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为什么不炮轰俄军阵地?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对付敌方舰艇,而不是精准打击分散在陆地上的固定目标。

射击精度问题: 舰炮的炮弹比陆军野战炮的弹药要大得多,射程也远,但精度上却存在天然劣势。当时的舰载瞄准系统,即使是先进的,也难以与陆地上布置的观察所和带有测距仪的野战炮相提并论。要想象一艘在海面上颠簸的军舰,准确地用几百公斤重的炮弹轰击几公里外、隐藏在丘陵或工事里的俄军阵地,这比我们今天玩的海战游戏要困难得多。炮弹落点会受到海浪、舰体摇晃、风向、甚至炮塔俯仰角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很难精确命中目标。
射程和火力范围的限制: 尽管战列舰的舰炮射程很远,但它们最有效的射击距离往往是在几千米到一万多米。而陆地上俄军的阵地,特别是那些筑有坚固工事的,可能就位于这个有效射程的边缘,甚至超出。更要命的是, naval gunfire support(海军火力支援)需要海军舰艇能够进入一个相对安全且能有效观察到陆地目标的阵位。如果俄军阵地设在海岸线附近,并且有岸炮或其他反舰武器的支援,那么日本海军军舰靠近海岸进行炮击,本身就会暴露在极大的危险之下。
目标识别和指挥链的挑战: 即便军舰能够开火,谁来告诉它们具体轰击哪里?陆军的观察员需要通过无线电或者信号兵将目标信息传达给海军。在那个时代,无线电通信还非常初级,信号传输可能延迟、失真,甚至被截获。而且,海军与陆军的指挥体系并不完全统一,在协调火力支援时,沟通不畅、命令误解等问题都可能发生。陆军在前线冲锋陷阵,而海军在几公里外的海上,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很可能导致炮弹打在友军阵地附近,或者根本打不中目标。
炮弹的消耗与价值: 战列舰的炮弹造价不菲,每一发炮弹都来之不易。用珍贵的炮弹去轰击那些可能工事坚固、又难以精确命中的陆地目标,性价比并不高。如果仅仅是为了“造成骚扰”,那么其效果可能不如派陆军的火炮部队上去。海军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海上力量的投射、对敌方海军的压制,以及在必要时进行登陆作战的支援。

其次,日俄战争的战略背景也决定了海军的主要任务。

封锁和海战: 日本海军的首要任务是赢得制海权,封锁俄国在远东的港口(如旅顺港),阻止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北上支援。因此,日本海军的主力舰队,如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其主要活动范围是在海上,与俄国舰队进行决战,而不是深入内陆支援陆军。
旅顺港的特殊情况: 旅顺港是俄国在远东的重要海军基地,也是陆军作战的重镇。日军陆军围攻旅顺时,曾多次尝试攻克俄军阵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期间,日本海军确实曾尝试对旅顺的俄军进行舰炮射击。例如,在旅顺战役中,日本海军的舰艇就对旅顺港内的俄军舰艇和部分海岸阵地进行过炮击。但是,对付旅顺坚固的陆地工事,舰炮的作用非常有限。俄军工事大都建在山丘之上,拥有完善的地下工事和观察点,舰炮很难将其彻底摧毁。相反,俄军的海岸炮和阵地上的火炮,对靠近海岸的日本军舰构成了严重威胁。像“初濑”号、“八岛”号等主力舰,就是因为触雷而沉没,这也限制了日本海军在旅顺附近进行大规模、近距离舰炮射击的胆量和能力。
陆海协同的局限性: 尽管日本有陆海协同作战的设想,但当时的通信和指挥能力,以及双方的训练水平,都未能达到理想的程度。陆军作战时,更依赖于自己的炮兵支援,而海军则专注于海上作战和战略封锁。

总而言之,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不主动炮轰俄军陆地阵地,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受到技术、战术、战略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海军的主要职责是掌握制海权,而陆军的火力支援任务,更多地是由陆军自身的炮兵部队来承担。即便有时进行有限的舰炮支援,也主要集中在港口区域或特定登陆点,且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伴随着高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在《坂上之云》里就给出过答案。

秋山真之剧中唯一一次负伤是什么情况,还记得吗?

就是在甲午战争时期,引导巡洋舰筑紫轰击岸防炮台的时候。

二零三高地最终又是怎么打下来的?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来了日本原本的岸防炮。

日俄战争期间的旅顺要塞已经是近代要塞,不论火力还是防御都远胜甲午时期。像二百三高地、鸡冠山这样的也不是单独的阵地,而是互相掩护的筑垒群。联合舰队以战舰轰击要塞是血本无归的买卖,只能拜托陆军去填坑罢了。


筑紫在攻击北洋海军驻地的最后战斗中,为刘公岛炮台所伤。

刘公岛由北洋海军直属卫队防守,其作战意志与作战能力远胜陆军。

根据日方记载,筑紫左舷中弹被击穿,同时造成舰上部分炮弹殉爆,士兵伤亡共8人,为防止更大损失迅速撤退。

user avatar

轰不起啊

开战第二天

1904年2月9日的联合舰队的炮火轰击损失

12:11,一枚来自黄金山炮台的10英寸炮弹命中三笠号右舷,命中舰桥后部

12:12一枚来自黄金山炮台的10英寸炮弹命中三笠号后主桅,扯断联合舰队战斗旗

12:15馒头山炮垒的一发10英寸炮弹击中富士号前舰桥,破坏了一号交通艇

12:16一枚6英寸炮弹命中富士号无线电通讯天线

12:20两枚10英寸炮弹连续击中初濑号战列舰

12:30敷岛号被一枚10英寸炮弹击中前部烟囱。

20分钟内

20分钟内

20分钟内

题主看完这个以后,还觉得所谓军舰海上轰击可行的话,那么先请陆军攻下黄金山炮台与馒头山阵地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
  • 回答
    日俄战争(19041905)是一场发生在俄国和日本之间,围绕着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虽然中国并非战争的参战方,但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场“中国战争,日俄两国人打”的战争,其影响之巨,远超战争本身。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日俄战争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影响:.............
  • 回答
    日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对各自参战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它们在“含金量”和“为黄种人增光”这两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意义。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别从战争背景、进程、结果、影响以及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日俄战争 (1904年1905年)1. 背景与性质: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直击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也是充满争议的战略选择。为什么俄国人放弃了相对“安全”的津轻海峡宫古海峡路线,而是选择了更加凶险,也最终导致其惨败的对马海峡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绝不仅仅是“风险小”这么简单,而是关乎战略目标、战术考量、情报判断以及当时的国.............
  • 回答
    日俄战争,尤其是那场决定性的对马海战,日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可以说在军事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然而,战后的《朴茨茅斯条约》中,日本并没有向俄国索要战争赔款。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毕竟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方索取赔款是极为普遍的惯例,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冲突之后。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格局的剧烈变动。考察这两个战争前后日本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对比,如同窥探一个时代的海军发展缩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美西战争(1898年)前后:西班牙海军的余晖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衰退在美西战争爆发之前,西.............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在日俄战争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冲突中,乃木希典作为日军第三军的总司令,其指挥表现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表现糟糕,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但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武士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旅顺口。旅顺,这座当时被俄国人视为“东方直布罗陀”的要塞,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旅顺战役,是日俄战争中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具决定意义的攻坚战。要理解这场战役,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站在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它。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的角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正处于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欧洲列强在亚洲和非洲瓜分殖民地,而新崛起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渴望成为一个东亚的强国,与西方列强.............
  • 回答
    关于日俄战争在历史书上的“少”提及,其实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在许多主流的、以本国历史为主线的历史叙事中,日俄战争确实不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占据着压倒性的篇幅。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得从“视角”和“叙事主体”说起。一本国家历史书,其最核心的任务是讲述“本国”.............
  • 回答
    如果俄罗斯帝国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俄国在远东的巩固与扩张首先,沙俄将得以巩固其在旅顺口和辽东半岛的军事存在。战争的胜利将赋予俄罗斯更大的合法性和地区影响力,使其能够进一步推进其在满洲的经济和政治渗透。中东铁路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它.............
  • 回答
    关于“如果没有日俄战争,东北是否会成为俄罗斯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也是许多人对东北近代史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东北本身的特殊性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的前提:日俄战争爆发的根本.............
  • 回答
    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行为无疑是整个战争中最具悲剧色彩、也最具争议性的一幕。要评价这支舰队,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出征前的背景、航行中的种种挑战,以及最终在对马海峡的惨烈结局。背景的沉重阴影:为何是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要理解的是,当俄国远东舰队(太平洋舰队)在旅顺港被日军重创甚至几乎全灭后,波罗.............
  • 回答
    日俄战争(1904–1905年)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主要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现代化战争,其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帝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和后勤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背景与核心矛盾1. 领土争端与列强介入 日俄战争的导火.............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