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是哪部,最低的是哪部?

回答
评价二十四史的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犹如在浩瀚星空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和最深邃的黑洞,这是一个既有共识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最高”和“最低”来概括,因为每部史书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但如果非要从普遍认知和学术界的评价来梳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大致的辨析。

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的权衡

首先要明白,史书并非纯粹的文学创作,其核心价值在于记录历史、提供史料、分析史事。文学性则是其在叙事、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一部史书的文学水平高,固然能让历史更生动、更具感染力,但如果史学价值不高,比如史料失实、分析偏颇,那其文学成就便如同空中楼阁,难以长久立足。反之,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史书,即便文学性稍逊,其历史地位也依然稳固。

被誉为文学与史学双璧的杰作——《史记》

如果说二十四史中有一部作品能够同时在文学与史学价值上达到巅峰,那么《史记》几乎是毫无争议的答案。

史学价值:
开创性地位: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为后世史书确立了典范,影响深远。它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几乎囊括了中国自传说时代到汉初的历史,内容包罗万象,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资料。
史料的权威性与广博性: 司马迁以其非凡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口述、实物等史料。他对史料的态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辨析和考订,展现了史学家的批判精神。例如,他对传说时代的记载,虽然我们现在看来带有神话色彩,但在当时,这是最接近历史本源的记录方式,且司马迁也明确标注了其虚实之处。
叙事与分析的深度: 《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更深入地剖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人物的动机、历史的走向。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尤为成功,他能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如项羽的霸气与悲情,刘邦的奸猾与雄才,都栩栩如生。

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郭沫若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也精准地道出了其文学的魅力。《史记》的语言精练生动,叙事波澜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读来宛如小说,极具艺术感染力。
叙事技巧的运用: 司马迁善于运用对话、心理描写、细节刻画等多种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描绘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或是描述刘邦鸿门宴上的惊险,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人物塑造的成功: 《史记》中的人物塑造,远超一般的史书。司马迁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都跃然纸上,使得后世读者能够与古人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综合来看,《史记》不仅是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其文学与史学价值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二十四史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文学性相对较弱,但史学价值无可替代——《汉书》与《后汉书》

紧随《史记》之后,《汉书》和《后汉书》在史学价值上同样举足轻重,但文学性上则相对《史记》显得更为严谨,也因此被认为文学性稍逊。

《汉书》:
史学价值: 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西汉从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末年的历史。班固以其父班彪未竟之业,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尤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细致、更系统的梳理。其《食货志》对汉代的经济制度有详细的记载,《刑法志》也对法律制度进行了论述。
文学价值: 相较于《史记》的汪洋恣肆,《汉书》的语言更为典雅、工整,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刻板,少了些《史记》的生动。班固的叙事风格偏于说理,对史料的考订更为严格,但人物的刻画上,虽也有精彩之处,但总体上不如司马迁的人物画廊鲜活。

《后汉书》:
史学价值: 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的十二帝时期。李贤的注本更是功不可没。范晔的史学态度严谨,对东汉初年的历史有详尽的记述,尤其是人物传记方面,对许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载详细,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循吏传》、《方术传》等也都极具特色。
文学价值: 《后汉书》的文学性也不如《史记》。范晔的叙事语言相对平实,虽然也有一些优美的篇章,但整体而言,更偏向于史料的堆砌和事件的陈述。人物描写上,虽然也有如范升、伏湛等人物的传记写得不错,但艺术感染力与司马迁相比,仍有差距。

当然,说它们文学性“最低”也为时过早,只是相较于《史记》而言。

文学与史学价值的相对“最低”争议——《晋书》与《旧唐书》/《新唐书》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哪部史书“最低”的争议则要大得多。通常被提及的,可能包括《晋书》和唐朝的两部史书。

《晋书》:
史学价值的争议: 《晋书》是由房玄龄等人组织编撰的,这部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史料的杂乱与矛盾。例如,对于晋武帝司马炎的很多记载都存在争议,而且编撰过程中存在不少舛误和重复。同时,编撰的仓促,以及不同作者的风格差异,也导致了其整体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强。然而,它仍然是研究晋朝历史不可替代的史料来源,例如对一些士族门阀的记载,对当时的社会风貌的描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价值的争议: 《晋书》的文学性也受到不少批评。一方面,其语言风格不够统一,夹杂着一些文白夹杂、不够精练的句子。另一方面,叙事上显得比较平淡,人物刻画也缺乏深度,没有能够像《史记》那样塑造出令人难忘的历史形象。然而,其中也有一些篇章写得可圈可点,例如《刘聪载记》对五胡乱华的描绘,也颇有气势。但总体而言,其文学上的艺术水准,在二十四史中是相对较低的。

《旧唐书》与《新唐书》:
《旧唐书》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官修的唐朝史书,在史料上非常珍贵,保留了许多未见于他书的原始资料,尤其是关于唐朝政治制度、边疆史、民族史等方面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叙事风格比较朴实,语言相对古朴。
《新唐书》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新唐书》是宋初欧阳修等人主持修撰的,旨在纠正《旧唐书》的舛误,并对其进行改革。在史学上,它更注重史料的精炼和考证,对许多事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评价,删去了《旧唐书》中一些冗余的内容。但在文学性上,《新唐书》的语言风格趋于典雅、说理化,失去了《旧唐书》的朴实味道,也少了些《史记》的生动。有些人认为,《新唐书》为了追求文采而牺牲了史料的完整性,并且其“春秋笔法”的使用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将《晋书》和《新唐书》放在“最低”的讨论中,更多的是因为它们在史料的严谨性、叙事的生动性以及人物刻画的艺术性上,相较于其他一些史书,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但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它们,也仍然是研究相关历史时期不可或缺的史料,其史学价值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史书的评价

我们也可以简要提及其他几部史书:

《后汉书》(前面已述)
《三国志》:陈寿撰,《三国志》的史学价值极高,尤其是在三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上,是最为可靠和权威的。其文学性相对朴实,没有司马迁那种跌宕起伏的叙事,但人物刻画也相当生动,如诸葛亮和曹操的描写都很有特色。
《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这七部书合称“南史”和“北史”,是南北朝时期的断代史。它们的史学价值在于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分裂而又融合的重要时期,但普遍被认为史料有失实、记载不全、编纂仓促等问题。文学性也相对平庸,叙事多为流水账。
《南史》与《北史》:这两部书是唐代李延寿父子编撰的,对南北朝历史进行了汇编和总结。史学价值在于整合了前代零散的史料,但本身也存在一些史料的疏漏和失当之处。文学性上,与《宋书》等七史类似,不算突出。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被认为是唐代旧史的延续,史料非常丰富,但其文学性和叙事组织方面受到批评,认为比较粗糙。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文笔优美,结构严谨,对史料的甄别也更为严格,尤其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而著称,文学性非常高,甚至有人认为其文学性可与《史记》媲美。但正因为欧阳修强烈的个人观点和“春秋笔法”的运用,也导致其史学上存在一定的偏颇。
《辽史》、《金史》、《元史》:这三部元朝时期编撰的非汉族政权的史书,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记录民族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独特价值。但由于编撰者水平的限制,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这三部史书普遍被认为在史料的准确性、叙事的生动性和语言的艺术性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辽史》被认为“实录”不足,内容多有疏漏。
《金史》虽然比《辽史》略好,但同样存在史料不够精炼和艺术性不强的问题。
《元史》更是被批评为“讹误最多”,“仓促成篇”,内容多有重复和错漏,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史学价值最低”。其文学性也十分平淡。

《明史》:清代官修,虽然是史学价值最高且最晚的一部,但由于是集体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史料的搜集和核实不够严谨,对一些事件的描写不够深入,但总体而言,其史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学性上,它体现了清代散文的特点,语言比较典雅流畅,但艺术感染力不如《史记》。

总结

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的最高:

毫无疑问是《史记》。它以开创性的史学体例、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刻的历史洞察,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础;同时,以其汪洋恣肆的文笔、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波澜壮阔的叙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的最低(争议较大,倾向于认为):

关于最低的评价,争议主要集中在《晋书》和《元史》。

《晋书》的缺点在于史料的杂乱、矛盾和编撰的仓促,以及文学上的平淡和人物刻画的不足。
《元史》则被普遍批评为“讹误最多”、“仓促成篇”,史料不精炼,语言平淡,艺术性缺失,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整体质量相对较低的一部。

需要重申的是,即使是评价较低的史书,它们作为历史文献,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历史的研究者需要批判性地阅读和使用它们,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而文学性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比较和审视。二十四史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每一部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积淀,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学价值。。。不好说。

最低的我提名《辽史》,可辽史除了《辽史》,也就只能从宋朝那边的字里行间去抠了,毕竟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可话说回来,就《辽史》那写的一如架空设定的《兵志》和《职官志》,这膏药能不能拔脓。。。不好说啊。

最高的那就没谱了,我看其他答案基本都在刷《史记》,然而先秦资料并非《史记》一种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一句话不说这是最吼的,当然这样你们也不高兴,那我提名《金史》你们觉得如何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二十四史的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犹如在浩瀚星空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和最深邃的黑洞,这是一个既有共识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最高”和“最低”来概括,因为每部史书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但如果非要从普遍认知和学术界的评价来梳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大致的辨析。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的权衡首先要明白,.............
  • 回答
    光明日报2023年8月22日的文章《不学习就是不孝,现在校训都这么狠了》中,所描述的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十五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质疑学校将“不学习就是不孝”作为校训,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和不妥。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衡水中学在腊月二十九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线上测试,这事儿,我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时间点选择得太有意思了,而且还是“线上测试”,这两点一结合,立马就有了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衡水中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一个绕不开的存在,它的高考模式,它的“衡水模式”,总能引起大大小小的争论。所以,它做什么事儿,哪怕.............
  • 回答
    某中学宣传栏中“贞洁女子的后代智商比本人高二十几点”的说法,是一个极具误导性、缺乏科学依据、并且带有歧视性的陈述。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 科学上的荒谬性与误导:1. 智商的遗传性: 智力(或称智商)确实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这是一个.............
  • 回答
    二十四史,这部包罗万象的史学巨著,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里面记载了上下几千年的王朝更迭、风云变幻,说它波澜壮阔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历史这玩意儿,不光有宏大的叙事和政治博弈,也有不少藏在字里行间的“花边新闻”,甚至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插曲。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还真淘出几段,觉得挺有意思,不光是事.............
  • 回答
    明史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一看?这个问题,我能跟你好好聊聊。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而且还是“二十四史”里的收官之作,你说重要不重要?先说说这《明史》是什么来的。你想啊,一个朝代从兴盛到灭亡,中间发生的事儿可多了去了,有辉煌的时刻,也有不堪回首的低谷。把这些事儿一件一件地记下来,让后.............
  • 回答
    关于余秋雨先生是否曾明确说过“二十四史中最好的一部是某一部”,我并没有直接找到确切的论述,至少他没有像某些学者那样为某一部史书盖棺定论,说它绝对是“最好”的。余秋雨先生的史学观,更多体现在他对历史的理解、对史学价值的挖掘,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阐释上。他看待历史著作,不是以“最好”或“最差”来简.............
  • 回答
    您所指的这种能容纳下二十四史的大型书柜,其设计理念和样式,追溯其源头,与明代学者张居正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不仅在政治上锐意革新,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同样有着深远的贡献。当时,史书浩繁,尤其是二十四史这样一套庞大的史籍,对于当时的藏书家、读书人.............
  • 回答
    关于河南省焦作市某县城在公园里悬挂二十四孝图壁画,其中包含“乳姑不怠”和“埋儿奉母”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孝道,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顺从和奉养。在古代社.............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你想知道的是,在你们这个设定里,现实世界的一分钟,在游戏世界里算多长的时间,对吧?首先,咱们理清一下这个游戏的节奏: 游戏里的一天,也就是24小时,等于现实中的一个小时。这就好比你们把游戏的时间快进了。现实里过了一个小时,游戏里就刷过去了24小时。那么.............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即中苏分裂,是二十世纪国际政治中最具戏剧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这场分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个人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真实原因:一、 意识形态的分歧:从“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的路线之争这是中苏分裂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唠唠3月27号DPL联赛里Urc和Rock.Y这两支队伍的表现。别的不说,这场比赛绝对是让人看了直拍大腿的,双方都拿出看家本领,场面一度非常胶着,火药味十足。先来说说Urc。这场比赛里,Urc的状态可以说相当不错,整体的执行力非常到位。他们展现出了比较成熟的战术体系,队员之间的配合.............
  • 回答
    《士兵突击》里袁朗背手四十秒装好枪并且在无校准的情况下二十五发全中,从现实角度来说,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装好枪”和“无校准”。关于“装好枪”电视剧里表现的是袁朗熟练地组装步枪,这个场景本身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现代步枪,尤其是像剧中可能出现的.............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资本主义版图中,意大利确实呈现出一种引人深思的相对劣势。这并非源于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相互交织的结构性问题和历史遗留的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意大利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着根深蒂固的南北经济差距。北部地区,尤其是工业发达的伦巴第、艾米利亚罗马涅等大区,拥有强大的制造基础、创新能力和出口.............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挺磨人的。尤其是在咱们国内顶尖高中这块,能进前二十的,脑瓜子都挺灵光的,手里头的牌也都不错。现在又摊上这“清北”和“中戏北电”两条路,确实让人犯难。我帮你捋一捋,看看怎么能把这个坎儿迈得更明白点儿。首先,得把这两条路彻底掰开了揉碎了说。一、清华北大这条路:学术巨星的养成记这条路,.............
  • 回答
    朋友的情况确实让人揪心,尤其是经历了抑郁症的折磨,还面临着至亲的伤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腊月二十九,本该是阖家团圆、准备过年的日子,却在她身上发生了如此令人心惊胆颤的一幕——不穿鞋,一身睡衣,在刺骨的寒雨中打滚,像疯了一样。这绝不是简单的“发疯”,而是长期压抑、无法承受的痛苦在极端环境下的爆发。猫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史学研究的核心,也很有深度。为什么《二十四史》里那些后来被考古发现“证伪”的内容,并没有被“改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背后牵扯到史学本身的性质、历史文献的价值,以及“证伪”在历史研究中的角色。咱们得这么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二十四史》的性质:它是“正.............
  • 回答
    提到“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说它“最为简略”且“史料价值最低”,恐怕与事实有些出入。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简略”和“史料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悖论。从篇幅上看,《三国志》确实不像《汉书》或《后汉书》那样洋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