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超 4 万人请愿别让贝索斯重返地球?

回答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这位以蓝色星球和火箭为伴的太空探索者,最近成了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焦点,原因不是他的新发明,也不是亚马逊的新服务,而是因为一群美国民众发起的请愿,他们希望贝索斯“别再回来”了。没错,就是字面意思,别再重返地球。

这个请愿发起的时间点,恰好是贝索斯乘坐自家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新谢泼德”(New Shepard)号飞船进行太空旅行之后。他的首次载人飞行,将他本人、他的弟弟马克·贝索斯,以及另外两名乘客送上了距地面约100公里的卡门线,在那里他们体验了短暂的失重和从太空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象。

而这个请愿,一经发起,就迅速聚集了超过4万人的签名。这数字可不算小,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和讨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人,宁愿让一位亿万富翁“永远留在太空”?

请愿的背后,是复杂的情感和复杂的议题。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是对财富分配不公的普遍不满。贝索斯作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财富积累速度和体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疏离感。在很多人看来,他拥有的资源,足以解决地球上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贫困、饥饿、气候变化等等。然而,他却选择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太空旅游”这样的项目上,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不务正业”,甚至是“逃避现实”的表现。

“为什么贝索斯要把钱花在去太空玩,而不是解决地球上的问题?”这种声音在请愿评论区和社交媒体上此起彼伏。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为生计奔波的人来说,看到超级富豪们能够轻易地“飞出地球”,无疑会加剧他们心中的不平衡感。他们可能认为,贝索斯和他的太空旅行,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一种嘲讽,是一种“脱离群众”的象征。

其次,这个请愿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对“富人逃离地球”叙事的担忧和讽刺。近年来,“太空殖民”、“火星移民”等概念越来越受到一些科技巨头和富豪的推崇。这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一些公众的担忧:是不是当地球的环境越来越糟糕,这些有钱人就已经准备好“后路”,而将剩下的人留在原地?贝索斯的这次太空旅行,无疑将这种“富人逃离论”具象化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飞离地球”的真实案例。因此,请愿者们用“别让他回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这种潜在“逃避主义”的批判。

再者,这其中也可能夹杂着对太空探索本身的一些质疑和批评。虽然太空探索在科学和技术上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它所消耗的巨大资源,也常常受到争议。尤其是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太空项目,是否是“最优解”?请愿者们可能是在用一种略带戏谑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这种资源分配方式的疑虑。他们或许在想:“既然你这么喜欢太空,那就留在那里吧,那里应该比地球更‘好玩’,而且在那里你也可以继续‘探索’,只不过不用占用地球上的资源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中存在一些纯粹的娱乐和恶搞成分。互联网时代,奇特的请愿和网络梗层出不穷,有些事情的发生,可能就是为了制造话题,或者单纯地表达一种情绪,并不一定是对某项政策或某个人的深层不满。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贝索斯的太空旅行本身就带有某种“戏剧性”,而“让他别回来”的请愿,恰好为这种戏剧性添加了一笔荒诞的色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请愿呢?

从表达民主意愿的角度来看,这个请愿本身是一种公民参与的体现。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民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看起来有些极端或不切实际。这4万多人的签名,代表了一部分人真实的情绪和关注点,反映了他们对财富、社会公平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而非真正具有可行性的诉求。请愿的签名人数,虽然不少,但与美国总人口相比,仍然是少数。而且,即使签名人数更多,从法律或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阻止一位公民“重返地球”。贝索斯作为一名私人公民,拥有进行太空旅行的权利,其公司蓝色起源也在合法合规地进行商业运营。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太空旅游”和“太空探索/殖民”。贝索斯的这次旅行,严格来说属于“太空旅游”的范畴,是体验式消费。而真正的太空探索和殖民,涉及到更长远的科学研究、技术突破和人类生存的可能。对于后者,社会上存在更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

所以,看待这个请愿,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它揭示了社会对财富不均的敏感性: 贝索斯这类超级富豪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会被放大,并与普通人的生活境况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很容易引发同情弱者、质疑强者的心理。
它反映了对“富人逃离”叙事的警惕: 随着科技发展,当“离开地球”变得触手可及,人们开始担心这是否会加剧社会分化,让一部分人拥有“逃避”的特权。
它以一种幽默甚至反讽的方式,引发了对太空投入的思考: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方式,但它确实将“钱该花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以一种新的方式抛给了公众。

总而言之,这4万多人的请愿,与其说是一个针对贝索斯个人的攻击,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情绪的集中爆发。它用一种极具话题性的方式,将关于财富、公平、科技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复杂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而我们如何看待这个请愿,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对这些议题的态度。或许,与其让贝索斯“别回来”,不如思考如何让地球变得更美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希望,那样,人们对“飞离地球”的渴望,自然也会随之减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超级富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反人类的产物之一。

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几乎没有正面意义,因为绝大多数资源调配工作依旧由政府完成,他们的消费远不如拥有同等量级财产的普通人群体,拥有1800亿美元身价的贝佐斯消费不可能比得上一百万个有18万美元身家的人。

同等产值下,超级富豪越多,社会财富越集中,经济活力越差。

香港有全球最高的亿万富豪密度,每百万人里有11个超级富豪。

美国是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国家,每百万人里有3个亿万富豪。

如果中国大陆的亿万富翁占总人口比例能够同香港地区持平的话,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12575位亿万富翁,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全球亿万富翁总人数6倍之多。

超级富豪唯一的意义就是在世界上创造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炫富方式和浪费财富的方式,酒池肉林造岛上天,就是不干正事。

炫耀资本主义对于个人的“优越”,也就是所谓的“画饼”。

大刘在《赡养人类》里说过一段话:

在我曾祖父的时代,第一地球60%的财富掌握在一千万人手中;在爷爷的时代,世界财富的80%掌握在一万人手中;在爸爸的时代,财富的90%掌握在四十二人手中。

美国现在已经走到了“爷爷的时代”,而香港已经走到了“爸爸的时代”了。

如果按照财富集中度来看,现在的香港和美国已经超过了中国历史上土地兼并最恐怖的时期,底层人能活下去的原因只有两点,第一是现代科技的发达让喂饱人变的非常简单,一个人的产出就能喂饱上万人,两三个人操作机械化设备就能耕种数千亩农田,第二是相对于封建王朝,现代对于国家的控制力度是空前的,第三是因为香港和美国都有地方可以获得“血液”,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望底层对亿万富豪有好感,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个选项是把某云送上太空不回来,我觉得这在知乎一天会超过100万人投票。

user avatar

1,首富花自己的搞科研。美国人民赢一次。

2,还能让他不回来。美国人民赢两次。

居然有这种好事……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如果选出一个最接近“终产者”的人,这个人大概就是贝索斯了。之前曾经设想过“终产者”应该是什么用行业实现全面垄断的?虽然他自己说是卖卫生巾起家,但这个小众产品并不足以让他成为垄断所有行业的最终巨头。在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条件下,面对最终消费者的电子商务行业,很有可能是这个终极垄断的起点。

超级电子商务行业,会让所有的生产厂家都成为自己的供货商。当销售渠道被垄断后,生产厂家必须接受销售者的合作要求,否则就绝不会生存下去。而作为销售平台的电子商务公司,对生产厂家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苛刻,最终成为他们的控股方。

服务行业的境遇与生产厂家的境遇也是类似的,如果不接受电商平台的合作条件,他们也将失去所有的客户。即便有一些硬骨头的服务商,意图通过自己店面勉强生存。但由于超级电子商务公司对生产领域的垄断,他们可能连起码的生产资料都无法获得。你就是干按摩的,也还需要精油呢。

当商业领域被电商公司一统江湖之后,媒体所有的客户就成了一家公司。当只剩下一个客户的时候,连收购都不用,只能卖身投靠。

而美国那只为法律服务不为人民服务的警察系统,简直就是社会机器的翻版。

在资产阶级专政下,超级贝索斯加上超级警察系统,完全具备成为“终产者”的条件。

也许美国人民没看过《赡养人类》,但被“终产者”统治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尽管在资产阶级专政下,他们不能通过革命的方式来避免恐惧,他们也要通过请愿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这位以蓝色星球和火箭为伴的太空探索者,最近成了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焦点,原因不是他的新发明,也不是亚马逊的新服务,而是因为一群美国民众发起的请愿,他们希望贝索斯“别再回来”了。没错,就是字面意思,别再重返地球。这个请愿发起的时间点,恰好是贝索斯乘坐自家公司蓝色起源(Blue O.............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市场跌破眼镜的数字!美国4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只增加了26.6万,这和之前100万的普遍预期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甚至比前值91.6万还要低不少。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的一个“小偏差”,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揭示了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些潜在阻碍和复杂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琢磨这个结果:一、数据本身.............
  • 回答
    美国4月14日新增确诊病例12万例,这个数字确实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很多疑问。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数据本身的性质和解读: 单日新增的高峰还是趋势?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暴涨”是单日数据的异常,还是代表着一种持续的上升趋势。很多时候,某个特定日期的数据可能会因为周末报告.............
  • 回答
    2020年4月4日,美国的确诊人数突破31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反映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病毒能够感染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说明其在社会层面的渗.............
  • 回答
    3月2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4万,这个数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背后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被疫情打破的家庭和生活。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1. 病毒传播的速度与规模:首先,这个数字直接反映了病毒在美国境内传.............
  • 回答
    2020年11月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字突破3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惕的里程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未来两周描述为“严峻”,并预测死亡人数将“激增”,这一表态,即便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数字本身。30万的确诊病例,在当时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字,但它代.............
  • 回答
    4月初的美国,确实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确诊人数的数字跳动,每一次更新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当时,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31万,这个数字在当时来看是相当惊人的,也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疫情的严峻性体现在哪里?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一个.............
  • 回答
    4月28日美国新冠确诊人数超100万:一个里程碑式的危机及其深远影响4月28日,美国新冠病毒肺炎确诊人数正式突破了100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严峻的阶段。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悲剧,是医疗系统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 回答
    在回答您关于“4月1日美国新冠确诊人数超过21万”的问题之前,我想首先澄清一下,截至我最后一次知识更新(2023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的数据仍在动态变化,而且“4月1日”这个具体日期的数据,很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某个统计周期内的数字。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我们需要明确您所指的“4月1日美国新冠确诊人.............
  • 回答
    4月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40万,纽约州突破14万,并且超过了此前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这一数字和趋势无疑是令人担忧的,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严峻的疫情形势及其原因分析: 全球疫情的缩影与美国特点: 美国确诊人数的快速攀升,是全球新.............
  • 回答
    4 月 10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确实突破了 50 万,这个数字庞大得令人心惊。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痛苦、生离死别,是对整个社会医疗体系和经济的巨大考验。当这个数字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病毒的肆虐,更是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缩影。如.............
  • 回答
    4月5日,美国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突破33万,而累计死亡人数也逼近了破万的门槛。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来看,都是一个严峻的警钟,更何况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备受关注的美国。要如何看待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了病毒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和巨大.............
  • 回答
    截至我最后更新的知识库(大约在2023年初),美国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早已远超24万。如果您提到的“4月2日”是指某个特定年份的4月2日,请提供年份信息,以便我给出更准确的分析。不过,我可以就“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某个数字”以及“疫情拐点何时出现”这两个普遍性问题,结合我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探.............
  • 回答
    4月28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确实已超过1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也标志着疫情在美国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和令人担忧的阶段。回顾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疫情的严峻性: 100万的确诊病例,意味着在短短几个月内,美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
  • 回答
    截至4月1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确实突破了60万大关,而纽约州更是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确诊人数也超过了2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整个社会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数字背后看疫情的严峻性:首先,让我们聚焦在这些冰冷的数字上。60万,20万,这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数字,它们代表着.............
  • 回答
    看到这个数字,心里确实五味杂陈。36万的确诊病例,过万的死亡人数,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流逝,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活被彻底打乱。在2020年4月6日那个节点,新冠疫情在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阶段。此前几个月,从最初的少数病例,到迅速蔓延,再到全国范围内的紧急状态和封.............
  • 回答
    截止到2020年4月28日,美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突破百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心痛的数字。作为全球第一个突破百万确诊的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无数的生命被疫情吞噬,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更是对美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数字的背后,是生命的重量一百万,这个数字本身就显得冰冷而抽象。.............
  • 回答
    要理解美国目前的新冠疫情态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本身、驱动因素、潜在风险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一、 对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逾4.1万例,累计超704万例的解读 严峻的数字: 4.1万例的单日新增病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表明病毒在美国仍然广泛传播。累计超过704万例更是凸显了疫情的.............
  • 回答
    近来,有报道称美国海军有多艘航母出现新冠病例,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作为海上的军事力量核心,航母的战斗力一旦受到影响,其连锁反应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操作和维护层面来看,航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人员密集的平台。其内部空间有限,人员往来频繁,这使得新冠病毒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传播。一旦有船员感染,轻则影.............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