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新闻中强调的“5年60余篇SCI”纯属外行看热闹,实际上一作/通讯的文章其实只有21篇。
做过科研的都知道,非一作/通讯的文章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5年21篇对一个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还算是比较高产,但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由于前些时间我正好也在找教职,我更疑惑的其实是她毕业时的科研成果。
胡玥是2016年取得的博士学位,根据她的google scholar信息,截止2016年,胡博士一共发表了四篇一作论文,而且四篇都算不上顶刊。
说实话,这个成果离华科的副教授职位差的有点远。不过这次胡博士倒是给出了合理解释:
博士毕业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在这5年里,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实际上是21篇。
她在华科做了两年博后,我查了查,这两年内她发了一篇一作的Advanced Materials,一篇通讯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及一篇共同一作的Science。再加上几篇普通一些的文章,这个成果拿副教授,我觉得是没什么问题的。
PS: 科研人员还是把精力放在研究上比较好,通过媒体和炒作自身或许会给你带来短期的高关注度,但这种关注度除了能满足一点虚荣心之外,对你的学术生涯几乎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很多科研人员其实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舆论的走向,这种情况下去炒作立人设很容易翻车,反而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事情,结合最近抖音上看到的一些学历甚至学校的盲目崇拜的现象,还有前几天某大厂那个automl的“天才”成果,就简单说一点。
真正出色的学者是不需要靠官媒热搜这种特色手段来证明自己的,你的工作出色了,大家自然认可你。AI领域的何恺明,可以说是该领域相近年龄段的第一人,你看他何时上过微博热搜,让红头媒体去推销来着?但是今天我们用的很多技术和后续成果都源于他的一些工作,所以大家都认可他的水平。归根结底,咱们做学术的踏实点就是最好的,让人风口一吹到天上迟早有落地的时候。你可以推销你的工作,让大家都知道,这个ok,但是你见过哪个真大佬专门请个媒体把自己本人包装一番推销当明星的?
圈子内的风气,或者说价值观,我认为比学者本身水平更重要。风气不对,好好一个学者也被带歪掉;风气对了,即使学者本身水平不济也能从中得到激励而进步。风气这块我想说很多,但是一想一口长叹算了还是。
其他的不评论了,懒得评,就是这句“并且对于涉及造谣诽谤的言论或将进行法律追责”,让人真是瘆得慌,通告那个高考800名要不要先把自己给告了?近朱者赤只能说是。
均不实?估计胡教授这次又要被质疑一波了。
没有神的水平,偏要造神。
何况,中国是个无神论国家。
PS 要我说出一个被称神的人,我只服北大韦神。
英国直博多少年确实不知道,评论区很多说只需要3年,那这真算是条捷径,师弟师妹们可以考虑考虑这条路,省两年时间真的太值了!
另外同济2008年湖北省理科最低分数线是多少?我是在网上查的,也有可能不准,大家也可以去查一查!
==============原答案==============
胡老师千算万算,还是低估了网络的力量!
所以真的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如果当你自己能力不足以压制住舆论的话,千万不要自曝!
我想原报道也是经胡老师同意后才发出来的!也就是说胡老师默认了这种夸张的表达手法!
比如说5年60篇这种事儿,其实搞科研的人都明白这些小伎俩,什么通讯啊,共一啊,不就是大家轮流挂嘛,真的没必要说出来!这几年自己有几篇文章真的是自己的成果自己最清楚了!
比如说高考成绩排名这事儿,我个人觉得做科研的人都是比较严谨的人,并且这些在网上都能查到的信息,为什么不核实一下再说呢?
说胡老师是学阀的后代,我现在想想应该还不至于,学阀的后代一般都比较低调,不会犯这些低级错误,很显然胡老师还没有到那一层次!
我还想说:胡老师这一步步走的,肯定是有高人指点的!每一步都没有耽误时间,并且都正好踩在点儿上!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也强调过,这条路是普通人没法复制的,具体原因我主要分析三点:
胡老师高考626分,我特意查了一下2008年上海4所985在湖北的理科最低和平均录取分数线:上交:648/655,复旦:650/651,同济:587/625,华师没有查到!
拿着稳上同济985的分数,偏偏要以第一名的身份去211华东理工大学,这真是神来之笔!华东理工2008年应用化学专业在湖北省的录取平均分是588分,注意这是平均分!说白了胡老师至少瞎了38分!我还查了一下当年华东理工第二名是603分,胡老师比全校第二名整整高了23分!
而2008年的湖北可是高考知分报志愿,如果你爸妈这么给我报志愿,你是不是得翻脸!胡老师的父母这么敢报,就说明一切都在计划中,完全可控!或者说如果她真上了同济,可能后面一系列的路都走不通了!
2008年我也是上大一,当我还在适应大学生活的的时候,胡老师已经联系导师要进课题组搞科研了!我自认为我父母也是知识分子,但这种事儿他们可是一丁点儿都没跟我提过!可能在我都不知道学术论文是啥,只会写高考作文的时候,胡老师已经开始准备SCI了!
硕博加起来3.5年拿下,我不知道别人,我身边没有一个人,我也见过几个院士,他们手下的学生也没有3.5年就能拿下硕博学位的!
说实话我很羡慕胡老师,我也羡慕她有那么有水平的爸妈,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
作为同龄人,如果论高考分数的话,我肯定不比胡老师差,我也非常努力的在学习和奋斗!虽然我在我周围人看来已经是很优秀了,但是从18岁到31岁,13年不到的时间,为什么差距就拉开了呢?我怎么就拿不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呢?
但是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我周围有比我还优秀的人,比我努力的人,但是就是因为家境没我好,现在还没有我混的好,而这些就是我父母拼出来的!我的起点就比他们高,我的起跑线就比他们远!
所以没什么酸不酸,没什么眼红不眼红,并且我真心祝福胡老师,她没有辜负她父母的期望!她也激励着我一定要努力,为我的孩子先打下一片江山,留好一个退路!
在我女儿高考的时候,她考到了能上天大的分数,我直接给她报一个河工大,如果我有这样的底气和信心,我想我就成功了!
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加油吧!过河的卒子,无路可退!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和CXK的律师函一样诚意满满。
很多年轻人还没意识到,选择多么重要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应该是,选择就是一切!选择就是一切!选择就是一切!
专业,学校,留学,择偶,站队
通过一系列的完美选择,一个不学无术的gai溜子完全可以战胜寒窗苦读的状元郎,走上人生巅峰,成为既得利益者
但是老一辈的既得利益者,总是喜欢把成功归结为老子天生英明神武,都是我刻苦。而忽略了时代的红利。
比如某些院士教授,鼓吹科研应当如何如何努力,废寝忘食,却没告诉你,他们那批80年代就博士毕业,并且公派出去留学的人,现在回来大多都是院士级别,就算算上学术的通货膨胀,他们那时候的毕业难度,所需要消化的知识,和现在也不能比。
(有人说,不要小瞧那个时候的他们,我和几位行业内的院士都有一些接触,他们自然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中龙凤,出国也是很不容易滴,并没有小瞧他们。我只是想表达,你让一个青椒穿越回去,拿出现在三分之一的天赋和努力程度,大概率也能做到他们那个高度;而当年的院士穿越到现在,可能也就非升即走,泯然众人矣。人类还是那个人类,但是越来越卷是事实。不要盲目神化,不要觉得越老的,过去的,就是越好的)
企业的老板。总在夸自己领导有方。自己多么不容易。但是他的成功很有可能就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选对了行业,靠着压榨员工存活了下来。
又比如很多学术新闻总是鼓吹28岁当博导,嗯,19岁当教授,这些我看都不看。就能猜到,他们肯定是早早的出了国。跟了海外大牛刷了好文章回来的。
我一直认为,苦难崇拜是一种病态。
因为他会消解人们对于选择的重视。他们会误导太多年轻人,让他们事倍功半。做太多无用功,甚至走上歧途。
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的电梯理论。一个人在电梯里面做俯卧撑。然后上到楼顶,他就告诉大家,大家一定要疯狂做俯卧撑,才能走上巅峰。
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入错行,女还怕嫁错入错行的郎。
选择真的太重要了。你的人生就是你一个个选择形成的结果。
但是真正在做选择前,慎之又慎,每一步都尽量努力去权衡思考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包括我自己,才几个重大选择上也出现过失误,绕了好大的弯路才赶回来。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一步错,步步错也
话说回来,那么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什么还乐此不疲的敦敦教诲年轻人?强调他们的努力,而忽视时代的红利。选择的重要性呢?
原因有三:
第一,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好为人师,让他有一种优越感,这本身在他眼里看来,就是它成功之后的奖励品之一。
第二,忽视掉自己投机取巧的,靠选择上位的部分,强调自己能力很强,包装自己,以便获得更好更多的好处。
第三,麻痹年轻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焊车门的行为,选择的重要性,还能让你们知道,这不就触动了他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嘛
希望造神的时候,也多体恤体恤年轻人的不容易,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得了便宜还卖乖
今年应该是31岁,过去五年,是从26岁到31岁。在26岁到31岁这五年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SCI)是21篇,不是60篇。
做不到26到31岁发21篇的,想想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不能做到挂名另外40篇的,也自己反省一下差距。
2012年本科毕业,四年后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中间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做不到的人,继续反思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