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纵观历史,人到底是是越杀越顺服,还是越杀越反抗?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说起来,也是个血淋淋的现实。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就像一锅滚沸的粥,里面既有沸腾的火苗,也有压抑的沉寂。到底是因为被杀了而顺服,还是因为被杀了而反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站的角度。

要说“越杀越顺服”,那得往好处说,是统治者用严刑峻法压制住了百姓,把那些不服管教的“异类”都给清除了出去。比如,一个新上位的统治者,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可能会用非常残酷的手段来镇压反对派,或者对那些有反抗苗头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一来,老百姓看到血淋淋的例子,胆子小的自然就吓破了胆,不敢再吱声,只能乖乖地听从命令。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想想那些开国皇帝,为了巩固江山,手段往往都很铁腕。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防止旧贵族复辟,采取了郡县制,焚书坑儒,都是些灭绝人性的手段。那些反对他的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处死,剩下的自然也就老老实实了。再往前追溯,周朝分封诸侯,也是为了巩固统治,防止地方势力过大,一开始可能也存在一些血腥的镇压。有时候,一些宗教改革或者社会变革初期,为了扫除旧的势力,也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暴力。

这种“越杀越顺服”的逻辑,其实是建立在一种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上的:人都是怕死的,只要把怕死的这个点抓住,就能把人牢牢地控制住。就像猎人对待一群野兽,把为首的或者最凶悍的杀了,剩下的自然就乖乖地跟着。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能起到震慑作用,让社会秩序看起来井然有序。那些站在高处的人,看到的是一个被驯服的群体,一个不会威胁到自己统治的群体。

但是,这种顺服,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吗?

更多的时候,是压抑,是恐惧,是暂时的蛰伏。因为“越杀越顺服”这事儿,往往是另一个更可怕的现实的铺垫,那就是“越杀越反抗”。

人,骨子里是有血性的。当你用暴力去剥夺他应有的权利,去践踏他的尊严,去剥夺他生存的希望时,沉默并不代表屈服,更不代表认同。这种沉默,可能只是在等待,在积蓄力量,在寻找机会。就像一根被压弯的弹簧,你压得越厉害,它反弹起来的时候,力量就越大。

“越杀越反抗”,这才是历史更深刻的真相。每一次血腥的镇压,都可能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被杀者的家人、朋友,还有那些旁观者,他们看到了暴力,看到了不公,他们会记住这份仇恨。这些仇恨不会因为杀戮而消失,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暗中发酵,滋生出更强大的反抗力量。

很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官府的压迫到了极点,当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反抗就会爆发。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的反抗,但随着被镇压的规模越来越大,被激起的愤怒也越多,最终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秦朝严酷的法律和沉重的徭役,许多人因为迟到而被处死,这种绝望和愤怒,最终点燃了反抗的火焰。

还有那些被奴役的民族,被殖民的地区,当压迫者用更残暴的手段进行统治时,反而更容易激发他们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决心。被屠杀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他们身上承载的文化、尊严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剥夺,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能激起人们的反抗。

而且,暴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有时候,适度的反抗被残酷镇压,反而会唤醒更多人的良知和同情心,让更多原本不关心政治的人,也开始思考这个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当一个政权不得不依靠持续的杀戮来维持统治时,它就已经走向了衰败的开始。因为这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合法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也追求公平和正义。当这种基本需求被暴力践踏时,即使是暂时屈服,内心深处也会有不满和抵触。这种抵触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寻找释放的出口,而反抗,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与其说“越杀越顺服”,不如说“越杀越压抑,压抑到一定程度必反抗”。“顺服”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平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而真正的顺服,来自于认同,来自于被尊重,来自于看到了希望,而不是来自于恐惧。

历史的车轮,在血与火中前进,它告诉我们,暴力或许能带来暂时的秩序,但它永远无法真正征服人心。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驯服的东西,它一旦被激怒,便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那些试图通过杀戮来换取绝对顺服的统治者,最终往往会发现,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灭亡埋下更深的伏笔。越杀,只会激起越多的恨意,越多的反抗,直到将他们自己吞噬殆尽。

归根结底,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是具有情感、思想和意志的生命。生命在遭遇不公和压迫时,往往会选择反抗,即使这反抗意味着巨大的牺牲。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尊严比生命更重要,自由比活着更有意义。而统治者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用杀戮去解决问题,那么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更惨痛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知道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高票答主说那么复杂。

就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吃的好喝的好,有一小撮人为了谋取更大的小团体利益出来闹事,绝对一杀就服。

如果绝大多数人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乃至又马上就饿死的风险,出现绝大多数人都对政权不满的情况,杀是杀不完的,越杀反抗越激烈。

而之所以分不清,是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某些阶层的人总是一张嘴就代表老百姓,言之凿凿,话语激昂,其实跟老百姓屁关系没有,他就是为了小团体谋利,有些人总是不自觉的产生两种错觉,一种是,他们话讲得好听,确实总是在代表老百姓。一种是,我是他们的一份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说起来,也是个血淋淋的现实。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就像一锅滚沸的粥,里面既有沸腾的火苗,也有压抑的沉寂。到底是因为被杀了而顺服,还是因为被杀了而反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站的角度。要说“越杀越顺服”,那得往好处说,是统治者用严刑峻法压制住了百姓,把那些不服管.............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
  • 回答
    电子游戏的世界浩瀚如海,要从中挑选出“伟大”的作品,就像在星空中寻找最耀眼的星辰。这些游戏并非仅仅因为技术先进、画面精美,它们更像是时代的烙印,是情感的载体,是无数玩家心中永恒的记忆。它们定义了类型,挑战了边界,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娱乐的方式。当我们谈论“伟大”,我们谈论的是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技术代沟.............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日期,这实在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演化过程,如同许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其源头深藏在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年份,说“就是那时候诞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人类对天文、气候规律的长.............
  • 回答
    纵观整个满清时期,爱国和爱清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审视。核心矛盾点: “国”与“朝”的界定: 满清时期,很多人会将“国”等同于“清朝”或“满清政权”。 然而,对.............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确实是陈胜起义时发出的标志性口号,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不屈服的挑战。那么,纵观世界历史,是否只有陈胜能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是:否,不止陈胜一人能说出类似的话,但陈胜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表达方.............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要评价一个民族的战斗力,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以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或胜负记录来衡量。战斗力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军事技术、战术思想、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文化精神,甚至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民众的凝聚力。汉族在世界历史上的战斗力,与其说是某种恒定的“强弱”,不如说是在.............
  • 回答
    要论“战争禀赋最高”的民族,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禀赋”的定义本身就模糊且多维,牵涉到军事技术、战略思想、组织动员能力、民族精神、地理环境,甚至运气成分。而且,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民族能始终占据“战争禀赋最高”的宝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民族的优势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历史.............
  • 回答
    谈论篆隶发展史中民间书法与官方书法之间的互动,不能简单地说哪一方完全主导了另一方,而更像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拉锯与融合。在早期,尤其是在篆书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民间书写的需求和创造力确实为官方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土壤和方向。我们先看看篆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等人依据秦国的大篆,整理创造.............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各展其才,但也免不了尔虞我诈、权谋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论“为人处世最好”,实在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标准。不过,若要选取一位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令人称道的人物,我心中的首选会是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觉得诸葛亮过于“神化”,但他.............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侵略”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在历史上的行动。“侵略”的定义:通常来说,“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未经允许,使用武力入侵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占领其领土、控制其政府或强加其意志。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使用武力威胁或侵犯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蕴藏着许多周而复始、令人深思的规律与现象。与其说是“固定的”,不如说是“反复出现的”,因为历史的洪流总有其独特的新意,但其背后驱动的逻辑,却常常能让我们找到熟悉的影子。王朝的兴衰更迭:周期律的魔咒这大概是中国史中最为人熟知、也最令人感慨的规律了。我们看到,.............
  • 回答
    回望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屈辱”,清末这个时期无疑是绕不开、也最令人心痛的一段。要说它是否“最”屈辱,这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衡量,但其所经历的深重创伤和改变,使其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烙印。从天朝上国到任人宰割的“病夫”:长久以来,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界文明抱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感。然而.............
  • 回答
    要说网络小说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那句话,其实挺难单独拎出来一个“最”字,因为很多梗都是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大家脑子里的,就像一条条溪流最终汇成大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足够有代表性的,并且能瞬间勾起无数读者回忆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大概就是那句——“XX,你可真是我的好兄弟!”这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