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世之前的日本岛,为什么没能够像英国之于欧洲大陆那样,对中国以致内亚地区发挥离岸平衡的作用?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

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首先,地理是制约日本发挥离岸平衡作用的根本因素。

距离: 日本与中国之间隔着相对宽广的日本海(东海),这一海峡虽然在古代并不像现代海洋学那样被精确测量,但其宽度足以构成一道天然屏障。相比之下,英吉利海峡虽然也是阻隔,但其最窄处仅有约34公里,对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而言,相对容易跨越,尤其是对于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而言,它既是保护伞,也是出击的跳板。日本与中国大陆的直线距离更为遥远,尤其是在古代,长途航行风险极高,运输能力也有限。
战略纵深: 英国本土,尤其是英格兰,拥有相对纵深的腹地,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军事压力,并有时间组织反击或战略调整。而日本虽然也算是一个岛国,但其本土相对狭长,且缺乏可供战略撤退和集结的广阔腹地。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入侵,其应对压力会更大。
对内亚的直接性: 英国的离岸平衡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欧洲大陆的均势,其对手主要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强国。而日本与内亚地区的联系则更为间接。内亚地区(包括中亚、蒙古高原等地)与中国紧密相连,中国自身在该区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日本要介入内亚事务,首先要突破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壁垒,这远比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横向联系要复杂得多。

政治与国家整合的程度:

日本在近世之前,其国家整合程度和政治稳定性,与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强国,特别是英国,存在显著差异。

日本内部的长期分裂: 在幕府时代(尤其是早期),日本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统一国家。幕府虽然拥有最高权力,但各地大名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甚至形成独立王国。这种内部的权力分散和地域性争斗,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使其难以形成统一、强大的对外力量。即使是在统一的幕府之下,大名之间的政治博弈也从未停止。
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 与此相对,中国在许多时期都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军事扩张和抵御外敌。即使是王朝更迭,新政权往往也能迅速恢复对广大领土的控制。这种国家整合能力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更难以被外部力量“平衡”的强大实体。
对岛屿国家的认知与战略: 欧洲的权力格局是大陆国家之间的相互制衡,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可以在大陆国家争斗不休时伺机而动,成为搅动局势的关键力量。而日本在近世之前,虽然也与中国有过军事冲突,但其对外战略的重点更多是围绕朝鲜半岛和对中国的贸易往来,而非主动扮演“平衡者”的角色。日本的国家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如何应对中国这一“邻居”展开的,而非主动去“平衡”一个更广阔的“内亚”或“东亚”均势。

经济与贸易体系的差异:

经济是支撑军事和政治力量的基石,日本和英国在经济发展模式和贸易体系上也有着本质区别。

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 从江户时代(17世纪初)开始,日本实施了长达200多年的“锁国”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内的稳定,但也使得日本错失了与世界经济体系深度融合的机会,限制了其经济规模和对外投射能力。一个被锁在孤岛上的国家,很难对大陆事务产生“平衡”作用,它更多的是被动地观察和应对来自大陆的影响。
英国的全球贸易网络: 英国则恰恰相反,它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建立了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网络。其海军的强大正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海上贸易之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使其能够为欧洲大陆的冲突提供资金支持,或通过贸易手段施加影响。
对“内亚”的经济联系: 日本与内亚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非常有限。内亚的商品(如马匹、毛皮等)通过陆路贸易进入中国,再通过海路或陆路与日本发生间接联系,但这种联系远不及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通过海洋贸易的紧密度和直接性。日本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主要围绕国内农业和对东亚沿海地区的贸易(如对中国、朝鲜、琉球的贸易)。

军事力量的投射与战略思维:

军事力量的投射能力和战略思维模式也是决定性因素。

海军优势的实现: 英国之所以能在欧洲大陆发挥离岸平衡作用,其核心在于其强大的海军。海军不仅能保护本土免受入侵,更能将力量投射到大陆,干预其内政。日本虽然有航海传统,但在近世之前,其海军力量并未发展到能够有效威慑中国或大规模干预内亚事务的程度。即使是丰臣秀吉两次入侵朝鲜(16世纪末),虽然动用了大量兵力,但其后勤保障、攻坚能力以及对海洋控制的不足,最终导致了失败。这次战争反而消耗了日本国力,进一步收缩了其对外战略的视野。
对华战略的被动性: 日本对中国的战略思维,更多是防御性的,或者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区域性行动(如朝鲜半岛)。它缺乏一个清晰的、针对“平衡中国”或“平衡内亚”的战略构想。即使在幕府时代,对中国也更多是保持一种警惕和一定程度的贸易往来,而非主动去构建一个以日本为主导的区域均势。
内亚的地缘政治复杂性: 内亚地区并非一个单一的均势对象。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中亚的突厥和波斯文化圈,以及中国的王朝政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拼图。要在这个区域扮演“平衡者”,需要极强的军事、政治和外交能力,以及对该区域深刻的理解。日本缺乏这样的能力和积累。

文化与思想的隔阂:

文化和思想层面的隔阂,也限制了日本对东亚及内亚地区发挥更深层次的影响力。

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文字、哲学、宗教、制度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借鉴。这种文化上的亲近,一方面使得日本能够与中国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让日本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往往处于一种“学习者”或“模仿者”的角色,而非“挑战者”或“平衡者”。
对“内亚”文化的疏离: 对于更广阔的内亚地区,日本的文化认知和接触都更为有限。内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格局,对于长期以东亚文明为中心的日本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领域。这使得日本缺乏深入介入内亚事务的文化基础和思想认同。

总结而言:

近世之前的日本未能像英国那样扮演离岸平衡者的角色,并非日本缺乏岛国地理的某些优势,而是由于以下关键因素的缺失或差异:

1. 地理距离和战略纵深的不利: 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更远,一旦爆发冲突,其战略应对空间相对有限。
2. 国家整合程度的不足: 长期内部的分裂和权力斗争,削弱了日本对外投射力量的能力。
3. 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限制: 江户时代的锁国政策,使其错失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积累对外力量的机会。
4. 军事力量投射的局限: 海军力量不足以支持其在地缘政治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5. 战略思维的差异: 缺乏主动构建区域均势的战略构想,更多是围绕应对中国和区域性贸易展开。
6. 文化认知的隔阂: 对内亚地区的文化和政治格局了解有限,缺乏深入介入的基础。

相比之下,英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网络、强大的海军以及积极介入欧洲大陆事务的战略思维,成功地在欧洲大陆扮演了离岸平衡者的关键角色。日本则因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东亚国际格局,更多地是在中国的影响下,被动地适应和发展,而未能主动地去“平衡”一个更广阔的区域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准确的说,不列颠岛和日本岛的相似性是非常有限的,地理上,日本岛(关东-近畿为主体,后期开发的北陆其实历史影响较小)的山地地带比例远比不列颠诸岛大,也不像英格兰地区那样,有一个非常集中的平原发达地区。知乎上已经有帖子说过日本其实是很大的,古代也是这样,要知道北海道开发一直到明治时代才正式开始,而在古代,其实日本中北部地区还非常的地广人稀。所以从地理的主观认知而言,不列颠岛就是一个岛,但对日本人而言,日本列岛其实和一片大陆区别并不大,其实在近代受西方刺激之前,日本对于海外拓土可以说没有需求(但对朝鲜半岛,日本人是始终是有需求的,实际上对于古代日本人而言,朝鲜半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外,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两者虽然不能算同一个地缘单元,但却并非路人关系,尤其是在日本政治版图中始终具有很高独立性的九州,它对于朝鲜半岛更是几乎没什么海外的感觉,而是休戚相关的接壤之地。因此古代日本人对朝鲜半岛的观感和对中国本土大陆的观感差距很远。当然,这也引起另一个问题,古代日本在文化认同上是统一,但是在政治上则是一个复数概念,近畿和关东,九州和近畿,北陆和关东实际上各自有各自的地缘政治认同,也难怪九州从中古开始,就对大陆,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有不同寻常的关注,而同一时期在近畿和关东的所谓中央却对海外事物体现出极大的漠视)。

另外从经济条件上,日本岛的农业区非常分散狭小,而且很早就形成了相当发达的稻米本位经济,货币贸易的重要性一直等到大阪江户等商业城市发展起来才得以体现,这种趋势一直贯穿了整个古代史。相比之下,不列颠诸岛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很多次重大改变,农牧多元化色彩很明显,其实从中世纪开始,它就是欧洲主要贸易国之一。因此,不列颠岛尽管面积并不非常大,但是从罗马殖民时代开始,对于欧洲大陆就保持了一定的经济优势,相应也就形成了一定依赖关系,相比而言,在近代银矿大开发之前,日本对于大陆社会其实既没有很强的需求,也没有优势输出,所以假如只讨论社会经济关系,日本岛始终是一个高度独立的地区,主观上缺乏向大陆延伸影响力的意愿。

其次,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在政治上基本是一体的,本土英王时代过去以后,不列颠政治始终就是欧洲大陆政治的当然成员,在优势海军普遍发展起来以前,英王在大陆的政治利益一点都不比他在岛上的小,他依然是以教皇-皇帝为枢纽,整个欧洲教廷-法兰克政治体系的核心成员。亨利八世改革之后,英国对欧洲大陆政治的参与依然是非常深入的。但是日本对于东亚大陆政治,可以说基本上是路人的关系,对于后者而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是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但是日本可以说几乎没有正式参加过这个体系,当然这和日本社会的多中心分散化结构有关,对于这样的政治结构而言,日本岛已经足以成为他们的天下,东亚大陆政治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除了极少数几个时期由于特殊利益理由产生的接触(主要是争夺朝鲜半岛,对于日本而言,近代之前这是唯一与日本有政治相关性的大陆地区),日本岛几乎不存在介入大陆政治的动机和途径。反过来,大陆对于日本也几乎是没有威胁的,除了大元曾经尝试攻占日本(它这么干的政治逻辑和其他中原王朝完全不同,征服世界这种事也就大元做得出来,实际上,只有大元眼里,中国这点地盘才算不上是天下),其他王朝也没有去主动搞日本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是否在朝贡体系内,对于中原王朝也无足轻重。

最后,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不存在文化上的区隔,尤其是精英文化,整个欧洲基本上是一体的,这就导致政治上互相对话的直接空间,要知道威廉登陆之后,外国血统的英皇室长期是一种常态,英王不懂英文都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欧洲始终存在一个高于具体国家的文化共同体。相比之下,其实除了唐宋短暂的直接接触,日本岛文化和大陆文化几乎没有实质接触和联系,其实历史上的常态是,日知中多,但多停留在文献(日本很快发展出了不依赖汉语阅读汉文典籍的体系)和海商言,中几乎不知日(当然,中国,尤其是宋后对于周边诸国的了解意愿非常非常低)。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中日两国虽然是邻国,但在文化上几乎是完全独立的,李氏朝鲜建立以后完全尊明,日本在大陆上最后一个文化上有亲缘关系的地区也消失了,因此从战国时代开始,日本文化更是踏上了完全独立发展的阶段。

最后谢谢上面某兄的补充,日本列岛和大陆之间除了到朝鲜和台湾,直接登陆中国还有气象学上的困难,因此中日直到近代以前都没有稳定的海上航线,加上两国都没能掌握远洋航海技术,长期以来,贸易其实是依赖九州-琉球-泉福(宁波)航线的,这条航线实在算不上一条优良的远洋航线,这也是两国近代以前始终缺乏接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上面讲的都是分离,其实应该补充一点,德川以后,中日在外交层面还是存在争夺和冲突的,丰臣韩战依然不明显,但尤其是大明国覆灭以后,德川曾经尝试组织过属于自己的朝贡体系,朝鲜、中山(琉球)在这一运动下都成为这个小华夏体系的成员国,也曾经和台湾的大肚王国建立了一定关系,但是这一努力应该说是比较有限的。明代后期开始,所谓华夏朝贡体系已经大大收缩,清代时已经是内亚本位了,所以对海外朝贡体系的注意力大幅下降,因此德川时代的这种努力也没有引起中国的太多反应。相比于紧接而来在东海、南海上西葡荷三国的殖民体系而言,这种本土的海洋外交争夺就显得十分微不足道了,因此也只是近年才引起学者的关注。不过,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之类的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日本人提出来的。

所以应该说,日本对中国华夏朝贡体系的这种政治干预还是存在的,第一,存在于朝鲜半岛问题上,第二,德川时代存在过一种烈度很低的外交争夺,但总体上,近代以前的中日几乎是路人。

user avatar

第一次见到有题主这样赌一毛钱的……好那我答一遍

读书太少,该多想的地方不多想就会胡乱类比,抱歉我还是这句评价。

离岸平衡手出自进攻现实主义者米尔斯·海默,在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第七章有着详细的论述,书不在手边就根据记忆回顾了。

“离岸”,顾名思义就是这个国家不能位于大陆,而位于主要大陆附近的岛屿。

“平衡手”,即这个国家有能力通过自身实力来影响主要大陆的霸权间斗争,通过支持弱势方制衡强势方,使得大陆维持分裂和实力均衡,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离岸平衡手”是一个带有鲜明现实主义特点的概念,基础是现实主义的核心理论“均势“,即和平要通过均势来维护。

为什么说日本古代既不离岸又不是平衡手?而为什么鸦片战争前的东亚根本不存在离岸平衡手的可能性?

不离岸原因别的答案已经说过了,就是距离远,远到当时的条件下日本与东亚大陆部分是相对隔离的,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没有条件对大陆的国家进行有效的支持和打击。直到明代随着技术的改善才有了这一条件。需要提的是现在美国被认为是西太平洋地区的离岸平衡手,这是因为现代技术条件下美国有能力实现与英国当年在欧洲的“离岸条件”。

为什么不是平衡手?平衡手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产生?大陆是分裂的大体均势状态,而这个平衡手的国力至少要有能力影响分裂状态下大陆的主要国家。

很不幸……大化改新前的日本国力相对此前大陆的任何一个稍有实力的割据国都不值得一提,而且日本根本没能力投放任何可见的支持给任何一方。大化改新到明中后期,这期间日本尽管国力有所提升,但国力仍然差距较为悬殊且距离遥远,更无法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这期间即使中国大一统王朝崩溃的割据时期,日本也是孤悬海外的一个与大陆争斗”无关“的弱国。

那么为什么根本不存在离岸平衡手的可能?因为大陆是一个大多数时间维持统一且即使在分裂时期统一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着远远超过周边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力,文化和经济影响力也无人能敌,所以会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而不是分裂的欧陆的均势体系,既然不适用均势理论,那么基于均势理论的”离岸平衡手“怎么可能出现呢?同样的,朝贡体系中心国家的君主,倒不是不可能引入外族实力支持自己(比如后晋后唐),只是阻碍较大而已,人都是很现实的文化上阻碍是可以被现实打破的。不过北方少数民族能叫来几万铁骑,日本连过都过不来,你说就算要有平衡手,是谁更有机会呢?

至于明中后期以后,仍然要注意的是明清都是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仍然不存在均势的条件。倒是崇祯时期比较乱,然而日本这样一个恶名昭著而且仍然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投放强大力量影响大陆战局的国家,谁会想到找他平衡呢?荷兰人还能卖船卖炮呢,日本只能说影响力几乎不存在。至于近代,日本的野心从来都是吞并整个大陆,而大陆国家又过于虚弱,主观上无意平衡,客观上中国强烈的华夏观念下大陆主要部分回归一统只是时间问题,同样无法出现离岸平衡。

至于什么”看守者“还有英国和日本社会地理相似,我就是基于这两句话判断你读书太少的,至于为什么另一位答主说的很清楚了我也就不重复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