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友称西北农大学生将小麦连根拔起是作秀,校方回应「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

回答
网友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拔小麦的行为解读为“作秀”,校方则回应称“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这其中涉及到对学术研究行为的理解、信息传播的偏差以及公众情绪的反应等多个层面。

一、 网友为何会产生“作秀”的质疑?

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
只有图像,缺乏背景: 网友看到的往往是学生拔起小麦的瞬间画面,缺乏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了解。他们可能只看到学生拿着一株株小麦,而不知道这是实验的某个环节,或者实验的目的。
缺乏学术语境: 大众对农业科学的研究过程可能并不熟悉。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将一株健康的作物连根拔起,看似“破坏”了作物,与“爱护”作物、追求丰收的传统观念相悖,因此容易产生误解。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一个带有争议性的画面或言论,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吸引眼球,也容易吸引持负面观点的评论者。

对“作秀”的普遍性认知:
过往的负面经验: 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些为了博取关注而进行的“表演式”行为,例如一些网红为了流量进行夸张的直播或内容创作。这使得网友对一些看似不寻常的行为更容易产生“作秀”的联想。
对学术研究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可能认为学术研究是枯燥、严谨、在实验室或特定场所进行的,而将作物连根拔起这种行为与常见的“表面功夫”或“走过场”联系起来。

对“浪费”的担忧:
小麦是粮食作物,拔起小麦,尤其是在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时期,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是在浪费宝贵的粮食资源,这触动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敏感神经。

二、 校方回应“观察小麦根系”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校方“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的回应,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完全合理且重要的。

根系研究在农业科学中的重要性:
作物生长基础: 根系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它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株,储存养分,甚至参与一些信号的传递和合成。根系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势、抗逆性和产量。
土壤适应性研究: 了解小麦根系对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以及土壤病原菌的反应,对于选育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品种至关重要。
抗旱、抗盐等逆境研究: 根系的发育和功能是作物抵抗干旱、盐碱等逆境的关键。通过观察根系,科研人员可以评估不同小麦品种在逆境下的表现,筛选出具有抗逆性的基因。
施肥和灌溉优化: 了解根系的分布和吸水吸肥特性,可以指导农民更科学地施肥和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病虫害防治: 某些病原菌或害虫直接侵染根系,通过观察受损的根系,可以诊断病虫害类型,制定防治策略。
新品种选育: 在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根系性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例如,选育具有深层根系的小麦,以增强抗旱能力。

“连根拔起”是根系研究的常见手段:
要全面地观察和测量根系,直接将作物连根拔起是许多研究中不可避免的步骤。这涉及到:
根系形态学研究: 观察根的长度、粗细、分枝程度、根冠形态等。
根系生物量测定: 称量根系的干重和鲜重。
根系三维结构分析: 利用特定的设备和技术,研究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根系生理生化分析: 提取根系组织进行水分、养分含量测定,酶活性分析等。
当然,为了减少对植物的伤害或在特定阶段进行无损观察,也有其他方法,如利用根箱、土壤剖面观察、影像技术等。但对于深入和全面的根系性状研究,“连根拔起”仍然是基础且重要的方法。

三、 事件中的多方互动和反思

这个事件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科学普及的必要性: 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科学研究的许多过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陌生的。加强科学普及,特别是将农业科学的研究过程和重要性呈现给公众,有助于减少误解和非理性评论。可以考虑:
在实验现场设置科普展板或解说。
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发布更详细的实验介绍和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以更易懂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网络素养和理性判断: 面对网络信息,尤其是带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培养理性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不轻易下结论,多方求证,理解信息背后的语境,是每个网民都应具备的素养。

学术自由与社会监督的平衡: 科研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保障一定的学术自由,但同时,任何科研活动也应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并对社会负责。对于可能引起社会关注或争议的行为,及时、透明地沟通和解释,是维护良好社会形象和信任的重要途径。

四、 总结

网友质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拔小麦是“作秀”,反映了信息不对称、大众对科研过程的不熟悉以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校方解释“观察小麦根系”是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根系研究对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个事件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揭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挑战。更有效的科学普及、更强的网络素养,以及更透明的科研信息公开,将有助于弥合这种隔阂,让科学研究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只是在认真进行一项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科学实验,只是不幸被一叶障目,未能被大众完全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农村正常收小麦就是连根拔起,因为那时候缺柴烧,舍不得留下茬。老人基本不说“割麦子”这个词,只说拔麦子。

反正跟作秀不沾边,拔麦子一手的血泡,苦不堪言。

user avatar

鄙人中国农业大学2005级植物生产类学生,大二分专业学作物遗传育种,也就是袁隆平老先生的那个学科,其他同学还可以选栽培、昆虫、植物病理、种子科学、果树和蔬菜,加上育种一共七个专业……

本科有一门课叫做田间试验技术,农学院和资环学院都要上,课程持续两个学期,实际是从2006年的10月小麦播种开始,一直做到2007年的12月所有作物收获一轮完成测产,一年多一点,2006年的最后两个多月只有数小麦分蘖的任务,没有实验课,每个人都要参与,就在校园里的实验田,每人一块,分别要种小麦、玉米、棉花、甘薯和花生,算是几类具有代表性的作物,园艺专业的要种生菜、番茄之类的,我还吃过他们的生菜,他们做完测产之后每人拿回来十几斤的生菜会宿舍,我们就买了老干妈蘸着吃,学生每人发一把小锄头,一年以后上完课交回去,要在一个学年中完成对各种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下午,我记得我是周一和周四,其中包含很多小实验,每次上课前要去地里数自己负责的那块小麦的分蘖数,最后根据几个月调查的数据绘制分蘖数变化的曲线……

每次课还要再拔一点小麦,在解剖镜下麦的生长锥,并手绘出来,因为每周小麦的生长锥都不一样,它在不停的生长,开始的时候是显微镜下这样,慢慢的就变成麦穗了,每次课画完这玩意交给老师了,再讲后面的内容,比如玉米种子包衣,棉花种子脱绒,肥料配比,或者直接去地里种花生和甘薯,我的一个哥们,收花生的时候在地里直接扒开几个花生给吃下去了,还没测定产量,被老师抓到,老师的外号是海公公,直接把那节课的平时成绩给记成了0分,相当于逃课,理由是破坏教学现场,这门课考试的时候还有口试,比如问你缺什么肥料的时候玉米叶子会变成紫色,变成紫色的机理是什么……

还有棉花要修枝整形,给我们发的种子是陆地棉的种子,6月份看还不是很高,7月初考完试回家,9月份暑假回来一开学,比我还高一头,也要钻进去修剪,那屌玩意钻进去还扎人,过程中要统计有长出来多少棉桃,最终收了多少棉花,要统计最终收到的棉桃数量和重量,还要学会梳绒,测量纤维长度,类似下面的图,要把棉籽两侧的纤维梳开……


还拿小麦来说,小麦的拌种剂实验,有一个步骤就是要观察根系的……

小麦的测产,是这样,还得拿个框圈起来……



我读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帮植物058班的班主任做了点实验,水稻营养相关的,涉及到氮磷钾的配比,用的是水培法,每两天去换一次营养液,类似下图这样的,当时是16小时光照加8小时黑暗的培养,让水稻只长高不开花实现纯营养生长(水稻是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变短的过程中,比如夏至过后自然条件下光照时间越来越短,可以促进开花结实,持续人工长日照会保持营养生长,不开花),水稻最高能长到2米高……

后来,我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也和根系有关,做根系动态生长遗传机理的,为了观察根系,我做了这样的处理,杂交得到的两个杂交组合,1000多株苗子都种到了管子里,观察根系的生长情况,下面是我博士论文的插图……

再后来,我毕业之后,我们实验室一个老师申请了一个自然基金项目,做的就是利用图像还原根系三维结构的内容,有一次我回学校找人吃饭,看到后面师妹在用这套装置获取实验数据,转盘每次自动转18度,然后自动拍一张照片,一圈刚好20张照片,我做实验的时候还是手工测量……

所以吧,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你不懂的话,瞎集巴说什么啊,显你啊……

user avatar

西农学生来答一手

首先,这绝不是什么作秀,农训每年都有,绝不是什么为了蹭热度临时开展的活动。在校的大一学生都要参加,我一个土木系的大一也参加了半天。

活动目的首先是学校试验田确实很大,光靠农业相关系的学生可能收不完。其次也是农林院校的特色吧,就像北航南航都要学航空航天概论一样,学校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粒粒皆辛苦,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关于连根拔起的说法,学校的试验田种植的可能大部分都是试验作物,收获时需要对根系长度和状态等进行记录,并不完全是为了产量和收获方便。如果只是需要收割的话,学校也开设了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为什么不用停在机械学院门口的一排收割机呢?

例如农训时我被分配到脱粒小组,小麦收获下来是一小捆一小捆的,脱粒后需要把每一捆的麦粒分别放入纸袋中记录保存。可能是给农学院的同学研究使用的,并不是做食用或是出售,研究意义大于小麦本身。

质疑是好事情,但是我觉得质疑也是需要负责任的,不能空凭一张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诞生起就着力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小麦种植,目前国家推广种植的“西农529”“西农511”等小麦种就是西农师生的工作成果。一个把小麦当校徽的小镇上的985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最后希望西农能越办越好,实现校歌中“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

user avatar

网友们…

研究小麦的课题组收小麦是要连根拔起的,要测量、要拍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取样,继续做实验。

以前我们组有一个仓库和一个小屋专门放连根拔起的麦子,收麦子的时候齐刷刷坐在那儿考种。

U1S1,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哔哔容易撞枪口上。

根系是小麦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器官,水分、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都需要通过根系吸收,并向上输送到各个部位,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养分[1]

在当前中国主要麦区向农户推荐氮肥用量时,需针对不同区域,结合农田实际,在施氮171~247 kg·hm-2范围选择合理用量,以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提高[2]

合理的根系形态特征是作物高产的基础。随着小麦品种的演替,主栽小麦品种的平均根体积及根表面积呈先缓慢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根体积及根表面积与地上部干物重极显著正相关[3]

危害我国小麦的4类根病,即全蚀病、纹枯病、镰孢菌根腐病、蠕孢菌根腐病[4]



PS.我后来没继续研究这个,一方面是太累,二是不会开三轮车。

不会开三轮车的农学人过得太难,从电动三轮车上掉下来过,更难!

参考

  1. ^ 刘洋,王克森,刘秀坤,王利彬,王灿国,郭军,程敦公,穆平,刘建军,李豪圣,赵振东,曹新有,张玉梅.小麦幼苗根系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03):1-9.
  2. ^ 陈智勇,谢迎新,张阳阳,缑培欣,马冬云,康国章,王晨阳,郭天财.小麦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10):1223-1231.
  3. ^ 刘佳,薛惠云,李倩,张志勇.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根系形态差异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03):15-21.
  4. ^ 贾廷祥,吴桂本,刘传德.我国小麦根腐性病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5(03):41-48.
user avatar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我一直把他当做真理。

前两天的热搜,台湾女艺人刘乐妍质疑政府假扶贫,现场调查走访了解真实情况后公开道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千名师生共同在田间收小麦这件事,不是第一次。

他们都是现代社会的有志青年。

他们生活在中国,一个科技发达,通讯发达,网络发达的国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不是个穷酸学校,即便穷到请不起收割机,搞几把镰刀收麦子也不在话下。

我用脚趾头都想得到,一个农林科技大学,连根拔起小麦,那肯定是有需求才会这样做。

而那些质疑作秀的网友,不调查,也不搜索,不去了解事情,张口就来。

质疑后,也不见谁道歉。

反正说错话又不需要负责。

还好意思嘲笑别人没常识,不懂得收割小麦。

殊不知自己才是那个没常识的人,不懂得科研实验需求,暴露了自己贫瘠的文化内涵。

一个修自行车的和一个捡狗屎的一起讨论火箭烧的是不是无烟煤。

一个修脚的和挑粪的讨论换头手术。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9385575502348289

视频转载自抖音博主:新闻主播李辉

抖音号:huichangjiyi

李辉是广西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年轻帅气,清秀阳光,针对很多网络热门新闻,都会发表一些专业的科普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4333703489912833

视频转载自抖音博主:何小花farmer的店

抖音号:dygzvqd6f0x3

何小花在北大荒种地,而且种了几千亩地。

靠着在抖音直播发视频,带动家乡大米的销量。种地怎么种,收割怎么收,农民自然比谁都清楚。

但是种地归种地,科研归科研,不可混为一谈。

user avatar

总有非专业人士喜欢对专业人士指指点点,自以为是,好像自己是“懂王”。事实上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书读的太少,而贻笑大方。用事实进行回应的时候,他们还会刚愎自用,拒不接受,固执己见,认为“辟谣”也只是遮掩,展露出一种你根本无法理解的“傲慢”。这样的人你是无论如何都与其说不通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们总能以丰富的经验让你无语子。实在理亏,可能还会蹦出一句“你急了”。

人生建议,“门外汉”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还是多点敬畏,谦虚一点的好,慎做“懂王”。以及请注意,不懂就问是求知,不懂就瞎质疑可不是什么美德。而虚心求教,友善咨询,始终是被鼓励的。

承认别人的专业和自己的业余,没那么难。

以及可以看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现身说法:

user avatar

“震惊!当代大学生,竟然用1万年前的方法收获小麦。”

有人看到“西北”,又是“农林”,就觉得不过是个乡村技校,自己可以指点江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农业研究和食品工程在全国前几的。

要测量根系,要株高和穗量数据,肯定是整根拔。

在网上很多带节奏的人,看到一个片段就开始贸然评论。

之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同学捡到了一个满是英文软件的IPAD,写了个失物招领,就被满狂喷崇洋媚外。

就因为招领是中英双文的。

咋地,人读这么多年书的大学生,出来工作不好找就算了,还不让人用这下半生将要陆续还给老师的英文知识发挥点余热?

笃信自己的观点是人的本能,施展正义的门槛又低,身为判官的快感很强对吧。

以前在网上发言,无需捆绑现实里的身份、地位,讲究“你来我往”;

现在商家的广告踩着嗨点吹捧你,KOL的文案专挑标签刺激你。一边拿大喇叭怼着你的耳朵吼,相信你自己!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一闹矛盾就劝分,六亲不认才独立,三观不合下地狱。

讲究“你死我活”。

也许是因为自大与自卑一体两面,越是在户口、资产、知识体系、跃升通道上越是普遍自卑,就在观点交锋中越是无底线自大。

当正义在真空里一呼百应,即使一开始没那么笃定,也会逐渐对它深信不疑。

user avatar

谢邀。

想起了以前“普通外科医生”的一个梗。

2014年云南火车站暴恐砍人事件发生,国家卫生计生委紧急抽调医生前往救助。

然后某些微博网友就开始高潮了:

带起了一波新名词: “粗糙外科医生、普通外科医生、优秀外科医生、精良外科医生、史诗外科医生、传说外科医生”。。

普通外科,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外科”,说“普外科医生”他们明白,说“普通外科医生”他们嫌太普通!哈哈哈。

网络世界就是这样的,无数人下意识地追逐一个又一个热点,爆点。网络喷子由于“喷”的成本太低,张口就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能怎么办呢?官方解释一下,然后趁机科普一番,吸引感兴趣的学生报考农大吧,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