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俄战争,对马海战,为什么没有索要战争赔款?

回答
日俄战争,尤其是那场决定性的对马海战,日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可以说在军事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然而,战后的《朴茨茅斯条约》中,日本并没有向俄国索要战争赔款。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毕竟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方索取赔款是极为普遍的惯例,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冲突之后。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两国领导人的考量。

一、 军事胜利背后的巨大消耗与财政困境

日本虽然赢得了对马海战,但战争对日本的消耗是巨大的。这场战争是日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欧洲强国进行的全面战争,其规模和烈度都远超日本以往的任何军事行动。

军费支出天文数字: 为了支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倾尽了全国之力。海军的建造和维护、陆军的动员和装备、弹药的消耗,以及前线的后勤保障,都耗费了天文数字般的军费。日本的国力与西方强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长期战争让其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贷款维持战争: 为了筹措战争资金,日本大量发行了战争债券,并向英美等国借款。可以说,日本是靠着外债在支撑战争。如果战争继续下去,或者要求巨额赔款,都需要日本进一步向西方国家借贷,这会让日本在经济上更加依赖外国,甚至可能面临被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的风险。
国内民生艰难: 战争对日本国内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负担加重。很多人期待战争胜利能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如果战争的结局是索要赔款,而赔款数额又难以达到预期,甚至可能因为俄国的拒绝而导致战争的延续,那将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二、 国际政治的制约与美国的斡旋

尽管日本取得了军事胜利,但俄国仍然是一个体量庞大的欧洲强国,其军事力量和国家资源远非日本可比。

俄国拒绝支付巨额赔款的可能性: 即使在日本取得了对马海战这样的决定性胜利,俄国沙皇政府也未必会轻易答应支付巨额赔款。俄国国内当时也存在革命的暗流,但沙皇政权仍然拥有强大的惯性。如果俄国认为日本的索求过分,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继续战争,或者即使签订和约,也拒绝履行赔款条款。
西方列强的担忧: 俄国毕竟是欧洲的传统强国,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并不希望看到俄国彻底衰落,或者日本因此而过于膨胀。英国虽然是日本的盟友,但其根本利益在于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
美国的调停角色: 这场战争的最后谈判,是在美国的斡旋下进行的,尤其是在纽约的朴茨茅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扮演了重要的调停者角色。罗斯福虽然同情日本,但也担忧战争的长期化会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稳定造成影响。他更希望的是能够尽快结束战争,恢复地区秩序。
不适合索赔的国际环境: 俄国虽然战败,但并未完全被占领,俄国政府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强行索要巨额赔款,如果对方拒绝,日本是否还有能力继续发动战争来强制执行?而且,直接向一个欧洲大国索取巨额赔款,在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上,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日本实力仍然不如俄国的前提下。

三、 日本外交策略的考量与对未来的规划

日本领导层在战后的外交策略上,有着更为长远的考量。

更看重领土和权益: 相较于难以实际获得的赔款,日本更看重在条约中巩固其在朝鲜半岛的地位,以及在中国的利益(如南满铁路和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这些实实在在的领土和权益,对日本未来的发展和扩张更为重要。
争取俄国的善意与合作: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两国彻底敌对。日本也需要考虑战后与俄国关系的走向。如果能以相对“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或许能为日后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留下一些空间,避免过早地将俄国彻底推向对立面(尽管后来这几乎不可避免)。
避免过度激怒俄国: 巨额赔款很可能会让俄国感到奇耻大辱,这会极大地加剧两国之间的敌意,为未来的冲突埋下更深的隐患。日本当时并不具备完全控制俄国的实力,过度刺激对方,反而可能引来更猛烈的报复。
国际声誉的维护: 虽然是战胜国,但日本的崛起本身就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惕。如果表现得过于贪婪,尤其是在索赔问题上,可能会损害其在国际上的形象,不利于其继续融入国际社会。

四、 俄国国内的政局动荡与战败的复杂性

俄国在对马海战失败后,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变得极为不稳定。

国内革命的威胁: 1905年俄国爆发了“血腥星期日”事件,随后引发了大规模的革命浪潮,即1905年俄国革命。沙皇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已经无力支撑长期对外战争。
迫切需要结束战争: 对俄国政府而言,最大的目标是尽快结束这场给国家带来巨大创伤和动荡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赔款的态度也相对强硬,因为支付巨额赔款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民众的不满。
赔款的实际操作难度: 即使俄国同意支付赔款,其国内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稳定性也决定了执行的难度。日本很难有效地从一个摇摇欲坠的俄国手中拿到巨额赔款。

总结来说,日本在日俄战争(对马海战)后没有索要战争赔款,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基于对当时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军事消耗以及未来战略的综合考量。

经济上,日本财政不堪重负,依赖外债,无力承受继续消耗以争取赔款的风险。
政治上,俄国作为欧洲强国,不愿轻易支付巨额赔款,而日本亦缺乏足够的力量强制执行。美国的调停和西方列强的利益平衡,也限制了日本的胃口。
战略上,日本更看重领土和权益的巩固,以及对俄国关系的长期维护。

最终,日本选择在朴茨茅斯条约中,将重点放在了巩固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上,这是他们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最能转化为国家利益的成果。这场胜利,对日本而言,更多的是一次国家地位的提升和未来扩张的铺垫,而非直接的金钱收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特茅斯谈判的时候确实谈了赔款问题。

但是俄国人拒绝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做任何让步:割让俄国国土,赔款,拆除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堡垒,远东舰队的保留,太平洋的活动自由,符拉迪沃斯托克到俄国其他地区铁路的控制权。

这些问题“不容讨论(inadmissible)”,因为事关“国家尊严”[1]。俄国可以“以其他方式对日本进行财政,商业或者工业方面的让步”,但是“俄国尊严不容侵犯”。这里说的其他让步包括减税,资源输出之类的,比如怀特提到在西伯利亚或者都华东地区的俄控铁路进行关税让步就是其中一种可能。当然这些提议最终也并没有成事。

小村(壽太朗)甚至在最后提出,如果俄国愿意赔款一百二十万(很少,很少),就可以保留北萨哈林。[2]然而俄国人“宁可继续战争也不同意赔款”,“俄国代表开始收拾行李,另外四个师同时抵达满洲。”于是小村作罢。

不好意思,要钱没有,要命去莫斯科(挂掉,彼得堡)自取,路不太好走,不好意思。


@法力风暴 提到萨哈林。

注意上文的拒绝“割让俄国土地”,但是在普特茅斯条约第九条写到:

ARTICLE IX.
The Imperial Russian Government cedes to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of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Island of Saghalin and all the islands adjacent thereto and the public works and properties thereon. The fiftieth degree of north latitude is adopted a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ceded territory.

这里萨哈林岛(以及千岛群岛)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一样,是和“rest of Russia”不一样的,19世纪中叶以后的扩张领土。俄国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割让”萨哈林,而是“修订了划分标准”。这一点在“尊严”问题上不如“向日本赔款”或者“割让长期认可的俄国领土”那样严重。

在普特茅斯条约以外,还涉及了圣彼得堡条约,下田条约,圣地亚哥条约和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四个不同的条约协调岛屿问题。按照下田条约,萨哈林岛地位未决,名义上日俄南北定局。此时岛屿的声索方是日,俄,清。而北京条约彻底断绝了清政府对萨哈林的法理宣称,交与俄国。普特茅斯条约是在逐出清政府后,日俄再一次划分争议地区的协定,俄国放弃南萨哈林。圣地亚哥条约是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通过圣地亚哥条约放弃南萨哈林。

这就与问题无关了!


回到赔款上,一方面要不到是因为俄国人穷

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虽然赢得了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在军事上是不够彻底的。谈判是通过政治手段来开发军事胜利,而不是简单地分赃。

显然日本国内的一部分人并不开心,其他答主提到的日比谷抗议在05年9月爆发,持续了三天。俄国国内当然也有不满,爆发了所谓的1905革命,比较著名的是其中的“血腥的星期日”,大概在教科书上(?)。认为打到山穷水尽方可的蠢蛋在两国国内大有人在。

另一个在今天看起来,比当时更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日俄财政上已经濒临崩溃,战争无从继续。对于俄国自不用说,财政的打击是一方面,三十年来积攒的海军声望不复存在,到五(六)十年代前,俄国舰队几乎永久性地从海军版图里消失了。这是几十年现代化的努力付之东流回到起点。对日本的影响在大川(政三)时代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这其中的问题了。对于日本,日俄战争带来的巨大开销,一定程度上地改变了国家经济的导向。[3]战争中(和战争前后)日本不但使用了先前获得的赔款,也大量举债;而这些极其沉重的债务并没有落实到经济发展上,而是进入了军队和军工产业,以换得国际政治军事地位。而国际地位只能依靠更多军事力量来维持,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说日俄战争预示了帝国的“崛起”,那么普特茅斯条约预示了帝国将如何被击败。日本缺乏威胁地区外大国核心地区的能力,如果没有结束战争的方法,那么早期的胜利就无法扩展。无论是张鼓峰珍珠港或者英帕尔都是同样的模式。这是后话(马后炮)。


帝俄,帝俄,你是大清吗?

Nyet!

参考

  1. ^ John Albert White, Diplomacy of the Russo Japanese Wa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253-254
  2. ^ Geoffrey Jukes, The Russo Japanese War 1904-1905 (Osprey Publishing 2014)
  3. ^ Ohkawa Masazo, "The Armaments Expansion Budgets and the Japanese Economy After the Russo Japanese War",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5 No. 2 (196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俄战争,尤其是那场决定性的对马海战,日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可以说在军事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然而,战后的《朴茨茅斯条约》中,日本并没有向俄国索要战争赔款。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毕竟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方索取赔款是极为普遍的惯例,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冲突之后。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直击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也是充满争议的战略选择。为什么俄国人放弃了相对“安全”的津轻海峡宫古海峡路线,而是选择了更加凶险,也最终导致其惨败的对马海峡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绝不仅仅是“风险小”这么简单,而是关乎战略目标、战术考量、情报判断以及当时的国.............
  • 回答
    日俄战争(19041905)是一场发生在俄国和日本之间,围绕着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虽然中国并非战争的参战方,但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场“中国战争,日俄两国人打”的战争,其影响之巨,远超战争本身。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日俄战争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影响:.............
  • 回答
    日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对各自参战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它们在“含金量”和“为黄种人增光”这两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意义。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别从战争背景、进程、结果、影响以及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日俄战争 (1904年1905年)1. 背景与性质: .............
  •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
  • 回答
    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格局的剧烈变动。考察这两个战争前后日本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对比,如同窥探一个时代的海军发展缩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美西战争(1898年)前后:西班牙海军的余晖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衰退在美西战争爆发之前,西.............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在日俄战争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冲突中,乃木希典作为日军第三军的总司令,其指挥表现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表现糟糕,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但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武士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旅顺口。旅顺,这座当时被俄国人视为“东方直布罗陀”的要塞,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旅顺战役,是日俄战争中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具决定意义的攻坚战。要理解这场战役,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站在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它。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的角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正处于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欧洲列强在亚洲和非洲瓜分殖民地,而新崛起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渴望成为一个东亚的强国,与西方列强.............
  • 回答
    关于日俄战争在历史书上的“少”提及,其实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在许多主流的、以本国历史为主线的历史叙事中,日俄战争确实不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占据着压倒性的篇幅。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得从“视角”和“叙事主体”说起。一本国家历史书,其最核心的任务是讲述“本国”.............
  • 回答
    如果俄罗斯帝国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俄国在远东的巩固与扩张首先,沙俄将得以巩固其在旅顺口和辽东半岛的军事存在。战争的胜利将赋予俄罗斯更大的合法性和地区影响力,使其能够进一步推进其在满洲的经济和政治渗透。中东铁路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它.............
  • 回答
    关于“如果没有日俄战争,东北是否会成为俄罗斯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也是许多人对东北近代史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东北本身的特殊性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的前提:日俄战争爆发的根本.............
  • 回答
    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行为无疑是整个战争中最具悲剧色彩、也最具争议性的一幕。要评价这支舰队,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出征前的背景、航行中的种种挑战,以及最终在对马海峡的惨烈结局。背景的沉重阴影:为何是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要理解的是,当俄国远东舰队(太平洋舰队)在旅顺港被日军重创甚至几乎全灭后,波罗.............
  • 回答
    日俄战争(1904–1905年)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主要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现代化战争,其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帝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和后勤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背景与核心矛盾1. 领土争端与列强介入 日俄战争的导火.............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