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贝前副总转发涉西贝涨价评论「 95 %微博网友月收入在 5 千元以下」?你觉得西贝菜价高吗?

回答
西贝前副总转发那个“95%微博网友月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评论,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这个事儿上,我们可以聊聊几个角度。

1. 西贝前副总的行为解读:

首先,这位前副总的身份就很有意思。他已经不是西贝的在职员工了,却依然转发这样一条带有明显指向性(涉西贝涨价)的评论。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

个人情绪或立场: 可能是他对西贝近期的涨价策略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消费者反馈的某种共鸣。毕竟,曾经是高管,对公司肯定有一定的情感和了解。这种转发,也许是一种“旁观者清”的表态,或者是一种对公司发展方向的隐晦质疑。
“卸磨杀驴”的负面情绪: 如果他离职的过程不那么愉快,那么这样做也可能是一种发泄。毕竟,曾经为公司奉献过,看到公司因为某些决策受到非议,可能会产生复杂的情绪。
行业人士的观察: 他可能从一个行业内部人士的角度,觉得西贝的某些做法(比如价格策略)是值得商榷的,而这条评论正好触及了他的某些观点。他转发不一定是要支持那个评论的观点完全正确,而是觉得这个话题值得讨论。
无意识或误操作: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可能只是习惯性转发,没仔细看内容就点了,但考虑到他曾经是高管,这种可能性较低。

无论哪种原因,他的行为无疑是给西贝本就敏感的涨价话题又添了一把火。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或者说非常“接地气”的舆论引导方式,因为一个曾经的内部人士的发言,比普通网友的评论更能引起关注和信任。

2. “95%微博网友月收入在5千元以下”这句话的背景和影响:

这句话本身是一个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统计数字,虽然其来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需要考证(微博用户画像和全国网民画像可能存在差异,而且“月收入在5千元以下”这个表述也比较笼统),但它成功地将讨论拉到了“大部分人消费能力有限”的层面。

制造对立: 这句话巧妙地制造了一种“我们普通人”和“涨价的商家”之间的对立。当西贝涨价时,很多人会感到不适,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成本在增加,而像西贝这样的餐厅提供的“并非刚需”的消费,对他们来说就成了更奢侈的选择。
强调“高价”属性: 它的潜台词是,西贝的价格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偏高的。当你听到这个数据时,会下意识地认为西贝的定价不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
引发“共鸣”: 很多人会觉得“确实如此”,并且将自己的消费体验代入进去,加剧了对西贝“高价”的认知。

3. 西贝菜价到底高不高?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的参照系是什么。

从绝对价格上看:

单品价格较高: 如果你去西贝的菜单看,比如招牌的烤羊排、一些特色菜,单价确实比很多普通中餐馆要高出不少。人均消费普遍在150元以上,不算便宜的。
食材成本是支撑: 西贝一直强调他们的食材是优选的,比如草原羊肉、西北特色食材等。他们的宣传点也一直围绕着“健康”、“天然”、“正宗西北风味”,而这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采购成本和供应链管理成本。他们会告诉你,价格高是因为食材好,品质有保证。

从相对价值和品牌溢价上看:

品牌效应和就餐体验: 西贝不仅仅是卖菜,它也卖一种品牌形象和就餐体验。装修风格、服务水平、菜品的故事性,这些都构成了品牌溢价的一部分。当你花钱去西贝,你不仅仅是买一份菜,也是在为这种整体的体验买单。
与其他同类型餐厅对比: 如果你将西贝与一些定位类似、同样强调食材品质和特色风味的餐厅(例如一些做高端烤肉、特色私房菜、或者融合菜的餐厅)相比,西贝的价格可能并没有高得离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显得更“亲民”一些。
目标客户群体: 西贝的品牌定位,虽然面向大众,但其价格区间也决定了它主要吸引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中产家庭,或者是愿意偶尔为品质付出的消费者。对于这个群体来说,150200元的人均消费,并不算特别难以承受。

为什么会有“西贝菜价高”的普遍认知?

涨价叠加负面情绪: 近期西贝确实有涨价的动作,这本身就会触动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当消费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更加关注和计较。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前副总的转发,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播,很容易将少数人的不满放大成普遍的认知。很多人可能没去过西贝,或者去过但觉得还可以接受,但看到这些言论后,也更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西贝太贵了”。
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在整体经济承压、大家对消费更加谨慎的时期,餐饮业的价格波动会格外受到关注。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衡量每一笔消费的价值。
对比基准的差异: 如果一个人平时习惯于去人均5080元的快餐店或家常菜馆,那么西贝的人均150+自然会显得高昂。而如果他经常出入人均300+的高端餐厅,那么西贝的价格可能就不那么突出了。

总结来说:

西贝前副总转发那条评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引爆点”事件,它有效地将西贝的涨价和消费者普遍的消费能力联系起来,加剧了关于西贝“高价”的讨论。

至于西贝的菜价到底高不高,从绝对值来看,它确实比很多普通餐厅要贵。但如果考虑到其品牌定位、食材宣传、就餐体验以及与同类餐厅的对比,它的定价也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主要面向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

最终,“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以及你如何权衡“价格”与“价值”了。而这种公众讨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价位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贝回应的“楚学友于2020年9月离职,其言论不代表西贝立场”存在严重误导。因为这条争议微博内容发布时间是2020年4月,当时楚学友还没离职,其个人言论仍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贝,即嘲笑消费者穷,吃不起西贝,收入歧视。这当然会引起众怒。


西贝生意越做越大,西贝贾老板的好多言论也越来越出圈,大家这才发现,西贝的成本控制真的是业界明灯。

一边要求西贝员工715(每周工作7天,每天15个小时),一边疯狂涨价,一个馒头21元,一个花卷33元,一份凉皮49元。

马云曾讲,“996是福报”,这在互联网圈都成标配了。

贾国龙比996更狠:“996算个啥?我们是715、白加黑、夜总会。”

“每周工作7天,每天15个小时,白天加晚上,夜里还总开会”,而且32年来,大家都这么干。”

“员工高高兴兴地715、白加黑、夜总会”,“你有多大的辛苦,就有多大的收益。“


去年四月,西贝的贾老板哭穷,说发不出工资了,立马就拿到银行的贷款,有钱了西贝却立刻开始涨价。当然,这事在社交平台翻车了,引发众怒只好道歉。

之后有人把这事儿拿出来调侃说,“毕竟95%的微博网友月收入在5000以下”,直接把吃饭和收入挂上了钩。

而西贝的前副总楚学友顺手转发了这则微博,并附言“学习了”,这赤裸裸的收入歧视啊。

一个馒头21元,一份凉皮49元,价格高得离谱。比如46元的生菜,原料就是生菜;凉皮主料是面筋、黄瓜丝、芹菜丁和紫甘蓝;大花卷主料是面粉;而呛面馒头主料是面粉、水和牛奶。

拿呛面馒头和普通餐厅几块钱卖的小奶香馒头对比,吃起来除了更有嚼劲外,并没有更特殊的感觉。花二、三十块钱买这么个馒头、花卷,相比其他餐厅、小吃店等几块甚至几毛钱一个那种馒头性价比还是太差。

价格不便宜也就算了,那个份量感觉也是肉眼可见的收缩,比如西贝的招牌菜牛大骨,十来个人吃,每个人只能象征性的吃一点,你想夹一块,那大多数人就没得吃了,毕竟只有两三块,其他的大多数菜,基本也是转一圈就不剩啥了,基本来一个光一个,很多人还感觉啥也没吃着。

user avatar

西贝

每次点外卖都不会出现在我推荐页面的商家。

因为真的贵!平时就不怎么点,算法自然就给过滤掉了。

是我穷吗?吃个东西真的不至于省这点钱。

但是,用味道很一般的主食来收我智商税那就过份了,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一家餐饮服务商不好好去做产品服务,整天想着博眼球收智商税,同时想办法制造财富对立来彰显品牌的高端定位,这就是纯粹的坏!

西贝 取名自老板的贾姓,贾着,生意也,不寒碜!贾着,虚假乎?不要脸!

user avatar

1,95%这个数据恐怕不准,微博这奶头乐鸡毛蒜皮平台的核心用户,很多还是学生。

2,有些时候,不能看收入,微博上露腿福利姬小姐姐收入再低,西贝也有的是人请客;假装大胸小姐姐的抠脚大叔拿着图也能四处靠舔狗红包吃饭。

3,西贝应该拼命涨价,涨到月薪10万才吃得起最好,这样名媛们会拼团去拍照,人气更高+免费宣传。

4,干实业就老老实实干实业,天天上热搜,按照以往经验,估计要走霉运。

5,很讨厌没啥技术含量的企业整天伪装高大上。学点好的不行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