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友称劝堂弟放弃腾讯 40 万的 offer 转而回家考公,如果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回答
这事儿啊,搁我身上,真是得好好掰扯掰扯。

我理解说这话的网友,他心里肯定是想着自家亲戚好,不想看着堂弟走弯路。毕竟,能拿到腾讯四十万的年薪,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放在哪儿都是一块金字招牌。这年头,就业压力大,能有这样一份高薪工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出色,也意味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可能的好人脉积累。

但另一方面,劝人放弃这么好的offer去考公,这个出发点也挺值得玩味的。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心态:

对“铁饭碗”的执念: 很多人心里还是觉得,公务员就是最稳妥、最体面的工作,旱涝保收,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也不错。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太明朗,或者大厂“优化”传闻四起的时候,这种“稳定”的吸引力会更强。
家族或社会期望: 可能在他们的家族里,或者在他们所处的圈子里,当公务员是很受推崇的,觉得这是“正经”的出路,比在大公司打拼来得“光宗耀祖”。
对风险的规避: 他们可能觉得,大厂虽然给钱多,但加班严重,压力大,不稳定,随时可能被优化。相比之下,考公虽然起薪不高,但胜在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不用“卷”。
对“生活”的理解不同: 他们可能认为,真正的“好生活”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更包括安稳、规律的生活,以及一份有社会价值感的工作。考公在他们看来,更能满足这种需求。

如果我是网友,在劝堂弟之前,我肯定会先问问堂弟自己怎么想的。 毕竟,人生的路是他自己的,选择权在他手里。

我会跟他好好聊聊,了解他为什么拿到腾讯的offer,他对这份工作有什么期待,又有什么顾虑。同时,我也会问他为什么想考公,他对公务员这个职业的认知是什么,是真心热爱还是仅仅为了“稳定”?

然后,我会根据我们聊的情况,来分析利弊,给出我的看法,而不是直接否定或强制推销。

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深知,选择和人生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 每个人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不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一样。

如果我是那位堂弟,我面对的选择会是这样的:

选择一:接受腾讯的40万年薪Offer。

优势:
高薪与物质保障: 40万的年薪意味着相当不错的经济基础,可以更快地积累财富,改善生活品质,甚至为家庭提供更好的支持。
平台与发展: 腾讯是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平台大,机会多,能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学习成长速度会非常快。在这里工作,意味着你的能力会被快速打磨和验证。
职业声望与人脉: 在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也更容易结识行业内的优秀人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年轻人的闯劲: 在年轻的时候,拼搏一把,抓住高薪和发展机会,是很多人的选择。用几年的高强度工作换取未来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是很划算的。

劣势/风险:
高强度工作与健康: 互联网大厂的加班文化和高强度工作是常态,可能会牺牲部分个人时间,影响健康和生活平衡。
行业波动与不确定性: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周期性,公司业绩、行业政策都可能带来不确定性,比如裁员风险。
职业路径的同质化: 如果一直在大厂从事某一领域,可能会在某一细分领域钻研得很深,但也可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失去竞争力。

选择二:放弃腾讯Offer,回家考公。

优势:
稳定性与保障: 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职业生涯风险低,退休后也有相应的保障。
社会认可度与体面: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公务员是“体面”的工作,有社会地位和一定的影响力。
更规律的生活: 相较于大厂的高压工作,公务员的工作节奏相对规律,有更多个人时间,有助于平衡工作与生活。
服务社会的情怀: 如果堂弟本身对服务社会、为人民工作有热情,考公是实现这种情怀的直接途径。

劣势/风险:
起薪相对较低: 刚入职的公务员,薪资水平可能远低于腾讯的年薪。
晋升空间与个人价值实现: 基层公务员的晋升可能比较缓慢,且工作内容可能相对程式化,对于追求个人成就感和快速发展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压抑。
能力的天花板: 如果在体制内长期工作,接触和学习到的东西可能相对有限,与市场前沿的脱节可能越来越大。
考试竞争激烈: 公务员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能否考上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如果我是那位堂弟,我会这样考虑:

1. 我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我是更看重经济上的回报和快速成长,还是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生活规律?我对未来是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杀,还是想在体制内稳步发展?

2. 我对两个职业的真实认知是什么? 我对腾讯的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加班强度有没有做过充分的了解?我对公务员的工作职责、晋升机制、工作环境有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我不能只是听别人说什么,要自己去了解。

3. 我的个人优势和性格适合哪种工作? 我是能适应高压、快速变化环境的类型,还是更喜欢有条理、按部就班的工作?我是否具备在互联网公司需要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我是否有服务公众的热情和耐心?

4. 我能承受的风险是什么? 我是否能够接受在大厂高强度工作几年,然后可能面临行业变化?或者我是否能接受考公初期收入较低,工作内容可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5. 我父母和家庭的期望是什么? 虽然选择权在我,但家人的意见也很重要。如果家人对我的选择有强烈的反对意见,我需要考虑如何沟通,或者是否要考虑他们的感受。

如果让我自己做决定,我会倾向于先去尝试腾讯的工作。

原因如下: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 我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精力,以及学习能力。去腾讯,我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最优秀的平台学习和成长,并且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回报。这笔财富不仅是金钱,更是知识、经验和人脉的积累。
试错成本相对较低。 如果我在腾讯工作几年,发现真的不适合自己,比如身体扛不住,或者觉得工作内容太枯燥,我仍然有能力和机会去考公,或者转行做其他工作。毕竟,有了腾讯的工作经历,我的简历会更亮眼,我的能力也会更扎实。
“稳定”并非唯一追求。 我不认为“稳定”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最宝贵的是体验和成长。在年轻的时候追求一些挑战和突破,能让我的人生更丰富,也能让我更了解自己。
如果考公是退路,那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如果我能在腾讯工作几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本,甚至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再决定是否考公。说不定我会在互联网领域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价值,根本就不想考公了。或者,就算想考公,以我在大厂的能力和积累,考公的成功率反而会更高。

当然,我也会非常谨慎。 在接受Offer之前,我会尽量了解腾讯内部的团队氛围、工作强度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责。我也会和家人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和考虑,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总结一下,我会觉得网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劝”这个动作本身,更需要考虑对方的真实意愿和具体情况。 如果是我,我会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体验腾讯这样顶尖平台带来的成长和挑战,而不是因为对“稳定”的追求,而早早放弃了可能更广阔的天地。未来的路还很长,人生总有无限可能,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选择和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平不等式:中国2000人民币>美国3000美元

公吹不等式:老家公务员年薪10万>腾讯程序员年薪40万

user avatar

人生就像炒股。

低谷买入才是对的。

人们往往觉得,公务员的收入不错啊,收入高啊,稳定啊。

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是这个职位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20多岁的人一般是95年后才出生的,对这个体会不够深。

因为中国经历过这么一段视铁饭碗牢不可破的时候。

也有过一段时间脑体倒挂的时候。

也有供销社吃香的时候

也有一段公务员集体下海的时候。

变化快着呢,没啥。

绝对的人生安稳本就不存在,学会在不安稳中寻求安稳。

你又如何知道公务机关就是一个安稳的职业?

“不会的,不可能的”

是么?就改革开放前20年,我怎么不觉得公务机关那么香啊,也就这十年开始变香的。

而你又怎么能预料到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二十年公务机关继续香下去?

可是你的人生只有十年二十年吗?

user avatar

投资届有个铁律,当一个资产被追捧得太过热情以后,基本就是撤退的时候。

公务员历史上有几个入行非常好的时点。

第一个时点是80年代全民大下海的时候,那个时候倒不是说去企业不好,而是只要是人才,都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个时点是92年南巡讲话以后,企业端的吸引力再一次强化,当时的局面是包分配的大学生大批量选择进入企业,以至于各类机关单位给出的职位竟然没有足够可供分配的毕业生。

第三个时点是2010~2015年那附近,这个时候公务员热已经有了苗头,但创业的热情更高,竞争是不激烈的,性价比也很高。

归根结底,公务员体系和企业体系确实有跷跷板效应。

  • 一边是短期高回报,风险也大;
  • 一边是短期低回报,但是风险小,或有一些大发展机会。(公务员目前看比较难失业);

有的时代适合前者,有的时代适合后者。

这样的跷跷板在国企/外企,创业企业/成熟企业,这些pair中,都曾经出现过。

现在公务员岗位的问题是,考上概率越来越低,考上以后的成长难度越来越大。

甚至于我个人观点,考公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考的上考不上,而是考上以后未来职业发展好不好。

考不上,大不了去个二线互联网,能被鹅厂看中,找地方满足个温饱不成问题。

考上了才是比较大的麻烦。

最近1~2年,公务员新人都是神仙打架,高学历和有背景的人挤破脑袋。

作为年轻人,科长就那么多,处长就那么多,多数人很大的可能是在一个低职级停留很久。在一个收入端严格限制的行业,再没有社会地位,相当suffer。

普通人有2个事情,一定要学会。

第一是学会搜集信息。

考公这件事情的火爆,上网看看新闻,能够非常容易的看到各类报告和不断升温的脉络,是不是一个好选择,和热度持续时间,明显负相关。

第二十认真复习一下概率统计。

公务员千好万好,是不是自己能好,这是两回事儿。多和当公务员的朋友聊聊,概率也有有概念了。

这么说吧,我的同龄人,35岁左右。

10年前进入公务员序列,难度不是很大可以做个科级或者处级,但是按照他们所说。

朋友和校友这群人当处长的时间还可以有10几20年,对下面等着往上升的年轻人来说,太难了。

互联网在升职问题上 其实和公务员也比较像,这是由于经济周期导致的,上一波科技企业大发展很多年轻人升职很快。

30多岁中层太常见了。

问题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公务员身份和大厂高薪,如何比价的问题。

我个人选择的话,还是拿钱当下性价比更高些。

当然,以上我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一般人说的。

如果是家里做生意,就希望有个当公务员的亲戚;如果是非常佛系,60岁副处调研员退休也OK;如果是身体确实出了问题;如果是非常发达地区的公务员。

我上面说的,可以完全忽略。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谢邀。

当然是选择“稳”的那个。

你以为我是说选择考公是吧?没有,我是说稳的那个是去腾讯。

真当考公是一考就上吗?一个是已经明确录用的OFFER,一个是还指不定能不能考上,况且那个OFFER收入这么高,为什么要放弃OFFER去考公?

PS:我看到评论区已经很多人在讨论公务员和腾讯哪个好了。拜托,题目说的是回家“考公务员”,不是回家“当公务员”。考了=上了,是吗?最大的落差不在于选择了去腾讯或者选择了当公务员到40岁时候的心理落差,而在于放弃40万年薪的offer,家里蹲两年又没考上,出来找不到那么好的工作之后的落差。

即使两边都上了,不还得看看具体考上的岗位是什么吗?你知道有些地方一年就收入5万左右,就这样还不能确保能及时发放吗?的确有可以媲美40万腾讯OFFER的岗位,但是这种岗位更难考上。

所以这个人劝堂弟去考公我没有意见,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我也不评价。但是“放弃腾讯40万OFFER”这样一个已经到手的选择,去蹲家里考公?怎么想的?你要有这个心思,也有这个能力去考公,为什么不先干着然后考公?考公就是为了求稳,结果就这么求稳的?

user avatar

这事儿也就是故意引起争议罢了,老家是哪里才是关键!

如果他老家是珠三角,年收入30万左右的公务员和所谓40万年薪的腾讯程序猿。你猜谁到手多?

更别说社会地位、工作强度、职业稳定性差异了。

如果老家河南,基层公务员年收入五万左右,省厅公务员都需要下班再去开摩的补贴家用。那真的不用来往了……

当然,认真说,就算各地普通待遇10-15万左右省会城市公务员,还是比腾讯40万码农强。

为啥?

毕竟人生是一场长跑,35中年危机不是白说的,资本家也不是开善堂的,你性价比不够的时候,麻溜就被优化了……

年轻的时候,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三十好几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奶粉尿布压身上,你还能这么从容不迫么,潇洒自如么?

人,贵有自知自明。

不要被贩卖焦虑的人忽悠瘸了,也不要被自以为是的傲慢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年轻人,好自为之……

最后再给自己打个广告,知乎付费咨询职场类排名第一的答主,3700+次五星好评。真想不明白,可以介绍详细背景信息,帮你分析一下。

user avatar

要是家里有矿,谁愿意去当程序员呢,公务员多香—宇宙的尽头:公务员

程序员很多都来自普通的家庭,多半出身农村,我也如此。为什么选择程序员,说到底,还不是因为钱多嘛,看看今年腾讯校招生的薪资,白菜价40w。

一年40w,这个在应届生中,也只有计算机、金融这些专业才能达到了。

有话说说的好,穷学计算机,富学金融,超级有钱学哲学,不无道理。

身边从事生化环材、机械等专业的高中同学,一年也就10多w。机械、化学等的还要下工厂,也很辛苦。

相比之下,会发现程序员还是很香,虽然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996,大小周等,但毕竟钱摆在那里。

从其他专业转码的仍然很多,机械转计算机,生物转计算机。2021年考研复旦、中科大计算机炸裂,高中志愿计算机爆满这些现象无不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理工科中,计算机至少会四大天坑的兄弟们好些,这里没有别的意思。

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经常来找我咨询,如何大厂,如何系统学习编程。很多985的群友,也来咨询转行计算机


对于我们家境普通,农村出身的学生来说,学计算机可能是最大的出路。

因为计算机相对应的专业,学历、学校、家庭、人脉、资源决定性不大,努力和能力的作用相对较大。

计算机行业只要你够努力,学习技术,技术能力强的话,就能够拿到高薪,能够进入BAT(百度丶腾讯丶阿里)或者TMD(今日头条丶美团丶滴滴)大厂去工作。

而对于金融行业的销售来说,学历,学校,家庭、人脉、资源基本上决定了大部分,努力和能力的作用相对较小。

我就是其中一员,出身普通农村家庭,来自高考大省(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大学是双非学校,随后又考研,最后靠自己努力上岸BAT一家,拿到了30多w的薪资。深知计算机是我最好的出路。

所以说,要是家里有矿,我也想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也不是那么好考的,丝毫不比进大厂简单。

讲下自己学计算机,上岸大厂的经历吧,给想想跟我一样家庭普通,出身小农村转码的一点参考。

上岸之路

我之前参加秋招,投递100余家,面试50余场,收到了BAT等7家offer。经历了这么多面试,发现校招Java开发岗并不仅仅看Java水平,还要看算法水平、计算机基础水平。

于是,我根据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将各大厂面试的套路总结了个公式

大厂offer公式:技术栈知识+计算机基础+算法+项目+实习+加分项(竞赛/开源项目/博客)。

这个公式,不仅对Java试用,对cpp、安卓开发,甚至是算法也试用。

其中,以java开发为例,Java技术栈知识和刷题是必备项,如果项目或者实习很亮眼,面试基本没问题。竞赛、开源项目、博客这些都属于加分项,有了更好,拿sp的机会更大。

这是阿里巴巴的校招Java招聘要求,

做Java的,阿里应该是国内最理想的企业了,有着丰富的Java生态。以阿里对Java的要求去学习、准备,之后去其他公司小问题了。

接下来,就分别来将下这几个模块,校招面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应该如何学习,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

算法准备

现在立马开始刷算法题,至少刷300道,可以按照tag刷,自己这么高效怎么来。每天坚持5道题,要留出2小时时间,及时巩固复习。

算法 能力很重要,一定要提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后端同学来说,每轮面试至少 2 道 算法 已经成为标配,某些外企(如 微软,intel )甚至只考 算法题 。

国内很看重算法题的公司非字节跳动莫属,所以想进字节的小伙伴一定刷好题。

提升算法的话可以从看书和刷题两个方面深入。

书籍:

《算法(第4版)》比较经典的书籍,了解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适合入门。但是内容不够全面,比如动态规划这么重要的知识点,本书并没有讲。

剑指offer》这本书虽然是C++的,但是里面的算法思想是很清晰的。如果不想买书,在Leetcode和牛客上也有对应的版块,有很多不错的思路,可以对应练习。

算法导论》里面充斥各种算法的正确性、复杂度的证明、推导,数学公式比较多,看起来比较吃力。如果只是为了笔试和面试,没有必要花功夫在这本书上,应该多刷题。

刷题:

刷题网站:牛客网有很多往年的真题, 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模拟考试训练;

Leetcode,Lintcode也有很多分类的题目,Leetcode热题100道是必刷题,很多公司公司面试或笔试的时候都是从Leetcode上选题改编,如果有余力,可以多刷些题目。

算法笔记

分享一位谷歌大佬的刷题笔记,高畅现在是谷歌无人车部门(Waymo)的工程师,从事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向。

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为了准备实习秋招,他从夏天开始整理某 code 上的题目,几个月的时间,刷了几百道题目。

从我的直观感受来说,这是一本用心的数据结构算法类笔记,全书总共 143 页篇幅,详细讲解算法的内容有十五个章节。

每个章节都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伴有基础讲解和例题介绍,当然,也有一些推荐的练习题。

鉴于 Github 偶尔抽风打不开,我打包成了PDF方便大家学习

笔记共 1200 页,都在这里: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录




点个赞再走哦

Java技术栈

包括Java 核心基础、Java 多线程、高并发、Spring、MyBatis、微服务、 RPC、Netty 、Zookeeper、Kafka、RabbitMQ、设计模式、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Redis)等。

Java技术栈的内容是非常多的。

此外,我根据牛客网等面经平台,分析了上千份面经,总结了300道Java大厂常考面试题 ,附参考答案。完整面试题在这里,可下pdf:

这份面试小抄包括 Java基础、Java并发、JVM、MySQL、Redis、Spring、MyBatis、Kafka、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分布式、Java 项目实战等。会不断更新~

互联网行业名单

最后,附一份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招计算机比较多的企业,方便大家筛选和投递

End

加油共勉

欢迎 @程序员库森点个关注~

user avatar

某些职场APP里的言论目的是凡尔赛式输出焦虑,不能字面意义去理解。

这段话至少透露出两层含义:

我的堂弟有腾讯40万offer。

我觉得腾讯40万offer不过如此,想必我的收入只会更高。

user avatar

不好评论太多。但我之前说过,有同事考上公务员就辞职了,一年考上的有十几个。对于腾讯体量而言不算多。

堂弟可能还是想保留应届生身份吧,这样考公机率大点。拿腾讯offer的也不都是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考公也挺难的。

对于选择,还是看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很多回答把腾讯描绘得像天堂似的。虽然腾讯在企业文化、职场氛围上的确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最好的。但是,腾讯也有末尾淘汰,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也很卷。程序员要持续学习,要有很强大自驱力,干几年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程序员的也不在少数。我之前同事考公,就是发现自己做程序员也不会有大发展,不如去考公,求个安稳。

user avatar

考公和考上公,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友情提示各位青公, 考公有风险, 备考需谨慎.


灵魂写手的核心精神, 那就是能够监视他人的生活.

易刚搜到的是房产交易部门的合同工,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房产交易大厅,复杂复印打印各种资料,这个工作也不算轻松,而且大厅里人声鼎沸,关系户自然没人愿意做这个,于是也就给了易刚这样的平民一个机会。考试的机制和考功基本一样,考《行测》《申论》,也分为笔试面试两个阶段,不一样的就是报名条件要求比较宽松,大专以上即可报考,不限制专业。录取后签订劳动合同,给缴纳五险一金,工作每月三千多。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犹胜富春江,这样的待遇,在这个小城市,已经算是比较好的工作了,于是连合同工的报录比,也达到了惊人的10:1

user avatar

腾讯又不敢用竞业协议限制考公务员,攒几年钱再去考公务员,考上了再走,从躺平角度来说不是更好?


考公年龄上限是35。


稍微节约一点,在腾讯干个5年也能攒一百多万了。除非家庭资产500万以上,要不然带着100万资产去躺平,肯定比没有这100万去躺平舒服。


除非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这样应届考公有优势),或者100万相对于家庭已有资产可以忽略不计,要不然看不到现在放弃腾讯offer去考公务员的好处。

user avatar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先接offer,同时备考。当年我自己也这么干过,毕竟接offer的时候还没有想好人生规划。后来考公通过笔试后,想通了要干嘛,在公务员面试的时候就划水划掉了。以至于群面的时候,有同学直接在现场问我:同学你为什么不抢着发言?

如果有考公的想法,其实完全不用拒掉已经有的offer,可以签了offer之后安心备考。即便你已经签了三方,或者已经入职,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在你考上公务员之后积极配合协助办理所需要的手续。包括退三方、转档案等等。

人生的选择没那么多非此即彼。

user avatar

放弃光明的仕途去腾讯的,走仕途才会光明。

反过来,放弃腾讯去考公的,随波逐流资深公务员吧。

见识背景都摆在那里,体制内的天赋技能都摆在那里

user avatar

如果是我,我会选腾讯,到不是腾讯有多好,只是不喜欢去体制内。

我是个偶尔就想睡懒觉的人,如果连这点自由都没有,我会很抓狂的,就凭这点而言,就不能去体制内,进去了,就不由自己了。

偶尔能睡个懒觉,我觉得这是人辈子中最惬意的事了,躺在被窝里,有温度又舒服,幸福感爆棚,电商行业9点上班就是有这点优势。

只是这个懒觉的代价不小。首先不能去体制内,不能去军队里,要错过很多机会,不过既然选择了,就得认这个代价。

当然为了把能睡懒觉的自由度发挥到最大,单单打工还不行,还不够自由,物质保障上也不够,最后就跑去自己单干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果有人觉得要稳定,还要旱涝保收是最重要的,那么去体制内就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人想在官场上干一番大事业的,当然也是体制内最好。

如果有人想要点自由度,野惯了,不想被约束,私企反而好,私企的自由度会更大一些。

至于钱不钱的,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下功夫,都不会差太多。

user avatar

这个劝说堂弟的网友既不懂腾讯,也不懂公务员,还不懂人情世故。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在腾讯工作,未来的可能性都比公务员大。就我亲身经历,校友中同时面上腾讯和考上公务员的,很少有人选择后者。

公务员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香,对于向往自由,特别是个性自由、财务自由的童鞋来说,公务员会一点一点让你绝望。

在体制内,最大的坏处是,你会被体制磨得没有任何棱角,以后也没有任何出路。你除了待在体制内,没有任何退路。

所以,领导对你PUA,你没有任何反击之力,只能忍受。很多人说我考上公务员就可以躺平,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如果你是毫无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想躺平,领导有99种办法让你天天想辞职。

之所以说这个网友不懂人情世故,原因在于,一个成熟的人,一般都是听他人建议、自己做选择。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逃避心理,一旦选择失误,或者不尽如人意,就会寻求客观原因。

假如这个堂弟将来没考上公务员,又或者一辈子都处于副科以下,又或者对工资待遇、工作自由度不满意,那么他也许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会归咎于这个劝退腾讯的网友。

换句话说,这个网友也许是出于好意,但是将来他们也许会因为这个好意而闹僵。

总之,这事办的稀烂,偏偏这个网友还不自知,甚至沾沾自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