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4月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40万,纽约州突破14万超过意大利?

回答
4月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40万,纽约州突破14万,并且超过了此前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这一数字和趋势无疑是令人担忧的,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严峻的疫情形势及其原因分析:

全球疫情的缩影与美国特点: 美国确诊人数的快速攀升,是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一个缩影。然而,美国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其背后存在着多重复杂因素。
早期应对的滞后和混乱: 最初对病毒的认知不足,以及在检测能力建立、物资调配、公众警示等方面反应不够迅速和统一,为病毒的早期传播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检测能力不足与滞后: 在疫情初期,美国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大量感染者未能及时发现和隔离,病毒在社区内悄无声息地蔓延。尽管后来检测能力有所提升,但与巨大的感染基数相比,仍显不足。
政治和公共卫生信息的不一致: 在疫情初期,政府内部对于疫情严重性的判断和应对措施存在分歧,部分官员淡化疫情风险,发布不一致的指导信息,削弱了公众对政府建议的信任,也影响了个人防护的积极性。
人口密度、流动性和社会结构: 美国是人口大国,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更容易导致病毒快速传播。同时,美国社会的流动性较强,节日期间的人员聚集也加剧了疫情的扩散。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医疗体系压力: 尽管美国拥有发达的医疗体系,但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疫情集中爆发的地区,如纽约,其医疗体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医疗物资紧缺,这不仅影响了对新冠患者的救治,也可能影响到其他疾病的治疗。
种族和社会经济因素: 现有数据显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更大,死亡率更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更多接触人群)、居住环境(拥挤)、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医疗可及性等因素有关。

纽约州成为“震中”的特殊性: 纽约州作为美国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国际交流频繁,这使其成为病毒早期传播的理想温床。一旦病毒传入,其高密度的人口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加速了病毒的扩散。纽约州政府在疫情早期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封锁措施,但病毒已经广泛传播,因此确诊人数迅速超过意大利,显示了其严峻性。

二、 超过意大利的意义与解读: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纽约州确诊人数超过意大利,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表明新冠疫情已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意大利是欧洲最早遭受重创的国家之一,其疫情的爆发曾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而美国(特别是纽约)随后显示的更严峻局面,则再次强调了病毒的破坏力以及应对挑战的艰巨性。
对美国应对能力的考验: 这也意味着美国这一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面对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应对的有效性和效率受到严峻的考验。
警示与反思: 这一数字并非仅仅是数字的简单比较,更是一种警示。它表明,即使是拥有先进科技和医疗资源的国家,如果不能采取果断、科学、一致的措施,也可能面临失控的疫情。这促使人们反思,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全球合作、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三、 对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拐点的预期与变数: 尽管确诊人数还在上升,但一些专家也开始关注美国疫情是否接近“拐点”。然而,这个“拐点”的到来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封锁措施的严格程度和持续时间、检测能力的提升、医疗资源的调配、以及新疗法的出现等。
经济社会冲击的深度: 疫情的持续将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深远的冲击,包括失业率飙升、企业倒闭、供应链中断等。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将是美国政府面临的巨大难题。
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 即便疫情得到控制,被击穿的医疗体系也需要时间恢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全球合作与疫苗研发: 美国疫情的严峻形势也再次凸显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和分配将是决定疫情最终走向的关键。

四、 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

警惕输入性风险: 美国疫情的严重性,也提醒中国等其他国家要时刻警惕来自境外的输入性风险,继续加强边境管控和监测。
全球经济复苏的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的经济受损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直接影响。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此次疫情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和合作。

总而言之,4月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40万,纽约州突破14万并超过意大利,这是一个极其严峻和令人不安的里程碑。它既是美国自身应对策略的反映,也是全球疫情蔓延的缩影。这数字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公共卫生体系的挑战,也有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一情况不仅是对美国政府的严峻考验,也对全球抗击疫情的努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警示着我们,在面对未知病毒时,科学、团结和快速反应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上有三个强大的国家,能勇敢面对新冠肺炎而不会动摇分毫。

朝鲜

中国

美国

经典流行病学认为,阻断传染病也有三个要素:

传染源

传染路径

易感人群

所以

朝鲜干掉了传染源

中国干掉了传染路径

美国最伟大,看起来是准备干掉易感人群

朝鲜人的意志力,中国人的动员力和美国人的豪放不羁视死如归,是我们这个星球之所以让人骄傲的理由啊!

八嘎。

哦,错了,是MAGA。


PS

关于朝鲜的那些说法,来源于网上传言。关于朝鲜的新闻我掌握太少,所以只能根据这些传言瞎写。如有冒犯,我道歉。

关于美国的……我有我的言论自由和创作自由,这是我国宪法保护的。

user avatar

再次更新,推荐一个别人的答案,一个住在加州的人写的,比我写的更清楚地表达了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发表这个回答,是希望大家理性思考,但看来很难,某乎也不让,一遍一遍地让我修改,只有删了更新才能通过,就这样吧。

以下是原答案,

前几天跟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很久的美籍华人聊了新冠这个问题,也聊了特朗普。

他首先是对现在国内如此反美激进感觉有点不可思议,然后表达了他之前也一直强调的观点,美国人和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出事并不指望政府,他们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体制,我们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体制,所以特朗普再怎么说都只是一个笑话,平时也可以随便骂特朗普,这个中国人是不能理解的。

之前我的观点还是美国政客是可恶的,美国人民是无辜的,感觉网上很多人也只是反对特朗普,并同情美国人,但如果真的按照这个人说的,美国人自身选择了他们现在的处境,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放弃自由。进一步说,我们觉得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国人也觉得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上架的英文版方方日记,将进一步验证美国人的这一观感。

我问他那你觉得美国人会不会有想改变这一切,他说如果美国人想要改变,那么美国就能好转了吧,这么说,历史真的是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其实在哪里都一样。

不过我没进一步再问他,你觉得美国的政客到底有没有误导了美国人,在被误导了的情况下,美国人所做的真的还能代表自己吗?(#辩论的时候总是想不到那么快,回到家才能想起来#)。不过其实之前我说美国政府掌控YL是比WD厉害的,他也承认。

总之,隔着一个大洋,真的所思所想差太多了。

user avatar

昨天写过,美国未来一段会进入一个病例数高位平台线性增长,死亡率不断提升的时期。

美国虽然血厚,但是也有上限,今天到了40万,死亡人数从1000多,一下子到了接近2000人。

这说明,纽约基本被击穿了。未来死亡率会不断攀升。

因为美国做不到应收尽收,单纯的禁足令只能从指数增长变成线性增长,病例数积累是很快的。

40万到80万,慢点月底,快点也就是半个月。80万是知乎有人计算过美国医疗的上限。

这是一个从纽约崩到全国崩的过程。

假设80万上限,美国在达到80万上限,全国崩溃以后,死亡率会向意大利,西班牙的方向走,奔着第一极限20%(假设无氧气,重症全灭)的道路前进,一路破5%,10%。

意大利昨天的数据,一天病例新增3039,死亡新增604。基本是当天新增中20%重症全灭(实际有病床更换的因素。)

西班牙这个比率是14%(西班牙已经开始学中国,轻症要进方舱了,西班牙也开始戴口罩了,如果西班牙学的彻底,西班牙会比意大利更早的控制住疫情。)

法国是13%

英国是21%(英国其实已经崩了)

美国80万以后,如果检测能力不变,还是一天10多万,发现3万病例的话,那么会有一天死5000-6000人的时候。

美国专家一直希望到了高峰以后,就快速下降,类似武汉的曲线。

而事实上,武汉的曲线不是等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武汉是浪费了封城10天以后,2月初才开始动手建方舱,2月11日第一家方舱开始收治,到了2月18日,基本实现应收尽收。

然后,中国的病例一夜之间从1700掉到400,之后一个潜伏期,3月2日病例就掉到100多,胜局已定。

没有应收尽收,就没有下降曲线,只有平台期,武汉死亡数到了2月24日才下来,在应收尽收6天以后。3月11日后,病例数下来一周多左右,死亡数就很低了,一天10多个。

美国也好,其他国家也好,只要你不干应收尽收这件事,就无法战胜病毒。

而且,拖的越久,应收尽收就越难。

中国巅峰两天,收了2万个病例,以后5天又收了1万多,爆发性收完了这3、4万,胜局已定。

美国现在日病例大约是中国当时是15倍,检测面还没有中国广,检出率远比中国高。

美国现在开始动手,至少要在不到一周内收完50万潜在病例,这个美国国力能不能做到就很难说了。

而美国犹豫时间越长,需要的资源越多。

最后超出美国能力,中国的作业就没法抄了,美国得创造新的办法。

这个病不能群体免疫,因为死亡率太高,用群体免疫的搞法,一定是文明社会先崩溃。

出路只有搞出有效疫苗,或者用有效隔离的办法消灭病毒。

成本最低的是先隔离消灭病毒,然后造疫苗。不有效隔离,在疫苗出来之前会死很多很多人。

user avatar



警告!警告!警告!

疫情爆发以来该系列问题下回答数已经呈指数级下降!!!

知乎该系列问题下答主灵感库存即将被击破!!!即将被击破!!!!!

user avatar

当前美国总检测量2080758,总确诊率18.9%,看起来和意大利的总确诊率好像也差不了多少。

然而,美国检测量达到130万的时候,仅仅只回收了66万份检测报告。

除此之外,检测本身就是存在一些不明问题,以加利福利亚州的确诊率来举例:

加利福利亚州通常情况下检测量都是1000人左右,确诊率多次高达100%,在4月4日的检测量突然高达7.7万。虽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多出来的7.7万必然大大拉低检测率。究竟是统计的原因,还是中产、富人自费检测,不得而知。(经评论区提醒,加州的确是数据统计的原因造成4号累计了7.7万)

对社会潜在病例的预测,真正有用的是疑似病例的检测。如果大量非疑似主动自费检测,必然让确诊率看起来更加的乐观。

哪怕是这样,纽约疫情的水究竟有多深,美国的高检测量依旧没有试出来。

美国加大监测以来,纽约确诊率高达40%左右,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降低趋势。

对比意大利的确诊率,便可以看出纽约疫情究竟有多严重。

意大利确诊率最高峰也就46.2%,而且具有特殊性,平均高峰只是在30%左右。

意大利单日新增高峰在21日那一天,6557病例,正好是确诊率平均高峰的最后一个高峰。当天意大利的累计确诊53578人。随后意大利的检测量迅速提升,确诊率稳步下滑,虽然累计新增僵持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但4月初疫情明显出现了好转,当前单日新增已经降低到了3000人左右。

哪怕如此,意大利当前的累计病例也已经接近14万。

[1]可以看出,意大利疫情的好转和检测量的提高息息相关。

如果纽约的检测量不能再度提高,40%左右的确诊率恐怕会僵持很长的时间。

如果维持单日8000病例的增量,僵持一个月就是24万,5月初累计可达40万,到达7月底就是100万病例。

意大利单日检测的最高极限是39808人,平均高峰20000人左右。意大利人口6000万人,纽约州人口近2000万人,而纽约单日检测量平均为10000人左右。

通过意大利和纽约州检测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纽约州的检测量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提升,是因为检测能力基本上达到了极限。

而纽约的确诊率没有再度提升,也说明纽约州确诊出来的病例和社会上真实病例传播是相当的。社会潜在病例约在4万~8万这个区间。

即便是拿出中国的集体力量,也就是当前疫情防控的最优解。要检测出全部的病例,最后的累计病例都得达到二三十万的规模(武汉封城的时候,社会潜在病例也就一万多,而中国完全控制疫情达到8万)。

而对于纽约来说,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最优解。

所以,单单就纽约来说,我们姑且认为它在未来还能缓慢提升两到三倍的检测量。确诊率降低到10%的水平,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在五月初累计病例将会达到35万左右,最终累计病例50万左右。

当然,检测量提不上去,那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至于美国整体的以情,可以拿来和整个欧洲对比:

可以看到,如果以单日新增达到100那天作为基底,进行对比,能够发现,除了近两日出现波动之外, 美国单日新增和欧洲单日新增同步性极高,且美国略高于欧洲。

美国单日新增病例出现波动的原因,是因为检测量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的检测量能够提升上去,依旧会和欧洲新增同步往上。

所以整个美国也和纽约州的情况类似,社会上潜在病例基数太大,检测量如果不能提升,疫情将会长期僵持下去。不排除,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以 为3.77作为标准,得出美国的实际传染数R如下:

可知,虽然美国的实际传染数R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十分的微小,不超过2.5的下限。而且,在近几日有所反弹。如果有效传染数R不降低到2以下,单日新增依然会高速增长。至于降低到1附近,更是遥遥无期。

假设R稳步降低,可得美国疫情的最优趋势。

即便是最佳情况,美国单日新增高峰也能达到近5万。

但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出现最优解,最保守估计单日新增高峰也将达到10万规模。而且还是检测量跟得上的情况,如果跟不上,潜在病例达到十分可怕的地步,提高检测量也将无济于事。

假设美国能够稳步提高检测量的基础上,可得疫情累计预测如下:

检测量只要能提高4月下旬必然达到100万病例以上。

如果无法提高,疫情则会僵持下去。但哪怕僵持下去, 到达月底也能达到100万的规模。

月底,美国疫情的规模至少已经和欧洲相当,甚至超过欧洲。

参考

  1. ^ https://coronavirus.1point3acres.com/zh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