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不开发一型专门的高速战列舰(假设航母的研发不受干扰)?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时日本海军整体战略需求的方式呈现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

1. 日本海军对战列舰角色的核心认知:决战思想下的“陆奥”与“长门”的继承者

日本海军深受“甲午海战”以来的“决战思想”影响,其核心是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海战,摧毁敌方主力舰队,从而赢得战争。因此,在无条约时代,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现有战列舰的性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更强大的战列舰,以期在未来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假想决战中取得优势。

“陆奥”与“长门”的地位: “长门”级战列舰(长门号和陆奥号)是当时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装备了16英寸(406毫米)主炮,速度达到了23节。这两舰在当时被视为“巨舰”,是日本海军技术和实力的象征。日本海军的设计理念是将这种“巨舰”的火力优势进一步放大,同时提升其防御能力。
速度的考量: 虽然没有专门称之为“高速战列舰”,但日本海军在设计新型战列舰时,并没有忽视速度。他们设计的“大和”级战列舰,虽然设计目标是火力、防护和吨位上的全面压倒,但其设计速度达到了27节。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战列舰中已经算是相当快的了,足以满足“决战思想”对舰队编队机动性的基本要求。

2. 航母的崛起与日本海军战略的重心转移:

你假设“航母的研发不受干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事实上,日本海军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航空母舰作战潜力的海军之一,并在“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等一系列优秀航母的设计和建造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

“空母舰载机协同作战”的探索: 在无条约时代,日本海军积极探索航空母舰与战列舰协同作战的战术。他们意识到,舰队决战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空母舰载机的侦察、攻击能力将对战列舰的生存和作战效率产生颠覆性影响。
有限资源的分配: 即使在无条约时代,海军的资源(资金、技术、船厂产能)仍然是有限的。日本海军需要在航空母舰、潜艇、驱逐舰以及战列舰之间进行资源分配。考虑到航母在未来海战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航母的研发和建造,以及为航母提供支援的舰艇(如巡洋舰、驱逐舰)上,是更为务实的战略选择。
“大和”级的设计目标: “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空母决战”时期来临前,海军实力的“压舱石”和“威慑”。尽管最终的实际作战表现未如预期,但其设计初衷是面对一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假想敌(美国海军)。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最终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这使得“大和”级战列舰作为“巨舰决战”的载体,其战略价值受到了挑战。

3. 技术与经济的制约:

建造一型全新的、高速的战列舰,需要巨大的技术突破和经济投入。

动力系统: 提升战列舰的速度,尤其是在吨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需要更强大、更高效的动力系统。当时日本在蒸汽轮机技术上的发展虽有进步,但要为一艘排水量巨大的、速度达到27节以上(甚至更高)的战列舰提供可靠且经济的动力,仍面临挑战。
船体设计: 为了达到更高的速度,船体设计需要更优化的流体力学性能,这可能意味着更细长的船型,这与战列舰追求的厚重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布置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精妙的权衡。
经济负担: 日本的海军预算虽然庞大,但长期以来受到国力限制。建造多艘装备18英寸主炮,同时速度又达到“高速”级别(例如30节以上)的战列舰,将是极其昂贵的,甚至可能超出日本当时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同时还要发展航空母舰、陆军装备以及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情况下。

4. 对“高速”的定义与实际需求:

“高速战列舰”的定义本身也在演变。在无条约时代,战列舰追求的速度已经比一战时期有了显著提升。

23节的“长门”: 23节的速度在当时已经能满足与大多数敌方主力舰编队协同作战的基本要求。
27节的“大和”: “大和”级27节的速度,足以在舰队编队中保持机动性,并与航母编队协同。如果日本海军要在“大和”级的基础上再提升速度,例如达到30节,那么对动力和船体设计的挑战将呈指数级增长,收益可能与付出的代价不成正比。
“高速”是相对的: 即使是装备了16英寸炮的美国“北卡罗来纳”级和“华盛顿”级(密西西比州级)战列舰,其设计速度也在27节左右。因此,27节的速度在当时已经可以被认为是“高速”的。

5. 战略平衡与“舰炮时代”的尾声:

日本海军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大和”级,体现了他们对“舰炮决战”时代最后辉煌的追求。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带来的制空权和远程打击能力,正在逐渐取代战列舰在海战中的核心地位。

美国海军的设计思路: 对比美国海军,他们也在建造更大型、更强化的战列舰(如爱荷华级),但其设计也更加侧重于速度(33节),以更好地配合航母编队执行远程打击任务,并在必要时能与敌方战列舰进行炮战。美国海军在战略上更早地适应了航空母舰主导的海战模式,其战列舰设计也更服务于这一新模式。
日本海军的“赌博”: 日本海军在“大和”级的设计上,可以说是在“舰炮决战”的旧有模式下,将战列舰的性能推向了极致。如果战争的走向是陆地战线和海军陆战队为主,那么“大和”级可能更有用武之地。但事实证明,航空母舰才是决定性的力量。

总结来说,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独立定义的全新舰型,并非是忽视了速度,而是:

战略重心向航母倾斜: 认识到航母在未来海战中的核心地位,将有限资源优先用于航母及相关舰艇的研发和建造。
“大和”级的综合考量: “大和”级战列舰的设计,已经包含了提升速度(27节)的考量,并在火力、防护和吨位上追求极致,其设计思路是应对假想的舰队决战,并且也具备与航母编队协同作战的能力。
技术与经济的权衡: 进一步提升战列舰的速度,需要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投入,其收益与成本需要被审慎评估。
对“高速”的实际需求: 27节的速度在当时已经足够满足大部分作战需求,再往上提升可能收益递减。
对“舰炮时代”终结的预判不足: 虽然日本海军是航母的先驱,但在战列舰的设计上,仍然留有对传统“舰炮决战”模式的留恋,未能将战列舰完全定位为航母编队的“支援”或“护卫”角色,而更多地将其视为独立的“决战兵器”。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的设计思想,更像是对旧有模式的“极致化”尝试,同时也在努力适应航母时代的到来。但两者之间的优先级和资源的分配,最终决定了他们没有专门去打造一款像美国“衣阿华”级那样,更加明确地服务于航母编队高速支援任务的“高速战列舰”。他们的“大和”级,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巅峰,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我之前的文章写过(超战舰之路、超战舰的诞生)。从平贺中将的32节私案到A140A,中间诞生了一大批30节及以上的高速战列舰,以达到伴随航母作战的目的。日本海军希望拥有强大火力、高航速和巨大续航力的高速战列舰能够在前卫战中保护相对比较脆弱的航空母舰。

除了航速,海军还追求战列舰拥有足够的载机量,进行航空攻击(1930年的航空战术讲义)。虽然没有特别要求,但实际上大和级的机库可以选择搭载一定量的彗星或者瑞云(捷一号作战战斗详报)。莱特湾海战之后,大和曾经被编入过一航战。

同时,从江崎案开始也有28节及以下的中速战列舰,则是妥协的决战战列舰。这也体现了军令部在兵力运用上的思路。

以下为各高速设计

一、平贺私案

基本参数:排水量62000吨,水线长289.5米,宽37.1米

兵装:3座三联装45cm炮,3座三联装20cm炮,6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护:

①弹药库:主装19吋/481mm,水平装甲倾斜部14.75吋/375mm,水平部10吋/254mm

弹药库部分的防护指标为20000米~30000米内免疫45cm炮弹。

②动力舱:主装16吋/406mm,水平装甲倾斜部14.75吋/375mm,水平部10吋/254mm

动力舱的防护指标为25000米~30000米内免疫45cm炮弹。

动力:柴油机+蒸汽轮机,出力199000~200000马力,航速32节

续航:搭载燃料5500吨,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二、藤本超战舰

基本参数:长290米,宽38米,吃水(公试)9.8米,标准排水量5万吨,公试排水量6万吨

兵装:主炮20吋三联装炮塔 4座,副炮6.1吋炮 16门,高炮12.7cm炮 8至10门,机炮若干

航空:3具弹射器,12架搭载机

防御:水平装甲11吋,主装16吋/17.5°,对16吋炮免疫区为20000~38000米

动力:柴油机出力140000马力,航速30节

续航:搭载重油6000吨,续航力16节-12000海里以上

三、江崎第一案

基本参数:全长301.8米,全宽38.4米,吃水10.36米,标准排水量67000吨,公试排水量70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140000马力,6轴推动,航速33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4座三联装15.5cm炮,4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标准:

弹药库和炮塔免疫区20000~35000米

动力舱20000~30000米

四、50000吨高速案

基本参数:全长290米,全宽38米,吃水9.8米,标准排水量50000吨,公试排水量55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151200马力,航速30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5cm炮,8座双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5吋主装,7.7吋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6架搭载机

以上四个方案为海军假日时期的设计,接下来是大和早期设计。

五、A140原案

1934年10月,军令部在此前的江崎案的指标基础上对即将开始设计的第一号舰(后来的大和)提出以下要求:

主炮 46cm(18吋)炮8门以上

副炮 15.5cm炮三联装4座(12门)或20cm炮双联装4座(8门)

航速 30节以上

防御力 在20000~35000米的战斗距离内承受主炮弹

续航力 18节8000海里

对于航速,军令部作战课的要求是如果可行,就要实现35节高速;实在不行的话,至少要达到32节;坚决不能低于30节。也就是说,军令部希望新战列舰能够伴随机动部队作战,而不是只能和旧战列舰参加决战。

数据

基本参数:长294米,宽41.2米,吃水10.4米,公试排水量695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前置,每门备弹15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推测)*,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主装432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52mm(倾斜角度很可能为10°),水平装甲水平部127~229mm,倾斜部356mm/17.5°,炮塔正面和司令塔584mm,艏艉水平装甲76mm

对50倍46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蒸汽轮机出力200000马力,航速31节

续航力:18节-8000海里

*松本喜太郎著书《戦艦大和 設計と建造》中记载大和除I案外所有设计都是6座12.7cm高炮,但发现的图纸证明A案和B案两个系列(包括衍生的对照设计)都是8座高炮,所以推测原案在内的早期设计均为8座。

**A140原案防护设计同样没有直接的史料,但考虑到防护指标和早期的A140A~D案一致,所以推测防护设计也基本一致。

六、A140A系列

A案

基本参数:长277米,宽40.4米,吃水10.3米,公试排水量68000吨

兵装:3座三联装46cm炮(前置,每门备弹130发*),4座三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炮,12座双联装25mm炮

防御:主装432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52mm(倾斜角度很可能为10°),水平装甲水平部127~229mm,倾斜部356mm/17.5°,司令塔584mm,艏艉水平装甲76mm

(炮座装甲比较复杂,这部分可以去看我之前写的文章。)

对50倍46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蒸汽轮机出力132000马力,柴油机出力68000,总计200000马力,航速30节

续航力:18节-9200海里

*松本喜太郎著书中记录的150发,但A140早期计划要领中记录的130发,此处参考要领书。

A1和A2两个方案更改布局,这里不多说。


根据上面我列举的数据,航速最高的江崎第一案(33节)也是最长的,达到了301.8米。虽然日本有能力建造这么长的战列舰,但建造费和运用上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除了江崎案,中间大部分设计的长度都是290米。即使是长度最短、最低限度航速(30节)的A140A案,长度也依然达到了277米。经过技术会议的讨论,A140A依旧过大。

对于新战列舰,日本采取保守的态度。换句话说,锅炉的性能并不出众,相比其他辅助舰来说是落后的。其他很多舰种的锅炉出力在20000马力,而大和级的单座锅炉出力只有12500马力。这是因为如果完工之后锅炉发生故障,很难再移除水平装甲换装锅炉。考虑到这个原因,大和采用了虽然落后但是可靠的锅炉。

如果锅炉固定了,下一个就是在船体上下功夫。上面已经说了实际情况,要满足30节高速至少需要277米的长度,但各方面讨论之后依旧认为无法接受。

之后,A140设计主流转向28节及以下。

如果牺牲火力,30节也是有机会实现的。A140设计中期有J2这种接近30节的29节设计。

但由于此前模拟美国战列舰的时候发现牺牲航速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搭载18吋主炮。一旦美国搭载这种口径的主炮,搭载16吋主炮的战列舰将会失去优势。而29节的J2案仅有9门41cm炮,防护也只能对41cm炮弹。在这种情况下,牺牲防护和火力也是无法接受的。

综上,无法实现30节航速的原因有技术、造价和攻防力这些方面的取舍。

user avatar

30节以上为航母护航可还行,加贺自己都跑不上30节。

“同时期”(第二次伦约前后)设计里,敦刻尔克勉强跑上30节(3小时海试30.37,过载31.06),斯特拉斯堡则无法达到。沙恩霍斯特海试超过了31节(31.65)但是该舰的引擎状态和可靠性只能用绝望来形容动辄掉下28节最终可能也是其战沉的原因之一。格奈森瑙只能勉强达到30节左右。KGV是毫无疑问的28kn舰没有任何一艘有希望跑上29节,北卡亦同,到了战争结束前KGV晚期舰达到28节也已经比较勉强了而北卡甚至达不到27节。南达科他落成时就达不到28节,战争结束前是标准的27kn舰。轻松跑上30节的只有三类设计:1,1930伦敦条约下的早在20年代就在航速上放飞自我的地中海海军主力舰,比如某直到战争后期都没有彻底解决技术问题的黎塞留,以及巡洋舰式引擎驱逐舰航速利托里奥;2,1936年第二次伦约升级条款后尺寸升级的更大型主力舰,比如衣阿华;体量上来说BSM或者前卫也在其中,虽然最后者的航速与舰体线型关系更大;3,后条约时期尺寸下放飞自我的某些研究案,比如某些狮晚期案或者同期USN研究案。

于是··· ···

“同时期有30节以上航速(别管技术问题大小)的海军都没有航母”,“有航母的大舰队获得的30节+主力舰都非同期”,“剩下的高速舰都没造出来”——那么何来同时期设计“都可以达到”30节以上又和航母护航有什么关系。加泽科的“allied/US/axis battleships of wwii”也好,巴特的英战,弗雷德曼的英战美战,dkb的NtoV,造船史也罢,或者Koop的德舰系列,Bagnasco的意战,甚至John Jordan的法战系列,所有材料里说的都是同一个故事,除非专门设计的有目的性高速舰,仅仅以战斗舰队计,新式舰航速下限是27而从来都不是30kn。

而且为什么说没有高速设计。1934年确定在36年12月底华盛顿条约I部分过期后不会续约以后,IJN的设计案是2艘无条约限制下的主力舰而这两舰最初并不是刻意计划为慢速舰的,此时计划下新一代主力舰要达到“速力30ノット”的。这个设想放弃于1935年(昭和10年)4月B型案开始以后,最初的原因是柴油机以航速交换航程,最终换回全蒸汽轮机后航速指标已经最终化并未调整。37年1月第二次伦约正式生效,36年IJN正式撤出谈判。36-37/39/41年底的时间里再武装军备的产能就这么多。老舰改造要继续还要把30年代初拆成爬虫的比叡重新组装起来,要把30年条约下禁掉的舰队驱逐舰产量补充上来等等等等。高速案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竞争过其他设计。是史实款大和和几乎所有此前的混合动力案在较量中击败之取得了建造的权利。

高速舰好≠高航速无条件适用于所有情况≠大和同期舰都是30kn+

O级这样的袭击舰需要高航速或者KGV这样有反袭击舰职能的高速舰被批评低速是有其背后理由的,地中海航速竞赛还有不同,条约升级后被战争打断的那一批新竞赛还是另一个故事。35年IJN打定主意用体量在决定性炮战中压倒条约舰/运河舰的设计没有理由刻意追求远高于同期主要对手的航速。

user avatar

长门的大改案中就有改进动力到29节的提案,当然,被否了。

为什么呢?

因为IJN对它的主力战列舰的“主要任务”看得很重,也就是昭和参谋一厢情愿中的与米海军巨量的战列舰的“舰队决战”。而米海军大量存在的标准型只是重火力的21节铁乌龟,真正可以对IJN造成重大威胁的高速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已经被条约砍没了,所以IJN的战列舰显然没有必要比铁乌龟们快太多,略高几节即可获得足够的机动优势,但是防御上少一些的后果就会是致命的,特别是数量显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

也正因为如此,IJN对其主力战列舰的运用也是非常小心,通常只会负责一些接应或者预防性的部署,生怕一不小心被扬掉几艘而无法在本来就已经数量劣势的“舰队决战”中取胜。也不要说珍珠港已经把米军的战列舰都给扬了啥的,日本人当然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完全击毁了几艘战列舰——那里面本来就不是USN的全部家当,加上珍珠港水浅这个事情IJN自己也知道。当然事实证明珍珠港米军也只真正损失了两艘战列舰(亚利桑那和俄克拉荷马)。

所以看起来IJN的主力战列舰并没有怎么出场,因为都在后面比较安全的位置做预防性部署,等待着可能又不可能的“舰队决战”。而相对来说本身就要执行远离本队的前出火力侦察和与对水雷屋进行夜战火力支援等高危任务的金刚级是比较可以接受损失的(或者说心理上来说比较可以接受),当然它的高速也相对降低了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你可以看到在中途岛,榛名和雾岛在陪着一二航战一起挨打,而大和以下的本队则在几百公里外“打酱油”。

而至于战列舰和航母一起走的意义,防空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因为这个角色完全可以用巡洋舰替换。战列舰护航航母的真正意义在于防止无法运作舰载机的情况下(比如夜间,风暴等)保证航母不会被敌方高速舰艇,特别是高速战列舰不讲武德。这种情况事实证明可能性极大——如果大和在萨马岛真的撞上了哈尔西的主力而不是可怜的几艘小航母,哈尔西手下有直属的六艘战列舰可以直接阻止栗田任何不讲武德的行为来保护航母。当然还有真的被战列舰不讲武德没闪开被打死的光荣。

防空方面,战列舰的主要任务相对于输出防空火力,更大程度上是替航母挨打分散火力。比如中途岛的榛名,瓜岛的北卡,都替护航的航母挨过打——毕竟战列舰也是高价值目标。相对来说,中型巡洋舰更加适合为航母提供防空火力输出。虽然平台小了点稳定性低了点,但是价值小不容易成为目标(高价值的航母就在边上),也就不需要进行剧烈机动,稳定性方面的劣势可以稍微抵消。尺寸小也就意味着可以建造更多,可以组成更远的防空网,为核心的航母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战列舰的速度稍微差一些在这个情况下问题也不算很大,毕竟只要巡航速度能跟上就可以了。

至于对岸支援,直接支援的话,吃水更浅,更灵活的小型舰艇更加适合,而登陆中的纵深遮断的活需要大量投射,而战列舰主炮备弹数量非常有限,补给也非常麻烦;战列舰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也就是对防御方集结点等目标进行压制,但是如果友军有航空兵的的情况下就比较尴尬了。数量更多,射速更快,备弹更多,补充更快的巡洋舰在浅纵深遮断中可以干得更好。

所以战列舰在登陆战中最大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对岸支援,而是保护登陆舰队和登陆场免受敌方水面舰队的不讲武德,特别是敌方战列舰有可能也投入战斗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要艾特一下被华盛顿揍成猪头的雾岛了。

显然在保护登陆场的情况下,航速低一些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user avatar

大和或者说日本新战列舰设计推进过程中是考虑过30节航速指标,后面被放弃掉的(说实话,放弃的不只是航速指标,比如次要装甲盒也被删掉了),这个是第一。

第二是,加贺的28.6节其实都是超载跑出来的。考虑到武藏的试航速度,完全可以说大和航速和一航战就是一个档次的。

第三,技术上来说,27节航速已经足够伴随稍快的航空机动舰队。

第四,和大和同期设计的条约后第一批战列舰里真正造出来了以后能够跑30节的本来就只有一家,黎塞留。

其他的,乔五28,俾斯麦28,维内托29,北卡 27……

后面还有俩真能开30+的前卫和衣阿华,但是这些都是条约后的第二代主力舰了。另外JB当然也能跑30+,这个另说。


但是,如果马后炮的来看,真的把航速设到27节,就算排除掉炮战与防雷击方面的考量,也仍然是不明智的。

这方面可以看南达和乔五这两个27/8节的难兄难弟:由于主要是防空方面带来的增重,到战争后期这俩已经是26节两兄弟了……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追求更强动力的马后炮需求还是有的:黎塞留的冗余动力就足够它在增重2000吨后仍然维持住足够高的航速。

但是大和这方面还是很有余地的,一方面,它本身够大,干舷也足够高(和美国洗脚战列舰格格不入.jpg),类似幅度的增重对它来说算不上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和还有四座155副炮炮塔可以拆掉减重,可以进一步减小增重幅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旧日本海军参谋有绶带,而指挥官却没有”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在某些特定时期和场合下,情况是存在的,但并非一个普遍的规则。旧日本海军的军衔和礼仪制度相当严谨且复杂,绶带的使用更多是与特定职务、奖赏或纪念有关,而不是简单地与“参谋”或“指挥官”的身份划等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日本社会发展、劳动观念以及海军独特文化等多个层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昭和后期才普及双休日:这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双休日(特别是周六和周日都休息)在日本的普及,其实是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昭和后期(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经济发展.............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央视报道悬挂旭日旗的日本军舰,而舰圈对日本国徽和舰船名却耿耿于怀”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央视报道的性质与考量:1. 新闻事实的客观呈现: 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尤其是在涉及军事交流、国际会议等场合,.............
  • 回答
    日本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部门分歧,而是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围绕国家发展方向、战略重点、资源分配乃至政治权力展开的一场深刻且错综复杂的斗争。这场对立贯穿明治维新后期直至二战结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内外政策,最终也成为压垮日本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说清这场对立的根源,我们得先回到明治维.............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最近的这两件事,一件是小卖家围攻事件,另一件是阿里巴巴投资海尔,确实在媒体关注度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偶然。先说小卖家围攻事件。您提到的“围攻”具体指的是哪个事件,因为类似情况偶尔会有,但如果是指近期比较集中的、有组织的行为,那么它之所以在国内媒体上鲜有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你说以前日韩流行文化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国产的也跟着喝汤甚至还能滋润成长,现在倒好,把海外的往外推了推,自己人却有点扛不住了,这背后的逻辑,可不简单。第一,当年日韩文化“进场”,我们是“开门做生意”,现在是“关起门来练内功”,但这个内功练得够不够火候,还得打个问号。你.............
  •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
  • 回答
    二战及其以前,日本海军对鱼雷的痴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自身资源劣势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海战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简单地说,日本海军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和战术的创新,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而鱼雷,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一、资源劣势下的“奇袭制胜”哲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日本近代海军崛起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与其说日本陆军“比海军差”,不如说海军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活力、创新性和战略前瞻性,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日本军事力量的“明星”。这背后原因复杂,需要从历史、经济、战略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起点:海军的.............
  •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为何未能及时在科技树上点亮航母,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注意到”或者“不想”。这背后牵扯到当时日本海军的思维惯性、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以及有限的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世界海军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的.............
  • 回答
    山本五十六战死后,日本海军高层在选择继任者的问题上,确实经历了一番考量和运作。最终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重任交给了古贺峰一,这背后既有资历和经验的考量,也有当时海军内部派系斗争和战略转向的影子。要理解为什么是古贺峰一,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山本五十六的意外身亡给日本海军带来的巨大冲击。山本是昭和海军中最具影.............
  • 回答
    国内对旧日本海军的爱好者群体确实庞大且多元,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文化、历史乃至情感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归结为某种单一原因,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旧日本海军的形象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从明治维新时期“脱亚入欧”的时代背景下,海军作为国家现代化的象征,承载着民族复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两国海军在二战末期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承认一点,并不是所有德国海军都起义了。所谓“起义”更多指的是以海军上将雷德尔为代表的一批海军高官和船员,在战局无望、纳粹政权即将崩溃时,出于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命运的考量,采取了某种形式的抵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在《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大和号上绝大多数的舰员都身着绿色的军服,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制式服装规定,不过,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和号上的绿色军服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鲜绿色。在日本海军的语境下,这种颜色更准确地说是深青色(紺色),或者说是接近于一.............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的较量,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究其原因,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虽然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凭借精锐的海军和娴熟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工业基础与美国.............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您在日本海上看到的奇怪建筑物的问题。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您是从PVG(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往HND(东京羽田国际机场)的航班,并且在降落前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建筑物”。由于飞机上的视角非常有限,而且您也没有提供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建筑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具体在哪个区域看到等),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