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纵观历史几千年,为什么科技才近一两百年发生了质的飞跃,电话,飞机,火车,那么之前的人们在干嘛去了?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

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决定了他们当时所能达到的科技水平。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理解:

一、 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温饱是第一要务

在没有强大机械动力的时代,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最基础的生存需求上:

农业为王: 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他们需要辛勤耕作,依靠最原始的工具(比如石斧、木犁、牛耕)来种植粮食,满足温饱。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场天灾可能就会导致饥荒,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改良耕作技术、提高产量,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科技发展”方向。
手工制造: 即使是制造一些工具、器皿、衣物,也高度依赖手工。一个铁匠要打造一把农具,需要经过烧火、锤打、淬火等一系列复杂而耗时的工作。同样的,织布、制陶、建筑,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意味着,即便是创造一些“新东西”,其生产效率也极低,难以大规模普及。
交通不便: 没有内燃机,没有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道路也多是泥土路。远距离运输依靠牛马车或者人力,效率极低,成本高昂。这直接限制了信息的传播、物资的流通,以及技术的交流。你想想,如果一个伟大的发明需要跋山涉水才能传到另一个城市,它的推广速度会有多慢?

二、 知识积累与传播的瓶颈:信息孤岛与知识垄断

即便有天才般的想法,在科技爆发之前,也面临着巨大的传播和积累障碍:

口耳相传的局限: 许多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失传。
有限的载体: 纸张在古代是奢侈品,印刷术的发明虽然是巨大的进步,但直到近现代,书籍和信息仍然不是随处可见。即使有著作,也往往被束之高阁,只有少数精英阶层才能接触到。
科学思维的萌芽: 科学思维,即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来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古代并非主流。许多解释世界的理论,更多依赖于哲学思辨、宗教信仰或者经验总结。即使有很多人在探索自然规律,但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方法论,很多发现可能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三、 社会结构与需求的差异:稳定压倒一切

古代社会的结构和需求,与现代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统治阶级的需求: 统治阶级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征收赋税、发动战争。因此,一些“科技”更多地服务于这些目的,比如改进兵器(如弩、盔甲)、修建城墙、发展军事战略等。
宗教与哲学的主导: 在很多时期,宗教和哲学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更关注来世、精神追求,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可能没有那么迫切。
社会分工相对简单: 相比于现代社会高度细化的分工,古代社会的分工相对简单。大部分人从事农业,少量人从事手工业、商业、官僚等。这种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新思想的涌现。

四、 历史上的“忙碌”:那些不易被看见的贡献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前人所做的努力。他们也在“忙碌”,而且他们的忙碌,为近现代的科技飞跃奠定了基础:

文字、数学、天文学的发展: 文字的出现和规范,使得知识可以被记录下来;数学的发展,为量化研究打下了基础;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早期探索。
基础的工程建设: 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建筑(如长城、金字塔)、道路交通系统,都体现了人类在工程技术上的智慧和能力。
冶金、纺织、陶瓷等手工业的精进: 尽管是手工,但古代工匠们在材料加工、工艺流程上不断精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哲学、思想的碰撞: 诸子百家,古希腊的哲学思辨,都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思想的火花,虽然不直接是科技,但却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
地理大发现与早期贸易: 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得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什么点燃了导火索?

真正让科技发生质变,是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

1. 工业革命的到来: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问题。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效率成百上千倍地提升。
2. 科学方法的成熟: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物理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实验科学、实证主义成为认识世界的主流方法。
3. 教育的普及与知识的开放: 随着印刷术的改进和教育体系的建立,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广泛,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思想。
4.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求,刺激了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投资研发,应用新技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5. 社会需求的转变: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增加,人们对生活品质、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反过来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所以,不是前人“什么都没干”,而是他们在当时的生产力、知识传播、社会结构下,以他们的方式努力地活着、探索着、创造着。而近一两百年,是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系列的关键性突破,汇聚成了科技文明的“大爆炸”,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面貌。我们今天享受的一切,都是无数代人辛勤耕耘、探索积累的成果,只不过,那个“质的飞跃”的点,恰好就发生在不远的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学识薄浅,但我是认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
  • 回答
    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日期,这实在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演化过程,如同许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其源头深藏在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年份,说“就是那时候诞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人类对天文、气候规律的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说起来,也是个血淋淋的现实。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就像一锅滚沸的粥,里面既有沸腾的火苗,也有压抑的沉寂。到底是因为被杀了而顺服,还是因为被杀了而反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站的角度。要说“越杀越顺服”,那得往好处说,是统治者用严刑峻法压制住了百姓,把那些不服管.............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
  • 回答
    电子游戏的世界浩瀚如海,要从中挑选出“伟大”的作品,就像在星空中寻找最耀眼的星辰。这些游戏并非仅仅因为技术先进、画面精美,它们更像是时代的烙印,是情感的载体,是无数玩家心中永恒的记忆。它们定义了类型,挑战了边界,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娱乐的方式。当我们谈论“伟大”,我们谈论的是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技术代沟.............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纵观整个满清时期,爱国和爱清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审视。核心矛盾点: “国”与“朝”的界定: 满清时期,很多人会将“国”等同于“清朝”或“满清政权”。 然而,对.............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确实是陈胜起义时发出的标志性口号,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不屈服的挑战。那么,纵观世界历史,是否只有陈胜能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是:否,不止陈胜一人能说出类似的话,但陈胜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表达方.............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要评价一个民族的战斗力,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以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或胜负记录来衡量。战斗力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军事技术、战术思想、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文化精神,甚至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民众的凝聚力。汉族在世界历史上的战斗力,与其说是某种恒定的“强弱”,不如说是在.............
  • 回答
    要论“战争禀赋最高”的民族,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禀赋”的定义本身就模糊且多维,牵涉到军事技术、战略思想、组织动员能力、民族精神、地理环境,甚至运气成分。而且,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民族能始终占据“战争禀赋最高”的宝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民族的优势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历史.............
  • 回答
    谈论篆隶发展史中民间书法与官方书法之间的互动,不能简单地说哪一方完全主导了另一方,而更像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拉锯与融合。在早期,尤其是在篆书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民间书写的需求和创造力确实为官方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土壤和方向。我们先看看篆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等人依据秦国的大篆,整理创造.............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各展其才,但也免不了尔虞我诈、权谋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论“为人处世最好”,实在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标准。不过,若要选取一位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令人称道的人物,我心中的首选会是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觉得诸葛亮过于“神化”,但他.............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侵略”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在历史上的行动。“侵略”的定义:通常来说,“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未经允许,使用武力入侵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占领其领土、控制其政府或强加其意志。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使用武力威胁或侵犯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蕴藏着许多周而复始、令人深思的规律与现象。与其说是“固定的”,不如说是“反复出现的”,因为历史的洪流总有其独特的新意,但其背后驱动的逻辑,却常常能让我们找到熟悉的影子。王朝的兴衰更迭:周期律的魔咒这大概是中国史中最为人熟知、也最令人感慨的规律了。我们看到,.............
  • 回答
    回望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屈辱”,清末这个时期无疑是绕不开、也最令人心痛的一段。要说它是否“最”屈辱,这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衡量,但其所经历的深重创伤和改变,使其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烙印。从天朝上国到任人宰割的“病夫”:长久以来,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界文明抱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感。然而.............
  • 回答
    要说网络小说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那句话,其实挺难单独拎出来一个“最”字,因为很多梗都是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大家脑子里的,就像一条条溪流最终汇成大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足够有代表性的,并且能瞬间勾起无数读者回忆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大概就是那句——“XX,你可真是我的好兄弟!”这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