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纵观全局,三国时期谁的为人处世最好?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各展其才,但也免不了尔虞我诈、权谋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论“为人处世最好”,实在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标准。不过,若要选取一位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令人称道的人物,我心中的首选会是诸葛亮。

或许有人会觉得诸葛亮过于“神化”,但他之所以能被后世如此推崇,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绝非空穴来风。让我从几个角度来细细道来。

一、以德服人,重情重义: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虽然隐居隆中,但他的名声早已在外。他对刘备的倾心辅佐,不仅仅是基于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更是源于他对刘备“仁德”品质的认可。他看到的是刘备身上那种失落的汉室正统和爱民如子的理念,这与他心中“济世安民”的抱负不谋而合。这份基于共同理想的“交心”,是他为人处世的基石。

他辅佐刘备,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将自己的生命和才华完全托付给这位君主。即使刘备先逝,留下一个年幼的刘禅,诸葛亮也并未辜负这份托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对承诺的坚守,对故主的忠诚,在那个君臣关系时常如履薄冰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更重要的是,他对刘备的儿子刘禅,虽然时常担忧其不堪大任,但他并没有因为刘禅的平庸而抛弃或算计,而是尽力去培养和辅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超越个人恩怨和政治利益的责任感,展现了他深厚的为人之道。

二、胸怀宽广,求贤若渴: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着非凡的胸襟。他能够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去礼贤下士。赵云、魏延、马谡等等,这些人物各有优劣,诸葛亮都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恰当的安排。即使是魏延,虽然最终有反叛的嫌疑,但诸葛亮在生前也对其多有容忍,并在死后留下了“杀魏延”的遗计,但这更多的体现了他对局势的预判和对蜀汉江山的长远考虑,而非简单的个人恩怨。

他对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也能做到既敬重他们的勇武,又能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为刘备效力。他对东吴的孙权、鲁肃,也能够保持必要的沟通和合作,虽然有联盟的考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与盟友之间的“周全”。

即便对曾经的对手,比如郭嘉、周瑜等,诸葛亮在私下也并非一味贬低,而是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这种“成人之美”的气度,在勾心斗角的三国时期是极为难得的。

三、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诸葛亮在治蜀期间,以身作则,清廉节俭。他的生活方式极为朴素,家中没有多余的财富,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治理国家,而非敛财。他要求官员们同样如此,并以自己的行为作为表率。

他制定严明的法律,并亲自执行,不徇私情。即使是对自己的亲属,他也能公正对待,例如,他曾告诫自己的弟弟诸葛瑾要“慎重行事”,并且在蜀汉朝廷中保持距离,不利用裙带关系。这种严于律己,能够让人信服。

四、谦逊谨慎,深谋远虑:

诸葛亮的名声虽然远播,但他本人始终保持谦逊。他常常自谦自己的才智,将成功归于君主和团队的努力。比如在《出师表》中,他多次提及“先帝”、“后主”、“臣等”,将功劳和责任层层分摊,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既能赢得人心,又能避免树大招风。

他在战略上,也表现出极大的谨慎和远见。他对蜀汉的定位,对曹魏和东吴的制衡,都有着清晰的规划。每一次出兵,都经过深思熟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种凡事三思而行的态度,让他成为了一个稳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对比其他人物:

我们不妨和其他一些在三国时期有影响力的人物做个对比,更能显出诸葛亮的“好”在哪里。

刘备: 刘备以“仁德”著称,为人处世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他有时也显得有些“理想化”,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决策,比如怒伐东吴,也显得冲动和缺乏政治智慧。
曹操: 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对待敌人和下属,有时显得残酷无情,例如对吕布、对关羽,虽然有收服之心,但最终未能完全建立起牢固的信任。他的“奸雄”之名,也说明了他的处世方式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孙权: 孙权作为守成之主,在平衡各方势力方面做得不错,但他有时也显得多疑和犹豫,例如对诸葛亮提出的伐魏计划,总是持观望态度,错失了一些机会。他与吕蒙、关羽的关系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周瑜: 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但他与诸葛亮的较量,在很多时候也显得过于气量狭小,比如赤壁之战后,他对诸葛亮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虽然有才子间的惺惺相惜,但更多的是对对手才能的嫉妒。

总结来说,诸葛亮的为人处世“好”,体现在他能够平衡理想与现实,将个人才华与国家大业相结合,同时展现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守。 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神,他也有失败和遗憾,但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忠诚、仁厚、宽容、严谨和远见,使得他在那个波诡云谲的乱世中,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赢得人心,并且在道德层面也能够被后世广泛认可的典范。他的“好”,是深入骨髓的,是体现在细微之处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所以,在我看来,纵观全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为人处世做得最好的人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请我( ̄^ ̄)ゞ不答不答!

我先学我嘉来个神预言,肯定又有一票人回答贾诩,请容我爽朗地笑一笑:HIA HIA HIA!

睡觉去,如果没被折叠且早上起来还记得,我就来答(=゚ω゚)ノ

----------------------------------------------------------------------------------------------------------------

一觉醒来发觉这都有赞,吓得赶紧从床上滚下来答题→_→

贾诩的票不够多,不开心(╰_╯)#

首先我扫了一眼大家的答案,发觉大家还是很老实在答题吗,不过呢,我还是比较同意

@赵一鸣

的观点,所以在正式回答之前请允许我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来教育一下还在中二的题主吧,HIA HIA HIA!

题主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还处在中二期,问了这么个问题。哎,为人处世好或者不好哪有什么“最”的说法,并不是说不能从三国人物身上学到这些,只是你要问个“最”那就难免有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嫌疑了。你要是问“最”,我实在是答不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就我个人的观点我实在是评不出一个最好的,即便评出来了那也绝对是充满个人色彩。兮嘉首推郭嘉啊,旁边陈群打脸( ̄ε(# ̄)☆╰╮( ̄▽ ̄///)

不开玩笑正式开始答非所问一记。我就随便讲几个人。

首先是业余三国迷们非常喜欢的文和大大,讲到他大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del>哇三国第一谋士!</del>哇好聪明哦!哇很会保命哦!哇很会做人哦!……你要说贾诩会不会为人处世,答案那绝对是肯定的!谁要说不是,你告诉我,我保证不打死他!人家N易其主,连一起投曹的张绣后来都不明不白地死了,人还能跟着阿丕混到寿终正寝,这个为人处世的能力绝对是神级的,关键是贾诩这个你学不了。人家是智商高到逆天,他的为人处事能力是以洞悉人心为基础条件的,也就是传说中的智商高到一定程度,情商高不高已经无所谓了。所以说文和大大你~学~不~了~(神马?题主你智商300?你当我没说→_→)

其实类似贾诩这种智商超高,情商就无所谓的人还有很多,典型代表是魏国郭嘉,蜀国法正,这二人都在做人做事上为人诟病,不过没办法,人就是聪明能为主攻分忧,人主子就是喜欢,至于跟旁的可有可无的人搞不搞的好关系,这都无所谓嘛╮(╯▽╰)╭放到我们现代的环境里,你不可能跟你每一个同事搞好关系,但是跟你的上司搞好关系,绝对比跟十个同事搞好关系都顶用啊!

下面要讲讲我大蜀汉!我这个很少回答蜀汉问题的人都被人说是蜀黑我真是冤死了→_→我不是不想答,只是实在是文盲不了解蜀汉的事情→_→所以今次也只敢讲讲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首先是咱们的先主,一贯也是被人说很懂为人处世的,这个大赞,而且这个倒是能学学的。首先是先主跟关张二人那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跟丞相那是有“鱼水之欢”的(哪里好像不对,我果然是文盲→_→),你拿一片真心对人,人自然就愿意跟着你,所以即便曹总对二爷情深,二爷还是一往了(曹总摸摸,不哭不哭!)包括带着百姓逃跑,庞统献策取刘璋地盘时候装模作样的拒绝,我们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至少先主还是在努力实践自己“仁”的价值观的。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像先主这样,人缘想不好都难吧?另外正如题主提到的那个问题里很多人回答到的一样,先主身上最让人敬佩的即是“坚忍”二字,有这样的处世态度,想不成功也难吧?

其次讲讲我大丞相,

@李正Str

讲得很详细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补充两句吧。其实我觉得诸葛的人缘不好说,但是大家都服他敬他,为什么?因为诸葛很公平,体现在出师表里提到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体现在他挥泪斩马谡这件事上。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到公平二字,做到赏罚分明,这何其困难,只要是人必然有自己的好恶,而诸葛丞相能做到这个程度,蜀郡能治理得好,大家也能服他敬他了。

讲的差不多了,最后跟前面那些答主一样私货来一发,讲讲我最近的心头好李典,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会做人做事的家伙,放到这个问题下来安利正合适。这边主要讲两件事,一个是带家族主动迁到魏郡(其实就是做人质,向曹总表忠心啦),一个是逍遥津一战与张辽摒弃前嫌支持张辽的作战计划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心胸豁达如此令人佩服。所以陈寿评价:“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比起上面说的那几个逆天的人物,兮嘉私以为李典的为人处世倒是更容易让我们去学习和效仿吧?

突然想到还应该举几个反面教材,那绝对是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了,中间还有个祢正平→_→具体事例大家百度之,懒得讲啦~

user avatar
本人是看到@为什么说六十岁的时候看刘备是最厉害的?有所感悟的。
题主大学生,正值中二病发期,业余时间(我有好好学习,不用给我些什么过来人的人生经验,让我先好好读书,我们谈质变,不谈量产)偶尔会稍微思考一下如何用行为支持实用主义,或者说偏向社会现实,或者说是世故,出世心强,希望能独善其身且进而济天下。
曾经和同学讨论过刘备,他盛赞过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以及善于揣测人心。
虽然三国时期确实没有什么好学的,但是胜在熟悉的人多,而且知识点少好入门,不是么~~^_^
同时本人出身草根,深受天涯和地摊文学的阴谋论影响,且过了热血男儿的年龄了,坚持在我眼中不再是板蓝根,是生存的必要品质。
求结论,谢绝中心思想不给或者文艺青年(不要求你回豆瓣或者丽江),请勿碍眼。
谢谢~♪─O(≧∇≦)O──♪
(考虑到年少会语气太冲,匿了,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题主,说句得罪人的话,你的问题补充就挺中二的。

有件事情得提醒一下,在知乎上求为人处世经验什么的,不怎么靠谱。还想从知乎上看大家侃三国来求为人处世经验,更加不靠谱。大多数历史事实和细节已经淹没于千年岁月中,剩下这些你也很难从中吸收养分。即使你知道这些故事,也很难有故事中的人的条件:大多数人是靠出身混出的士族,题主不是官二代的话,怕是没这条件。即使刘备,他也有个好叔叔送他去老教授卢植那里,这条就可以秒杀无数屌丝了。出人头地,与其学习他们,倒不如学习明清科举时代中举的寒门学子。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复旦门萨女孩张安琪的母亲出书《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

我又看到题主的问题,觉得颇有趣味。所谓人生经验,从三国人物还是从这位张小姐身上取得,都觉得有点奇怪。我家里当年也有类似的书,高中时不小心看到,那本书对我的好处就是,打消了我的不切实际幻想:第一句就是那位模范哈佛小姐在某重点高中,可是我在普通高中,后面的路径完全不一样了,这位小姐就是竞赛路子,我只能老老实实高考。好在我足够努力加上点运气,高考考得不差,学校也还不错,按下不表啦。

从这个意义上讲,身边任何一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并为之努力的人,都挺值得学习的。他们的为人处世,绝对有可以学习之处,看看什么路可走什么路不可走,比看千年前的王侯将相,还是更有价值的。

不过还是得谢谢题主。我第一反应还是有个人,就搬出来他的原始记载吧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尽管他年少就命运悲苦,但他从来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也并不放弃学习和尽孝,有礼有节,敌国夸赞他。他也知道该在什么时候谦退,什么时候尽忠。忠孝两全,还是尽忠于两家。

对以前的主公评价中肯,不忘恩负义也不给主公添堵。司马家也不是傻子,这个道德模范做得也好,温县令,注意这个,温县是司马家的老家,这简直是褒奖啊。最后尽忠尚且惹祸,也算是因祸得福,这样的人还是不留到八王之乱的时候被祸害了的好。

总之,任何时代能够不屈服于命运,坚持美德,勤奋好学的人,都值得学习,李密只是恰好被记载在史书上罢了,没有记载而做得到这些的人,也应该被学习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我知道类似问题,答案多爱剑走偏锋。一些人们固有印象中的东西,却得不到大众的承认。因为《演义》的略有夸张与改动,导致很多人,便矫枉过正地否定一些人物或历史,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说,纵观全局,三国时期谁的为人处世最好。
那么我想答案只有唯一的一个,季汉丞相、武乡侯 诸葛孔明。


诸葛亮,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演义》,都是三国最正面的人物之一。
三国本是一个乱世,可以称得上是乌七八糟,但有了葛公,整个三国的历史就亮了,一切都变得有色彩,有意义。

其首要一条,便是葛公在人格上没有黑点。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尽管《后出师表》真假存疑,但并不影响其意义。
为人处世,便当秉着上面这两句话。

为人处世,这个词如今已经被用臭了。和这个词挂在一起的,多半都是隐忍,退让,口是心非,一切行为都是在权衡之下,为了能把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的。
以至于,很多人在提到三国的为人处世时,会想到——贾诩。


这是不对的。我必须要一再讲,这是不对的。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一件事,你做与不做,它本身的对错,要比它对自身的好坏更重要。


葛公之所以被后人所推崇,不是因为他的官爵富贵,而是因为他的人格坚毅,他一直在做对的事,在做在他看来最正确的事。

在隆中的时候,读书、种田。或为梁父吟,或与三两好友阔论天下。
葛公讲当年的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是相信的。
在那个乱时局里,“全性命”是大事,自然要“不求闻达”。


葛公彼时做的就是最正确的事。
对照现在,大学生尚未工作的时候,最正确的事,就是像葛公一样,读书、作文、了解天下时事、交三两挚友怡情。


葛公,走出隆中,便是为了季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就是葛公的为人处世。
只要你的行为,和你所说的话,具有一致性。
只要你所做的事是对的,即便你的公正会伤害一些人,但大多数情况,人们还是会认可你的。

“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魏氏春秋》

单拎这句话出来,我想表达的不是,工作太辛苦,人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我想说的是,葛公这么大的工作量,那么差的饮食,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医疗条件下,都活了54岁!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上进,也是为人处世中最重要的一点。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翻遍四书,只能看见为人,从看不见处世

上面说的,也都只是为人。

窃以为,为人若如葛公,处世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为人也只有一条,要做对的事。


个人公众号:正直讲史

每天19:21分,都会更新一篇可靠、可信的历史故事,期待您的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各展其才,但也免不了尔虞我诈、权谋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论“为人处世最好”,实在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标准。不过,若要选取一位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令人称道的人物,我心中的首选会是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觉得诸葛亮过于“神化”,但他.............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涉及亲情、金钱、信任和海外求学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剖析。事件的表面:最直接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在中国做生意、省吃俭用的父亲,辛辛苦苦攒下的300万巨款,被自己远在加拿大的女儿骗走。女儿不仅挥霍无度,还与一个加拿大男友“纵情挥霍”,最后更是彻底失联,拉黑了所有家人。父亲在.............
  • 回答
    纵观整个满清时期,爱国和爱清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审视。核心矛盾点: “国”与“朝”的界定: 满清时期,很多人会将“国”等同于“清朝”或“满清政权”。 然而,对.............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确实是陈胜起义时发出的标志性口号,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不屈服的挑战。那么,纵观世界历史,是否只有陈胜能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是:否,不止陈胜一人能说出类似的话,但陈胜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表达方.............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要评价一个民族的战斗力,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以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或胜负记录来衡量。战斗力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军事技术、战术思想、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文化精神,甚至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民众的凝聚力。汉族在世界历史上的战斗力,与其说是某种恒定的“强弱”,不如说是在.............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
  • 回答
    要论“战争禀赋最高”的民族,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禀赋”的定义本身就模糊且多维,牵涉到军事技术、战略思想、组织动员能力、民族精神、地理环境,甚至运气成分。而且,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民族能始终占据“战争禀赋最高”的宝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民族的优势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历史.............
  • 回答
    电子游戏的世界浩瀚如海,要从中挑选出“伟大”的作品,就像在星空中寻找最耀眼的星辰。这些游戏并非仅仅因为技术先进、画面精美,它们更像是时代的烙印,是情感的载体,是无数玩家心中永恒的记忆。它们定义了类型,挑战了边界,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娱乐的方式。当我们谈论“伟大”,我们谈论的是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技术代沟.............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说起来,也是个血淋淋的现实。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就像一锅滚沸的粥,里面既有沸腾的火苗,也有压抑的沉寂。到底是因为被杀了而顺服,还是因为被杀了而反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站的角度。要说“越杀越顺服”,那得往好处说,是统治者用严刑峻法压制住了百姓,把那些不服管.............
  • 回答
    谈论篆隶发展史中民间书法与官方书法之间的互动,不能简单地说哪一方完全主导了另一方,而更像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拉锯与融合。在早期,尤其是在篆书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民间书写的需求和创造力确实为官方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土壤和方向。我们先看看篆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等人依据秦国的大篆,整理创造.............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侵略”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在历史上的行动。“侵略”的定义:通常来说,“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未经允许,使用武力入侵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占领其领土、控制其政府或强加其意志。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使用武力威胁或侵犯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蕴藏着许多周而复始、令人深思的规律与现象。与其说是“固定的”,不如说是“反复出现的”,因为历史的洪流总有其独特的新意,但其背后驱动的逻辑,却常常能让我们找到熟悉的影子。王朝的兴衰更迭:周期律的魔咒这大概是中国史中最为人熟知、也最令人感慨的规律了。我们看到,.............
  • 回答
    回望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屈辱”,清末这个时期无疑是绕不开、也最令人心痛的一段。要说它是否“最”屈辱,这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衡量,但其所经历的深重创伤和改变,使其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烙印。从天朝上国到任人宰割的“病夫”:长久以来,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界文明抱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感。然而.............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要说网络小说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那句话,其实挺难单独拎出来一个“最”字,因为很多梗都是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大家脑子里的,就像一条条溪流最终汇成大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足够有代表性的,并且能瞬间勾起无数读者回忆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大概就是那句——“XX,你可真是我的好兄弟!”这句.............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反映了教育领域和职业领域中常常存在的性别差距。法学院女生占比较高,而司法系统和律所中男性居多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性因素。一、 女生在法学院的比例为何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法学院的女生比例会达到三分之二。这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