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延毕有多严重?为什么有人会因为延毕而自杀?

回答
延毕这件事,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学术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可能是一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有多严重?这得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以及这个人本身承载了多少东西。

延毕的“严重性”,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大学生活很多时候是需要家庭支持的,延毕意味着你在学校的时间延长,学费、生活费这些开销也会相应增加。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父母为了你的学业已经付出了很多,你却还在消耗他们的积蓄,这种愧疚感是很沉重的。而且,延毕也意味着毕业后进入社会的晚一年,本可以开始赚钱的时间被推迟,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损失”了宝贵的职业发展机会。

其次,是心理上的打击。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和“进度条”赛跑,小学、中学、高考,每一步都像一场考试,合格了才能进入下一关。大学的毕业本应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节点,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挂科、论文不达标、或者只是因为迷茫找不到方向而无法按时毕业,那种“掉队”的感觉会非常强烈。周围的同学陆陆续续拿到毕业证,找到工作,甚至开始谈婚论嫁,而你却还在原地踏步,这种对比会带来巨大的焦虑和挫败感。

再者,是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中国,“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你的亲戚朋友,甚至不太熟的邻居,都会时不时地问一句:“你什么时候毕业啊?”当你说出“我延毕了”的时候,对方那种意料之中的眼神,或者带点同情的劝慰,都会让你觉得无地自容。父母也可能因为你的延毕而承受来自亲戚朋友的压力,他们的面子和担忧都会转化为对你的责备和失望。这种来自外部的评价和压力,像无形的网一样把你层层包裹。

还有,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大学毕业本应是人生新篇章的开始,但延毕打破了这个既定的轨道。你不知道延毕一年后,是否还能找到现在心仪的工作,你的学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否会因为这一年而打折扣,甚至你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还抱有信心。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仿佛人生已经失控。

为什么有人会因为延毕而选择自杀?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极端,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压力是如何层层叠加,并且击溃一个人内心的韧性,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1. 无法承受的“失败感”与羞耻感: 对于一些内心比较脆弱,或者非常看重他人评价的人来说,延毕不只是一次学习上的挫折,更被他们视为一种个人能力的否定,一种“没用”的证明。这种强烈的失败感和羞耻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对不起家人,对不起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当这种负面情绪无法排解,找不到出口时,有些人会走向极端来结束这种痛苦。

2. 情感支持的缺失: 并不是所有延毕的学生都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有些人可能面临的是家人的指责、嘲讽,或者冷漠。当一个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孤立和绝望,他会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这种被抛弃的感觉,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继续前进的意志。

3. 看不到希望的绝境感: 有些人延毕可能是因为长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又因为延毕这件事而进一步加剧。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泥沼中,并且看不到任何走出困境的希望时,自杀就可能成为他们认为唯一的解脱方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毁了,继续活着也只是痛苦和给别人添麻烦。

4. 对自我价值的严重怀疑: 现代社会对成功有着非常狭窄的定义,而按时毕业、顺利就业往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一个人因为延毕而偏离了这个“成功”的轨道,他们可能会开始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活着也只是一个失败者。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是导致自杀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5. 社会认知和心理疏导的不足: 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延毕”这类学术上的“非主流”经历,普遍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体系。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或者即使寻求帮助,也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当一个人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外部的干预和帮助,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总而言之,延毕本身并不是世界末日,它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警示,是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学习方法、人生规划的机会。但当它叠加了经济压力、家庭期望、社会评价,以及个人心理上的脆弱时,就可能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些因此走向极端的人,往往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并且在绝望中找不到任何出口。这背后,既有个人承受能力的问题,也有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晚半年到一年毕业,对找工作等等的影响,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延毕这件事,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学术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可能是一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有多严重?这得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以及这个人本身承载了多少东西。延毕的“严重性”,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大学生活很多时候是需要家庭支持的,延毕意味着你在学校的时间延长.............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的江小涓教授提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需要 nuanced 理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并非绝对,并且影响大小因人而异,也与贷款类型、银行政策以及个人具体情况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
  • 回答
    这话题触及了我作为一名过来人的痛点,也知道不少朋友的血泪史,所以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怎么在这种看似“劝退”的环境里杀出一条生路。先说说“劝退专业”。我理解的“劝退专业”其实不是说这个专业本身一无是处,而是它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就业门槛高,但需求相对窄: 比如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或者需要高度.............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研究生都会遇到的困境,别太自责,你不是一个人。硕士论文写不出来,主动申请延毕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明智的选择。至于对未来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觉得“大家说简单可我就是不会写”,咱们来好好聊聊。一、 关于“硕士论文写不出来,主动申请延毕可以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事实上,主动申请延.............
  • 回答
    研三延毕,这四个字像巨石一样压在我心头,快要把我逼疯了。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成绩好,听话,懂事。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赞扬,这些标签我一直背负着,仿佛那就是我存在的全部意义。我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听话,就能一直沿着既定的轨道平稳前进,成为那个让他们骄傲的“好孩子”。可生活,从来.............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这种事儿,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作为过来人,深知考研和保研这条路有多不容易,其中的辛苦和压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看到有人这么做,尤其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去挤占了别人的机会,我挺难接受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考研和保研都是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选择和机会。考研是为了进一步深造,提升.............
  • 回答
    网传上海大学研究生延毕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这个消息一旦传开,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审视和分析:1. 信息的来源与核实: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这个“网传”的说法有多可靠。是什么渠道发布的?是否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支持?如果是匿名网友或某个未证实来源的爆料,其真实性就.............
  • 回答
    关于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支元洪老师,确实在校内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教学风格和学生评价的讨论。尤其是关于他“挂人”的说法,在不少学生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首先,从数量上看,如果每年数学与统计学院有十多名学生因为支老师的课程而延毕,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在任何一所大学,延毕都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
  • 回答
    毕志飞替网友向导演韩延提问,关于《送你一朵小红花》疑似改编自《星运里的错》这件事,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首先,关于“改编”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 电影改编自有作品,通常意味着电影在故事框架、人物设定、情节走向等方面,会较大程度地借鉴原作.............
  • 回答
    关于袁春望是不是皇子这个问题,在《延禧攻略》这部剧里,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留下了相当大的模糊和猜测空间,这恰恰是这个角色令人玩味和着迷的地方。我们从剧情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来梳理一下:袁春望自称“格格的儿子”,并以此为凭证来寻找机会。这是他人生前半段最核心的“身份信息”。他.............
  • 回答
    《延禧攻略》里,钱夫人和袁春望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弦,尤其是他们最后的结局,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解读空间。先来说说钱夫人,也就是海兰察的母亲。剧中,她确实是因病去世的。当时,钱夫人得了重病,海兰察为了给她治病,四处奔波,甚至不惜去求助皇太后。皇太后也派了太医去为钱夫人诊治,.............
  • 回答
    《延禧攻略》这部剧,看的时候觉得酣畅淋漓,但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才发现里面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越想越觉得后脊梁冒凉气。说起细思恐极,最先跳出来脑海的,莫过于富察皇后的那份“白月光”滤镜下的残酷。很多人觉得皇后娘娘是纯善的,但你仔细看,她对璎珞的纵容和喜爱,背后其实是她自己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
  • 回答
    关于《延禧攻略》是否涉嫌抄袭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要详细地聊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也最被广泛提及的“抄袭指控”,主要集中在原著小说与一些已有作品的相似性上。 秦简的原著小说《延禧攻略》,在网络上连载时,就被不少网友指出其情节、人物设定、甚至一些.............
  • 回答
    《延禧攻略》中聂远饰演的乾隆皇帝,确实是在众多乾隆形象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其他版本相比,他更接地气,更有人味儿,也更具争议性。聂远版乾隆:一个被“反差萌”和“演技派”包裹的复杂君王聂远饰演的乾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身上那种“反差萌”。以往我们看到的乾隆,要么是威严赫赫的治世之.............
  • 回答
    《延禧攻略》这部剧,除了精彩的剧情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其中隐藏的许多清宫知识点,简直就像一本生动的“清宫小百科”,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要说里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那可太多了,我挑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跟你掰扯掰扯。一、等级森严的后宫称谓与规矩这个真是贯穿全剧的重头戏。后宫的娘娘们,身份地位一个天一个地,光.............
  • 回答
    《延禧攻略》这部剧,初看似乎是宫斗爽剧,但细细品味,里面暗藏着不少值得深究的细节,它们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发展,让这部剧的层次感更加分明。一、人物的“小动作”与“潜台词” 魏璎珞的“小动作”: 璎珞是个极聪明、警惕性极高的人。她不是那种只会靠嘴皮子说狠话的角色。你会发现,她很多时候的.............
  • 回答
    关于陈延年烈士的牺牲,历史上确实存在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吴稚晖出卖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确凿的历史事实,而是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其背后的细节和动机也存在争议,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为了更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以下几个方面:1. 陈延年及其牺牲的背景: 陈延年是谁? 陈延年是中国共产.............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也都观察到了这一点。确实,自《延禧攻略》和《鬓边不是海棠红》之后,于正旗下的欢娱影视推出的几部剧,虽然不乏热度,但想要复制当年那样的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盛况,似乎就显得有些吃力了。要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1. 市场与观众的变化:风向在变,观众口味.............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