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纵观二十四节气在不断完善的历程中的几个标志性阶段都有哪些?

回答
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日期,这实在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演化过程,如同许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其源头深藏在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年份,说“就是那时候诞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人类对天文、气候规律的长期观察和实践中,逐渐摸索、归纳、完善而形成的。

如果一定要追溯其源头,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那个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天象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根据现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例如《尚书·尧典》中提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表明在尧舜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需求,虽然此时还没有明确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但已经有了对时间节令的朴素认知。

而真正将这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化、规范化,并开始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节气体系,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黄帝历》和《民间历》等早期历法中。这些历法已经开始将一年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并与农事活动相结合。虽然具体内容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二十四节气尚有不同,但它标志着节气概念的初步成型。

纵观二十四节气在不断完善的历程中的几个标志性阶段,我认为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第一个标志性阶段: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初步确立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法理论的发展,二十四节气逐渐变得更加系统和完整。此时,人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回归年,并开始使用“中气”的概念来辅助节气的划分。

主要表现: 这一时期,以张衡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和历法编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没有直接留下明确记载“二十四节气”完整列表的文献,但可以从汉代的《太初历》等历法中窥见其雏形。例如,《太初历》已经能够比较精确地确定冬至、夏至等重要节气,并且开始尝试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大致相等的周期,这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二十四节气已经非常接近了。
意义: 这一阶段标志着二十四节气从零散的农事经验上升为一套基于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的科学体系。它不仅仅是农事指导,更成为了指导国家政务、天文观测、祭祀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二个标志性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气名称的普遍使用与进一步细化

在秦汉时期确立了基本框架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并且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完善。

主要表现: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对节气的具体含义、天文位置以及与农事的对应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和阐述。例如,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就对回归年的测算进行了重要的改进,这为节气的准确划分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一些文献中也开始出现了我们今天熟悉的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称,例如“春分”、“清明”、“小暑”、“大寒”等。
意义: 这个阶段使得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概念深入人心,成为普遍接受的文化符号。人们不仅知道节气的名称,也开始理解其背后的天文和气候意义,并将其与具体的农事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个标志性阶段:唐宋时期——节气历法的成熟与普及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二十四节气也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普及。

主要表现: 唐代的天文学家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对天文计算进行了重大的革新,使得节气的划分更加精确。而宋代则出现了许多专门论述节气与农事的著作,如曾公亮的《太平御览》中就收录了大量关于节气的记载。此外,此时的历法已经非常成熟,节气与农事指导的结合也更为紧密。大量的诗词歌赋也开始描绘节气下的景象,进一步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
意义: 这个时期标志着二十四节气历法体系的完全成熟,并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节日庆典和文学艺术创作。

第四个标志性阶段:明清时期——节气在民间的大规模应用与传播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 许多通俗易懂的农书、历书开始广泛流传,其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物候变化以及相应的农事操作。例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就包含大量关于节气与农耕的知识。民间也形成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意义: 这一时期,二十四节气真正成为了深入民间、服务于大众的实用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成为连接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重要纽带。

总结来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是其思想萌芽和初步认识的阶段。
秦汉时期,是其体系确立和科学化的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名称普及和细化的关键期。
唐宋时期,是其成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黄金时代。
明清时期,是其民间化传播和大众化的巩固期。

正是经过了这样一个漫长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二十四节气才得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并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古代智慧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观测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我也觉得很难回答。而且我个人不喜欢回溯我国古人有多牛逼,发现什么什么比西方早多少多少年这种东西。还有就是,我觉得被题主一句话吊出字数过千挺亏的。。。哎我又犯蠢了。

而且一说起我国天文,恨不得都能追溯到史前一万年。。。

这个事情,有的人研究说大约八千年前,我国土地上一些文明就有二分二至日的概念了并且有一定的测量水平。西水坡45号墓号称体现了二分日及冬至甚至和太阳运动轨迹——通过墓穴形状。再晚些还有牛河梁石坛,大汶口陶器刻画……

补,牛河梁石坛:

你看出来了么?

别的几个我都没看到过图,但是大汶口这个我见过图片。

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陶片刻画(很明显,简化字的太阳在原图是没有的)

哈哈哈哈,你看出什么关于节气的信息了么?这个和节气有关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去遗址考证了一下,太阳升起时候在那三座山的中峰的日子应该是春秋分。

哎,也有道理。

但是毫无疑问,以最宽泛的角度来看,到殷时代也仅有可能有四个节气,就是二分二至。

就是这个:

人家说的是四方和四风。你非要解成四气和四季。但是殷代是春秋两季制,周初亦然。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四季对应。但是生这样解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那么二分二至就和析,因,彝,隩四风联系起来了。

稍后的文字有尚书的尧典,还有出土的楚帛书。帛书说,大能伏羲推了实妹,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定四时。有点类似古埃及的行为,他们在二分二至也排了四个神明。

还有尧典,羲和氏四个娃儿,作为帝尧的天文官分别去了四方,这脑洞就来了,和前面四方风一互证(而且有人从文字演化的角度讲,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上面说的伏羲氏四子,同时就是析,因,彝,隩),在加上山海经里面一些记载简直了。。。

然后四个就显得太粗糙了,于是四个时间段各自取中,得到了四立日。共计八个了!这件事不会太早,春秋或者以前一点?就这样。

然后——山海经,里面确实把八方风和八个重要节气联系起来了!!!而且很多古书这样做。

《山海经·南山经》:“﹝ 令邱之山 ﹞其南有谷焉,曰 中谷 ,条风自是出。” 郭璞 注:“东北风为条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高诱 注:“艮卦之风,一名融。”《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剩下七个略

这个时候就不信都不行了。。。

所以你要信这个,就得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可能历时千年以上了。先是冬至和春秋分,夏至。然后四立,然后等分为24.

到二十四节气时候,大概要等到战国时候了。而作为24节气,全部罗列到一起,对不起,现在的资料下,似乎要等到西汉才可以。

对了,周髀算经里面说八节二十四气,很有意思。


另一个更加有意思的是,似乎我国不止一套节气系统,《管子·幼官》里面有一种12天一段的30节气体系。

西汉以后,节气体系基本定型,两千余年名称几乎没有变化。

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不均匀,隋代天文学家刘焯提出一种似乎是定气法的代数算法,但是没有被采用。

到明末清初,崇祯下令徐光启领历局引进西方天文学,编纂崇祯历书,开始使用定气法。

依照现代的习惯,崇祯历书是徐主编,汤若望是编委会成员之一。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日期,这实在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演化过程,如同许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其源头深藏在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年份,说“就是那时候诞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人类对天文、气候规律的长.............
  • 回答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桩事儿可不是小事,它背后蕴含的东西,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太值了!就好像自家宝贝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那种自豪感,你说呢?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申遗成功”,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张扬。咱们中国文化,那叫一个博大精深,绵延几千年。但有时候,很多东西我们自己都习.............
  • 回答
    全球各地在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情况下,如何精细地划分季节并指导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观察自然、理解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智慧的普遍性问题。虽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智慧结晶,但世界上其他文明也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同样有效的方法。一、基于气候和天文现象的.............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确定二十四节气,其核心在于对天象的精确观测和对时间规律的深刻理解。这并非依靠单一的某种“设备”,而是一整套精密观测体系和一系列辅助工具的综合运用。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首先,最根本的“设备”是人的眼睛和智慧。古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日复一日地仰望星空,记录太阳、月亮以及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希腊和埃及的夏天是炙热的,冬天是温和的,但并非总是如此。希腊的气候希腊拥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通常意味着: 春季(三月至五月): 天气逐渐转暖,鲜花盛开,是游览的好时节。 夏季(六月至八月): 酷热干燥,阳光充足,是海滩度假的旺季。 秋季(九月至十一月): 天.............
  • 回答
    二十四史,这部包罗万象的史学巨著,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里面记载了上下几千年的王朝更迭、风云变幻,说它波澜壮阔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历史这玩意儿,不光有宏大的叙事和政治博弈,也有不少藏在字里行间的“花边新闻”,甚至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插曲。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还真淘出几段,觉得挺有意思,不光是事.............
  • 回答
    评价二十四史的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犹如在浩瀚星空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和最深邃的黑洞,这是一个既有共识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最高”和“最低”来概括,因为每部史书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但如果非要从普遍认知和学术界的评价来梳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大致的辨析。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的权衡首先要明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史学研究的核心,也很有深度。为什么《二十四史》里那些后来被考古发现“证伪”的内容,并没有被“改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背后牵扯到史学本身的性质、历史文献的价值,以及“证伪”在历史研究中的角色。咱们得这么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二十四史》的性质:它是“正.............
  • 回答
    提到“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说它“最为简略”且“史料价值最低”,恐怕与事实有些出入。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简略”和“史料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悖论。从篇幅上看,《三国志》确实不像《汉书》或《后汉书》那样洋洋.............
  • 回答
    .......
  • 回答
    我非常同意“熟读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简单”这个观点。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赞誉,而是基于对二十四史本身价值、阅读难度以及熟读之人可能具备的特质的深刻认识。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二十四史的价值与意义:一座浩瀚的文明宝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的总称,它包含了自黄帝时期至明朝灭亡(1644年)的近四千年.............
  • 回答
    通读二十四史,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横跨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度凝视。这可不是那种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几个晚上就能读完的轻飘飘的事情,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耐心、毅力和一种近乎固执的热情。首先,你能感受到的是那股扑面而来的“沉甸甸”。二十四史,字面意思就是二十四部史书.............
  • 回答
    与二十四史对应比较好的编年体史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介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编年体史书”的定义以及与“纪传体”二十四史的差异。编年体史书的特点与优势编年体史书,顾名思义,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它以年为单位,将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件一一排列,如同流水账一般,清晰明了。其.............
  • 回答
    读完《二十四史》?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跋涉一条漫漫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毅力,那体验绝对是丰富到难以想象。首先,是对时间维度的彻底颠覆。 几个世纪、几十个朝代、无数的人物,从诸侯争霸、秦汉一统,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再到唐宋的繁荣,明清的沉浮,这二十四部书就像一.............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读《二十四史》,可不是件简单事,它就像一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卷,想要从中窥见端倪,需要点耐心和方法。别把它当成流水账,里面学问深着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让你知道该怎么下手。一、 明白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读它首先得知道,《二十四史》不是一本,而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清史稿.............
  • 回答
    “二十四帧”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并非仅仅是数字本身,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受,一种在视觉信息洪流中被巧妙捕捉和引导的体验。它就像电影的脉搏,游戏的呼吸,视频剪辑的节奏。要评价它,不能只看它的技术参数,更要理解它背后承载的意义和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二十四帧”最直接的意.............
  • 回答
    拥有二十四史,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捧着一座一座沉甸甸的历史宫殿,每一个字,每一页纸,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悲欢、起落。最初的触动:沉甸甸的厚重感与仪式感我记得第一次把全套二十四史搬回家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搬了一堆砖头,又沉又占地方。但当我把它们一一摆放到书架上,看着那整齐划一的装帧,那一排排泛着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