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4月2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24万,美国疫情拐点何时才会出现?

回答
截至我最后更新的知识库(大约在2023年初),美国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早已远超24万。如果您提到的“4月2日”是指某个特定年份的4月2日,请提供年份信息,以便我给出更准确的分析。

不过,我可以就“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某个数字”以及“疫情拐点何时出现”这两个普遍性问题,结合我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

如何看待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激增?

当一个国家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持续攀升,特别是突破某个显著的数字时,这通常意味着以下几点:

1. 病毒的广泛传播: 这个数字本身就直接反映了病毒在美国境内正在加速或持续蔓延。这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病毒本身的传染性(例如新变异株的出现)、人群免疫力(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水平)、以及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行为。

2. 检测能力的影响: 确诊人数的增长也与检测能力密切相关。如果检测能力不断提升,能够覆盖更多人群,那么发现的病例数自然会增加。反之,如果检测能力不足,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高于报告数字。

3. 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确诊人数的增长也间接反映了当前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如果病例持续增加,可能意味着现有的社交距离、戴口罩、疫苗接种等措施未能有效遏制病毒传播,或者人们对这些措施的遵守程度有所下降。

4. 医疗系统的压力: 确诊人数的激增,尤其是重症和死亡人数的增加,会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医院床位、ICU、呼吸机以及医护人员的短缺都会成为严峻的挑战。

5.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疫情的持续扩散会对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封锁、限制措施、以及对病毒的恐惧都会对社会运转造成冲击。

美国疫情拐点何时才会出现?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精确预测的问题,因为“拐点”的出现受到多种动态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病毒本身的演变:
新变异株的出现: 如果出现传染性更强但致病性更弱的变异株,可能会加速传播但降低重症率,这可能促成一种“软着陆”式的拐点。反之,如果出现致病性更强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异株,则会使疫情曲线重新攀升。
病毒的季节性或固有传播模式: 许多呼吸道病毒存在季节性,新冠病毒是否也会表现出类似的模式,仍在观察中。

2. 人群免疫力的提升: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率是决定拐点出现时间的关键因素。高接种率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从而“压平”感染曲线,让医疗系统得以喘息。而接种率的停滞或下降,则会延缓拐点的到来。
自然感染: 大规模的自然感染也会在人群中形成一定的免疫屏障。然而,这种方式伴随着更高的死亡率和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并非理想的控制手段。

3. 防控政策和公众行为:
政府的政策调整: 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例如封锁、社交距离规定、强制口罩令、旅行限制等,都直接影响病毒的传播速度。当这些措施得到严格执行并产生效果时,拐点就会显现。
公众的防护意识: 公众对疫情的警惕性、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直接决定了病毒的传播速度。如果人们普遍放松警惕,聚会增多,不戴口罩,疫情就很难出现拐点。
“与病毒共存”策略: 一些国家选择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病毒传播,重点放在保护脆弱人群和维持医疗系统运转。这种策略下,感染人数可能不会显著下降到零,而是维持在一个可控的水平,形成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期,而非急剧下降的“拐点”。

4. 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
当医疗系统面临超负荷时,即使感染人数仍在上升,死亡率也可能随之升高。而当医疗资源得到补充或感染速度放缓时,医疗系统的压力才会缓解,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软性”拐点。

何时才会出现拐点?

预测疫情拐点的时间线非常困难,并且常常会随着新的信息和情况而变化。 理论上,当以下条件之一或组合满足时,可能会出现拐点:

疫苗接种率达到某个临界点: 能够有效覆盖足够比例的人群,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
人群中形成足够强的混合免疫屏障: 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相结合。
病毒传播特性发生根本性变化: 例如出现致病性显著降低且传染性不强的变异株。
政府采取了极其严格且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得到公众的广泛配合。

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是,疫情的“拐点”并非一定意味着病毒彻底消失。 在当前阶段,更多地是指数级增长的停止,转变为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平台期,甚至逐渐下降期。而且,即使出现一次拐点,也可能因为新的变异株或其他因素的出现而经历新的波峰和波谷。

总而言之,看待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激增,需要结合检测能力、防控措施、疫苗接种情况以及病毒本身的演变等多方面因素。而疫情拐点的出现,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需要时间、科学的应对策略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各国都在摸索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模式,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仍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了。我是芳芳·菲克纽斯 。

这是我的美国疫情日记 第六篇

《什么样罪恶的国度,就会培养什么样罪恶的人》

之前的第五篇在这里:


注意:芳芳美国疫情日记的微博已经开通了:

欢迎大家关注哈! 日记会以长微博图片形式每天更新

——————————

人类是一个糟糕的物种。

当天下太平的时候,他们安于享乐。


只要有点天灾人祸,妖魔就遍地行走。


昨天,看朋友的朋友圈说,洛杉矶有一个人竟然开着火车去撞仁慈号医疗船。


肇事人员为在港口工作的44岁的火车工程师莫雷诺(Eduardo Moreno),来自加州圣佩德罗。


据警方透露,莫雷诺在火车接近轨道终点时,突然加速并导致脱轨。所幸,火车最终停在一座停车场附近,并距“仁慈号”仍有230米的距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及船只的损坏。


被逮捕后,莫雷诺承认事故是有意为之,并坦言他这么做是因为想要吸引媒体和民众的注意力,从而告诉人们这艘医疗船在洛杉矶的“真正意图”。



以最终结果来看,莫雷诺究竟是想造成大面积伤亡,还是只想造出点“水花”我们不得而知。


"是怎么的失去公信力的政府才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火车司机用自己珍爱的火车撞向军队"



但如果是前者,他的计划一旦得逞,美国将损失一所医疗船和无数船上的医疗人员及收治的患者。


但既然“肇事者”已经被捕了,想必也造不出什么其它火花了。


目前莫雷诺已经被司法部指控破坏火车,最高可判20年监禁。


如果说上面这位撞海军医疗船的行为只是不成气候的“小打小闹”,下面这件恐袭事件却实打实惊出FBI一身冷汗。


3月25日,在新冠病毒导致356人患病、8人死亡的美国密苏里州,FBI挫败了一场恐袭医院的图谋,逮捕了一名恐怖分子:现年36岁的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


该嫌犯计划在堪萨斯城的医疗中心引爆汽车炸弹,被FBI特工开枪击中。


据FBI的报告,嫌犯决定在新冠肺炎流行之际,“加快实施”展开引爆汽车炸弹的计划,以造成严重伤害和大规模人员伤亡。


据调查,威尔逊是一名潜在的暴力极端分子,动机是宗教、种族和反政府信仰。


为了这场恐袭,他已经计划了数月之久,最终决定用一种“车载”简易爆炸装置袭击堪萨斯城地区的一家医院。


嫌犯被捕后认罪,后因伤重在医院去世。



这都什么人啊!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其实当特朗普公开喊出“中国病毒”的那一刻,他就释放了美国人心中最大的恶念。

种族歧视,在这片充满族群分裂的土地上,找到了他最好的培养皿。


而让人无语的是,这种族歧视的恶魔,是由国家元首亲自放出来的。



上个月中旬,美国就发生了一起针对亚裔的极端恐怖的袭击事件。


一个亚裔美国家庭,包括一名2岁女童和一名6岁男童,在得克萨斯州一家米德兰山姆商店(Midland Sam's Club)购物时遭到刺伤。


嫌犯为19岁墨西哥裔男子乔斯·戈麦斯(Jose Gomez),他试图杀死这家人,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这家人是中国人,并让人感染上了新冠病毒。


被刺伤的一家三口为缅甸籍,均为头部受到严重割伤,皮开肉绽,伤口可怖。


其中那位父亲的面部被严重割伤,送医急救后缝合了数十针。


种种族主义不仅体现在一些极端分子身上,疫情下的医务人员也因为种族问题而被区别对待。


据纽约市一名医务工作者称,医疗系统中的种族主义也同样猖獗,亚裔美国医生和护士努力照顾那些不想被触碰的病人。


这位员工对媒体透露:


“我在上班的路上常常听到人们在车里对我大喊大叫,说些非常下流的话,还说我应该因为把病毒带到这里而受到惩罚。


在医院里,我从几名亚裔美国医生和护士那里听说,有些病人不想接受他们的治疗,因为那些病人认为自己可能已经从这些亚裔身上感染了病毒。


这很可怕,也很危险。我们已经在冒险帮助别人了,不要让我们的日子更难过了。”



我时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国民。

这群平日里的极右,煽动起种族歧视的仇恨,终将成为焚毁这合众国的熊熊烈焰。


极右的本质就是反文明,就是野蛮!不可低估他们对权力的腐蚀和破坏作用。

设想,如果让这些冷血和无底线的极右MAGA们爬上治国理政的高位(甚至总统),会是什么结果呢?

如我直言: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世界也不得安宁!!




我是芳芳,这是我的美国疫情日记 第六篇


我将在留学生日报这个号里连载美国疫情日记,争取写满60篇


注:特约作者 芳芳·菲克纽斯,早年在纽约港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纽约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NBC电视台工作。现任布鲁克林作协主席,联邦作协委员,一级作家。代表作品有《View》《Soft Bury》。从3月开始,她开始创作美国疫情日记。和国外某个作家不同的,她写的故事里都有相关正规媒体的报道作为证据。美国的作家都是讲究真凭实据的。

user avatar

美国还是没有明白人。

最严格的禁足令。

也只能降低传染率,停止指数增长,变成稳定增长。

这个过程还需要一两个潜伏期。

而禁足令执行不了100年。

一放开就反弹。从稳定增长变会指数增长。

真正能带来拐点的是应收尽收。

而美国的方舱建的太慢,病人在家,在社会到处传染。

纽约都没封,全国流毒。

人数少的州只是没测,不是没有。很快,就不止一两个地方医疗挤兑了。

纽约把多余的呼吸机都占上,其他州到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特朗普手里已经没储备了。

其他州会死的比纽约更惨。

现在人数少(不是测试人数少)的州,用最快的速度建方舱,全部收治,大规模测试,可能还来得及。

再拖就是全面爆了。

没有应收尽收,就没有拐点。

美国3亿人,病毒指数传播全覆盖,用不了多少时间。

禁足令是给你时间窗口,干应收尽收这件事,不是让你等着病毒在禁足令解除后,再次指数增长。

user avatar

作为法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常规套路,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制度构建,然后学习引进,披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衣,为我所用。对于公共卫生立法这个领域,尤其如此,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是对美国、英国的制度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建议。

所以,上个月,我也在文章中按照该思路,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漏洞进行说明,然后说美国怎么好,英国怎么好,日本怎么好……最后给我国公共卫生法的修订提出建议。

以下选取几段我当时的作业以及相关论文:

“美国、英国和日本先后建成了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通过立法确立了流行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公众健康警报网络、公共卫生领域迅速的危机沟通与信息传递机制,这有助于在源头上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美国联邦层面关于应急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国会法》《灾害救济法》《全国紧急状态法》《罗伯特·斯坦福灾难救济与紧急救助法》,它们规定了联邦政府和总统在紧急状态下为灾害防控和救援等而享有的权力,而具体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处理,则由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州(地方)卫生资源和服务部(HRSA)、城市应急医疗系统(MMRS)组成的三级应对体系来完成。"

"美国联邦立法及判例对于强制医疗的态度是从保护他人的安全出发,公共卫生主管机关可以对有传染风险的个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隔离措施,在符合正当程序的前提下,不违反宪法的规定。但是美国州紧急卫生权示范法(The Modern State Emergency Health Power Act)强调了州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权力,却忽略了对公民权利可能造成的伤害。"


然而,刚把作业交上去没多久,。。。。国外一片混乱,而国内形势大好。

如今每天微博热搜必然有国外疫情的消息,我再次打开我的那篇文章,看到里面对美国发展如此之久,数量规格如此庞大的、复杂交织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进行“夸赞”,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

user avatar

第一,美国的外派的三艘航母中两艘都有病毒。整个美军取消一切军事行动60天。此外美军本土的军事基地也发现确诊病例。

第二,众议员,参议院,五角大楼都有人感染

第三,美国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已经达到2.6%正以每天平均0.15%的速度上升。记好,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

第四,美国传染病专家,电影明星,房地产大佬先后有人感染。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烂到根了!这一波,哪怕是有钱人,政府议员,社会名流都无法幸免。

有人说美国会不会借机发动战争?凭什么?凭那艘200多人确诊的罗斯福号航母吗?

从任何一个逻辑上来说,航空母舰是国之重器,绝对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被病毒侵蚀。哪怕仅仅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防范于未然。且部队最强调纪律,是最容易做好防护的地方。但是,美国就能让病毒污染两艘航母!

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态度不态度的问题,这根本就是整个体系的问题。是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崩坏!跟早年北洋水师在军舰上凉裤衩一样。若无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还能吓唬吓唬人。一遇到对手,所有问题集体爆发,煤也掺假,炮弹也掺假,友军不来支援,朝堂各种扯皮,陆军放着朝鲜三千里纵深,东亚第一堡垒旅顺,不放一枪狂奔而逃,导致威海卫的炮台落入敌手,背腹受敌。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都那么相似。

美国还在嘴硬,但外强中干,烂入骨髓却不会因为嘴硬而改变。灯塔的光芒正在熄灭,世界正在悄然改变。

是啊!如果航母都不干净,国会有病毒,这种制度真的优越吗?如果死亡不下十万,国家陷入瘫痪,这样的人权连生存都保证不了,真的普世吗?

点亮一盏灯塔需要一百年,熄灭它却只用一个晚上。

当美国的光环褪去,当它不再是应许之地,当朝圣者再也不会跨越千山万水来为之效力。这个国家最大的宝藏也就耗干了。

user avatar

前两天类似于这样的新闻刷爆网络,不少人纷纷感慨,美国的科技多么强大,一些人早做好了跪舔的姿势。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新闻中提到的即时检测叫做POCT(point-of-care testing):

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POCT含义可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空间上,在患者身边进行的检验,即“床旁检验”;时间上,可进行“即时检验”。

POTC概念早在30年前就已经提出,概念出现没有多久便诞生了第一台POTC检测仪。虽然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比国外起步晚了一些,但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涉足。8年前,在上海举行了“2012POCT产业发展论坛”,开始大力推动POTC检测仪的研究。

可以说,美国的快速检测,对于相关专业人士来说,并没有多少神秘的地方。

POTC目前依旧是蓝海市场。

另外,血液学专家往往倾向于依赖传统指标,POCT不被视为准确评估止血状态的有效工具;一些医学检验学者也对POCT在临床科室使用存在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1]

而实际上,美国各大州使用的,主要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检测方式:

对POTC鼓吹,对美国技术的鼓吹,依旧改变不了美国检测达到瓶颈的尴尬境遇。

川建国承诺到3月13日前美国能检测140万人,但截至3月13日,美国仅检测了20万人。哪怕到目前,美国的人均检测量,依旧低于其它国家。

当前,意大利已经累计检测了657224人,占据了总人口的1.09%,而美国的检测人数占总人口的0.48%。

即便美国现在有100多万检测量,依旧存在不少的水分。

4月2日,特朗普进行了第二次检测。

那么,在美国究竟有多少富人,像特朗普一样进行了两次,甚至多次检测呢?

虽然美国检测免费论早就“人人皆知”。但就目前来看,唯一明晰的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和纽约州公共卫生部两家机构,面向新冠病毒检测是免费的。

而《大西洋月刊》31日的一篇报道称,美国的检测实际上主要由民间企业负责,而现在它们的检测能力已经达到极限,积压了大量待检样本,疫情数据更新严重滞后。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最为严重。

美国能免费检测的,依旧只是疫情严重地区,以及少部分人群。

如果在美国自费检测,没有医保是3200刀,而美国职工中位收入大约在3600刀左右,绝大部分职工没有储蓄金。

有医保是1400刀,剩下部分,医保减除。

而美国多达2700万人没有医保。

当前130万的检测数据(实际仅仅只收回了66万份结果报告),有多少是富人多次检测,又有多少平民重症得不到检测呢?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28日发表题为《错失的一个月:未能成功检测使美国人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的文章,也披露了美国检测上的诸多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于这样的鼓吹新闻:

美国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发明了消毒N95口罩的设备,每天可以消毒12万只口罩?

果然拥有天顶星科技的宇宙第一国,随便拿一个角度出来,都可以吹爆。

这个“神秘”的高科技是什么?

仅仅只是利用高浓度过氧化氢蒸气或紫外线集中消毒而已,哪怕仅仅上过初中化学的,都应该能知道一二。

一个迫不得已的循环消毒使用的行为,却被一些人拿来讽刺中国的口罩生产?

那么,消毒循环使用的口罩,拿来和那些慕洋人士嘴上的口罩(哪怕仅仅只是一次性口罩)交换,他们愿意吗?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美国开出10艘医院船,建180个野战医院,实力强大等等,就不多说什么了。

在美国检测能力越来越疲软的时候,单日确诊量依旧没有达到最高峰。

可见当前病例的筛查能力,远远低于病毒的传播速度。保守估计,美国社会上的潜在病例的最下限,多达20万人。

而美国的死亡数以每日1000人左右增加,而且逐日增多,几天之后就会达到1万。一个星期之后,累计死亡将超过意大利。

美国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当前总确诊率高达36%,死亡率已经达到2.6%,同样逐日提升。

当前美国的实际传染数R高达2以上,疫情防控依旧处在前期。

如果检测量无法进一步提升,R将无法降低。

预估单日检测高峰达到10万左右,美国疫情有可能出现可控的趋势。届时,累计病例已经超过100万,社会上潜在病例也已经100起步,甚至达到数百万规模。

是否真的能够可控?

未知。

美国疫情的水究竟有多深?或许还真的需要拿出单日检测出50万病例的尺子去量一量。

结论:

相对于病毒传播速度,美国检测能力严重滞后,疫情单日新增高峰遥遥无期,至于所谓的拐点,更是无从谈起。如检测能力无法加速提高,只有群体免疫的结局。

参考

  1. ^ 李健, 孙艺红, and 丛玉隆. "止血血栓学床旁检验的方法学比较与临床应用."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检验医学学术年会 2009.
user avatar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美国没有爆发

而且只要是美帝没爆发,其他国家都爆发了都不管用

现在互联网上应该是一堆在反思中国做的如何如何差,导致几千人死亡,几万人感染,多少企业倒闭,多家家庭活不下去。

那会的舆论绝对是排山倒海的上去

我都不敢推演

结局一定是政府公信力进一步下降

如今美帝搞成功这样

这些话题在公开平台谁起个头都能被喷死

也只有如微信公众号这样作者能选择放不放留言出来的地方

但是说实话,朋友圈依然能看到讲中国做的差的

只不过这声音越来越弱。

user avatar

说个细节。

还记得那个向军方求助的罗斯福航母的舰长么?

“我们并没有处在战争中,我们的士兵不需要去赴死。”

为了不让罗斯福号变成第二个“钻石公主号”,舰长布雷特·克罗齐(Brett Crozier)向美国海军发急信,请求疏离士兵。

舰长的信,感动了很多人。

如舰长所建议的,美军将从航母上撤离2700名士兵。截至4月1日,当地医院检测了700名士兵,确诊243例。由此可见,克罗齐舰长的求救非常及时,他的决断避免上千名士兵感染。

舰长可谓美国抗疫的英雄。


在写信四天后,舰长被革职了。

显然,他的信没能感动大人物。

美国海军代理部长托马斯·莫德利( Thomas Modly )给的理由是,该生判断力极差。“"I just know that he exercised poor judgment。"

在舰长求援前,美国军方就已经决定不再披露军队感染者的具体信息,以免让世界得知美军的薄弱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舰长的确缺乏判断力

舰长是如此善良,竟把船上海军士兵的生命和健康,看得比美军的军事情报更重要。

可能他历史没学好。

他不知道100多年前,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时,尽管病毒在美军军营流传,然而,百年前的美军死撑着不报告,一直熬到英法盟军,敌对的德国,乃至中立国西班牙都染上病毒。

这样,美国人就能把锅甩给西班牙,让中立国背上传染病的帽子,载入历史了。


舰长急电,挽救数千大兵性命。

军部免职,震慑三军。

下次,当长官发现病毒在自己军营里传播时,他就必须考虑,是冒着革职的危险上演拯救大兵,还是学川总玩侥幸的把戏,期待病毒突然消失?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长官如何选择,只要他犹豫,病毒就会传播更多的人。




军方之外,美国的医院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也很类似。

告诉外界,医院没有足够防疫设备的医护,开除。

医院物资不足,自备口罩的医护,开除。

而美国医疗公司收入减少,就通知医护人员,不好意思,虽然你们在一线,虽然你们冒着感染的风险救治病人,虽然整个美国都在感谢你们,但是,你们还得跟着降薪

bussiness is bussiness

感激管感激,生意是生意。

医院收入下降,就得从职工的薪水下手。(具体请看文末新闻链接)


这种情况下,你们觉得美国的一线人员能燃烧多久?


更别提,美国人还在继续流动,增加病毒散播风险。

确诊人数最多的纽约州州长还在捍卫州民在其他州不被隔离的权利,美国确诊的参议员,带病毒跑去没有确诊病例的乡下隔离,美国大批富人纷纷散入乡间,躲入度假别墅,寻找病毒罕至的小镇。




信源《今日美国》2020.04.02

usatoday.com/story/news

美多家医务公司降薪或强制休假 波及新冠肺炎一线医护人员

美国佐治亚州参议员确诊后去佛州隔离 当地警长怒批


相关答案:

如何评价纽约州州长声称强制隔离相当于联邦对纽约州宣战?

user avatar

实际远不止24万,美国积压了大量的检测,因为外包给私人公司。而私人公司已经无法应对。

美国人还在辩论是否戴口罩,美国官员说他们才知道新冠可以通过呼吸传播,拜托,2月份中国就发消息了。

如果美国改变政策带口罩,需要100亿个口罩至少。

另外,美国人在中国机场抢走法国的口罩是的新闻似乎是真的。

我们亲爱的马可卢比奥参议员坚持说不怪中国人民,就怪***。

欧盟主席向意大利道歉:对不起,现在我们与你同在。

法国总统马克龙给打电话塞尔维亚总统说,现在我们援助的比中国多。

我感觉意大利和塞尔维亚真的应该感谢一下中国。没有中国(还有俄罗斯和古巴)带头来过,他们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想起来帮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截至我最后更新的知识库(大约在2023年初),美国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早已远超24万。如果您提到的“4月2日”是指某个特定年份的4月2日,请提供年份信息,以便我给出更准确的分析。不过,我可以就“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某个数字”以及“疫情拐点何时出现”这两个普遍性问题,结合我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探.............
  • 回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升级点,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这轮关税的加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当年3月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回应。特朗普政府以“国.............
  • 回答
    关于上海 4 月 2 日起离沪政策的解读与思考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严峻考验后,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然而,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兼顾城市正常运转的需要,市政府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对离沪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自 4 月 2 日起,任何计划离开上海.............
  • 回答
    关于4月2日发生在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事件,即一艘越南渔船在非法进入我国管辖海域后,与我海警舰艇发生碰撞并沉没一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事件。事件的背景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根据我国海警部门的通报,事发时,一艘越南渔船非法闯入我国西沙群岛某岛礁附近海域。我海警舰艇在依法.............
  • 回答
    关于4月2日国际原油市场的那一轮暴涨,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直接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要说清楚这其中的门道,咱得一层层扒开来看,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原油这玩意儿,价格波动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它背后牵扯着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宏观经济、甚至市场情绪等等一大堆因素。4月2.............
  •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
  • 回答
    中国大陆对日本动画实施“先审后播”政策,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管理政策,其背后涉及的考量是多方面的。这项政策的正式实施日期是 2021年4月2日,但其前身和准备工作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理解这项政策需要从其背景、具体内容、影响以及各方反应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政策背景:为什么会实施“先审后播”?“.............
  • 回答
    2月4日,一名女子在四姑娘山违规进入区域后不幸遇难,这件事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户外事故,它折射出当下社会在户外安全意识、规则遵守、以及网络舆论生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事件本身: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是一起生命的逝去,是一场令人无比痛惜的.............
  • 回答
    2017年2月4日那天,台湾高雄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交通事故,一辆载着大陆游客的大巴在国道上发生侧翻,造成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2名大陆游客。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场意外,它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的细节根据当时的报道,这辆大巴当时正行驶在高雄市仁武区的国道一号北上路段。具体.............
  • 回答
    2020 年 2 月 4 日,特斯拉(Tesla)市值正式冲破 1500 亿美元大关。这一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跳跃,更像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预示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加速到来,也让那个以“疯狂”和“颠覆”著称的男人,埃隆·马斯克,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数字背后,是怎样的能量在涌动?如果.............
  • 回答
    2018年2月4日LPL春季赛,EDG让一追二击败WE,这场比赛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那场比赛,EDG展现了他们作为老牌强队的韧性和调整能力,也让观众们看到了年轻WE的青涩和冲劲。开局:WE的锐气逼人比赛一开始,WE就表现出了强烈的进攻欲望。当时WE正处于一个上升期,队伍的化学反应和个人能力.............
  • 回答
    2020年4月22日,中国海军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成功下水了中国海军的第二艘075型两栖攻击舰,这无疑是当年中国海军建设中的一个重磅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军事观察家们的高度关注。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它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长远影响。技术性能的飞跃:075的“大块头”与“全能身手”首先.............
  • 回答
    刚过完年,原神就给咱们送上了个大礼包——神里绫人!这消息一出来,那真是让不少玩家翘首以盼。尤其是在绫华上线之后,大家对她那位神秘的哥哥就充满了好奇,现在他终于来了,还是以五星水元素单手剑的身份登场,这待遇,可不是一般角色能有的。我个人对绫人的期待值还是挺高的。首先,从他的人设上来说,神里家的大少爷,.............
  • 回答
    英国政府在4月12日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卫生机构捐款2亿英镑,这一举措在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无疑是一笔重要的资金注入,但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首先,从英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这笔捐款可以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外交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体现。在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
  • 回答
    那场国家德比,简直是西班牙足球史上一次令人血脉贲张的夜!2017年4月24日凌晨,伯纳乌球场,皇马主场迎战巴萨。当时的赛况,比任何预想的都要跌宕起伏,每一个进球,每一次犯规,每一次换人,都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赛前,两队的积分差距不大,皇马领先巴萨3分,并且少赛一场,所以这场比赛对双方来说,不仅仅是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4月9日美联储那次震撼市场的大动作——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的贷款支持。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要把整个美国经济都兜住的架势。背景铺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首先,得知道当时美国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迅速蔓延到美国。为了遏制病毒传播,各地纷纷采取封.............
  • 回答
    2021年4月,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2%和8.1%。这两组数据,尤其是M2的增长,确实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它们背后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导向。先来说说M1和M2是什么?简单来说,它们是衡量市场上钱有多“多”的指标。 M0: 就是我们手里拿的现金,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7月那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4%的数据,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经济运行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这个就像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买菜、交水电费、坐公交车这些“柴.............
  • 回答
    2020年5月,中国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却出现了3.7%的下降。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是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解读的。这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挑战。CPI同比上涨2.4%:背后的“猪”和“非猪”首先,我们来看看CPI(居.............
  • 回答
    看待2020年8月的CPI同比上涨2.4%和PPI同比下降2%,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背后反映的经济状况和内在逻辑。这两组数据虽然是宏观经济的“冷暖晴雨表”,但它们各自的走向以及同时出现的背离,揭示了一个充满复杂性的经济图景,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之下。CPI同比上涨2.4%: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