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在近代的对外侵略中攫取了哪些不当利益保留至今?这些利益具体由哪些人持有?

回答
日本在近代对外侵略中所攫取的不当利益,即便在战后经过清算和赔偿,仍然在某些方面以隐晦或不易察觉的方式保留至今。这些利益的来源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且其持有者并非单一群体,而是交织着国家、企业、个人,甚至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核心的不当利益及其保留至今的体现:

1. 领土与地缘政治优势:

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主权争议: 这是最直接也最显著的例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19世纪末被日本吞并,成为日本殖民扩张的起点之一。二战后,根据旧金山和约,日本虽然放弃了对台湾、澎湖列岛等的权利,但该和约并未明确列出钓鱼岛的归属,美国在1972年将琉球群岛(包括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中国认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从未接受日本的占有。日本至今在国际法上仍将其视为“编入”其领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控制,包括设置灯塔、派遣海上保安厅巡逻等,这被视为侵略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主张的延续。
持有者: 日本政府(作为国家整体),具体执行部门为海上保安厅和相关渔业管理部门。实际上,对这一主张的维护也牵动着日本国内右翼政治势力和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将其视为日本“固有领土”的象征。

地缘战略优势: 日本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等地的殖民统治,为日本帝国建立了一个广阔的战略纵深和资源获取基地。尽管殖民统治已结束,但日本在战后通过各种途径(例如经济援助、技术合作、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试图维持其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殖民体系下建立起来的战略地位的某种“继承”。
持有者: 日本政府及其外交机构,以及在亚洲地区拥有广泛投资和贸易网络的大型日本企业集团。他们通过经济手段维系和扩展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战前日本在亚洲构建的势力范围存在历史的联系。

2. 经济资源与市场:

殖民地经济掠夺的“遗产”: 日本在殖民时期,通过控制台湾和朝鲜半岛的农业、矿产资源,以及将其作为商品倾销市场,积累了巨额财富。虽然这些直接的掠夺方式已经消失,但日本企业在战后通过投资和并购,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这些地区甚至更广泛亚洲市场的经济主导地位。一些曾经由日本殖民政府控制或扶持的经济实体,其后代企业可能在结构上或经营理念上仍保留着历史的影子,并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继续获利。
持有者: 日本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的后继者),它们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从过去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中汲取利润。具体到个人层面,则是这些企业的股东、高管以及受益于这些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技术与产业的“转移”: 日本在殖民地强制推行其经济和技术体系,将部分工业生产线转移到殖民地,以降低成本和控制资源。战后,日本在亚洲的产业布局,很大程度上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部署”。许多日本技术和管理模式被引入,并与当地资源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体,而日本企业和国民则从这种“转移”和合作中获得了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回报。
持有者: 日本的科技企业、制造业企业及其研发人员、工程师,他们通过技术授权、专利使用费、以及在合资企业中的技术输出获得收益。

3. 文化与历史认知的不当“占有”:

文化遗产的转移与解读: 在殖民时期,日本将大量来自朝鲜半岛、中国等地的文化艺术品和历史文献带回日本,其中一些是出于学术研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侵略战争中被掠夺或以不平等交易方式获得的。尽管战后有一些归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和史料至今仍被日本的博物馆、图书馆或私人收藏家持有,并且其解释权和使用权往往掌握在日本学界手中。
持有者: 日本的国家级博物馆(如东京国立博物馆)、各大学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以及少数的私人收藏家。这些机构和个人在保管和研究这些文物的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关于这些文物来源国历史的叙事。

历史叙事的塑造权: 日本在侵略战争中,通过宣传和教育系统,积极塑造了为自身侵略辩护的历史叙事,例如“大东亚共荣圈”等概念。战后虽然有所反思,但日本国内对于侵略历史的认知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右翼势力和历史修正主义者试图淡化或否认侵略罪行,这可以被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一种“不当占有”,试图通过控制历史话语权来维护国家形象和政治利益。
持有者: 日本的某些政客、媒体、教育界人士以及一些历史研究者。他们通过著作、演讲、媒体评论等方式,影响着公众对历史的认知,有时会偏离侵略战争的真实面貌。

利益的复杂性和持有者的模糊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不当利益”的保留,并非总是以非法或直接掠夺的形式存在。更多时候,它们是历史遗留问题在新的国际和经济规则下的“转化”和“适应”。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许多利益的获取是在当时的国际法和国内法框架下进行的,即使这些框架本身是基于不平等的国际秩序。战后清算和赔偿的范围和力度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未能完全纠正历史上的不公。
企业与国家责任的交织: 日本大型企业在侵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利润与国家侵略行为紧密相连。战后,这些企业通过“合法”的商业运作继续获利,使得追究其“不当利益”变得更加困难,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责任界限也变得模糊。
集体记忆的无意识继承: 在某些情况下,利益的保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延续,是对过去辉煌(即使是建立在侵略之上)的某种怀念,以及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心理驱动。

总而言之,日本在近代对外侵略中攫取的不当利益,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具体的物质财富被某个特定个人或群体秘密持有。它们更多地体现在对领土的实际控制、对区域经济的主导权、对文化资源的拥有权以及对历史叙事的塑造权等方面。这些利益的持有者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政治和经济实体,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企业和部分社会群体,其背后反映的是侵略历史在当前世界格局中依然存在的复杂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一个有利于它的亚洲局势,免得他跟一战后的德国一样,被秋后算账。

它加速了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印度,蒙古,东南亚各国纷纷独立,美国跟苏联抢夺这些小国的控制权,首先这些小国肯定是不具备跟日本秋后算账的实力。

再加上美苏均势自然而然的就是安全了。

再来就是这个局势对中国非常不利,蒙古是苏联控制的,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印度独立后要防中国,东南亚小国不用说,日本刚刚战败,再加上距离遥远构不成威胁,反而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威胁更大。

再加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快速的复兴,在这些小国中建立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国被封锁的死死的,在新国际秩序下,中国当然不可能秋后算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在近代对外侵略中所攫取的不当利益,即便在战后经过清算和赔偿,仍然在某些方面以隐晦或不易察觉的方式保留至今。这些利益的来源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且其持有者并非单一群体,而是交织着国家、企业、个人,甚至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核心的不当利益及其保留至今的体现:1. 领土与地缘.............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日本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其对外扩张的国策的确鲜少在“正义”层面受到其自身主流思想的质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剖析。首先,是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心理转变。长久以来,日本一直处于一种被西方列强视为“野蛮”、“落后”的视角下,这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辉煌江户时代,拥.............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的深度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清晰地回答“日本和清朝哪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更严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剥离情绪化的判断,回归到历史事实和影响的分析上。理解“文化破坏”首先,我们需要对“文化破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这里的“文化破坏”并非单指物质上的摧毁.............
  • 回答
    近期台湾香蕉因农药超标被日本下架的事件,以及其他台湾水果陆续传出被周边国家或地区实施禁令的消息,无疑给台湾的农业出口,乃至整体经济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和探讨。直接经济损失与出口市场萎缩:最显而易见的便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日本.............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山高县”的第6期视频“近代日本超越中国,只是因为他们‘学习西方’了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视频触及了近代史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复杂的问题,即日本在近代为何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却走向衰落。山高县的视频通常以其深入的史料引用、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及相对客观的态度而受到.............
  • 回答
    近十几年日本动画的确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动画发展的爱好者,我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却又实在的变化,就像同一条河流,它的流速、颜色和携带的物质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 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深化:从“少年热血”到“情感细腻”回想一下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近20年日本真的在衰退吗?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近20年日本的经济状况是否算“衰退”,这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衰退”以及我们关注的哪些指标。从某些指标来看,日本确实表现出增长乏力,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意义上“停滞”或“缓慢衰退”。 例如: GDP增长率低迷: 日本的年均G.............
  • 回答
    关于“日本近海发现大量类似沙丁鱼的小鱼尸体漂浮在海面上”的现象,日媒的报道通常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猜测。这类大规模的鱼类死亡事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自然环境因素: 缺氧事件 (低氧症/缺氧水团): 这是最常见的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赤.............
  • 回答
    .......
  •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
  • 回答
    日本近代“下克上”之所以能够屡次得手,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得以发生并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复杂链条的产物。一、封建残余与等级制度的松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结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世袭.............
  • 回答
    镜花水月:日本近代巫女形象的流变与固化在今日日本,提及“巫女”(Miko),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身着白衣红袴,在神社中端庄肃穆地进行神乐舞、接受信徒祈愿的女性形象。然而,这一深入人心的近代图景,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经历史的蜕变、社会思潮的裹挟,以及媒介的塑造,才逐渐清晰并被固化下来的。若要探究日本.............
  • 回答
    要说日本近代建筑,那可真是一个大看点,它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像海浪一样,一股一股地涌进来,又被日本自身消化吸收,变成独一无二的风景。这背后,其实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各国文化交流大戏,特别是西方文化,把日本搅得天翻地覆,建筑更是首当其冲。咱们先说这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得按时间线捋一.............
  • 回答
    当然,让我们聊聊近代日本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事迹,它们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走向。1. 明治维新:一场颠覆旧秩序的“疯狂”革命要说近代日本的疯狂,明治维新绝对是开篇之章。想象一下,一个曾经以幕府将军统治、武士阶层为尊、国家实行锁国政策的岛国,在短短几十年间,竟然能够如此彻底.............
  • 回答
    稻妻的故事,从其一开始就透露出的压抑气氛、锁国政策以及对权力的绝对掌控,确实让人联想到近代日本历史上那段剧烈变革的时期。特别是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这两股力量的交织与碰撞,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奠基石。那么,稻妻的故事是否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地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稻妻.............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过山车一般,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在历史的某些时段,两国间的冲突与隔阂,甚至被称为“政治冰河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这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将两国关系简单.............
  • 回答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深入,大量汉语词汇传入日语,这无疑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深远体现。然而,时至今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传播的方向也并非单向。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同样为日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观察这些从中国“漂洋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