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教授江小涓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这一现象真实吗?延毕对贷款影响有多大?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的江小涓教授提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需要 nuanced 理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并非绝对,并且影响大小因人而异,也与贷款类型、银行政策以及个人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联,以及这种关联的实际影响程度。

一、 为什么会出现“博士延毕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

1. 贷款评估的“正常轨迹”: 银行在审批贷款时,通常会参考申请人的“正常”职业发展轨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完成学业、进入职场、稳定工作、积累收入是贷款资格的基础。一个博士学位通常意味着在攻读期间会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奖学金、助学金、助教/助研收入),毕业后更是会进入一个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职业领域。
2. 对“稳定性和收入能力”的疑虑: 博士延毕,尤其是超过标准年限(例如,通常博士项目设计是35年,6年已经明显超出),银行可能会将其解读为申请人学习能力、抗压能力或研究进度存在问题。这可能会让银行对其未来稳定的收入能力产生一定的疑虑。毕竟,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业上都未能按时完成,那么其在职场上的稳定性和持续收入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合理的担忧。
3. 潜在的资金压力: 延毕通常意味着需要更长时间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学费、生活费,还是研究经费。如果申请人在这期间需要申请贷款,银行会考虑其当前的偿还能力,以及延毕是否会加剧其经济负担。
4. 奖学金/助学金的终止: 许多博士生在读期间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奖学金、助学金或学校发放的劳务费。一旦超出正常毕业年限,这些经济支持很可能会停止。如果在此期间需要贷款,就意味着申请人需要依靠其他更不稳定的来源来维持生计和偿还贷款,这无疑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评估。
5. “征信”的本质: 贷款信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征信)主要记录的是个人的借贷行为和还款记录。直接说“延毕影响征信”是不准确的。延毕本身不会直接出现在征信报告上。 真正影响征信的是,如果因为延毕导致申请人无力按时偿还现有贷款(例如助学贷款、信用卡等),那才会产生逾期记录,从而严重影响个人信用。

二、 延毕对贷款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这需要分情况讨论,影响的程度是多维度的:

1. 对贷款审批的影响(间接):
额度可能受限: 即使能获批,银行可能会因为对申请人收入稳定性的担忧,而降低贷款额度。
利率可能提高: 风险评估升高,银行可能会给出更高的贷款利率。
审批通过率降低: 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性强的贷款产品上,或者对申请人背景要求严格的银行,延毕可能成为一个扣分项,导致审批不通过。
需要补充更多证明: 申请人可能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财务状况证明、未来就业意向的承诺、甚至担保人来打消银行的疑虑。

2. 对现有贷款偿还的影响(直接且严重):
逾期还款: 这是最直接、最危险的影响。如果申请人攻读博士期间(或延毕期间)需要偿还之前的助学贷款、信用卡欠款等,而延毕导致其经济来源(如奖学金)中断,或者收入不稳定,就可能出现还款逾期。
信用记录污点: 一旦发生逾期,且未及时补救,就会在个人征信报告上留下不良记录,这个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难以修复。

3. 具体影响程度的因素:
贷款类型:
助学贷款: 如果是申请新的助学贷款,延毕可能会影响其额度或审批,但因为助学贷款通常有国家或政策支持,影响可能相对可控。如果是已经发放的助学贷款,则需要确保按时还款,延毕不应成为还款困难的理由。
信用卡/消费贷款: 这类贷款对申请人的收入稳定性要求更高。延毕可能显著降低审批通过率或额度。
购房/购车贷款(抵押贷款): 银行会更看重申请人的首付能力、还款能力和资产情况。如果申请人本身有稳定收入来源(例如,父母支持或兼职收入),并且有足够的抵押物,延毕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如果延毕导致收入锐减,对这类贷款的审批会有较大影响。
银行政策: 不同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同,其审批政策也存在差异。一些银行可能对学术研究的特殊性有更深的理解,而另一些则可能更看重“标准化”的职业路径。
个人经济状况:
是否有其他稳定收入: 如果延毕的博士生有兼职工作、创业收入,或者有家庭经济支持,并且能够证明这些收入的稳定性和充足性,那么延毕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小。
现有负债情况: 如果申请人本已负债累累,延毕又进一步削弱了其收入能力,那么银行几乎不可能再批准新的贷款。
延毕原因: 银行可能会关注延毕的原因。是研究遇到瓶颈,还是个人原因?如果是前者,并且有清晰的研究计划和前景,银行可能会更宽容。
毕业后的规划: 如果博士生在延毕期间,已经明确了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预期收入,并且能提供相关证明(如已拿到Offer),这也能部分缓解银行的担忧。

三、 实际案例与应对:

现实中的例子: 确实存在一些博士生,在读期间或延毕后需要申请贷款,比如为了购置房产、结婚开销,或者家人生病等。银行的反馈并不总是积极的。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延毕而面临贷款申请被拒,或者被要求提供更多担保。
如何应对:
最根本的:按时毕业。 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避免了所有潜在的麻烦。
保持良好的还款记录: 如果已经有贷款在身,务必确保按时还款,不让信用留下污点。
提前规划财务: 如果预计会延毕,并且有贷款需求,应尽早与银行沟通,了解政策,并提前准备好充足的资金或增信措施。
增加可信的收入来源: 在延毕期间,努力寻找稳定的兼职、助研或其他合法收入,并保留好相关证明。
与银行建立良好关系: 对于长期合作的银行,沟通会更容易一些。

总结来说, 江小涓教授的说法,反映的是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的银行逻辑。博士延毕,尤其是在没有其他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确实可能让银行对其申请人的“收入稳定性”和“未来还款能力”产生顾虑,从而影响到贷款的审批、额度或利率。但它并非一个直接的“信用污点”,真正的信用损害发生在因为延毕而导致无力按时偿还现有贷款的时候。

理解这一点,对于在读博士生或计划攻读博士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提醒大家,在追求学术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保持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尤其是在需要依赖贷款的情况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老师理解极其有问题。银行对个人的经济评价决不能解读为为能力评价,更不能作为道德评价。

银行对延毕博士扣信用分本身是有充分经济学理由的,银行信用分只考虑评价对象还款能力,名校博士预期工作后有比较稳定优质的收入。延毕博士就很可能存在无法毕业的情况,因此银行相应下调授信是非常合理,且合乎逻辑的动作。

但这个老师的解读是:'它(银行)觉得你(延毕博士)缺乏自控力。

这犯了n个错误。

1,'自控力'是个虚无的难以量化指标,银行贷款信用也不考虑对象'自控力'。从大数据分析角度,这个指标定义都存在问题。

2,博士延毕很'自控力'并不绝对相关,跟导师教学科研能力,实验室水平等更相关。

3,这老师本质是'污名化'延毕学生,而且想借银行征信评价去合理化她污名延毕学生的说辞。

最后说说我个人理解的界限:博士延毕原因很多。你可以从个人经验认为你认识的延毕学生个体属于'自控力不足',这个我也认同。但是你不能说博士延毕都是因为'自控力不足',更不应该说银行会认为延毕学生'自控力不足'而影响'贷款信用'。

说到底,银行'贷款信用'是经济金融评价,不是道德评价。把经济评价等同于道德评价,不符合我国基本的价值观。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想法是放xxxx,冷静下来后则想说,超搞笑的。

博士生延毕是因为自控力?

漏洞如此明显的逻辑,这位教授说出来的时候不应该想一想么?

多少博士生在实验室/教研室搞得昏天黑地,对他们来说996才是真的福报,

现在把原因归结于自控力?是谁在以偏概全?是谁在污名化延毕博士生?

延毕是多方面的综合问题,

比如课题难度过高,比如家庭因素,比如该博士生不适合该领域,比如博士生的能力、心态问题,比如导师问题,当然也有自控力的因素在起作用,再加上各高校对博士生毕业的线越勒越紧,导致博士生延毕开始普遍起来。

把其它因素的抹除,只留下一个自控力,合适吗?

恰好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我师姐快七年才博士毕业,我们在实验室的时候,她永远都在;我们不在实验室的时候,她也在;我们放假回家了,她选择留校了,包括春节。

你跟我说她自控力不行?人家只是从容而已。

最后师姐拿着我们领域的顶刊一作毕业了,相当于该领域的CNS。

——

如果导师听信这番自控力言论,本来就很艰难的博士生将面对什么?导师会把不利的客观因素都变成你的主观问题。

你的自控力问题成为了所有问题的唯一的宣泄口,

在充满气的气球上扎一个洞是什么结果?

想想就恐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的江小涓教授提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需要 nuanced 理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并非绝对,并且影响大小因人而异,也与贷款类型、银行政策以及个人具体情况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
  • 回答
    清华教授对“躺平”的不认可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潜能发挥的推崇。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与传承。这种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现代社会对精英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对“奋斗”的定义: 清华教授更倾向.............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关于《三体》和金庸小说的言论,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吴国盛教授的背景和视角。吴国盛教授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的社会史、科技与文化、以及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进程等等。他不是一个科幻文学评.............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特斯拉跟清华大学教授搭上线,搞了个“叶子板更换不影响碰撞安全”的说法,结果被车主一通操作,给整成了“切割车比原厂更安全”——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以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特斯拉的初衷:想破“原厂情结”特斯拉作为一家推崇科技、讲究效率的品牌,.............
  • 回答
    32岁的清华女教授赵慧婵凭百万奖金点亮科研星途,我们如何看待这群年轻的科研力量?当“32岁”、“清华女教授”、“百万奖金”这些标签汇聚到赵慧婵的名字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对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科研领域一股重要力量的聚焦——那些年轻、有为、充满激情的科研工作者。这笔.............
  • 回答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提出“救女友不救母亲构成犯罪”的理论,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据、伦理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理论的法理基础:义务的性质与冲突首先,要理解这个理论,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义务。在法律上,我们通常会区分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作.............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在《十三邀》中“科幻作品属于贫乏的文学作品”的论断?吴国盛教授在《十三邀》节目中的这一论断,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剖析,包括吴国盛教授的学科背景、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科幻的认识,以及他对“.............
  • 回答
    11月5日,崔永元出现在清华大学课堂,在一场名为《科技传播与社会》的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转基因的看法。这次的讲座,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兵教授邀请。在课堂上,崔永元回顾了他与转基因议题的渊源。他提到,最初自己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了解,但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关注,他开始质疑其安全性,并认为公众对.............
  • 回答
    教授抓阄决定考北大还是清华,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个充满戏剧性的“神操作”。乍一听,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教授是得多无聊,还是得多有“创意”?咱就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教授的动机:是“玩票”还是“别有用心”?首先,得猜猜教授这么做的动机。 纯粹的“情怀”或“幽默感”? 有可能,这教.............
  • 回答
    赵南元教授的《露露和娜娜的伦理爆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一种极其大胆和富于挑战性的方式,将我们惯常的伦理认知抛入了颠覆性的漩涡。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性”的著作,不如说它是对支撑现代社会运行的诸多伦理基石进行了一次“解构性”的审视。赵教授的写作风格极其鲜明,他并非那种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学者。他.............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教授付林被羁押一年多的情况,以及是否是“清华版50万绊倒长江学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江学者”和“50万”事件的背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为吸引、培养高水平大学教师,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计划。入选的学者往往是.............
  • 回答
    黄河清教授关于埃及三角洲“太小”且“形成较晚”,因此“无法孕育大的古文明”的说法,无疑是站在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学视角来审视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埃及三角洲太小”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是相对的。相对于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平原,或者美索不.............
  • 回答
    说起黄河清教授对《三体》的评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能概括的。黄教授给人的印象一向是思想深邃,对文化、历史、科技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所以,当他谈论像《三体》这样一部宏大的科幻作品时,其评价自然也带着一种学者的审慎和洞察力。首先,我们得明白,黄教授评价的出发点可能就和一般读者不太一样。他不.............
  • 回答
    12月12日在浙江大学举办的黄河清教授报告会,无疑是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值得关注的一场盛事。黄河清教授作为一位在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的观点和见解往往能引发深刻的思考。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场报告会的主题。根据黄河清教授过往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点,我们可以推测报告会的内容可能聚焦于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
  •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提出的秦朝(国)技术、艺术风格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并且如果能得到证据支持,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秦朝历史的认知。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复旦大学刘清平教授被“驱逐”的这件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知道它大概发生在什么时候,以及当时的核心争议点是什么。通常来说,这类事件的核心争议都围绕着教授的言.............
  • 回答
    最近关于司马南疑似支持浙大黄河清教授埃及金字塔伪造论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司马南本人的立场、黄河清教授的论点,以及公众对此事的反应和背后的文化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疑似支持”这个词。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直接看到司马南发表明确言论,说“我支持黄河清.............
  • 回答
    “熊清泉师生不雅照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普遍感到震惊和愤怒。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熊清泉的学术身份与师生关系本应是神圣而严肃的,然而,网传的不雅照片和聊天记录,却将这一切蒙上了一层阴影。事件的曝光与发酵据悉,这起事件最早是由一名自称是熊清泉的女学生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