决策和行为中有所体现。

不过,要说完全“同化”,可能还很难。 首先,他的成长背景、童年经历、家庭教育都是在中国之外形成的,这些早期的烙印很难完全抹去。他在理解某些事物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带有日本的视角。其次,即便他很少说日语,他的母语身份认同不会就这样消失。他可能依旧会保留一些日本人特有的礼仪、审美或者对某些事物的敏感度。

最关键的是,三十年在中国生活,他还会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互动。他不会是中国社会本身的一部分,他仍然是一个“外国人”。他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变得很复杂,比如,他会觉得自己是中国通,对中国非常了解,但同时也会保留自己是日本人的根。这种身份认同的混合,也不是简单的“同化”。

而且,现在信息时代,一个人即使身处异国,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甚至与同胞保持联系。所以,他完全变成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可能性也不大。

更可能的情况是,他会成为一个“中国化”的日本人,或者说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外国人。他会在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很大程度上适应并融入中国社会,甚至在很多方面和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但他内心深处可能仍然保留着一些日本的印记,或者他自己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的身份认同。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长期在海外生活的华人,虽然会说当地语言,过当地节日,但他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习惯和思维。这差不多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交融”,而不是单方面的“同化”。

所以,总结一下,三十年的中国生活,对他来说必然是一个深刻的文化体验过程。他会在很多方面发生变化,变得更像中国人,但是否能达到完全的“同化”,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根源是很复杂的。他更有可能是一种更深度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在两个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人!

我认识一个英国大爷,在中国住了几十年了,对中国非常熟悉,但不会中文。他跟大部分欧美人一样,对中国整体没有任何好感,全是负面。

唯一一次站中国这边是因为印度,不知道印度怎么把他惹毛了,他说中国会狠狠的踢印度的屁股。

然而,他面对具体的个人的时候,是非常的好,和蔼可亲,地道伦敦腔,发音饱满,语调缓慢而平稳,是我见过的最友好的西方人,笑起来有种圣诞老人的感觉。我在他身上甚至看到某种老绅士的感觉。


还认识一个德国大爷,地道日耳曼人,金发碧眼,异域风格特别明显。几个人跟我说,他有点名气,曾经出演过《新上海滩》里某外国租界的领事,在上海已经18年了。

谁知道他听到了,还听懂了。这大爷转头说:我18岁到上海。

地道普通话。

我们打趣说:你记错了吧,是18年,不是18岁。

大爷说:我到上海多久我都能记错?我傻B啊!我儿子也在上海,开公司,当老板,现在在静安区有车有房,有钱!

我哦艹,这真是同化了。

user avatar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视频,里面一堆东北大妈操着浓重的东北方言聊天,嘴里一口一个日本鬼子。结果她们都是当年侵华时期留在东北的日本人子女。

user avatar

这得看从什么岁数开始在中国生活,

要是从小学开始就在中国念,三十年后大概率就是中国人了;


要是高中毕业再来,待到五十岁我觉得也悬。




你都别说日本人了,你就说台湾人吧。

曾经认识一个台湾人,90年代初就跟着家人来大陆做生意,当年20出头,现在50多岁了,在北京有房,常年北京上海跑,自己都说这辈子在大陆的时间比在台湾还长。



你要听他说话,一嘴京片子,据说老辈就是大陆撤过去的,从小就没养成台湾腔;

办事局气讲究,一些老北京的老理儿也明白;


虽说喝不了豆汁吧,但是卤煮炒肝可是随便招呼;


头两次见面,这活脱就是一老北京啊~



吃过两回饭熟了,有一回喝点儿酒胡侃,就聊到朝鲜了,


这哥们一本正经地:“从韩战那时候起,北韩就………”



得,还是国民党特务~




你说台湾人都这样,就更别说日本人了,

回头也是普通话倍儿遛,结果一张嘴“日中战争”………


再让群众给打死………

user avatar

忘了从哪里看的了。80年代上海抓了一对父子间谍,父亲是日本人,潜伏多年一直没有行动,还把效忠大日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儿子,把儿子也洗脑成了间谍。改开后,父子两人伺机与祖国联系,不慎暴露。

有人举了济南老中医山崎宏先生的例子。山崎先生晚年还是当自己是日本人的,被邻居小孩骂了“日本鬼子”之后改天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尚书》,说日本的年号都是从中国的四书五经里来的,“大正”年号来自《易经》的“大亨以正”。孩子后来回忆,山崎先生的意思大概是日本人也是人,有人性,懂得欣赏和追求美的事物。

user avatar

以下对话,发生在2002年,日本东京歌舞伎町二丁目,临街的一家名叫哈尔滨面食店的中国餐馆。

小伙汁,你四中国银呐!

大妈,我是北京的。

哦!怪不得腻!听你嗦话就像!你到Z噶四旅游害四工作?

我们是文化交流,演话剧的。

嗯哪,妹瞅过。

大妈您是东北哪儿的啊?

我四亿本银……

啊?那您这东北话可是够地道的啊。

我在东北粗僧,东北长大滴。到五二年,咱们政府不样呆了,全家给赶到大铁船上轰回这噶了……内年我才十柿岁……真背啊!俺家可不愿意了。

大妈,您这也叫回归祖国啦,咋还不乐意呢!

你四不到啊,这亿本话忒特么难学啦!

user avatar

日本人算什么,毛子都同化给你看。

这位俄罗斯族的大叔长着一张标准的白人脸,一张嘴却是一口地道的东北话。

董德升身上有八分之七的俄罗斯族血统和八分之一的汉族血统。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爆发,他的祖辈赶着马爬犁从俄国逃难至此,在边境线上逊克县的小丁子村安家落户。 当时,来中国的俄罗斯族人在附近的村子里极为常见。小丁子村后来更名为边疆俄罗斯族民族村,是中国第一个以俄罗斯族命名的村庄。董德升是迁徙后的第四代后裔,爷爷从小就告诫子孙,“我们是中国人”,家里禁止说俄语。

曾经还有人专门拍了一部片子《彼得洛夫的春节》来记录这家人的生活,看这片子时,眼睛跟我说这是个洋人,耳朵告诉我这就是一个东北大叔,违和感极强。

年饭桌上他打着赤膊,用标准的中式拜年词给人打电话拜年,中国老婆在一旁数落他,他嬉皮笑脸的讨好,完全是一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中年中国男人。

不光是他,他姐姐、母亲、大舅全都是一样,长着一张白人脸,说一口东北方言。据他口述,他们这一家子至少从爷爷辈就开始被同化了,所以现在他们的身份是俄罗斯族的中国人。

这还是一家跟中国人各方面差异巨大的俄罗斯族人,搁大和族身上,与中国文化、外貌、习俗更接近,只怕融合得更快。

user avatar

砂原惠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 ?

出生在日本。

5岁跟着父母来中国。

抗战结束后回不去日本,留在中国给地主家放牛,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张荣清。

土改后按照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划分身份,他被划分为最低等级雇农,然而属于绝对的根红苗正,遂加入了解放军。

加入解放军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后来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

然而刚进朝鲜就被领导发现身份是日本人,为了避免引起国际纠纷领导就把他调回国,去东北老航校上班。

东北老航校有许多教官都是当年被俘虏过来的日军,砂原惠思维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而此时的他连最基础的日语都不会说了.....

他还绝食抗议,表示自己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吃糠咽菜,凭啥让这些鬼子吃白米饭?

user avatar

要看的很多,最主要是几岁。

我小时候院子里就有日本留华遗孤,一句日语不会,但后来还是回日本了。

user avatar

可以看看山崎宏的故事。他在中国生活了70年。

我以前看过一个日本记者写的文章,他在80年代去东北寻找日本遗孤,别人告诉他当地有个傻子是日本人,但因为是傻子没法证明身份。

记者就过去采访,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50多岁农村大爷,的确脑子不好也听不懂日语。这家人招待日本记者吃饭,记者看到傻子大爷拿出一个生鸡蛋,熟练地磕在了米饭上搅拌,顿时就悟了。

说中国人没有这么吃饭的,肯定是他小时候家里教他的他就记住了,也不知道他亲生父母是和他失散了,还是已经死了或者说抛弃他了。而收养他的中国家庭既没有嫌弃他是个日本人的后代,更没有禁止他放弃自己的生活习惯,那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祖国亲人都放弃他了,中国人却始终没有放弃他。

这是一个被中国人同化,但又没有完全同化的故事。

user avatar

怒罗权了解一下,一群原本流着一部分日本人的血的人,在中国出生成长,由于日本政府接回在中国“残留遗孤”的政策而全家到日本定居,却无法融入正常社会而成为了暴力团。

user avatar

关键是:谁管事。

现在,日本关西地区,集中居住着很多,只会讲东北话,不会讲日语的日本籍、日本裔老人。改革开放后才去日本的、生在东北的“东北拓殖团”后裔。百分百日本血统,一句日语不会讲。------ 为啥?因为日本战败了,日语从东北的机关、学校消失了。

知道啥叫真正的“殖民”?不是派个总督带着兵来管你,而由宗主国向被征服地区移殖平民,在人口上掺沙子。如果再加日本文部省,在学校里贴满“讲日本话,做文明人”。两代人,东北话就从东北消失了。而粤语没从香港消失,因为英国没移来很多白人,也没禁止任何学校讲粤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