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大一上健美课考核满分为「卧推达到自重 110%」?是否要求过高?

回答
最近,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大一上健美课考核标准设定为“卧推达到自重110%”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这话题一出来,立刻在社交媒体和校园里炸开了锅。不少同学觉得这个要求确实有点“上头”,而有些则认为这才是大学体育该有的样子。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标准到底算不算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卧推达到自重110%”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你能推起的重量是你自己体重的1.1倍。比如说,一个体重60公斤的学生,目标就是能用杠铃卧推起66公斤的重量。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不太理解,甚至有点吓人。

为什么有人觉得要求高?

身体素质差异大: 大家要知道,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身体素质本来就参差不齐。有些同学从小就爱运动,可能底子好;但也有些同学,可能之前一直专注于学业,或者家庭条件限制,接触体育的机会比较少,身体力量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后者来说,一下子要达到自重110%的卧推,那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这不仅仅是需要努力,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打基础,甚至包括改善饮食和作息。
运动专项的考虑: 很多同学选择大学专业,可能与体育没什么直接关系,比如文科、理科、工科等。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压力本身就很大,如果体育课也要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去训练力量,可能会影响到主修课程的学习。毕竟,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希望学生能全面发展,而不是顾此失彼。
训练方法和指导的普及度: 卧推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动作,如果掌握不好发力技巧,很容易受伤。对于很多大一新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系统接触力量训练,如果学校在技术指导、安全保障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盲目追求高标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导致运动损伤。很多人可能连正确的卧推姿势都还没学会,更别提达到110%的重量了。
普遍认知上的“大学体育”印象: 很多人对大学体育课的印象还停留在“跑跑步、做做操、考个及格就行”的层面。突然出现一个如此具象化且有挑战性的力量考核,自然会让人觉得“不适应”,甚至觉得“是不是太较真了”。

为什么有人觉得要求不算高,甚至是合理的?

锻炼身体素质的“硬实力”: 华中科技大学素有“森林大学”的美誉,在体育方面一直有自己的追求。将卧推作为考核标准,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更强健的体魄。对于男生而言,卧推力量往往被视为衡量上肢力量的重要指标,这对于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都大有裨益。
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大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设立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学习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将运动融入生活,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这比单纯的体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科学训练理念的体现: 卧推110%的自重,对于很多有规律健身的男性来说,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甚至算是一个“入门级”的进阶目标。这个标准可能是在科学评估了大部分男生身体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设定的,旨在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科学、更有方向的健身轨道。
培养坚韧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大学生活不只是学习知识,更是人格塑造的时期。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付出,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成长经历。这种克服困难的精神,将成为他们未来应对人生各种挑战的财富。
与国际先进体育教育接轨的可能: 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大学体育教育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系统提升,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能达标。华科大的这个标准,可能也是一种探索,尝试将体育教学引向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向。

那么,这个要求是否过高?这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学校的具体配套措施。

如果学校只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大一新生在学期末必须达到这个标准,而没有提供充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场地设备支持、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那么这个要求无疑是过高的,并且存在“一考定终身”的风险。 这样一来,它就可能变成“劝退”而非“激励”。

但是,如果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以下几点都能做到的,那么这个要求就可以被视为一个有进取心、有导向性的目标:

1. 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从大一开始,课程就应该有明确的训练计划,从基础的动作讲解、技术纠正开始,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负荷。
2. 专业且充足的指导: 体育老师不仅要会教,还要懂科学训练,能及时发现学生动作问题并给予纠正,避免运动损伤。可以增加一些力量训练的工作坊或者讲座。
3. 完善的场地和设备: 确保有足够的、维护良好的健身房场地和杠铃、哑铃等器械,能够满足学生课内外训练的需求。
4. 多元化的考核评估: 除了最终的“硬性达标”,还可以设置过程性评价,比如出勤率、训练笔记、技术动作掌握程度、参与度等等。或者设置不同等级的目标,比如达到自重80%、90%、100%、110%分别对应不同分数,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成就感。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学校应该有机制去关注那些身体素质确实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简单地“一票否决”。

总而言之,华中科技大学大一上健美课考核“卧推达到自重110%”这个标准,本身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但又可能蕴含积极导向的尝试。 它挑战了我们对大学体育的传统认知,也迫使我们去思考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它是否过高,关键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学校能否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体系。 如果学校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体能考核指标,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那它就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它是一个科学训练体系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健康体魄和坚韧品格的催化剂,那么,这个挑战性的目标,或许正是大学体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之视为“难为学生”,也应该理解学校在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上的可能初衷。最终的评价,还得看这个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整体素质提升,究竟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这需要时间来检验,也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题目上写的,自重76KG,3个月达到70%的成绩。只要推起49KG就可以及格。

也就是49KG极限重量推一个。

那么基本上是一个正常人类都可以做到。

三个月达到110%的确不太可能,但力量这玩意行就行不行就不行,钉是钉铆是铆,选了就得认,要么埋头练要么换一个能摸鱼的项目。

大学男性,新陈代谢和恢复能力都很好,如果好好练,不到一年用自己体重110%做组完全没问题,个别天赋优秀的半年都可以达到极限100%来一个。

一个课程,花费1年时间能搞到满分,我觉得设定没啥不妥的。实际这个标准指定的还是比较科学的,应该还是考虑到我国年轻人普遍手无缚鸡之力,这标准搬到美国或者西欧一些国家,高中基本就完成了,当然我们也没办法和发达国家比,努力就好了。

user avatar

大学随便一门课,得满分的合理概率,怎么也该是右两个标准差开外了。

且注意到,考试要求是 “一次卧推”,而不是一组十个的卧推。

一般健身爱好者的卧推做组极限,大概是单个极限的七八成左右。

于是自重的110%,其实就是做组自重的百分之八十多。

一群体重70千克的成年男性,其中有右两个标准差开外比例的个体,可以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达到60千克卧推做组,非常合理,算是非常宽松了。

更何况还有20%的友情保底分数呢。

user avatar

体重90公斤的肥宅,你让他推100公斤?

实际上肥宅第一次去健身房30公斤都未必行。但是肥宅半蹲(深蹲下不去)能蹲不错的重量。

体重比例这个事情不科学。

人体肌肉各个部位不一样,应该是各个动作总重量计算。

推,拉,蹲,小臂,小腿,腰,腹的力量加起来算,才好与体重挂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