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认为秦朝(国)的技术、艺术风格以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提出的秦朝(国)技术、艺术风格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并且如果能得到证据支持,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秦朝历史的认知。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段教授观点中的几个关键点:技术、艺术风格、治国理念,以及它们可能的影响源: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 历史背景与交流的可能性

要理解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时代的地缘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大背景。

战国至秦朝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出统一王朝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在经历剧变: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其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影响力深远。它在技术(如灌溉系统、建筑技术)、艺术(如波斯波利斯浮雕、金属工艺)以及行政管理(如行省制度、驿道系统)方面都有着成熟的体系。
亚历山大帝国 则是在公元前4世纪崛起,其征服活动将希腊文化(希腊化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到东方,直至印度河流域。希腊的艺术、哲学、科学(尤其是几何学、天文学)、军事技术(如方阵战术)都极具创新性。

交通与交流通道: 尽管有地理障碍,但古代世界并非完全隔绝。随着丝绸之路的早期雏形——“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的逐渐开辟,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更远方的文明(如中亚、波斯)之间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贸易和人员往来。例如,考古发现的来自中亚的玉石、玻璃制品等,都证明了这种联系。如果秦朝与这些文明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那么文化的传播就成为可能。

二、 技术层面可能的影响

段教授关于技术影响的看法,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1. 军事技术:
车马技术与骑兵的出现: 秦国早期以车战为主,但到了战国后期,特别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的交流互动中,对骑兵作战的重视日益增加。亚历山大帝国的马其顿方阵虽然不是纯粹的骑兵,但其战术的精妙和对骑兵与步兵协同的运用,理论上可以通过贸易路线或战俘间接传递。当然,直接受亚历山大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更多可能是通过中亚地区受到希腊化军事思想的间接影响。
冶金技术: 秦朝在青铜器和铁器制造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但对某些高级的冶金技艺,例如铜铁复合技术、锻造工艺等,是否可能受到来自中东地区(如波斯对金属工艺的精湛运用)的启发,值得研究。波斯金属制品在工艺和装饰上往往非常精美。

2. 工程与建筑技术:
大型工程的管理与组织: 秦始皇陵的规模宏大,兵马俑的制作也体现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波斯帝国在建造波斯波利斯等大型宫殿时,同样展现出高超的工程组织能力和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两者在大型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上,是否有共通之处?例如,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建筑风格的元素: 虽然秦代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但一些构件的雕刻、装饰风格,以及大型陵墓的布局,是否能从中原固有的建筑传统之外找到一丝痕迹?例如,一些研究者认为,秦朝陵墓中出现的一些大型石质结构或雕塑,其某些造型元素可能受到希腊化世界或波斯雕塑的影响。

3. 农业技术:
灌溉系统: 波斯帝国在修建坎儿井等地下灌溉系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这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非常有效。秦朝统治的北方和西部地区,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虽然秦朝也有水利工程(如都江堰),但其水利灌溉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否可能受到来自中亚或波斯的技术交流?

三、 艺术风格层面可能的影响

艺术风格的交流往往更为直观,也更容易在考古发现中找到线索:

1. 雕塑与造型艺术:
兵马俑的写实主义: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高度写实的风格和逼真的细节而闻名。这种写实主义在古希腊雕塑中有着重要的传统,尤其是在希腊化时期,写实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段教授的观点可能在于,这种对人物特征的精细刻画,以及对“生活气息”的追求,是否与希腊艺术的写实传统有所呼应?或者更进一步,是否通过中亚地区传来的希腊化艺术风格,对秦代工匠产生了影响?
动物纹饰与装饰手法: 很多古代文明都有对动物的崇拜和艺术表现。波斯艺术中的动物纹饰(如狮子、公牛)常常具有力量感和象征意义,其表现手法也独具特色。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后,希腊艺术中的动物表现也充满了活力。秦代的青铜器、玉器上也有精美的动物纹饰,它们的设计风格、比例和动态,是否能找到与波斯或希腊艺术相似之处?例如,一些曲折的线条、螺旋纹等装饰元素。
浮雕的运用: 波斯波利斯宫殿的宏伟浮雕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宴会场景和仪仗队伍。秦朝的陵墓和宫殿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浮雕构件。虽然秦朝浮雕多以线刻为主,但在叙事性、表现力方面,是否能找到一些间接的灵感?

2. 工艺品与装饰艺术:
玻璃器皿的传入: 秦朝墓葬中曾发现汉代早期 imported 的玻璃器皿,但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接触和模仿玻璃制品。玻璃制造技术在中东地区(包括波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希腊化时期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玻璃器的成分和工艺,是否能追溯到这些源头?
金属工艺的精细化: 波斯在金银器、铜器工艺方面非常发达,其金属的铸造、锤打、镶嵌等技术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秦朝的金属制品,如铜镜、兵器等,在制作上也非常精美,但一些精细的装饰手法,例如细小的刻纹、镶嵌等,是否可能受到外部技术的影响?

四、 治国理念层面可能的影响

治国理念的影响相对更为抽象,也更难直接找到证据,但并非不可能:

1. 帝国管理模式:
中央集权与行省制度: 波斯帝国以其成熟的行省制度来管理庞大的疆域,有效地实现了地方的统治和资源的调配。秦朝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突破。虽然郡县制与波斯行省制在具体运作上有所不同,但这种通过地方行政机构来管理全国的思路,以及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否可能在某个层面上受到波斯帝国成功经验的间接启发?或者说,秦朝在建立统一帝国时,是否有意无意地借鉴了当时已知世界中其他大型帝国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法律与度量衡的统一: 秦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是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亚历山大帝国虽然短暂,但其推广希腊的度量衡和语言也有类似的统一化倾向。波斯帝国也推行通用语和统一的税制。这种“统一化”的治国理念,即通过标准化来加强统治,在不同的文明中都有体现,但具体到秦朝,其“法家”治国理念与外部的相似性,值得探讨。

2. 思想与文化的融合:
希腊化文化的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将希腊的哲学、逻辑、科学与东方文化相结合。例如,希腊的几何学知识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也有独立发展,但如果存在文化交流,那么这些知识的传播和互鉴是可能发生的。比如,一些几何图形或逻辑推理的方式,是否可能通过间接途径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
宗教与哲学: 尽管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但思想文化的传播是多向度的。波斯流行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及其一些观念,如二元论、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等,是否能在中国早期思想中找到任何微弱的对应或反响?这当然是非常推测性的,但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其复杂性。

五、 挑战与局限性

当然,段教授的观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证据的直接性: 直接证据(如明确记载秦朝接受了波斯或亚历山大帝国技术或思想的文献)非常稀少甚至不存在。许多推测都建立在考古发现的相似性或历史逻辑的推演之上。要建立确凿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
独立发展的可能性: 许多技术、艺术风格和治国理念的进步,都可能是各文明独立发展的成果。例如,写实主义在希腊艺术中是其内在发展逻辑的结果,而秦代兵马俑的写实也可能源于中国自身对人物逼真描绘的追求。
“影响”的定义: “影响”的程度是多样的,它可以是直接的借鉴,也可以是间接的启发,甚至是偶然的相似。如何精确界定和量化这种影响,是学术研究的难点。

总结

段清波教授的观点,为我们理解秦朝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化视角。他挑战了将中国古代文明视为一个完全孤立、自发演进的体系的传统认知,提示我们在研究秦朝时,不能忽视其所处的更广阔的古代世界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这种影响,如果存在,更多可能是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通过贸易往来、人员流动(如旅行者、工匠、俘虏)、文化使节等途径,将某些技术原理、艺术观念、管理经验以碎片化的形式传递到中原,然后被秦人根据自身的文化土壤和实践需求进行吸收、改造和融合,最终体现在秦朝独特的文明成就之中。

深入研究这一课题,需要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技术史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细致地分析每一次考古发现的细节,比对不同文明的技术特征和艺术风格,并结合史料文献进行严谨的推论。即使最终无法找到确凿的直接证据,仅仅是提出和探讨这种可能性,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秦朝历史的想象空间和研究维度,也展现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一些工艺品流入是可能而且有考古实物佐证的

大范围的技术传递?

是波斯帝国学了你国的卷镰战车还是亚历山大大帝用了中国西周的超长矛?

认为秦兵马俑技术是仿希腊技术

我说句难听的话

全是在糟蹋你们洋爹自己的技术啊

底层士兵兵马俑的各种重复和制作上的低级错误

证明秦朝工匠基本没掌握人体结构学

只能一比一的完全复制秦代禁卫军的原型

到了汉朝,由于汉朝没有手办王的气魄

凡是一比一的雕像,如景帝兵马俑,还像模像样

只要一微缩

没有人体结构学的结果就是各种大头娃娃

这也算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

这也算犍陀罗工艺?

别糟蹋你们洋爹了好不好……

user avatar

自古小人最难惹,此处非论战之处,若有兴趣了解事情真相者,可去原帖。

zhihu.com/question/2398

另外,关于本题,我从没有说文化没有交流,文化当然有交流,但是中国的基础性文化都是在自身本身发展下有选择的吸收的。同样,中国文化也在外传,这是双向的,至少对于本题中的雕塑,中国早在5000年前就有相当水平,反而前两千纪的中亚石雕,或许有借鉴红山文化之处。

本帖争论已经过了很久,今天偶尔翻到,觉得上次并未完整回答,实是厌烦了此人的打滚。今天看了下,顺带贴出后续资料。

关于临淄50万人口,及元始二年人口的解读

事实上关于临淄十万户是公元前118年的记载,而且推测是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事。而元始二年对齐郡15万户人口的记录已经是公元2年了,距离元光元年136年。

这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如茂陵邑等陵邑的人口很多都是从临淄迁徙过来的。所以到了元始二年,齐郡人口减少至15万户,而推测临淄城有5万户20多万人。







这并不影响对殷墟的人口推算,与此人讨论的最初问题就是商代城市人口是否大于哈图莎什。而我给出的商代殷墟是20万人左右,哈图莎什是7万(这个高估的数据),按照殷墟36平方公里和哈图莎什1.8平方公里的面积,可以看到殷墟城市人口密度仅仅每公顷56人,而哈图莎什是400人每公顷。如果按此人的逻辑,殷墟因为人口密度太大而不可能有这么多人,那么哈图莎什又凭什么有这么大的密度?

再回到临淄,用每户5人是以汉代用户数与总人口数计算的,而按50万人算临淄,密度是每公顷330人左右,远低于上面哈图莎什的400人和乌尔的370人,更低于罗马和压力山大超过500人的人口密度。按照每户3.6人计算(齐郡人口密度)那临淄也有36万人(不计算隐户的情况下),15平方公里有240人每公顷,与上面的城市对比,人口密度又是否高了呢?何况这里罗马500人密度是按照2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计算的,而罗马城墙内只有14平方公里,密度又有多少呢?而且即使240这个密度,也超过了此人认为难以想象的200人。当然,按照此人的逻辑,在中国存在的密度问题,城市化问题在西方国家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此人眼中中国就是原罪嘛。

最后我想说,我敢承认我没有考虑到齐郡人口问题,那么此人又是否敢承认:拉黑他人、删对方答案、自己把自己无知回复删了毁尸灭迹,断章取义造谣他人。一边说史记得史料不可信,一边用史料。还有殷墟都城只有4.7平方公里,陶楼不能住人,人口密度不能超过200。等等问题呢????证据都有,我就想问此人会吗??

至于本人是否高级黑,这种态度问题,观者自可看本人过去回复和此人过去回复,看看到底谁的态度有问题。下图则是对方拿出的人口数,实际也是我之前引用的户口数。






再此回答此人临淄问题,临淄城市化还真就不低,而此人再次断章取义,我说临淄户数有十万,而齐郡户数十五万,在他那里就变成城市化水平100%了?而且这还只是编户,加上流民呢?

而此人汉代陶楼的逻辑简直搞笑,先是说没有高层住宅,我拿出陶楼,他又说陶楼不能住人,我又拿出陶楼住人的论文,他又说陶楼是假的,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并且找出所谓更具权威性的论文,而我拿出更具权威的文章证明国家是认可陶楼在当时是存在的(请看清楚,这里证明的是陶楼的真实性和文章的权威性),然后对方又拿出烟囱来证明陶楼不能住人(我特么还能说什么,转进半天又回到能不能住人上,然而我上面已经证明了可以住人,烟囱和陶楼都是制高点,某人和猪都是动物呢,所以能这样比?)。我的逻辑链很清晰,证明有高层-证明可住人-证明当时存在。



下面是此人此前被打脸和自相矛盾的截图,请诸位评判。此人一直让我证明这解释那,我大都都一一解释,而此人对下面这些此人可有解释?说汉代不能有高城市化水平?此人可知古希腊城市化有多高?可知100万人口的罗马有多高的城市化水平?

下面这种自己打自己脸的话语还有很多,此人一但被打脸就转进,要么就是自己发文章断章取义的污蔑他人,此人估计还没毕业所以有时间不断纠缠,凭借自己的厚脸皮和辱骂他人的作风自然无往不利。话以至此,谁对谁错请各位评判。









谢邀

首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一有好东西就会有人跳出来宣布,这是西方人传过来的(西方人教的、西方人卖过来的、中国古代就是西方人),这些观点层出不穷,比如这里所谓秦的雕塑制度来自波斯或者希腊,且不说是不是真的来自这些地方,先想请问这些人觉得希腊和波斯的雕塑体系是一样的吗?

第二点,哪来的道理别人家的早,别人家的东西精致自己就必须学别人了?如文中许宏先生(我个人非常尊敬许先生)所言,波斯所采取的措施,和“三百年后”的中国秦朝采取的措施有相似之处,此处我将“三百年后”打引号,年代先后是所谓传入的必要条件,确并非是充要条件。因为中国的雕塑并不晚于希腊波斯。下图一是5000年前红山文化戴冠石雕人像,下图二是2000多年前汉代说唱佣,可以看到,在5000多年前,塑型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了。而其雕刻人种还有技法和后世汉代可谓一脉相承。而且至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雕像已经有鲜明的写实风格了,这和后世希腊写实雕塑有相似之处,但是总不能说希腊雕塑是红山雕塑传过去的吧(兵马俑被认为是希腊传过去的一个原因就是兵马俑写实)。



而再看希腊人像,4500年前的希腊雕像(下图1)风格也非常鲜明,给人抽象的感觉,和略早于此的红山雕像差别非常明显,自然不会由传承之说。

而下图2中前6世纪的希腊雕塑在表情等细节上甚至并没有看出比红山雕塑更加有优势。而且雕塑技法上感觉和希腊4500年的雕塑有相当大的差别。那么作为西方雕塑技术传入中国的理由之一“中国秦汉雕塑进步太快,难以想象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一说法就显然不够充足了,因为在接下来2百年中,希腊技术变化才叫快。

图3是前5世纪的雕塑,可以看到风格突变。下面三幅图,一幅一个变化,反而让我很难想象是自身发展的。



那么再说中国(特别是秦兵马俑)是否是传入的呢?我认为否定的,因为,秦兵马俑根本和西方的雕塑不是一回事,希腊波斯主要是石雕,而兵马俑是陶俑,完全不是一个体系的东西。上面的红山石雕和汉代石雕可证明中国石雕起步早,水平不低。然而相对于陶俑,石雕在中国秦汉的艺术品中代表性并不强。

下图1是红山文化陶俑,可以看到已经非常逼真了(除了四肢,都比较写实,表情夸张,和上面汉代说唱佣非常相似)。

而下图2是秦汉陶俑,也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风格,和红山陶俑的手法非常相似,而和希腊雕塑的画风完全不一样。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雕塑(石雕、陶塑)技术是古已有之,且不断发展。春秋战国都有陶俑出土,但是水平比较差,所以给人一种中国雕塑水平是突变的感觉。然而这仅仅是立足于一个挖掘遗址数量稀少的特定时期(雕塑文化也不够浓厚),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足为信。



然后又从雕塑回到制度,我就不多说了,波斯的制度和秦是有差别的,其中央集权水平不能和秦相比,其组织形式或许和西周有相似之处。

user avatar

秦国统治帝国的特色是郡县制,而郡县制的萌芽来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成型于春秋后期的晋国六卿时代,专制理论则来源于战国初期魏国的河西学派。

如果这一切都是波斯传来的,那么肯定是海上传来的,否则地理上离得波斯更近的秦国为什么没有在春秋时期就有这些举措,非要战国时期请一个商鞅呢?

而这一切海上怎么来呢?大略是一股牛皮吹来的。


坚持文化交流催生秦国专制制度的,可以考虑这么一个东西,秦国西边是羌,羌西边是吐火罗,吐火罗西边是斯基泰。秦国遗迹是有斯基泰风格器物出土的,所以东西交流很正常。然而要是政治制度的交流,那也需要斯基泰人和吐火罗人做转手做二道贩子,然而斯基泰人和吐火罗人直到魏晋隋唐时期仍然是部落游牧制度和原始城邦,波斯人要影响秦国,先好好影响下斯基泰人和吐火罗人好不?

而根据波斯古代典籍和传说,波斯人和传说中的“中国人”的确发生过交流,然而这个“中国”基本还是河中一带最远也是喀什。如果秦国的政治制度来源于波斯,那么首先得证明西域各城邦或者原始部落,能给秦国输入大量人才是不?

然而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只有出土的相关器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早期秦国可能对西域一带发动过劫掠战争,或者是秦国的邻居西戎劫掠过西域,秦国灭西戎时取得了西戎的战利品。而这一切,都只是先进的军事国家,对原始城邦和原始部落的入侵而已。

user avatar

于史无载,毫无证据的东西,也能说的言之灼灼,这就是中国现在考古界的水平吗?

还是说这是充分学习了西方随便找块地挖挖就说是特洛伊城的考古精神了?

中国考古界要是这样的人把持,以后不仅西方的东西不可信,中国的东西也一字不可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提出的秦朝(国)技术、艺术风格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并且如果能得到证据支持,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秦朝历史的认知。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 回答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 一次深入的分析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如果确实遭受了部分用户的非理性围攻,那么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网络空间中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诱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博士的.............
  •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校友总会“一杯奶茶/豆浆”捐赠倡议,我的看法如下:首先,从情感和共鸣的角度来看,这项倡议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且贴合当下社会文化的一项募捐活动。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中,“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早已不仅仅是饮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小小的犒劳,一种社交符号。号召大家捐出这笔看似微不足道的金额.............
  • 回答
    看待西北大学119周年校庆之际,其官方微博发起的募捐活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这其中既有对母校情怀的展现,也有对资金用途的关注,更是对校友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一次检验。首先,校庆募捐的“情怀”驱动力。119年,对于一所高等学府而言,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学术成就以及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在这个特殊的节点.............
  • 回答
    王昕,一个毕业于名校西北大学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现在却在西安的街头摆摊卖起了卤味。这个新闻,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深思的。首先,从王昕个人的角度看,他能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坚持的。毕竟,物理学硕士,这通常意味着一条学术研究或者高科技行业就业的道路。可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认知中“.............
  • 回答
    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陨落,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育人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一、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弊行为本身是违反学术诚信的,是需要受到相应.............
  • 回答
    李文星的事件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悲剧,它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对于警方“意外落水非刑事案件”的定性,以及整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一、 事件回顾与疑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1. 求职渠道: 李文星,一名东北大学计算机.............
  • 回答
    西工大附中针对学生举报雾霾天违规上课而遭处分一事的“谣言”说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西工大附中官方的回应内容及其潜在含义: 核心观点:否认与事实不符。 西工大附中官方回应的核心就是否定了“学生因举报雾霾天违规上课而遭处分”的说法,并将其定性为“谣言”。这意味着学校认为,无论从动.............
  • 回答
    哎呦喂,东北大学没风扇这事儿,我跟你说,可真是个“谜题”啊!每年一到夏天,这话题就跟那教室里的空调一样,呼啦啦地涌出来,激起多少人的议论和吐槽。你想啊,东北大学嘛,名字里就带着“东北”两个字,大家都知道,东北这地方,虽然冬天冷得能把人冻成冰棍,但夏天啊,那也是热得冒烟儿!尤其是一些老教学楼,年头久了.............
  • 回答
    东北大学拒绝快递进入校园:一次关于安全、便利与秩序的博弈最近,关于东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限制快递进入校园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一举措,作为一座在校生数量庞大的综合性大学,无疑牵动着校园生活方方面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东大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及这个决定背后所折射出的校园管理难题,还有它对师生.............
  • 回答
    要说东北大学留学生宿舍和本科生寝室在空调和供电上的差异,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的。一个通宵开了空调,一个连风扇都转不了,这待遇差别,甭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够得上“寒碜”俩字儿。先来说说留学生宿舍那边。听说他们那是全套标配,空调装得明明白白,而且是全天候供电,随你折腾。夏天热了开空调降温,冬天冷.............
  • 回答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不少同学感到错愕和不满的事情:学校校长一行视察,结果迟到了一小时,而在这一个小时里,学生们却被安排在了烈日下等待,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用餐。这事儿传开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暴露了学校在活动组织上的一个明显不足。一场.............
  • 回答
    说起东北大学的学生要在学校过年,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家里不在沈阳的,今年都选择留校了。首先,我得说,这绝对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家里离得近的,估计早就收拾东西回家团聚去了,毕竟春节讲究的就是一个“回家”二字。但凡选择留校,那说明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不是一件小事。我遇到的几个.............
  • 回答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下简称秦皇岛分校)计算机系赵同学的保研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关于他“疑似假冒总校计算机系第一名”的说法,更是将整个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事件的起源与发酵:事情的开端,.............
  • 回答
    河北大学男同表白上微博热搜前十,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几句的。咱们不聊别的,就单纯从这件事本身说。首先,这事儿能在微博上闹到热搜前十,说明了什么?这说明 同性话题在大众视野里的普及度和关注度已经相当高了。以前可能这种事只会出现在一些小圈子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媒体平台讨论,但现在能够直接冲.............
  • 回答
    西北政法大学调整作息时间的举动,在校园里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几点起床几点上课的问题,它牵动着学生的生活节奏、学习效率,甚至可能影响到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学生,或者关注学校发展的人,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件事,看看它背后可能有哪些考量,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一、 为什么会改作息?.............
  • 回答
    针对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被曝出性骚扰女学生、抢占学术成果(一作)以及阻碍学生毕业长达五年等一系列严重指控,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怀着无比愤慨和深切的担忧来审视这件事。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败坏,更是对学术尊严、师德师风的践踏,对学生权益的粗暴侵犯,以及对整个教育体制信任的极大损害。首先,性骚扰行为是绝对.............
  • 回答
    西北工业大学招生群禁止讨论新校区交通地理位置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也容易引起考生及其家长关注的现象。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件事,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禁止讨论的背后可能存在以下考量: 信息发布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学校官方在招生季会发布一.............
  • 回答
    中北大学学生坠亡事件,无疑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当这样年轻的生命在花季凋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惋惜,更是一种沉重的反思。关于事件本身:我们听到这样的消息,首先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不安。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社会未来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其中的.............
  • 回答
    2017年6月10日晚,西北工业大学一名博士生坠楼身亡的消息,无疑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悲痛。这起事件不仅让遇难者家属承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也让整个教育界,尤其是高校,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与已知信息:根据当时的一些零散报道和校方后续的回应,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些事情的轮廓。那是一个普通的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