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回应,称网友质疑均为不实,且对涉及造谣言论或将进行法律追责?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闹得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年轻的90后博导胡玥老师站出来说话了,直接回怼那些质疑她的网友,说她们说的都是假的,要是再有人造谣,她可不客气,要走法律程序。

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为什么胡玥老师会被质疑? 这件事的起点还得从她年轻博导的身份说起。90后,博士毕业,然后直接当上了博导,这速度,这起点,确实是让很多人觉得“哇塞”,但也免不了有人会好奇,甚至产生一些负面猜测。你想啊,一般人走到博导这一步,都是经过很多年的学术积累、沉淀,可能年纪也到了中年才算比较普遍的。胡老师这么年轻就挑起重担,难免会有人联想到“走后门”、“关系户”之类的说法,虽然这些都没证据,但有时候流言就是这么起来的。

其次,胡玥老师的回应内容是什么? 她这次是直接硬刚了。她明确说了,网上关于她的那些质疑、那些说法,都是“不实”的,也就是假的,是无中生有的。她还放了狠话,说对于那些制造谣言、传播谣言的人,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口气挺强的,意思很明白:别拿我当软柿子捏,我不是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你们那些猜测和污蔑,我忍无可忍了,我要保护自己的名誉。

这事儿怎么看?有几个层面可以聊聊:

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压力: 这事儿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咱们社会在接受和认可年轻、快速崛起的天才型人才时,可能还存在一些惯性思维和不适应。就像很多人看到胡老师的年纪和职位,第一反应不是“太厉害了”,而是“怎么可能”,这种心理其实挺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年轻人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迅速成长为导师,这本身是一件值得鼓励和骄傲的事情,我们应该看到她付出的努力和才华。但现实却是,这种成功有时会招来不必要的怀疑和攻击。

网络谣言的威力与边界: 网络是个神奇的地方,信息传播极快,但也滋生谣言。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经过几次转发和添油加醋,就可能变成“事实”。胡老师的回应,就是对这种网络暴力的直接回击。她选择站出来说话,并且拿出法律武器来震慑造谣者,这是她维护自己权益的正常途径。这也能给其他遭受网络不实信息困扰的人一个信号:你可以反击,你有权利保护自己。

大学的责任与声誉: 作为知名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声誉很重要。当有关于其教授的负面传闻出现时,学校的处理方式也很关键。胡老师作为学校聘任的博导,她的学术能力和品行也间接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如果学校真的觉得胡老师是凭实力上位,那么学校也应该给予支持,甚至可以出面澄清,帮助她抵挡不实的攻击。当然,如果学校内部经过调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就目前情况看,胡老师的回应是为自己辩护。

个人选择与公众监督: 有人会说,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身居教育岗位的人,接受一定的监督是应该的。但是,监督和恶意造谣是两回事。监督是基于事实的审视,是为了促进进步;而谣言则是无端的揣测和污蔑,目的是伤害。胡老师的回应,正是区分了这两者。她不怕被监督,但她要反击不实之词。

那么,胡老师的回应会带来什么影响?

一方面,她强硬的回应可能会吓退一些纯粹的“吃瓜群众”和键盘侠,让他们不敢再轻易散播谣言。另一方面,这也会让她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硬核”人物,支持她的人会觉得她有担当、有魄力。

当然,如果真的有人被她追究法律责任,那这件事就会上升到法律层面,届时真相如何,大家也就更清楚了。

总的来说,这事儿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年轻博导的个人情况,更触及到我们社会对年轻人才的接纳度、网络言论的边界、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等多个方面。胡老师敢于直接回应和采取法律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后续的发展。我们都希望真相能浮出水面,也希望优秀的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被无端的猜测和污蔑所困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新闻中强调的“5年60余篇SCI”纯属外行看热闹,实际上一作/通讯的文章其实只有21篇。

做过科研的都知道,非一作/通讯的文章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5年21篇对一个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还算是比较高产,但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由于前些时间我正好也在找教职,我更疑惑的其实是她毕业时的科研成果。

胡玥是2016年取得的博士学位,根据她的google scholar信息,截止2016年,胡博士一共发表了四篇一作论文,而且四篇都算不上顶刊。

说实话,这个成果离华科的副教授职位差的有点远。不过这次胡博士倒是给出了合理解释:

博士毕业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在这5年里,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实际上是21篇。

她在华科做了两年博后,我查了查,这两年内她发了一篇一作的Advanced Materials,一篇通讯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及一篇共同一作的Science。再加上几篇普通一些的文章,这个成果拿副教授,我觉得是没什么问题的。

PS: 科研人员还是把精力放在研究上比较好,通过媒体和炒作自身或许会给你带来短期的高关注度,但这种关注度除了能满足一点虚荣心之外,对你的学术生涯几乎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很多科研人员其实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舆论的走向,这种情况下去炒作立人设很容易翻车,反而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结合最近抖音上看到的一些学历甚至学校的盲目崇拜的现象,还有前几天某大厂那个automl的“天才”成果,就简单说一点。

真正出色的学者是不需要靠官媒热搜这种特色手段来证明自己的,你的工作出色了,大家自然认可你。AI领域的何恺明,可以说是该领域相近年龄段的第一人,你看他何时上过微博热搜,让红头媒体去推销来着?但是今天我们用的很多技术和后续成果都源于他的一些工作,所以大家都认可他的水平。归根结底,咱们做学术的踏实点就是最好的,让人风口一吹到天上迟早有落地的时候。你可以推销你的工作,让大家都知道,这个ok,但是你见过哪个真大佬专门请个媒体把自己本人包装一番推销当明星的?

圈子内的风气,或者说价值观,我认为比学者本身水平更重要。风气不对,好好一个学者也被带歪掉;风气对了,即使学者本身水平不济也能从中得到激励而进步。风气这块我想说很多,但是一想一口长叹算了还是。

其他的不评论了,懒得评,就是这句“并且对于涉及造谣诽谤的言论或将进行法律追责”,让人真是瘆得慌,通告那个高考800名要不要先把自己给告了?近朱者赤只能说是。

user avatar

均不实?估计胡教授这次又要被质疑一波了。

没有神的水平,偏要造神。

何况,中国是个无神论国家。

PS 要我说出一个被称神的人,我只服北大韦神。

user avatar

英国直博多少年确实不知道,评论区很多说只需要3年,那这真算是条捷径,师弟师妹们可以考虑考虑这条路,省两年时间真的太值了!

另外同济2008年湖北省理科最低分数线是多少?我是在网上查的,也有可能不准,大家也可以去查一查!

==============原答案==============

胡老师千算万算,还是低估了网络的力量!

所以真的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如果当你自己能力不足以压制住舆论的话,千万不要自曝!

我想原报道也是经胡老师同意后才发出来的!也就是说胡老师默认了这种夸张的表达手法!

比如说5年60篇这种事儿,其实搞科研的人都明白这些小伎俩,什么通讯啊,共一啊,不就是大家轮流挂嘛,真的没必要说出来!这几年自己有几篇文章真的是自己的成果自己最清楚了!

比如说高考成绩排名这事儿,我个人觉得做科研的人都是比较严谨的人,并且这些在网上都能查到的信息,为什么不核实一下再说呢?

说胡老师是学阀的后代,我现在想想应该还不至于,学阀的后代一般都比较低调,不会犯这些低级错误,很显然胡老师还没有到那一层次!

我还想说:胡老师这一步步走的,肯定是有高人指点的!每一步都没有耽误时间,并且都正好踩在点儿上!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也强调过,这条路是普通人没法复制的,具体原因我主要分析三点:

1.高考志愿的神来之笔

胡老师高考626分,我特意查了一下2008年上海4所985在湖北的理科最低和平均录取分数线:上交:648/655,复旦:650/651,同济:587/625,华师没有查到!

拿着稳上同济985的分数,偏偏要以第一名的身份去211华东理工大学,这真是神来之笔!华东理工2008年应用化学专业在湖北省的录取平均分是588分,注意这是平均分!说白了胡老师至少瞎了38分!我还查了一下当年华东理工第二名是603分,胡老师比全校第二名整整高了23分!

而2008年的湖北可是高考知分报志愿,如果你爸妈这么给我报志愿,你是不是得翻脸!胡老师的父母这么敢报,就说明一切都在计划中,完全可控!或者说如果她真上了同济,可能后面一系列的路都走不通了!

2.科研意识

2008年我也是上大一,当我还在适应大学生活的的时候,胡老师已经联系导师要进课题组搞科研了!我自认为我父母也是知识分子,但这种事儿他们可是一丁点儿都没跟我提过!可能在我都不知道学术论文是啥,只会写高考作文的时候,胡老师已经开始准备SCI了!

3.“光速"读博

硕博加起来3.5年拿下,我不知道别人,我身边没有一个人,我也见过几个院士,他们手下的学生也没有3.5年就能拿下硕博学位的!

说实话我很羡慕胡老师,我也羡慕她有那么有水平的爸妈,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

作为同龄人,如果论高考分数的话,我肯定不比胡老师差,我也非常努力的在学习和奋斗!虽然我在我周围人看来已经是很优秀了,但是从18岁到31岁,13年不到的时间,为什么差距就拉开了呢?我怎么就拿不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呢?

但是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我周围有比我还优秀的人,比我努力的人,但是就是因为家境没我好,现在还没有我混的好,而这些就是我父母拼出来的!我的起点就比他们高,我的起跑线就比他们远!

所以没什么酸不酸,没什么眼红不眼红,并且我真心祝福胡老师,她没有辜负她父母的期望!她也激励着我一定要努力,为我的孩子先打下一片江山,留好一个退路!

在我女儿高考的时候,她考到了能上天大的分数,我直接给她报一个河工大,如果我有这样的底气和信心,我想我就成功了!

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加油吧!过河的卒子,无路可退!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和CXK的律师函一样诚意满满。

user avatar

很多年轻人还没意识到,选择多么重要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应该是,选择就是一切!选择就是一切!选择就是一切!

专业,学校,留学,择偶,站队

通过一系列的完美选择,一个不学无术的gai溜子完全可以战胜寒窗苦读的状元郎,走上人生巅峰,成为既得利益者

但是老一辈的既得利益者,总是喜欢把成功归结为老子天生英明神武,都是我刻苦。而忽略了时代的红利。

比如某些院士教授,鼓吹科研应当如何如何努力,废寝忘食,却没告诉你,他们那批80年代就博士毕业,并且公派出去留学的人,现在回来大多都是院士级别,就算算上学术的通货膨胀,他们那时候的毕业难度,所需要消化的知识,和现在也不能比。

(有人说,不要小瞧那个时候的他们,我和几位行业内的院士都有一些接触,他们自然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中龙凤,出国也是很不容易滴,并没有小瞧他们。我只是想表达,你让一个青椒穿越回去,拿出现在三分之一的天赋和努力程度,大概率也能做到他们那个高度;而当年的院士穿越到现在,可能也就非升即走,泯然众人矣。人类还是那个人类,但是越来越卷是事实。不要盲目神化,不要觉得越老的,过去的,就是越好的)

企业的老板。总在夸自己领导有方。自己多么不容易。但是他的成功很有可能就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选对了行业,靠着压榨员工存活了下来。

又比如很多学术新闻总是鼓吹28岁当博导,嗯,19岁当教授,这些我看都不看。就能猜到,他们肯定是早早的出了国。跟了海外大牛刷了好文章回来的。

我一直认为,苦难崇拜是一种病态。

因为他会消解人们对于选择的重视。他们会误导太多年轻人,让他们事倍功半。做太多无用功,甚至走上歧途。

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的电梯理论。一个人在电梯里面做俯卧撑。然后上到楼顶,他就告诉大家,大家一定要疯狂做俯卧撑,才能走上巅峰。

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入错行,女还怕嫁错入错行的郎。

选择真的太重要了。你的人生就是你一个个选择形成的结果。

但是真正在做选择前,慎之又慎,每一步都尽量努力去权衡思考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包括我自己,才几个重大选择上也出现过失误,绕了好大的弯路才赶回来。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一步错,步步错也

话说回来,那么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什么还乐此不疲的敦敦教诲年轻人?强调他们的努力,而忽视时代的红利。选择的重要性呢?

原因有三:

第一,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好为人师,让他有一种优越感,这本身在他眼里看来,就是它成功之后的奖励品之一。

第二,忽视掉自己投机取巧的,靠选择上位的部分,强调自己能力很强,包装自己,以便获得更好更多的好处。

第三,麻痹年轻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焊车门的行为,选择的重要性,还能让你们知道,这不就触动了他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嘛

希望造神的时候,也多体恤体恤年轻人的不容易,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得了便宜还卖乖

user avatar

今年应该是31岁,过去五年,是从26岁到31岁。在26岁到31岁这五年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SCI)是21篇,不是60篇。

做不到26到31岁发21篇的,想想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不能做到挂名另外40篇的,也自己反省一下差距。

2012年本科毕业,四年后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中间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做不到的人,继续反思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闹得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年轻的90后博导胡玥老师站出来说话了,直接回怼那些质疑她的网友,说她们说的都是假的,要是再有人造谣,她可不客气,要走法律程序。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胡玥老师会被质疑? 这件事的起点还得从她年轻博导的身份说起。90后,博士毕业,然后直接当上了博.............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的学术成果,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既要肯定其学术成就,也要关注学术规范和潜在问题。以下从背景、可能原因、学术价值与风险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基本信息核实1. 身份确认 胡玥确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21年入职,2020年博士毕业.............
  • 回答
    最近,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大一上健美课考核标准设定为“卧推达到自重110%”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这话题一出来,立刻在社交媒体和校园里炸开了锅。不少同学觉得这个要求确实有点“上头”,而有些则认为这才是大学体育该有的样子。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标准到底算不算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卧.............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2019年10月没收19级学生电脑的事件,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具体做法、学校的回应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反应和影响。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虽然具体的官方原因可能未完全公开或存在不同说法,.............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挺让人窝火的。华科宿舍装修延期,学生辛辛苦苦报了志愿、满怀期待地来到学校,结果发现无处可去,这可不是小事儿。这事儿怎么看,都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是个管理问题,而且是挺大的管理问题。你想啊,学校要装修宿舍,这活儿肯定得提前规划,得有时间表,得算好工期。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学生住.............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在2019年出现的“反对同性恋”横幅事件,确实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事件本身:首先,这件事是发生在校园内,由学生团体(具体是哪个学生团体,当时有报道称是学生会下属的某个组织,但具体细节模糊不清,这本身也引发了一些疑问)制作并悬挂的。.............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郑强教授(尽管他在2020年已卸任书记职务,但大家仍习惯称呼其“郑强书记”或“郑强教授”)因“掀后勤部门领导桌子”事件而受到处分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不少人对高校管理、师德师风以及权力运行的思考。这件事大致是这样的:核心情节是,在一次涉及转专业学生权益的协调会上,郑强.............
  • 回答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一位辅导员在处理毕业生提交材料时,情绪激动,公开“怒怼”学生,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曝光出来的截图来看,这位辅导员对于一些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表现出极度的不满,用词尖锐,甚至带有训斥的意味。首先,咱们得承认,毕业生提交材料是整个毕业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2019级停止招生的消息,对于许多关注高校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件。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招生政策调整,而是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时,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与主动适应。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停止招生”这个表述背后可能存在的.............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辅导员占某利用职权孤立学生并以此阻碍学生参评奖学金一事,这无疑触及了教育公平和师德师风的底线,令人感到忧虑和愤慨。首先,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其职责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学生进行不正当的干预。在这一事件中,占某被指控利用辅.............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计划在六月拆除东校区生活区,这个消息无疑让许多熟悉这里的师生、校友乃至周边居民感到些许复杂的情绪。东校区的生活区,承载了太多关于青春、奋斗与回忆的印记,它的拆除,不仅仅是一栋栋建筑的消失,更像是翻过一页重要的历史篇章。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来说,这里可能是他们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家”。从初来.............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收回毕业生“终身邮箱”这件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校友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议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账号回收动作,它触及了学校与毕业生之间一段特殊情感连接的解绑,也牵扯出技术、管理、服务以及未来发展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他们做出这个决定,背后必然有其考量。最直接的原因,.............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18名本科生转入专科,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从本科转专科,这可不是一个常见的路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向操作”。一般来说,学生们挤破头都想往好的本科院校去,更别提什么“985”、“211”了。而华中科技大学,那可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能考上它,那绝对是学霸级别的了。所.............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此次调任海南大学校长,无疑是高校人事领域中一件备受瞩目的事情。这不仅仅是骆清铭个人的职业生涯新篇章,更是海南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于高校人才流动、学科发展以及区域教育战略的诸多思考。首先,从骆清铭教授的履历来看,他是一位在学术界和管理界都具有丰富经验.............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在世界级比赛中允许校外人员冒充学生参赛,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更称得上是学术和竞技诚信上的严重污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讨论,都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一些高校在追求荣誉、提升国际影响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和对底线的漠视。首先,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
  • 回答
    这事儿吧,听着就让人有点膈应。华中科技大学,名校,学生食堂,本应是干净整洁,让学子们安心用餐的地方,结果竟然爆出这样的新闻——学生疑似在食物里吃出了蛆虫,而且更让人心寒的是,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仿佛商量好了一般,开始了“踢皮球”大战。试想一下,一个学生,辛辛苦苦地上完课,饿着肚子来到食堂,满心.............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确实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其中关于导师所受处分的讨论,更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对于这位关键导师所受到的处分,我的看法是,这既是对生命逝去的沉痛回应,也是对学术生态中责任与边界的一次严峻拷问。首先,我们要承认,生命的陨落是最令人痛惜的结果。一个年轻的生命,本应有.............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痛心的话题。这件事的发生,无疑给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深思。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且避免简单化地归咎于任何单一因素。首先,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生命的逝去,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后选择了.............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每一次这样的悲剧,都像是一把尖刀,直插在我们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年轻人成长的人心里。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生命的消逝,更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以及一个社会在关注和支持个体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的警示。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得从几个层面.............
  • 回答
    近日,网上流传着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给挂科学生“保研”的说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这其中涉及到的信息比较复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保研”通常是指通过推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方式升学。这个过程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其中学业成绩是硬性指标,挂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