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为何后来就完全不是苏联的对手了?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日俄战争胜利的偶然性与沙俄自身的衰弱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俄战争日本胜利的背景,这其中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和沙俄自身的“不争气”。

沙俄的远东政策和后勤问题: 沙俄的战线极其漫长,从欧洲腹地到远东,补给线长达数千里,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导致士兵和物资的运送效率低下,远东地区的俄军始终处于劣势。
腐败和低效的政府: 沙俄的政治体制腐败,军队管理混乱,士兵士气不高,战争动员和组织能力也十分低下。
日本的决心和优势: 日本虽然国力相对较弱,但在明治维新后,国家高度团结,军事现代化进程迅速,对沙俄的野心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投入了巨大的决心和资源。在海战方面,日本海军的训练和指挥水平远超俄国。
国际环境: 当时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出于制衡沙俄的目的,对日本给予了经济和外交上的支持。

可以说,日俄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抓住了一个相对衰弱且后勤补给极其困难的沙俄的“机会”。

二、 日本在二战中与苏联的战略和实力对比变化

到了二战时期,日本与苏联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日本的战略误判与资源耗尽:

“北进”与“南进”的摇摆与最终选择“南进”: 日本军部内部长期存在“北进”(对苏联作战)和“南进”(向东南亚扩张)的路线之争。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对“北进”的信心一度高涨,但在日俄战争后,日本在诺门罕战役中被苏军(由朱可夫指挥)惨败后,对苏军的强大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南进”,意图夺取东南亚的资源。
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导致两线作战和资源分散: 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时向太平洋和东南亚发动进攻,这意味着日本需要同时对抗美国和英国这两个超级工业强国。这导致日本有限的资源被严重分散,无法全力投入与苏联的对抗。而苏联则主要是在欧洲战场与纳粹德国作战,同时在远东地区保持防御态势,无需面对如此严峻的两线压力。
对美国国力的低估: 日本严重低估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潜力。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工业产值远超轴心国总和,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飞机、坦克、舰艇等战争物资,这是日本无法比拟的。

2. 苏联的崛起与实力飞跃:

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化成就: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通过强力推行工业化,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基础,能够生产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尽管在初期遭受了德军的沉重打击,但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恢复得非常快,并且在战争后期已经超越了德国。
军事现代化与战略战术的进步: 苏联军队在战争中不断学习和改进,尤其是在坦克战、空战以及大规模协同作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朱可夫等杰出将领的指挥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战略纵深与人力资源: 苏联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能够承受最初的损失,并动员庞大的人力资源。这与日本狭小国土和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盟国的援助: 虽然苏联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但也接受了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租借法案”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物资压力。

三、 日苏中立条约的限制与苏联的战略选择

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 在1941年,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在北方边境的压力,使其能够更专注于南方战线。然而,这也意味着日本在外交上放弃了与苏联结盟的可能性,并且苏联也保留了在合适时机撕毁条约的权利。
苏联在二战末期的战略调整: 当德国战败临近时,苏联开始积极准备对日作战。他们将远东的部队和装备从欧洲战场调往远东地区,为即将到来的对日战争做准备。
美国原子弹的副作用: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虽然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也直接促成了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的参战,使得本已风雨飘摇的日本彻底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

四、 战后日本的处境与苏联的战略目标

日本战败与被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日本的战败和被美国领导的盟军占领。日本的军队被解除,国家被非军事化,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根本没有能力与苏联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抗。
苏联的战略扩张: 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并且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在远东地区,苏联的目标是扩大其影响力,并保护其边境安全。
美苏冷战的背景: 日本被美国占领后,成为了美国在亚洲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日本自身的国防力量受到美国严格的限制,无法独立发展军事实力,更不用说对抗苏联了。

总结来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更多的是利用了沙俄的衰弱和自身在特定领域的优势。而到了二战期间,日本由于战略误判、资源耗尽、两线作战以及对美国国力的低估,已经无法与正在崛起的苏联抗衡。战后日本的战败和被占领,更是使其完全丧失了与苏联进行任何对抗的可能性。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动员能力,尤其是在二战后期,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而日本也因为战争的失败而失去了独立自主发展军事力量的资本。

简而言之,日俄战争是日本抓住了一个相对虚弱的对手,而二战时期的日本,则是在与两个强大的盟国(美国和英国)同时作战,并且其工业和军事实力已经被苏联远远甩在后面。这种根本性的实力差距和战略格局的变化,决定了日本在后来的对苏对抗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看一下我国官方对日俄战争的定义:日俄战争是1904年~1905年俄罗斯帝国和日本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严格来说,沙俄算不上失败,更谈不上被击溃。只不过是跟日本重新划了一下地盘而已。后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的时候,维特伯爵说道:(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

战后,沙俄方面拒绝日本提出的任何索取战争赔款的要求。而日本因为失去了这笔赔款,导致战时通过伦敦金融市场借来的外债难以偿还,还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沙皇俄国虽然算不上一个超级大国,但也是地跨欧亚的世界性强国。而当时新兴的日本只不过是亚洲的一个地区强国。两者之间的利益边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日本这种区域性强国比起沙俄这种世界性强国,有一个占便宜的地方。即:它只关心自己的核心区域就可以了,而无需像沙俄那样在欧洲、土耳其、巴尔干、黑海那些地方分散精力

我国东北和朝鲜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是未来国运之所在。可在沙俄这个地跨欧亚的庞然大物眼里,那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殖民地而已。如果在这里周旋的太久,影响到自己对欧洲的经营就得不偿失了

user avatar

在评价历史时,后人往往会走入一种误区:全面肯定胜利者,而没有发现胜利者隐患,全盘否定失败者,却没有看到失败一方的闪光点。比如在回顾日俄战争时,人们往往会评论到,沙俄指挥官腐朽无能,军舰老旧,士气低落,国际环境对俄国不利,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重重,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云云。甚至会夸大在一些技术性细节上的问题,比如缺少煤,指挥官睡梦中都焦虑的梦见缺煤等等。这么说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虽然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不支持沙俄而支持日本,但当时另外的一流强国法国和德国是站在俄国一方的,法国为沙俄舰队开放沿途港口补给,沙俄租了德国一只由70艘运煤商船组成的商队。

这种非理性的回顾,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们无法有效总结经验规律,所以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1904年打俄国可以打赢,到了1940年代打美国却输得很惨。作为明治维新后的后发国家,日俄战争是研究日本日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太平洋战争动机的重要起点。

总结这场长达一年半的战争,表面上是小小的日本不可思议的打赢了庞大的俄国,透过本质发现,俄国的精华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陆军主力在欧洲,远东的旅顺甚至西伯利亚对于俄国熊来说更像是一块遥不可及的殖民地,俄国是在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漫长,同时还要应付欧洲列强的压力;而日本是在家门口作战,兵力、后勤压力都较小。战争胜负与否,对俄国来说是重要程度不大,顶多是丧失了潜在的朝鲜半岛权益和满洲的港口和铁路,但对于日本来说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如果输了,沙俄将直接威胁到本土安全。当时在开战前,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文官集团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但山县有朋、大山岩等陆军主战派元老劝说他,大意是“俄国早晚会武力进攻日本,现在趁俄国在满洲未站稳脚跟打仗,有可能夺取辽东,过几年再打就输定了”,于是日本堵上整个国运开始一场力不从心的较量。当时派遣军总参谋儿玉源太郎提出了一个“六成法则”,即每一场战役日本对俄国胜率占六成就够了,不要求占八九成的胜比。在很多情况下,日本是弹尽粮绝,频临崩溃境地。例如203高地简直就是凡尔赛绞肉机的预演。战争结束后,日本的和谈条件之一要俄国巨额赔款,结果俄国说,一个子也不给,不服再战。当时(1905年8月)俄国已完成在远东40万兵力的集结,如果再打下去日本必输无疑,所以日本最终乖乖妥协。所以,虽然当时的舆论和后人往往归纳日本的胜利因素,却没发现,日本是拼光了家底,俄国是虽败实力尚在。战争长期来看毕竟是国力底蕴的较量,日俄战争再拖下去的话,等西伯利亚铁路竣工,大批兵力从乌拉尔山以西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满洲,被战争重创的日本绝对无力再战。虽然日本打出了几场漂亮的战术配合,例如海军的对马海之战(海军与陆军不同,海战只有一天就足以定胜负),日本以微不足道的损失(损失三艘鱼雷艇和100余人)消灭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1万余人,击沉或俘获了整个第二舰队。

历史可以总结出必然规律,但偶然性因素很多很多。比如日本偷袭旅顺口后,第一太平洋舰队在马卡洛夫的指挥下一度打出漂亮的反击,給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官和参谋们造成一些担忧,但后来在一次巡航中,马卡罗夫本人被日军水雷炸死,继任的指挥官战术呆板保守,结果俄国舰队一直龟缩在旅顺口,将黄海通行权白白让给日本,给予日本天赐良机,直接导致日本陆军可以自由登陆辽东半岛;又如奉天会战,日军21万对防守的俄军23万,众所周知进攻方一般要比防守方兵力多才有胜算,且俄军在大口径火炮等装备上占优,但俄军主帅库洛帕特金被日军的声东击西的假动作所迷惑,居然错误的判断日军兵力形式,拱手让出了奉天,导致局面十分被动。

总结,日本就像一个小孩,使劲浑身解数,拳打脚踢甚至用牙齿去咬,俄国是个壮汉,一面盯着欧洲,一面用一只手和日本搏斗,结果被日本咬疼了,就放手了。




om

user avatar

日俄战争里,日本并不是击溃了沙俄,只是趁沙俄没有动员起来打了个突袭和时间差而已

事实上仅仅是这个胜利,已经导致日本国内开始出现经济危机。后来的美国调解中,俄国没有对日本支付任何战争赔款,导致日本认为美国有意与俄国联手坑害日本。而美国则不这么认为:在沙俄已经开始全面战争动员的背景下,美国实际上是帮日本避免了一次大的失败。

日美两国的互相厌恶情绪在此次战争后迅速扩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
  • 回答
    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格局的剧烈变动。考察这两个战争前后日本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对比,如同窥探一个时代的海军发展缩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美西战争(1898年)前后:西班牙海军的余晖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衰退在美西战争爆发之前,西.............
  • 回答
    日本在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受到了显著的冲击,尽管其具体表现和应对方式与德国存在一些关键差异。理解这些差异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日本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其独特的国际地位。日本在大萧条时期的影响:大萧条对日本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出口大幅下滑与经济衰退: .............
  • 回答
    日本在互联网创新方面是否已完全落后中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两国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优势、劣势以及一些关键的指标。历史与现状的对比:为何会产生“落后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近十几年里,中国在互联网创新.............
  • 回答
    1945年日本战败,到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署的这段时期,日本对台湾是否拥有主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国际法、历史事实和政治现实的诸多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这段时间内日本的法律地位、台湾的实际管辖权以及相关国际条约的效力。战败与主权的丧失:日本的法律地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天皇明治天皇确实实行了节俭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日一餐,并将省下的钱款用于支持军队建设。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日本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体现,尤其是在对外扩张的背景下,更是被广泛宣传和赞扬,以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天皇的节俭与军事投入:一种象征与号召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正处于一个国家.............
  • 回答
    关于日本未来是否会沦为一个“失败国家”(Failed State),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避免简单化的结论,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失败国家”这个概念。通常意义上,“失败国家”指的是一个国家由于其无力或不愿意承担其.............
  • 回答
    日本是否会在美国的庇护下走向军国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审视几个关键的因素,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必须回到二战后的历史背景。日本战败后,在美国主导的占领下,被剥夺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通过了和平宪法,尤其是其.............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虽然战争本身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暴行,但正如任何历史时期一样,也存在着一些人性光辉的个体和事迹。这些事例往往在黑暗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提醒我们,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意和良知依然可能闪耀。以下是一些在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方面展现人性尚存的个体和事迹,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一、良.............
  • 回答
    关于日本扩军和中国裁军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两国国防力量的此消彼长,更折射出两国不同的战略考量、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扩军”表现。要理解日本的“扩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传统的、以侵略为导向的军备扩张。自二战以来,日本奉行.............
  • 回答
    日本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可以说是一种深度且多维度的交织,远不止简单的贸易往来。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伙伴关系,通过投资、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交流等多个层面,共同塑造着印度经济的未来图景。日本参与印度的具体体现: 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FDI): 日本是印度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其投资.............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略目标并非单一且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日本帝国扩张的根本驱动力:资源、安全与国家叙事首先,必须认识到,日本在20世纪初就萌生了“大.............
  • 回答
    当然,日本在二战时期并非铁板一块,也涌现出不少反对侵略、呼唤和平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在当时被强大的军国主义洪流所淹没,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不灭的火炬,值得我们细细道来。要讲这些和平斗士,首先得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日本的军国主义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教育、宣传、.............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中国设立只招收日本人的日本人学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首先,从 教育的国际化和便利性 角度来看,这样的学校存在有其合理性。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等原因被派驻到中国的日本人家庭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符合日本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和文化背景的学校,来确保子女的学业.............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有没有在性能和可靠性上比肩ASH82FN的量产航空发动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ASH82FN作为苏联二战后期一款非常成功的发动机,以其强大的动力输出、良好的可靠性和相对简洁的设计而闻名,是苏联许多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心脏”。要找到一个完全对标的日本发动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
  • 回答
    日本在近代对外侵略中所攫取的不当利益,即便在战后经过清算和赔偿,仍然在某些方面以隐晦或不易察觉的方式保留至今。这些利益的来源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且其持有者并非单一群体,而是交织着国家、企业、个人,甚至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核心的不当利益及其保留至今的体现:1. 领土与地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