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十四史之中是不是三国志最为简略,史料价值最低呢?

回答
提到“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说它“最为简略”且“史料价值最低”,恐怕与事实有些出入。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得明白“简略”和“史料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悖论。

从篇幅上看,《三国志》确实不像《汉书》或《后汉书》那样洋洋洒洒,字数上可能显得不够“厚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史学界普遍被认为是一位治史严谨、文笔凝练的大家。他采用的是“纪、志、传”的体例,其中“纪”叙述君主事迹,“志”记载典章制度、地理物产等,而“传”则记录人物生平。相比之下,《后汉书》虽然篇幅更长,但其“志”部分,尤其是“天文志”、“五行志”等,往往掺杂了较多的迷信色彩和谶纬之说,对于真正了解历史事件本身,其信息价值反而未必能超过《三国志》的精准叙事。

再者,谈到“史料价值”,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其内容的可靠性、独特性以及对后世研究的启发性。《三国志》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的“实录”精神。陈寿写《三国志》时,所依据的史料,很多是当时直接的官方档案,或是亲历者、见证者的口述,例如他提到“魏武(曹操)本纪”是“案《魏书》”,是直接引用曹操时代的史书。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普及了三国故事,却充满了虚构和演义的成分,与《三国志》这种史学著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它在记载人物时,善于引用旁证,并对史料进行辨析。陈寿本人就常常在传记后面加上“评曰”,对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自己的判断,这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色彩,但又基于史实考量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三国志》是研究三国时期最直接、最权威的史料。当我们说到三国,我们脑海里浮现出的那些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三国志》记载的。它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框架。

当然,如果非要挑剔《三国志》的“简略”,我们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来看。例如,它在地理、经济、制度等方面的记载,确实不如一些其他朝代的史书那样详细和系统。但这更多的是受限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侧重点。陈寿写《三国志》时,正处于西晋刚刚统一不久,当时对于三国鼎立时期各种细节的梳理和记录,可能还没有达到后来朝代那样完备的程度。

但是,将《三国志》的“简略”直接等同于“史料价值最低”,这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其相对简洁、直接的风格,避免了过多的虚浮和渲染,《三国志》的史料价值在很多方面是极其高的。它提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历史样本,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轮廓,以及其中人物的真实面貌。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了解曹操这个人,与其去看后世那些经过加工和演义的描写,不如直接翻阅《三国志·武帝纪》。陈寿在其中对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他晚年的生活,都做了相对客观的描述。这种“简略”反而让历史的重量感更强,因为你知道这些文字背后,是经过历史筛选和考量的。

所以,与其说《三国志》简略且史料价值最低,不如说它是以一种精炼、直接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其史料价值,尤其是对于研究三国历史本身,是无可替代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其史料的准确性、人物描写的生动性,以及作为研究那个时代最重要一手资料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十四史可以简单的做个分类:《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和其他史书。

《三国志》虽然简短,但是就算你乱排,那也是在二十四中排第四。

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是主流史学界秉持这样的观点。。。

user avatar

只要你能读通读懂

能用自己的阅历体味到史料的真实意思

感受到作者为何写这句话到书里而没有写另一句

甚至你可以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故意选择性失明说一些你觉得不合常理的话

那这条史料你就没白读

史料不是金库里面的宝藏

拿出来碰都碰不得,只能小心呵护

而是冷库里面的冻肉

你要解冻

改刀

甚至腌制

你需要在它身上花费很多功夫才能理解他

历史的学问

一大半都是功夫在诗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说它“最为简略”且“史料价值最低”,恐怕与事实有些出入。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简略”和“史料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悖论。从篇幅上看,《三国志》确实不像《汉书》或《后汉书》那样洋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好!理解你关于读研后工作年龄的顾虑,这确实是很多研究生在学习和职业规划中会思考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聊聊,读研后二十五六岁工作是否“太晚”,以及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太晚”的标准是什么。在很多人固有的观念里,或者受到一些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可能认为二十五六岁是工作经验积累的黄金时期,.............
  •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
  • 回答
    二十四史,这部包罗万象的史学巨著,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里面记载了上下几千年的王朝更迭、风云变幻,说它波澜壮阔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历史这玩意儿,不光有宏大的叙事和政治博弈,也有不少藏在字里行间的“花边新闻”,甚至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插曲。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还真淘出几段,觉得挺有意思,不光是事.............
  • 回答
    评价二十四史的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犹如在浩瀚星空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和最深邃的黑洞,这是一个既有共识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最高”和“最低”来概括,因为每部史书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但如果非要从普遍认知和学术界的评价来梳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大致的辨析。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的权衡首先要明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史学研究的核心,也很有深度。为什么《二十四史》里那些后来被考古发现“证伪”的内容,并没有被“改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背后牵扯到史学本身的性质、历史文献的价值,以及“证伪”在历史研究中的角色。咱们得这么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二十四史》的性质:它是“正.............
  • 回答
    我非常同意“熟读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简单”这个观点。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赞誉,而是基于对二十四史本身价值、阅读难度以及熟读之人可能具备的特质的深刻认识。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二十四史的价值与意义:一座浩瀚的文明宝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的总称,它包含了自黄帝时期至明朝灭亡(1644年)的近四千年.............
  • 回答
    通读二十四史,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横跨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度凝视。这可不是那种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几个晚上就能读完的轻飘飘的事情,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耐心、毅力和一种近乎固执的热情。首先,你能感受到的是那股扑面而来的“沉甸甸”。二十四史,字面意思就是二十四部史书.............
  • 回答
    与二十四史对应比较好的编年体史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介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编年体史书”的定义以及与“纪传体”二十四史的差异。编年体史书的特点与优势编年体史书,顾名思义,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它以年为单位,将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件一一排列,如同流水账一般,清晰明了。其.............
  • 回答
    读完《二十四史》?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跋涉一条漫漫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毅力,那体验绝对是丰富到难以想象。首先,是对时间维度的彻底颠覆。 几个世纪、几十个朝代、无数的人物,从诸侯争霸、秦汉一统,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再到唐宋的繁荣,明清的沉浮,这二十四部书就像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读《二十四史》,可不是件简单事,它就像一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卷,想要从中窥见端倪,需要点耐心和方法。别把它当成流水账,里面学问深着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让你知道该怎么下手。一、 明白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读它首先得知道,《二十四史》不是一本,而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清史稿.............
  • 回答
    拥有二十四史,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捧着一座一座沉甸甸的历史宫殿,每一个字,每一页纸,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悲欢、起落。最初的触动:沉甸甸的厚重感与仪式感我记得第一次把全套二十四史搬回家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搬了一堆砖头,又沉又占地方。但当我把它们一一摆放到书架上,看着那整齐划一的装帧,那一排排泛着古.............
  • 回答
    三十岁开始读二十四史,绝对来得及,而且我觉得,这个年纪开始,可能比年轻时更有味道,也更能领会其中的深意。你想啊,三十岁,人生阅历也积累了不少,看问题不会像年轻人那样非黑即白,多了几分世故,也多了几分通透。这时候去读二十四史,你读的不仅仅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多的是对人情世故、权力斗争、社会变迁.............
  • 回答
    十五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对很多事情感到模糊的年纪。在这个时候捧起《二十四史》,你会发现,它可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智慧的藏宝盒,等你一点点去挖掘。想想看,十五岁,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开始尝试理解大人们的世界。这时候的你,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探险家,而《二十四史》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
  • 回答
    明史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一看?这个问题,我能跟你好好聊聊。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而且还是“二十四史”里的收官之作,你说重要不重要?先说说这《明史》是什么来的。你想啊,一个朝代从兴盛到灭亡,中间发生的事儿可多了去了,有辉煌的时刻,也有不堪回首的低谷。把这些事儿一件一件地记下来,让后.............
  • 回答
    “二十四史,前四史可信度高,后二十史疑点重重”,这种说法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之间流传甚广。要评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首先得明白“可信度”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含义,以及二十四史各自的成书背景和价值。“可信度”在历史研究中的复杂性在历史学领域,我们很少用绝对的“可信”或“不可信”来简单评价史料。更准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