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史料价值哪个更大?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

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史料体系。它的史料价值,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它是“官方叙事”的集大成者。这意味着什么?首先,“二十四史”往往是在新朝代建立后,由新朝廷组织史官编纂,以“正统”的视角来回顾和评判前朝的历史。这种视角,一方面保证了史书在政治合法性上的统一性,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比如为新政权的合法性服务,或者对前朝的某些人物和事件进行选择性叙述和评价。

“二十四史”的史料价值还体现在其包罗万象的体例。正史以“本纪”、“表”、“志”、“列传”等形式,记载了帝王事迹、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人物故事等等。这些内容,是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基础材料。你可以从中看到王朝的兴衰更替,看到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看到制度的演变,看到风俗的变迁。它们就像是一本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每一页都承载着某个时代的信息。而且,由于是断代史,它们聚焦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够提供非常详尽的该时期的历史图景。比如,《汉书》就为我们勾勒了西汉一个多世纪的风貌,《三国志》则详细记载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乱世。

然而,“二十四史”的编纂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是官方立场,它们更侧重于朝堂之上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斗争,对于民间生活、普通人的声音,关注度相对较低。而且,史官们在编修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时代局限,或者依据的原始材料本身就带有偏颇。因此,我们在阅读“二十四史”时,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辨析其史料的可靠性。

现在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司马光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编纂了这部以时间为线索,贯通春秋至五代近一千四百年的编年体通史。它的史料价值,首先在于其“通史”的性质。它不是断裂的,而是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用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串联起来。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另一个事件,一个政策如何影响了长远的走向。

《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史料价值的闪光点,在于它“资于治道”的导向。司马光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他更是在通过历史来反思治乱兴衰的规律,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为此,他广泛搜集各种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以及大量的野史、杂史、笔记、碑刻等等,并对史料进行考订、辨析,去芜存菁。在叙事上,他力求客观,注重史事的因果联系,对人物的评价也相对更为审慎和多角度。他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往往以“王侯将相”为中心,而是更关注君臣关系、政治得失,甚至是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

《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还在于它对一些“二十四史”中记载不详或带有明显偏见的事件,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细致的梳理。比如,对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政治斗争的细节,对于不同政治派别的观点,司马光都尽量做了呈现。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往往能触及到事件的本质和深层原因,提供一种更具哲学思辨性的历史观。

那么,究竟哪个价值更大?这个问题就像问,是基础科学更重要,还是应用科学更重要一样,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你的目标是深入了解某个朝代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到社会风貌,从文人墨客到边关将士,那么“二十四史”是你的首选。它们提供了最丰富、最具体、最细致的原始素材,是研究具体断代的基石。

但如果你希望透过历史的细枝末节,去把握国家兴衰的大势,去理解政治运作的规律,去探究治国安邦的智慧,那么《资治通鉴》的价值就更为凸显。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一种纵览全局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学习的态度,一种“以史为鉴”的实践。

可以说,“二十四史”是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珍宝,你需要自己去一件件挖掘、辨识;而《资治通鉴》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已经为你清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并告诉你哪些地方值得驻足、哪些经验值得借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宏伟图景。没有“二十四史”的丰富素材,《资治通鉴》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资治通鉴》的宏观梳理和智慧提炼,“二十四史”的价值就可能被淹没在浩瀚的史料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都很重要那是一句俏皮话,非要比较,那肯定是二十四史。光从时间上来说,《史记》、《汉书》、《三国志》这三本书成书的时候与其相应朝代的时间差最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它贯穿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然而,《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而东林党是明朝晚期(主要活跃在万.............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资治通鉴·汉纪》中关于日食的记载,并非“几乎年年”都有,但确实在汉代历史上,日食的记载相对频繁,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天文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治通鉴》的性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其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他收录史料时,遵循的是“事有可.............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斗争和朝堂更迭之间,隐藏着一些细微末节,一旦细细品味,便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而扼腕叹息。一、 帝王之术中的“预备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的冷酷与算计赵武灵王推行“胡.............
  • 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巨著,想要读透,确实需要点方法和耐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史书,里面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了。要说怎么读最有效,我这里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一、明确你的阅读目的,找到切入点《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包罗万象。你不能一开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内心的困惑。要我说,《资治通鉴》这玩意儿,用一辈子时间来“完全看懂”,恐怕还是有点过于……怎么说呢,太乐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治通鉴》是啥?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司马光及其团队花费了整整十九年心血,编纂出来的一部规模宏大的.............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浚相信石勒拥戴自己为帝,这件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要理解王浚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勒的个人特质以及王浚自身的处境来分析,才能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复杂情况,并尽量避免掉 AI 的痕迹。一、 历史大背景:北方动荡,群雄逐鹿东晋初年,.............
  • 回答
    读《资治通鉴》这事儿,可不是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儿,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的是那些千古的道理,那些人生的智慧。你要是真肯花心思去读,去琢磨,那对一个人的修养,那真是说不尽的好处。首先,它能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咱们现在看很多事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蒙了.............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编撰的宏大史学巨著,之所以被称为“帝王之书”,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更在于其独特的编撰目的、内容取舍、叙事视角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无不紧密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如何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 编撰之.............
  • 回答
    要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最近刚啃完它,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剧场里走了一遭,亲眼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英雄人物的起起伏伏。评价《资治通鉴》: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库。首先,《资治通鉴》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的体量和广度。司马光和他带领的团.............
  • 回答
    读《资治通鉴》,普通人能收获的,不是几个简练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秘诀。它更像是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活、如何想、如何做,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首先,你会看到“人”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不讲圣贤的完美,也不讲奸臣的纯粹邪恶。它讲的是活生生的.............
  • 回答
    要不要把《资治通鉴》背下来,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题,得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想从这部巨著里挖出点什么。首先,咱得承认,《资治通鉴》这东西,分量不轻。它可不是一本寻常的小说,讲个故事,你读个大概也就明白了。它是一部宏大的史书,从春秋战国一直聊到五代十国,横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的人物关系、事件脉络、政.............
  • 回答
    《资治通鉴》对王莽的评价,确实常常被形容为“尖酸”甚至“刻薄”,这背后既有司马光这位史家自身的立场与秉持,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史学对篡位者、革新者的一种复杂态度。要理解这种“尖酸”,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司马光的史观与政治立场: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部宏伟的《资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