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校友总会号召校友、老师及学生每月捐出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的钱,支持母校发展?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校友总会“一杯奶茶/豆浆”捐赠倡议,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从情感和共鸣的角度来看,这项倡议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且贴合当下社会文化的一项募捐活动。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中,“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早已不仅仅是饮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小小的犒劳,一种社交符号。号召大家捐出这笔看似微不足道的金额,能够迅速在校友、老师和学生群体中引发共鸣和认同感。

为什么说它巧妙?

降低捐赠门槛,提高参与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动辄几百几千的捐款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压力,甚至望而却步。但“一杯奶茶/豆浆”的金额(通常在十几二十元人民币左右)是大家日常消费中能够轻松承担的。这种低门槛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将原本可能被视为“小额捐赠者”的群体也纳入到支持母校的行列中。数量的积累远比单笔金额的高低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初期形成声势。
唤醒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 母校对于很多人来说,承载着青春、知识和成长的记忆。一杯奶茶或豆浆,或许勾起了大家在校园里和好友分享饮品、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时光。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比喻,能够将抽象的“支持母校发展”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感投入,让捐赠行为不仅仅是金钱的转移,更是对母校情感的回溯和表达。
倡导“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理念: 即使是每个人的一杯饮品钱,当汇聚成千上万份时,其能量也是巨大的。这项倡议非常形象地诠释了“勿以善小而不为”,鼓励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持续的小额捐赠来支持母校的长期发展。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传递,培养了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具有现代感和亲和力: 相较于传统的募捐方式,这种以生活化的消费习惯为载体的倡议,更符合当下社会的传播语境,也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和理解。它打破了捐赠行为可能存在的距离感和严肃感,显得更加亲切和有温度。

这项倡议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1. 资金筹措: 最直接的作用是为学校的发展筹集到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支持科研项目、设立奖助学金、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为母校的进步提供物质保障。
2. 增强校友凝聚力: 这样的活动能够将分散在各地的校友、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行动。通过参与捐赠,大家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一份子,从而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感恩情怀: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公益意识和感恩情怀的绝佳机会。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回馈社会、回馈母校的重要性。
4. 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一个活跃、充满活力的校友群体,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机遇和声誉。这项倡议本身也是一种宣传,展示了西北大学师生校友积极向上、回馈母校的精神面貌。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

捐赠金额的有限性: 尽管“积少成多”,但单次捐赠的金额确实不高。这项倡议更偏向于一种“参与式”的募捐,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激发广泛的参与度和情感联结,而非直接的巨额资金来源。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仍需考虑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透明度和公开性的重要性: 任何募捐活动,最重要的基石在于公开、透明的运作。校友总会需要清晰地向捐赠者说明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并定期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持续的信任和支持。
持续性和多样性: 一次性的倡议固然能引起关注,但长期有效的支持需要更持续、更多样化的互动。除了“一杯奶茶”这样的基础捐赠,还可以考虑设立更具挑战性或针对特定项目(如某项研究、某项设施升级)的募捐活动,以满足不同捐赠者的需求和期望。

总结来说, 西北大学校友总会发起的“一杯奶茶/豆浆”捐赠倡议,是一项极具创意和人文关怀的募捐举措。它巧妙地抓住了大众的消费习惯和情感诉求,降低了参与门槛,增强了情感联结,能够有效地凝聚师生校友的力量,为母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支持的同时,更要注重捐赠过程的透明度,以及保持与捐赠者之间的持续互动和信任。这项活动如果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无疑将成为高等教育界一次值得借鉴的募捐模式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忆中,西北大学上一次登热搜,还是因为某王姓明星和马姓前妻的那点家事。当时正逢自媒体行业兴起不久,在一些自媒体的引领下,一群“正义”的键盘侠们在官微下面口吐莲花,逼的官微关闭评论好久。

而这一次,却是因为“一杯奶茶钱”,被冠以最穷211的殊荣。

是不是最穷?不知道!

但是穷不穷?还真穷!

办学经费20年的预算只有8.74亿元,低于其他省211院校,更不用说有些高校年预算300亿元,相比之下,何止是穷,简直都要穷疯了!

这所创办于1902年,距今已经马上120年的百年名校,为何就混成了最穷211,这故事不但久远,而且跌宕起伏。

1901年,慈禧老佛爷如同丧家之犬逃到了西北重镇,这才意识到传统科举是救不了中国的,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1902年,陕西大学堂成立,10年后,更名西北大学。

只可惜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万事艰难,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西北大学突然停办,而这一停,就是十年之久。到了1924年,好不容易恢复办学后才两年,史称“两虎守长安”的滔天浩劫再次爆发,在这场浩劫中,西北大学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人员伤亡惨重。当时的校长去上海筹措办学款项时,一去不返。而进城后的冯玉祥,更是大手一挥,把西北大学直接降格成了高级中学。此时,西北大学的起源之一:陕派,已经在军阀混战中湮灭了。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局势已经明朗,但是摆在西北大学面前的,又是一场内部派系的斗争,国民党教育部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要求这所西北教育界的领头院校尽快搬迁,而延安方面也是一封接一封的电报,希望它能留下来一起建设新中国。护校与迁校之争,甚至激烈到了时任校长几乎被行刺身亡。最终,校长决定留下来、教务长也决定留下来,而法商学院院长孙宗钰则带着几十名学生离开了。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巨匠侯外庐先生,带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委任状,来到了西北大学,成了西北大学当时的新校长。侯外庐兼容并包、礼贤下士,在他的主政下,迎来了西北大学最好的时代。中央考察后,向全国高校发起了向西北大学学习的倡议。当时西北大学,除了四大院士以外,其他各个学科的主持人全都是学科界的翘楚之才。全国顶级高校确认无疑!

然而,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罢了!

时间来到了1952年,全国院校开始调整,医学院首先被划分了出去,成了之后西安交通大学重要的一个学院,医学院。

接着,经济、银行、会计三个系被划分给了兰州大学;外语系独立成了如今的西安外国语大学,而英语系,直接给了北京大学。民族系,成了后来西北民族学院的主体,师范学院与教育系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变成了如今的西北政法大学;财经系转为了陕西财经学院,后被划入西安交通大学……

一次次的拆分后,这所被誉为“西北高校之母”的学校,元气大伤。曾有人戏言,若是没有这次拆分,现在提起中国的大学,一定是北大清华和西大!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1958年,侯外庐校长调任,中央决定下放直属院校到地方,西北大学榜上有名。到了1962年,因为高校划属地方后,各个方面都不如人意,所以中央决定收回下放的高校,可是没想到的是,西北大学却碰到了软钉子,陕西省不愿放行,请求西北大学继续归属地方,以支援地方建设。其他省份也都有相似要求。然而在那次会议上,其它高校领导都沉默不语,而时任西北大学的校长,却一口答应了下来。顺带连累了云南大学。既然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南自然也得有一所,这才公平嘛!

之后,全国陷入了10年动荡,西北大学也不能独善其身,等10年结束,西北大学的烂摊子比想象的更严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陕西又穷,无力承担办学经费。二十年豪气干云,自愿下放支持地方建设的西北大学,把自己引入了一个尴尬无解的局面。

钱从哪来?这是西北大学当年最大的问题,没有之一。既然不是直属院校,国家不会给钱,省上当时虽然给了大量支持,但是无奈自己都太穷,怎么能负担的起这样一所高校。

天无绝人之路,没钱可以求捐!西北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求捐!

所幸的是,三十年前播下的种子,终于在此刻获得了回报。三十年前,西北大学地质学大师张伯生,接下了北大不敢接的任务,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石油人才,三十年后,全国十五个油田有十三个局长或者总地质师,出自西北大学。所以这所后来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的高校,在提出联合办学的思路时,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先是中石油、中石化,接下来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这便是当时轰动全国的联合国家部委、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的壮举。终于解决了当时办学经费的问题。

有了这笔钱,西北大学终于又运转了起来

1981年,计算机科学系成立

1983年,西北大学出版社成立

1984年,西北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成立

1985年,经济管理学院成立

1986年,法律系恢复重建

在这一次重建中,引领西北大学的,是一本名为《希望》的校办杂志。创办它的,是中国传播学与广告学的拓荒人吴予敏,西北大学中文系77级的学生,在学校给予他2万元的支持下,创办了这个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杂志《希望》

史铁生的处女座《我遥远的清平湾》、贾平凹的小说……都先后在《希望》杂志上问世

之后十年中,西北大学生机换发

侯伯宇,在厨房中构想出了在物理学界有着重要地位的“侯氏定理”,培养了十几位洪堡学者。

耿信笃,创立了全国第一个电分析化学研究所,在他的地下室里拿到全国科技大奖。

何炼成,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缔造者,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经济学家,也为西北大学争到了“经济学家摇篮”的称号。而他的教学理念“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也给了学术传承新的意义。

胡正海,植物学届的权威,现在中国植物学界的权威三分之一出自他的门下。

时间到了1995年

全国211重点大学的评估活动开展,而西北大学因为一不属于直属院校,二来资金经费问题依然存在,所以211评选的形势并不乐观。在消息传回西北大学时,那些参会的老教授们第一次弃斯文与不顾,当着省长的面拍着桌子,有些人声明要调离陕西,有些人则当场痛哭……

还好,在陕西省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西北大学211评选,全力解决资金经费问题,改善办学硬件后,在1996年,西北大学终于成功评选。

2005年,西北大学搬入新校区

2009年,陕西省与教育部签订协议,决定共建西北大学。

这样的一所百年名校,在一些教育自媒体的排名中,却常常寂寂无名。如今却因为一杯奶茶登上热搜。

穷??

120年的时间里,从来就没真正富裕过,但是从不影响它培养出了贾平凹、雷抒雁、何西来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也不影响它培养出张维迎、张曙光等一大批顶尖经济学家,更不影响它支撑中国考古界和地质界的半壁江山

也许它不如一些高校经费充足,门庭高大,也不如一些高校待遇优渥,财大气粗,但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沉淀着历史的闪光瞬间。

在舒德干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10多篇论文后,财大气粗的高校花重金挖他时,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爱西北大学!

这便是这所高校的故事,穷了这么年,也不在乎再扣上个最穷211的帽子!

为什么求捐这杯奶茶,官媒已经给出了解释。

请这样一所大学喝一杯秋日的奶茶……

我愿意!

user avatar

真的穷,没骗你们,我就是在校学生。

我们设计的院服,大家都投票了完,结果学院一看预算,实在买不起,最后变成全白的了,因为便宜。

(我可能没说清,我说的院服是运动会那一天每个院都会发的防风遮雨防晒的一个上身外套。在那一天,操场上每个院就可以通过颜色不同院服进行区分。在此之前有各院去征收大家的设计,然后出钱购买,但之后因为资金就没后续了。声明:我们没有购买类似于高中校服性质的大学校服和院服)

学院本来说要核酸检测,结果北区检测完,到南区了,一看预算,玛德又没钱了。

我今年才知道别人一个二本学校的三等奖学金和我们二等是一样的。

但是说实话学校样样也没太亏过我们。宿舍有什么问题第二天直接来人检查,单人洗澡间,空调,教学设备都有,老师也尽力的做到最好。学校的确也存在有问题,但人非完人,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我觉得过的去就行。

回到这个问题,我当时只觉得搞笑,但仔细想想,学校是给学生要钱吗?学校是给校友要钱吗?

ps:可能你们的奖学金更少,可能你们也不会有运动会时穿的院服,可能学院用钱给学生买院服你们认为是盗用公款,可能你们也没看到这篇报道中有倡议自愿的字词,可能你们也只是想抒发心中的不快才会攻击我的老师和院校领导乃至于我的学校。以上我都无能为力,只能表示不赞同。

西北大学的确穷,但也没有最穷,前几年的经费也从9亿多涨到了今年的14多亿,但相比于其他大学的确也不算很多。至少当我看到零几年-一几年浙江大学的网课中提到他们学校的本科生每年都可以出国去了解前沿科技的时候,我是真的很羡慕的(没有引战的想法,毕竟浙大的实力真的很强)。由于经费问题,学校提供不了我们太多,但我知道她已经尽力了。

的确,有的学校可能比我们更穷,我不否认这点。这是我对比穷者的回应,我并不是嘲讽,只是一个同一的答复。

最后,我知道这个问题点在那里,就是大家认为的骨气:大家都在想一个大学给学生要钱,真的是穷疯了?

作为题目中的一个当事人,我的回答是我始终认为西北大学是一个穷的有骨气的学校。从开始的建校的勒紧裤腰带还完贷款,到今天的倡议大家捐款,我都认为是有骨气的。(“今天”这个没有原因,因为是我的大学)

但为了阐述清楚,我只能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我的祖国有一天需要我的帮助,我不会从心底里认为她是没骨气的,我只会觉得,这将是我的荣幸。

所以西大穷就穷吧,因为这里有我们;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固然平凡,但也幸好有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