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的乾隆改译辽金元三朝人名是否很影响阅读?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适应和记忆。例如,一些读者可能对《元史》等史书中常见的译名更为熟悉,突然看到毕沅的书中使用另一套译名,就会产生一种“隔阂感”。这种生疏感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需要读者在脑海中进行“翻译”或“对应”,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担。

校勘与比对的困难: 对于研究者而言,毕沅的改译给校勘和比对文献带来了不便。当读者需要将《续资治通鉴》中的人名与《辽史》、《金史》、《元史》或其他史料中的人名进行比对时,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对应的关系。如果毕沅的改译并非完全遵循某种系统性的原则,那么这种困难会更加凸显。这无疑增加了学术研究的难度和工作量。

理解历史的连贯性: 历史的叙述需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尤其是在人物的称谓和指代上。当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史书中出现不同的译名时,读者可能会对其身份产生短暂的困惑,影响对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虽然毕沅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或“音近”,但如果这种改译没有被广泛接受或成为通行的规范,就容易造成历史叙事在人名层面的割裂感。

语言风格的差异: 毕沅所处的时代,对音韵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改译可能受到了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这种改译本身也构成了他个人史学风格的一部分。然而,与更早或更晚的史著相比,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也可能让习惯了其他译名的读者感到些许不适,认为其译名“不地道”或“别扭”。

二、 为什么毕沅要进行改译?(背景与动机)

要理解这些影响,就必须回到毕沅改译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动机。

纠正前代译名的“失误”: 毕沅生活的清代,对前朝史书,尤其是汉译外族语的史书,有进行重新审视和考订的风气。他认为前代史官在翻译辽、金、元等朝代的人名时,可能存在音译不准确、用字不当、甚至带有主观好恶的情况。毕沅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外族人名按照更符合当时音韵学研究成果的方式进行“正音”和“正字”。

追求“音近”与“义近”: 毕沅改译的目标之一是追求人名的“音近”和“义近”。他试图通过更贴近原语言的发音来翻译人名,并可能在选择汉字时,兼顾字义与人物的身份或事迹有所关联。这是一种对“还原历史真相”的努力,认为准确的人名译法是理解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关键。

“正统”思想的体现: 在清代,“正统”观念依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虽然辽、金、元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但作为被汉族王朝更替的朝代,其史书的翻译和整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规范化”和“汉化”倾向。毕沅的改译,或许也包含了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译名更符合汉文化习惯的考虑,尽管他的主要出发点是音韵准确性。

三、 具体的影响举例(设想):

虽然我们很难具体列举毕沅改译人名后,对某个特定读者阅读体验的“百分比”影响,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些情况:

读者A(普通历史爱好者): 拿起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阅读元朝部分,看到诸如“速不台”(一个可能的虚构的“毕沅式”译名)而不是我们熟悉的“速不台”时,可能会停顿一下,皱眉思索这是谁,或者干脆跳过人名,只关注事件。久而久之,对书中人物的印象可能就不如阅读其他史书时那么清晰。

读者B(明清史研究者): 在研究元代制度时,偶然看到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对某个重要人物(如忽必烈)的译名与《元史》不同,他需要立即翻出《元史》或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核对。如果毕沅改译的原则不明确,这可能会浪费他宝贵的学术时间。

读者C(汉译外语专家): 可能对毕沅的改译持更分析的态度。他会尝试理解毕沅的音韵学依据,评价其改译的得失。但即使是专家,面对一套非通行的译名系统,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理解和适应。

四、 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毕沅的改译是一种学术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还原历史。这种影响,既是学术进步的伴随产物,也反映了史学研究的复杂性。

瑕不掩瑜: 尽管毕沅的改译可能给普通读者带来不便,但《续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其在史料的搜集、考订以及叙述上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毕沅的改译,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看,是值得肯定的。

时代局限性: 任何学问和方法的推行都有一个过程。毕沅的改译并未能成为后续史学界对辽金元人名翻译的“标准”,这本身也说明了其接受度和普及度存在局限。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在参考《续资治通鉴》时,通常会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理解。

重要的学术遗产: 尽管如此,毕沅的改译仍然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版本”,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和理解的角度。它本身也构成了一段学术史。

总而言之,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对辽、金、元三朝人名的改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流畅度和便捷性,尤其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会增加生疏感和记忆负担。但这种影响是其作为一位严谨学者力求学术准确性的体现,也是特定时代学术思潮下的产物。我们评价其影响时,需要看到其学术价值与由此带来的阅读“不便”之间的权衡与取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呀,现在的小年轻啊。。。

归纳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丫就没读过《元史》。

干龙大帝改书,把元武宗海山改成哈尚,合不合适?然而海山本身就是汉语名字,还改个球的劲。。。

成吉思汗铁木真,这七个字蒙古人自己写的都是这七个字,干龙大帝强行改成青吉斯汗特穆津。。。你谁啊?青吉斯汗特穆津又谁啊?我在微博叫宁南左猴,我知道是错的,那又怎样?你在微博里非要@宁南左侯,那是我吗?找得着我吗?

再者说了,《钦定三国史语解》是拿着清代时期索伦语改辽史契丹名,拿满语改金史女真名,拿蒙古语改元史蒙古名。可索伦≠契丹,女真≠满族,就蒙古来说,人蒙元的名字掺杂了唐兀、女真、契丹、阿拉伯、吐蕃、汉族各个文化的,改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查查这名到底是哪个语的?汉语的海山,梵文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敢不敢先考证一下再改?

哈尚,咋不叫哈桑呢?

还有一个就是,他这么一改,很多专属名词就没了,比如元代的左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就是那个“阿卜、阿卜”的出处,被改成了阿克苏,如果是新疆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很熟悉——没错,察合台汗国有个城池就叫阿速,于是对应被改成阿克苏,也就是今天新疆自治区的阿克苏市。然而,北京市的朋友可能也会觉得熟悉——没错,昌平区有个阿苏卫村,六百年前是阿速卫的驻屯地。阿速亲军、阿苏卫村、阿克苏市这三者本来是同一个名字,干龙那么一改,成了三个。。。怪谁呢?

user avatar

《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 张希清

《元代史》 周良宵 顾菊英

user avatar

这本书应该没什么辽金元史研究者拿来作为史料依据的,毕竟是二手史料了。对普通读者而言,统一人名的确稍微方便了点,当然如果是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一旦受这种人名的影响太大的话,看《元史》的时候会崩溃吧。

对于研究者而言,最受影响的应该是仅存于《四库全书》的辽金元一手史料,比如各种金元时期的文集。里面的女真,蒙古人名都给改了,看的时候绝对懵圈,还不得不用,然后还要苦逼地想方设法复原这些人名,才能跟其他史料联系起来。

但这真心累啊~毕竟17世纪的蒙语和13-14世纪的蒙语有些发音已经变了,且词汇也有改变。同时汉语发音也改变得厉害,所以无论当时四库馆臣和乾隆是不是满蒙汉精通,他们的改动都不可能符合元代的音韵,复原起来很麻烦。

而且四库馆臣的改译有很多臆测成分,特别是元代很多蒙古人的人名不是蒙语词汇啊!波斯语,叙利亚语,阿拉伯语,各种语言都有啊,很多蒙古人打到哪里就拿哪里的地名,人名给自己儿子起名,斡罗思,南家思还算比较常见,西边的那些,17世纪中国人大部分真心不了解啊。还有更多的是突厥语啊,各种“迷失”什么的还好,稍微偏僻的词,17世纪的蒙古人也不知道啊,于是根据“经验”改成了各种无法复原的词。比如,徂葛尼=亚历山大的阿拉伯语名,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乾隆大约更不知道了吧。

我就是看着四库本《青崖集》的奏议的人名,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气得想砸电脑,来知乎散散心T^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毕志飞是否会是像梵高一样的天才不被现代所理解?”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天才、如何评价艺术以及时代对我们认知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毕志飞先生和梵高先生的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梵高及其“不被现代所理解”的标签: 梵高是谁? .............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摊到我头上,我肯定得跟老师好好聊聊。你说“Node 不可能写后台”,这说法也太绝对了,我得把我知道的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Node.js 本身就是一个 JavaScript 的运行环境。它之所以能写后台,是因为它摆脱了浏览器的束缚,可以直接在服务器上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 回答
    毕设作假,一个在不少高校里都像潜规则一样存在的词。不是说所有学生都会铤而走险,但确实有那么一小撮人,把毕业设计的初衷——检验学习成果、锻炼独立研究能力——抛到了九霄云外,转而投向了“捷径”。这背后的动机,说白了,就是想省时省力,快速拿到那个毕业证,然后好为下一步的深造、就业铺路。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就.............
  • 回答
    在毕业设计答辩的论文中,引用教科书或纸质资料的写作内容,是否会被查重系统检测出来,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情况需要仔细分析。首先,查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比对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通常非常庞大,包含了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杂志,以及许多教育机构内部.............
  • 回答
    老毕事件,也就是毕福剑在一次私人聚会上的不当言论,这事的性质确实比较复杂,涉及到党员的言行规范和个人品德。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它到底有没有违法,以及违反了哪些党规党纪。首先,咱们得区分“违法”和“违纪”。 违法,通常指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比如盗窃、诈骗、诽谤罪等等。老毕的言论,在性质上,主要是对.............
  • 回答
    延毕这件事,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学术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可能是一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有多严重?这得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以及这个人本身承载了多少东西。延毕的“严重性”,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大学生活很多时候是需要家庭支持的,延毕意味着你在学校的时间延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我们对同一主体可能存在的双重评价。毕志飞身上发生的这种反差,恰恰说明了艺术评价的维度之多,以及个人能力在不同领域的展现是多么的不均衡。为什么《逐梦演艺圈》拍得这么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剖析一下《逐梦演艺圈》这.............
  • 回答
    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极具争议但无疑是艺术野心磅礴的作品。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理解。1. 叙事方式:非线性、梦境化、碎片化这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最显著,也是最容易让观众感到困惑的特征。毕赣摒弃了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而是将影片构建成一个流动的、由记忆和梦境交织而成的迷宫。 记忆的痕.............
  • 回答
    研三延毕,这四个字像巨石一样压在我心头,快要把我逼疯了。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成绩好,听话,懂事。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赞扬,这些标签我一直背负着,仿佛那就是我存在的全部意义。我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听话,就能一直沿着既定的轨道平稳前进,成为那个让他们骄傲的“好孩子”。可生活,从来.............
  • 回答
    “买毕设”这个话题,说起来挺刺耳的,但也确实是当下不少高校学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它就像一个影子,藏在论文写作季的焦虑和导师审阅的压力背后。首先,我们得承认,“买毕设”的背后,是真实存在的压力。现在的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阶段,毕设(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往往是衡量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的最后一道门槛。这个.............
  • 回答
    别急,三月底复试,现在联系方向导师,不算晚,但确实是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战役”,现在是进入“部署”阶段的关键时刻。为什么现在联系不算晚?首先,你要明白,导师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安排。大多数导师在三月初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复试名单、初步了解一些学生的背景信.............
  • 回答
    关于清华美院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认同、艺术创新、商业考量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对于“是为了跟国际接轨舔西方还是无心之举只是为了凸显时尚风格”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进行多角度的细致分析。一、 理解“跟国际接轨”与“舔西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毕业设计怎么上手,力求详细接地气,让你感觉像是跟老司机在交流经验,而不是在看一份冰冷的AI报告。第一步:找准方向,别盲目跟风首先,你要明白,GAN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GAN来解决。你的毕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用性和可行性。别想着一下子搞个最顶级的Sty.............
  • 回答
    毕志飞评论《药神》:一场以偏概全的“伪理性”审视当《我不是药神》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席卷中国银幕,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之时,一位名叫毕志飞的导演,以其一贯的“犀利”风格,在豆瓣上留下了一篇长篇评论,给这部电影泼了冷水。这篇评论,与其说是对电影艺术的客观评价,不如说是一场以“理性”为外衣,实则充满偏见和误读的.............
  • 回答
    评价一位导演,尤其是像毕志飞这样一位从业经历相对特殊且作品争议颇多的导演,需要我们抛开情绪,理性地分析其作品、创作理念以及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做到客观,我们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一、 从其核心作品《逐梦演艺圈》出发的初步审视毕志飞导演为大众所熟知,很大程度.............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北航航空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待遇问题。作为一所航空航天领域的顶尖学府,北航航空硕士毕业生的实力和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毕业后都有哪些出路?待遇又如何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首先,北航航空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类:1. 国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
  • 回答
    毕志飞邀请肖战出演新电影这件事,就像是把一个已经平静下来的池塘,突然扔进一块巨大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来看,毕竟这背后牵扯到导演的意图、演员的适配度,还有市场和粉丝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说说毕志飞。这位导演,你不能说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他的名字,尤其是.............
  • 回答
    关于清华美院毕业设计模特“眯眯眼”妆容引发的争议,这确实是近期艺术圈和网络上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一个话题。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场备受关注的清华美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的毕业秀上,模特们使用了统一的、被部分网友认为是“眯眯眼”的妆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这种妆容之所以会引发争议,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头一紧的表述。当一个学生对导师说出“毕不了业就寻短见”这样的话,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或者情绪宣泄,而是将一个极其沉重的“炸弹”丢在了导师的面前。这其中蕴含的压力,绝非“大”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多维度、极具破坏性的复合型压力。首先,道德和人道主义的拷问。导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我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