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于 4 月 12 日宣布向世卫组织等机构捐款 2 亿英镑?

回答
英国政府在4月12日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卫生机构捐款2亿英镑,这一举措在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无疑是一笔重要的资金注入,但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

首先,从英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这笔捐款可以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外交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体现。在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通过支持WHO等机构,英国可以被看作是在践行其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尤其是在经历了本国疫情的严峻考验后,英国深知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也明白疫苗、药物的公平分配以及疾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健全,对于本国的长期安全至关重要。这笔捐款,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未来全球健康安全的一种投资。

其次,这笔资金的去向和具体用途是关注的焦点。虽然笼统地说是“向世卫组织等机构捐款”,但具体到WHO,这笔钱可能会被用于支持其在疫苗研发、公平分配(如COVAX机制)、疫情监测、信息共享、医疗援助以及支持低收入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英国作为G7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资金支持能够为这些至关重要的国际公共卫生项目提供坚实后盾,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短缺、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笔捐款的意义尤为重大。

再者,这笔捐款的时机也值得探讨。选择在4月12日这个节点宣布,可能与全球疫情发展的新阶段有关,也可能与国际社会正在进行的关于疫情责任追溯、世卫组织改革等讨论有关。对于英国而言,此举或许也想借此机会重塑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尤其是在经历了“脱欧”后的过渡期,以及在疫情初期曾受到一些批评之后,展示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当然,对这笔捐款的看法并非全然一边倒。一些评论员可能会认为,2亿英镑对于全球疫情的规模来说,可能相对有限。在全球经济下行、各国自身财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笔捐款的规模是否足够?是否能够真正扭转局面?这些疑问都可能存在。此外,也有人会将其与英国国内的某些问题进行比较,比如国内的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否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种“内外”的考量在公众讨论中常常会出现。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英国政府在宣布捐款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对其希望在世卫组织以及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期望。这笔资金的注入,可以被视为一种“软实力”的运用,既是物质援助,也可能附带一定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英国政府或许希望通过此次捐款,进一步推动世卫组织的改革,使其更有效率、更能回应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总而言之,英国政府在4月12日宣布向WHO等机构捐款2亿英镑,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举措。它既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也是英国自身外交政策和国际责任的体现。这笔资金的实际影响将取决于其如何被有效地利用,而英国的这一举动,无疑也将在国际社会引发更多关于全球卫生合作和国际组织改革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以目前的疫情发展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WHO的平台作用要比肩世界银行的高度。目前看疫情一定是长期化了,那么今后投入在这个方向上的资源和钱都是天量的,后续各国都需要协调防疫力量和防疫物资也是惊人的,以人类生命健康为旗帜合法指导和影响他国内政,推进自身模式和标准。

君不见,我国疫情一来整个舆论和社会关注都围着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教授、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转的,他们一说什么头条、新闻、投资、股票APP就第一时间发推送,绝对的头部流量。未来国际平台上,WHO就是类似的功能和作用,国际抗疫的绝对头部流量。

信息时代,除了个别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喜欢拿WHO甩锅外,其他的国际社会正常领导人都在加强与WHO的合作,增强后续影响力。老特甩锅WHO虽然于国不利,但由于老特本身是全球第一网红,吸引眼球的水准在美国国家平台加持下无人能敌,变脸程度也虽需要随时翻,过几天突然表扬和夸WHO也不无意外,真正后续傻眼的是没有美国实力和水平,跟着老特反WHO,等老特一转脸,自己被WHO晾起来的国家和地区。

user avatar

去鬼门关走了一遭,两脚离地了,病毒就通不上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

user avatar

更新:问题已经修改了,我这篇回答回复的是最早的问题。大家冷静。

在热榜看到这个问题我是震惊的。

我每天在公号更新World Trending News,竟然连这么重磅的新闻都错过了?!

于是我赶紧打开了BBC,SUN和METRO,看看是不是错过了重大新闻。

然而BBC的画风是这样的:

你看到WHO三个字母了吗?我反正是没有。

模糊搜索一下:

太阳报搜索一下:

也没有。那不行我谷歌搜索一下吧:

还是没有。

到这里我已经开始怀疑这是一条假新闻了。

在我最后放弃之前,试了最模糊的搜索,“UK WHO”,终于出来一条:

一天前,The Hill发布了这条新闻,为啥我之前一直搜不到呢?

因为新闻用的是pledge, 啥意思,“慈善捐赠承诺”,他不是捐赠,是承诺啊。

那么这条新闻靠不靠谱呢?一顿暴搜:

最早爆这条新闻的是Bloomberg和Reuters.

其他都是引这两家媒体,


那么Bloomberg 和Reuters的消息源是哪里呢?


好,英国“国际发展事业部”是吧?

去官网看,找到了这个“国际发展事业部”的press release.

4月12号发了一条,再上一条是3月26号发的了。

4月12号这条说的什么呢?

标题叫做“英国引领全球抗击新冠二次冲击”!

英国现在什么鸟情况自己心里没点B数吗?

还“引领全球”?

题外话,说回这条press release.

简单来讲,这条新闻的意思就是:

我大英帝国提供2亿英镑,赋能英国慈善机构和世界组织(不是世界卫生组织)来帮助缺乏卫生设施的发展中国家抗击新冠疫情。

在缝隙里我看到了“WHO”.

其中6500万英镑将给予WHO,因其协调全球力量尽早结束疫情。

更是只字未提中国。

这新闻稿里面满满的是我大英抗击疫情、拯救世界的剧本啊!

怎么转了两道手,就变成了

英国宣布向世卫组织捐款2亿英镑,并肯定中国的防疫措施了?


这是我今天早上在微信公号更新的其中一条新闻。

还有CNN,BBC,USA Today,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METRO头条。

想了解实事,又学点英语的小伙伴来玩啊~

Just Read贾思睿




问题已经修改了,我也说一下:整篇文章就是我看到热榜问题后求证的整个过程。

按照当时题目的描述,只能搜出以上的内容。

每一步搜索内容我也截图放回答里了。

引人民网的标题“英国向世卫组织等机构捐款2亿英镑”,“等机构”的描述是全面的,毕竟给WHO的只有6500万英镑。

最后,不管外人怎么说,我们的防疫措施都是积极、有效的。

即使一些国家的政府或者媒体因为屁股的原因,不承认,甚至抹黑中国防疫策略,

我们自己都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你不承认是你的事。但这是我认可的事。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

user avatar

谢邀。

GDP 80%来自于第三产业,你跺你也麻。


首先是英国的基本现状:

人口就六千来万,靠内需市场是肯定没戏的。工业GDP占比只有20%,除了航空、汽车、制药、军工和北海油气,能支撑台面的工业部门没几个了。

第三产业不仅GDP占比80%,就业也差不多占80%。GDP里,金融贡献大头,就业里,旅游、国贸、教育是大头。第三产业是英国的命根子。

而第三产业占主体的国家,都恐惧去全球化。


在疫情前,英国自己打响了去全球化的第一炮:

脱欧。

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欧盟市场都占了英国的半壁江山,脱欧本来是一件极不可能的事:你在中美面前装作是欧盟的代言人和进入节点,你面对欧盟自己人又用一堆规矩限制他们的影响渗透。这基本是白嫖啊。

但我们都知道,黑天鹅还是出现了。

脱欧后,虽然英国与欧盟在贸易关系上并没有出现根本变化,但双方都明白,主动权到了欧盟这边,体量摆在这里。

英国丧失了大量战略优势:欧盟的金融中心、外部与欧盟协作的节点、欧盟内部市场的稳定性。即使这些优势现在看来好像还有,但欧盟是肯定会逐步补位,把英国从欧洲大陆里尽可能挤压出去。

英国在脱欧后陷入巨大不安。


不安归不安,日子还得过,咋办?

与美帝交好。

这是英国近五百年一直坚持的国策:欧洲大陆必须有问题。欧洲大陆没问题,我们英国人就去制造问题;单凭我们英国人不够,我们就去找人和我们一起到欧洲制造问题,例如美帝。

大西洋主义这块破布又洗吧洗吧挂起来了。

但此时的美帝,已经不是一二战的美帝。此时的美帝,是一个去工业化的金融霸权。

那么一:在社会消费品方面,特别是平价工业制成品上,美帝已经不能为英国提供支持。

其次二:美帝是一个超级金融霸权,这个定位和英国的主业有点重合了。

在从前,美帝有着强大工业产能,能满足英国的日常生活发展所需要的贸易。金融霸权虽然一直很强,但在欧盟的庇佑下,还是要与英国进行金融交易,无法全面冲击英国的金融独立。

但现在,产业空心化的美帝不可能支持英国的贸易需求,英国还得找人,例如我们;而美帝的金融面对丧失欧盟身份遮挡的英国,更可能的是竞争。

与美帝交好,能够保证英国的军事安全,但这个代价很可能是英国出让金融独立和国际话语权,彻底依附于美帝。

烂船还有三斤铁,何况大英呢?


英国的思路是:

欧洲里我最挺美,五眼联盟里我最挺中。早上东家去食,晚上西家去眠,我都要。

英国可以早上拉着美帝澳洲在香港问题上恶心我们,下午到亚投行开会,晚上用北约继续折腾欧洲,深夜偷偷给我们打电话: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交给法国,还是得大英。

切换自如,反复横跳,毫无心理障碍。

美国看着英国也头疼:说省心吧,这哥们不打招呼就去一带一路了,在事实上资敌;说不省心吧,盟友里有全球影响力的就他,还真不能缺。

我们看着英国更烦:恶心的事干了那么多,但一想到人民币国际化,又只能捏着鼻子。

英国想的是:大争之世在即,脱欧既然是定局,不如乘势和各方划开边界,以静待变。

很好,疫情这个变,来了。


英国第三产业比重过大,所以整体严重外向依赖。在全球化兴盛时,伦敦可以说是世界中心之一;但全球化衰退时,伦敦也就是一座城。

疫情对人员和物资的流动造成了短期内的断崖式打击;同步的中期冲击是资金流动的衰退;长期来看,疫情可能会启动一轮反全球化浪潮。

旅游相关的酒店餐饮、整个留学产业、国际贸易中转,还有最致命的,金融。

有一个算一个,都打在英国的肚子上。

我们讲大争之世时,讲美帝就是如何击垮我们的全球供应链地位、讲我们是如何破局(入关)、讲欧洲是到哪头下注、讲俄罗斯是巴不得天下大乱,甚至还会讲印度,怎么憋着在产业上取代我们。

但我们常常忘了大英。

大英只有自己,或许还能算上英联邦这个松散脆弱的茶话会。在中美两端,英国都要相当谨慎。一个涉及到低成本的好日子和庞大的市场,一个涉及到安全与国际地位。

如果全球化发达,英国还有腾挪的空间。但全球化在紧缩,英国就要在越来越小的房间里尽量躲避,不要站在两头巨兽的中间。

因此BBC可以在疫情期间和美帝一道批判我们的“不人道”,但是当荷兰丹麦蹦出来质疑我们防疫产品的质量时,英国上下又微妙地无视了。

和美帝骂人,和中国买货,不矛盾,不寒碜。


这次,美帝出于国内选举和转移内部压力,批判WHO;我们出于建立国际话语权,力挺WHO。

这件事情上,美帝声音大,但我们占理。即使美帝也不过是找个借口施压,因为这个节骨眼上,谁真的去扯WHO后腿,谁就是真傻。

对于受疫情伤害沉重的英国,选择其实很清晰。

不过不要为英国的一时示好而放松。给WHO钱,没问题,但说中国好话,美帝肯定有情绪。按照英国一贯的平衡手段,下一波黑我们的,不远了。


这是今天的“我比唐宁街聪明”系列,谢谢大家收看。



有人私信我,说问题是错的,改答案吧。

我看了一下逻辑,没啥要改的。因为问题的内容可能是错的,英国没给WHO那么多也没表扬我们;但问题的方向是对的,英国在疫情中该干嘛。

我没有引用问题中错误的内容,表述的逻辑自认为成立,就懒得改啦。

反正假如英国在给我们好脸,大概率接下来是臭脸;如果现在是臭脸,那你可以期待一下好脸。

莫要真动心就是。

user avatar

其实借助这次疫情大家可以慢慢理解,这个世界上不仅不只是“中国”和“外国”两个“国家”。即使是某一个国家也是极其复杂的。

比如英国,它有烧了手机信号塔的笨蛋,有面对疫情反应过慢的政府,有被反全球化理念劫持的执政党,但它也一直是对外国际援助的大户。

英国政府绝对是在传达一个非常积极的对外援助信号。当然真实的投入还有待后期验证。


这则消息的来源是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是英国ODA的统筹部门,所以这笔钱应该大部分属于 ODA。

ODA中文叫政府开发援助,全称是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我们常说的“对外援助”,但是ODA的定义很严格,比如一般只能是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又比如必须是发展类援助,不能是维和等开支(因为维和涉及军事开支)。ODA的接受国也有明确的限定,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DAC)规定了ODA接受国的名单。比如在欧洲,只有波黑、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等少数国家接受的援助才算ODA。我国已经不再是名单上的 ODA 接受国。

所以这笔钱的确是用于需要援助的发展中国家的。

英国的对外援助ODA额度常年位居世界前三,比如下图的2018年,只少于美国和德国。(来源链接

联合国则为发达国家设置了ODA应该占国民收入(GNI)0.7%的目标,2015年超过这个目标线的有7个国家,美国日本等对外援助大国近几十年都没有超过这条线,但英国2013年以来每年都达标了。

提醒@Just Read贾思睿 :Pledge(承诺)是国际援助的常用术语,类似于盖茨基金会也会使用 Pledge 这个词。用这个词没什么问题的。2亿英镑本来就是不可能说到账就给你转到帐的。


疫情爆发后,几个ODA大户的对外援助部门纷纷表态,挪威的对外援助部门 Norad 给接受自己援助的组织和国家写了一封信,承诺“We are in this together”,表示挪威会履行自己的义务。而英国的这则声明和实打实的承诺也是非常振奋人心,尤其对现在饱受压力的 WHO 而言。

当然,这则声明也没有说明,英国的2亿投入是否是在其已有 ODA 基础上的,还是只是拆东墙补西墙,把本来用于其他产业的援助用于对抗疫情。一般来说对这种声明的默认理解是这笔援助不会对其他援助产生影响。尤其 DfID 很多项目一签都是3年,不可能终止其他的来给这笔援助输血。

当然这一切还有待数据验证。


可以预计,这两亿会用几年时间(预测3年左右)时间花光,包括对WHO的多年支持。

一些国际援助的常识:Pledge 2亿的意思是英国政府规划出了2亿的经费用于这一用途。在 Pledge 之后,国际发展署DfID 为代表的对外援助部门则会与各个国际组织与NGO签署援助协议,协议之后的这笔钱叫 commitment。而不可能每一个协议都刚好用完协议中 commitment ,最终英国政府花的钱叫做 disbursement。所以 disbursement 往往是稍小于 commitment 的,虽然DAC成员对 commitment 和 disbursement 的申报有不同的原则,但总体 commitment 基本和 disbursement 持平。

如果出现 commitment 大面积违约,一般会造成严重的国际影响。而且即使一个国家选择在 ODA 违约,也往往会在非关键产业违约,而不是医疗卫生这样的产业。所以现在基本可以认为这笔援助是安全的。

DAC 数据的审计非常严格,发布一般需要财年结束后12个月的周期,也就是说今年英国在疫情上花的钱,最终要到2021年12月或者2022年1月才能发布。而由于这笔钱肯定需要几年才会花光,所以我们可能要到2024年左右才会对2亿的四头具体用途有清楚的了解。

发布周期虽然长,但DAC成员国的数据非常公开透明,往往可以查到 activity 一级的数据。

很多 ODA 当然是有政治目标的,比如澳大利亚绝大多数的 ODA 都被用于亚太地区。而法国的很多 ODA 则用于西非和北非的前殖民帝国。国际援助也有过很多丑闻,导致现在各国议会在通过ODA预算的时候都过于重视短期结果。但 ODA 的作用也不能被否认。连中国的发展也获得了 ODA 的帮助,直到2008年的时候我国还是 ODA 正式接受国,并在当年接受了20亿美元的 commitment。现在我国虽然不是 DAC 成员国,导致具体数据比较难查到,但我国也已经是对外援助的大户了。这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帮助,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user avatar

美国退出全球化对英国根本没有好处可言,不在关键问题上跟美国唱反调是不太可能的,你要仔细看新闻了,英国这小一个月以来都是东一下西一下的在跟美国拆台

user avatar

大概是英国疫情不太好,想用捐款缓解国际压力吧。

网友说英国社区药房已经在大量进口临终关怀药了,说明重症患者没法住院,只能在家去世了。

user avatar

这篇新闻可以和4月8日华尔街日报(WSJ)上一篇社论一起看。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sn't just "China centric," as President Trump called it on Tuesday. It is also broken and compromised. The WHO fell short in its dithering reaction to the 2014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which claimed more than 11,000 lives. Now its response to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shows it is willing to put politics ahead of public health. The way the WHO has consistently acted to placate China's leaders makes clear the need for fundamental reform.

这篇社论主要是批评WHO把政治摆在了公卫事业之前,认为WHO太偏向于中国,所以需要被改革。文中提及美国在2019年给WHO捐了4亿美元,而中国仅捐款4400万美元。但是现任总干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上图那位一直在褒奖中国抗疫的)出身埃塞俄比亚,文中表示因为在总干事担任埃塞俄比亚卫生部长和外交部长期间中国给埃塞俄比亚捐了数十亿美元,所以总干事一直倾向于中国。

If efforts to transform the WHO are ineffective, the U.S. may have no choice but to walk away and start over. That could mean creating an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 open to any country willing to abide by higher standards of transparency, good governance and the sharing of best practices. The world needs an organization that can be trusted to address public-health problems that transcend borders—if not the WHO, then something else.

文章中还用了之前有个WHO官员被某个港台女生采访时直接挂断电话的例子来强调中国对WHO的影响力。文章最后建议美国应该致力于改造WHO,以免下一任总干事继续沦为中国的"rubber stamp(橡皮图章)"。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另起炉灶,重新设立一个组织。

在美国主流媒体已经有这样改组WHO的言论之后,英国还愿意捐钱,并且顺着WHO总干事的话褒奖中国抗疫能力,这就说明世界疫情或者至少是美国确实可能出很大的问题。

P.S. 这篇社论的作者是陈仁宜(Lanhee J. Chen),从某岛出身的美国共和党成员。哈佛毕业,现胡佛研究所研究员,还是美国华裔100人会的成员。在传统华裔移民中应该还是享有一定影响力的。


最新消息,川普宣布美国不再给WHO经费了。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aid he instructed his administration to temporarily halt fun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or taking China's claims about the coronavirus "at face value" and failing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ndemic as it spread.

"The WHO failed in its basic duty and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Trump said Tuesday at a White House press conference.

"The outbreak could have been contained at its source with very little death," the president said. "So much death has been caused by their mistakes."

简单概述一下就是说中国没能及时分享疫情相关信息,WHO没能尽到应尽的责任。川普原话是说“疫情本来可以在源头上被控制,没人会死亡”。

基本上就是甩锅给我们和WHO了。为了今年大选不择一切手段。

user avatar

新闻要放在一起看。

先是英国的学术期刊发文向中国道歉,承认中国在防疫上的贡献。医疗官还感谢中国快速检验病毒。

然后马上给世界卫生组织承诺捐2亿英镑。

这几条操作明显和美国不在一条线上。

美国可是一边主力diss中国,刚刚威胁不给世卫钱了。

他们安格鲁撒克逊兄弟之间发生了什么?

我记忆中的上次类似操作就是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 也和当时的美国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打得美国都措手不及。事后证明英国的确不亏。

搞病毒不行,但是玩国际政治这一套英国是很强的,甚至可能比它大英帝国时期还灵活一些。

英国这个操作应该是到了我们平民暂时不知道的一些消息,提前做一些布局谋划而已。

不负责任瞎猜一下,我猜英国已经知道欧美的疫情破口是什么?这个真相让它决定提前搞好和中国以及世卫的关系。

还有,英国这一系列操作让台湾省的很多人心情大坏: 因为除了美国,他们是最情绪化厌恶世卫和大陆的。包括自由时报在内都在大骂英国政府。

按照他们的脾气,应该要联署罢免/人身攻击英国首相了(笑),只可惜他们英文水平普遍不怎么样。

user avatar

自己看图不评论

api3.cailianpress.com/a (二维码自动识别)


真是受不了现在自媒体的标题党— “如何看待英国于 4 月 12 日宣布向世卫组织捐款 2 亿英镑,并肯定中国的防疫措施?”

英国是向WHO捐款2亿英镑,主要用来帮助发展中相对穷的国家抗疫。哪里有说半句“并肯定中国的防疫措施”。?!题主敢不敢把英文原文贴出来让大家一起比照一下?麻烦转发和翻译也要讲究事实,不要夹货带料,求别人赞赏我们。这次疫情之后英国不找我们算账赔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混淆视听,提升与实际严重不符的期望。

要流量,连脸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川普估计要气疯了。

前两天美国人还说要调查谭德赛,另起炉灶,考虑停止资助WHO。

今天英国人就要给WHO捐6500万英镑!

现在估计没人再说中国给WHO捐助2000万美金是和WHO勾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政府在4月12日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卫生机构捐款2亿英镑,这一举措在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无疑是一笔重要的资金注入,但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首先,从英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这笔捐款可以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外交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体现。在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东京奥运会英国 4x100 米选手兴奋剂检测阳性被禁赛,以及中国队有望递补获得铜牌这一事件。事件回溯: 背景: 在 2021 年东京奥运会男子 4x100 米接力比赛中,英国队以 37.38 秒的成绩获得银牌,仅次于意大利队(37.50 秒)和加拿大队(37.74 秒)。美国.............
  • 回答
    英国在2月1日正式提交了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申请,这无疑是英国脱欧后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一举动都值得深入解读。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加入CPTPP对英国而言,其最直接的目标是拓展贸易机会,特别是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往来。CPTPP成员国涵.............
  • 回答
    对于前俄罗斯间谍在英国被神经毒剂毒杀的事件,这无疑是近年来英俄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极其敏感和重要的节点。它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犯罪事件,更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人们对冷战重现的担忧,甚至有人称之为“冷战2.0”的开端。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事件本身。2018年3月,前俄罗斯.............
  • 回答
    关于印度疫苗厂商 CEO 自称“被威胁提供疫苗”后逃往英国,几天后将回国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起事件涉及商业、政治、法律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和动机。事件梳理与关键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脉络: 涉事人物: 印度一家疫苗公司的 CEO(.............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里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那位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银河的“常胜皇帝”,最终却在星际大战的宏大背景下,因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感冒”而驾崩,这确实是让许多粉丝扼腕叹息、反复咀嚼的经典桥段。从科幻作品的常理来说,我们习惯于期待英雄的陨落能够有宏大的背景、惊心动魄的战斗,或者至少是与自身伟业.............
  • 回答
    这位英国女性的骨灰被制成烟花,并在150位亲友的见证下点燃升空,这一做法无疑触及了许多人对于生命终结、纪念方式以及生死观的敏感神经。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从个人意愿和文化习俗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位女性生前就表达过希望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绽放”生命,那么这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意志.............
  • 回答
    关于《FGO》国服即将于11月3日修改部分英灵名称这件事,从玩家角度和游戏运营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引起不少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各种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件事。1.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修改?——历史遗留与文化适应的碰撞首先要明白,游戏引进到不同地区,尤其是拥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中国市场,进行.............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关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获5万元奖励”的消息,目前并无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提及此事,因此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合理性及潜在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存疑1. 缺乏官方来源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作为外交机构,其经费通常由英国政府承担,且中国对外国驻华使节有严格的财.............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于2021年访问南海,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南海地区增添了新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英国的意图1. “全球英国”(Global Brita.............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不再对仅出现轻症的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反映了其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调整。这一决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检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疫情初期,大规模的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英国曾采取过广泛.............
  • 回答
    英国教育部课纲要求学校禁止使用曾公开表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机构出版的材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的独立性、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学术自由以及学校的责任等多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英国教育部此举的背景与可能目的:1. 维护现有经济体制的稳定与传承: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为国王查尔斯三世)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标志性人物的感染,增加了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 作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查尔斯王子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