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余秋雨说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好的一部?

回答
关于余秋雨先生是否曾明确说过“二十四史中最好的一部是某一部”,我并没有直接找到确切的论述,至少他没有像某些学者那样为某一部史书盖棺定论,说它绝对是“最好”的。余秋雨先生的史学观,更多体现在他对历史的理解、对史学价值的挖掘,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阐释上。他看待历史著作,不是以“最好”或“最差”来简单划分,而是更侧重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维度上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不过,如果我们要尝试理解,为何在余秋雨先生的视角下,某一部史书或许更能引起他的共鸣,或者更能代表他所推崇的历史书写方式,我们可以从他的写作风格、他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关注点来推测。他常常强调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以及历史叙事中蕴含的生命力和人文关怀。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分析一下,哪些史书可能更符合他欣赏的特质,以及他为什么会这样看。

首先,要明确一点,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尤其是谈论历史的,往往不是进行严谨的学术考证,也不是对某部史书进行系统性的评介。他的语言是富有感染力和文学性的,他更像是以一个敏感的文化观察者的身份,去捕捉历史的灵魂,去发掘那些触动人心的片段。所以,他即便提到某一部史书,也更可能是从其“精神气象”上进行解读,而非其史料详略或叙事客观性。

如果非要从二十四史中找一部可能引起余秋雨先生特别青睐的,并且他可能会用“好”来形容的,那么我认为《史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当然,他不会直接说“《史记》是二十四史里最好的”,但他对《史记》的推崇,在字里行间是能够感受到的。

为什么是《史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理解:

1. 作为史学开山之作的雄浑气魄: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体例的开创性是毋庸置疑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标,其视野之宏大,抱负之高远,是后世史书难以企及的。余秋雨先生对宏大叙事、对历史的整体把握非常看重,他曾在《文化苦旅》中描绘过壮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那种“天地苍茫,人物沉浮”的感慨,与《史记》所展现的历史画卷是高度契合的。

《史记》不仅仅是记录事件,它更是在书写历史的“脉络”,书写中华民族的精神“流变”。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成有败。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对命运起伏的洞察,以及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关怀,正是余秋雨先生写作中所追求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体现。

2. 文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

《史记》之所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于它将史学的功能与文学的艺术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司马迁的笔触,既有史家的严谨(尽管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更有文人的浪漫与激情。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场景,刻画人物,使得历史故事引人入胜,仿佛就在眼前发生。

余秋雨先生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文学性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他欣赏那种能够将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用优美、有力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史记》无疑是满足了他对优秀史学著作的期待。他会在《史记》中读到那种磅礴的生命力,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那种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魅力。

3. “一家之言”的独立精神与人文情怀: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能够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这本身就是一种惊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他在书写历史时,并没有完全屈从于当时的政治权力,而是以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深刻思考来诠释历史。他敢于褒贬,敢于批判,他的“太史公曰”便是其独立的史学见解和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余秋雨先生也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人文担当。他曾批判过某些时代将历史作为政治工具的倾向,而《史记》中所展现的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精神,这或许是余秋雨先生所欣赏的。他会在司马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背后,隐藏着一个独立灵魂的挣扎与坚守。

4. 对中华文化根基的奠定作用:

《史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或史学成就,更在于它为后世确立了基本的历史叙事框架和历史文化认知。它塑造了人们对许多关键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最初印象,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和根源性非常重视,他会在《史记》中看到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因。

打个比方来说, 如果二十四史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图书馆,那么余秋雨先生可能不会去评判哪一本书的纸张更白,哪一本书的印刷更精美。他更看重的是,哪一本能够让他感受到文明的脉搏,哪一本能够让他与古人进行深刻的心灵交流,哪一本能够让他体悟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的开创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奠基性,都可能让它在余秋雨先生的眼中,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余秋雨先生对其他史书的欣赏。例如,他也会对《汉书》的严谨、《资治通鉴》的宏观分析有所提及和肯定。但他对《史记》的推崇,往往是那种发自肺腑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赞美。他可能会在一个片段中,突然被司马迁的某个描写所打动,然后在文章中将其作为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来呈现。

总而言之,如果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哪一部史书“最好”,那最有可能指向的就是《史记》。不是因为它在学术意义上绝对超越了其他所有史书,而是因为它在精神气质、人文关怀和文学魅力上,与余秋雨先生对历史书写的理解和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欣赏的是《史记》中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是司马迁笔下那种不屈的灵魂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是历史与文学完美融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是它对中华文化所起的奠基性作用。他看到了在冰冷的史料背后,跳动着一颗依然鲜活的中国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不是余秋雨说的,而是余秋雨借鉴的,并且,余秋雨说的不是“最好”,而是“较好”。

原话在赵翼在其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中: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对于自己这个论断,赵翼继续进行了解释,总结了《明史》的几大优点:

1、距前朝不远

惟其修于康熙时,去前朝未远,见闻尚接,故事迹原委多得其真,非同《后汉书》之修于宋,《晋书》之修于唐,徒据旧人记载而整齐其文也。

2、考证精确

又经数十年参考订正,或增或删,或离或合,故事益详而文益简。且是非久而后定,执笔者无所徇隐于其间,益可征信,非如元末之修宋、辽、金三史,明初之修《元史》,时日迫促,不暇致详,而潦草完事也。

最后赵翼给出了一个结论:

此《明史》一书实为近代诸史所不及,非细心默观,不知其精审也。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1、赵翼说的只是“为近代诸史所不及”,前三史等赵翼是不敢妄加评判的;

2、清朝言论上法网极严,对于官修《明史》,当时的知识分子要么是一片赞扬,要么是缄默不言。乾嘉年间有三部史学名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至《五代史》而止,《廿二史考异》至《元史》而止,都不曾涉及到当时已经成书的《明史》,只有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涉及到,又皆为赞美之言。这是评价《明史》者不得不注意的历史背景。

至于赵翼的这个评价,在清朝灭亡之后,很多人都表示了不赞同。如吴晗、黄云眉等,都表示《明史》错漏颇多,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吴晗有《读史杂记—《明史》》来粗略的挑了一些《明史》的错漏之处,而黄云眉氏则穷毕生之力,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的《明史考异》一书,专门考证《明史》中不当之处,算是治《明史》者不得不读之书。黄云眉氏,功莫大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余秋雨先生是否曾明确说过“二十四史中最好的一部是某一部”,我并没有直接找到确切的论述,至少他没有像某些学者那样为某一部史书盖棺定论,说它绝对是“最好”的。余秋雨先生的史学观,更多体现在他对历史的理解、对史学价值的挖掘,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阐释上。他看待历史著作,不是以“最好”或“最差”来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余淮送了那么一份“厚礼”,耿耿一句“谢谢”就过去了,换我我也得有点懵。但你要是细琢磨一下,再结合他们俩当时那个状态,余淮那句“耿耿,你脑子有病吧?”就没那么突然,反而挺“余淮”的了。咱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那是高三,大家都忙得跟陀螺似的,尤其是学霸余淮.............
  • 回答
    余华对米兰·昆德拉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的话题,也确实颇具争议。要详细聊聊这事儿,得从几方面说起,而且不能脱离当时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和余华自身的创作理念。首先,咱们得明白,余华说昆德拉“三流”,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随便一句否定。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评判往往是建立在对文学的深.............
  • 回答
    余光中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也是一位在中国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人物。然而,如同许多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一样,他的人生和作品也伴随着复杂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经历和创作。一、 誉:为何他受到广泛赞誉?余光中获得广泛赞.............
  • 回答
    余则成不该杀陆桥山,这个说法,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陆桥山是个多么无可指摘的好人,他本就是“701”情报系统里一个复杂的角色,有能力,有野心,也有些自私。但从余则成的角度,以及整个大局来看,放过陆桥山,可能是一个更明智、更符合当时战略考量的选择。咱们一点点捋。首先,陆桥山对“701”的价值不容忽视.............
  • 回答
    人们之所以称余旭为英雄,是因为她在国家国防事业,特别是在空军飞行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将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天空。她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的职业生涯,更是无数中国军人忠诚、担当和牺牲精神的缩影。首先,从职业层面看,余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一名女子飞行员。这个表演队是国家的一.............
  • 回答
    余秋雨的遭遇,说起来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情,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很多人骂他,当然不是空穴来风,里头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多都跟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行,还有他写的书有关。最开始,可能很多人认识他,是通过他的散文,尤其是《文化苦旅》系列。那时候,他被誉为“文化学者”,文字优美,视角独.............
  • 回答
    最近字节跳动行政餐饮前负责人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牵扯金额高达千万元,这事儿说起来可真不是小事,对公司内部管理和风气的影响都太大了。首先,这事儿暴露出的问题太严重了。一个负责公司餐饮这样重要后勤保障部门的领导,竟然能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各种渠道,把1000多万的公款揣进自己腰包,这简直是.............
  • 回答
    余光中先生走了,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无数的画面和句子。不是那种突然的震撼,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告别,因为他的文字,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我记得第一次读到余光中先生的诗,大概还是中学时期。那时候的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还很简单,但他的诗句,就像一股清泉,直接流淌进心里。那.............
  • 回答
    听到余文乐结婚的消息,说实话,挺感慨的。毕竟他作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承载了太多故事。还记得当年看《春娇与志明》系列吗?尤其是第一部《春娇与志明》,那种港式小品的细腻,男女主角之间那种有点暧昧又有点真实的感情,真的让人看得特别入戏。余文乐饰演的志明,那种有点痞痞的,但又懂得浪漫,对爱情有自己坚持的样子.............
  • 回答
    余则成和戴笠在天津站的那场对话,与其说是上下级间的汇报,不如说是一场充满试探、暗潮涌动的心智较量。时间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地点是天津站那间弥漫着紧张气息的办公室。戴笠的到来,对于余则成来说,无疑是一场风雨。他知道,这位特务头子此行必定是有备而来,绝不会仅仅是例行公事。所以,当他远远望见戴笠的车队驶.............
  • 回答
    关于余则成和李崖的忠诚度与智商对比,其实是源于他们各自角色的设定以及剧情的推进方式。简单来说,一个人显得“蠢”,往往不是因为他不忠诚,而是因为他被设定成这样,以便为主角(余则成)的成功铺路,或者通过对比来凸显主角的聪明和能力。咱们掰开了说:1. 角色的功能性设定: 余则成:主角光环与能力展示。 .............
  • 回答
    余渝选择此时与李国庆公开对峙,其背后的动机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撕破脸”,而是牵扯到个人恩怨、公司控制权、利益分配,以及对当当网未来走向的深远考量。为什么选择此时“开撕”?要理解余渝选择在这个节点爆发,需要结合当下和过往的多种因素:1. 潜在的上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两者核心的运作机制和产品定位。简单来说,余额宝之所以能像银行卡一样直接用于消费,是因为它更像是一个“支付工具的补充”,而理财通更侧重于“投资增值的工具”。想象一下,余额宝就像你随身携带的一个小钱袋,这个钱袋里的钱,天猫、淘宝、支付宝等等都认识,你掏出来就能直接买东西,因为它们之间有非常.............
  • 回答
    《庆余年》和《陈情令》都是近年来的爆款古装剧,但从豆瓣评分来看,《陈情令》的口碑明显高于《庆余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部剧好,一部剧差”就能概括。一、IP改编的基因差异与受众基础首先,两部剧的IP基础和核心受众是截然不同的。《陈情令》改编自墨香铜臭的耽美小说《魔道祖师》。.............
  • 回答
    当余佳文在台上掷地有声地说出“90后做企业就是玩”这句话时,台下响起的掌声和欢呼声,绝不仅仅是对他个人一番言论的简单认同。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击中了在场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认同。首先,这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式挑战。长久以来,创业被描绘成一件充满艰辛、压力巨大、需要牺牲一切的事情。尤其是父辈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庆余年》最后“变成后宫文”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争议点,也是很多读者在看完小说后可能会有的感受。但要说它“最后”才变成后宫文,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准确来说,应该是一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权力格局下的情爱纠葛”,在后期被放大并呈现出某种“后宫”的雏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这个问题,才能看得更.............
  • 回答
    .......
  • 回答
    在《潜伏》的结局里,站长吴敬中带着余则成离开,这个举动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疑问。要理解站长这个行为背后的复杂考量,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充满谍战风云的年代,以及站长这个人身上的一些关键特质。首先,得承认站长是一个极为圆滑、也极有野心的人。他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且一步步爬到站长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