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贝莜面村借势《舌尖上的中国》大做营销?

回答
西贝莜面村借势《舌尖上的中国》大做营销:一次成功的品牌与文化融合典范

西贝莜面村(以下简称西贝)成功借势《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这部现象级纪录片,实现了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销售额的爆炸式增长,堪称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这种营销策略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自身品牌基因、目标受众以及《舌尖》文化内核的深刻理解之上。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西贝的这次营销行为:

一、 借势的时代背景与《舌尖》的独特魅力

首先,要理解西贝的成功,必须先了解当时《舌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为何能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

国民对美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美食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上升到对美食背后文化、地域特色、制作工艺的探求。
《舌尖》的文化属性: 《舌尖》系列纪录片以其极致的画面、深情的旁白、对中国各地美食背后人文故事的挖掘,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味蕾和乡愁。它不仅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传统技艺的百科全书。
“爆款”效应: 《舌尖》的播出,迅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引发了全民讨论。任何与《舌尖》内容相关的产品或品牌,都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曝光机会。

二、 西贝的品牌基因与《舌尖》的天然契合

西贝之所以能成功抓住《舌尖》带来的机遇,在于其品牌自身就具备与《舌尖》深度融合的基因。

坚持的品牌定位: 西贝的核心定位是“中国最实诚的莜面专家”。它一直强调食材的天然、朴实,注重西北地域特色,推崇“简单的好味道”。这与《舌尖》所推崇的“原汁原味”、“回归食物本真”的理念高度一致。
独特的食材——莜麦: 莜麦,这种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粗粮,虽然不如大米白面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健康、营养的特质与《舌尖》所提倡的健康饮食理念不谋而合。西贝将莜麦这一相对“小众”的食材打造成招牌,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文化挖掘和传播属性。
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西贝在坚持传统莜面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菜品,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与《舌尖》在展现传统美食的同时,也注重现代烹饪技法和美食理念的融合相得益彰。
对品质的执着: 西贝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欺客,不偷工,不减料”的经营理念,对食材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正是《舌尖》所赞美的核心价值。

三、 西贝的营销策略分析:巧妙而精准

西贝并非仅仅是被动地蹭《舌尖》的热度,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且精准的营销策略,将其品牌与《舌尖》的内容进行了深度捆绑。

1. 主动出击,抢占“曝光窗口”:
快速反应,调整菜单和包装: 《舌尖》播出后,西贝迅速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节目中美食的关注。他们将节目中出现过的、与自身产品相关的菜品(例如莜面饺子、黄米凉糕等)进行重点突出,甚至为这些菜品开发了更具吸引力的名字和介绍,与节目内容直接关联。
店面装饰与宣传物料的同步: 在《舌尖》播出期间,西贝的全国门店都进行了相应的布置。可能是在显眼位置展示节目中的经典画面、旁白摘录,或者直接将节目中提到的菜品作为主推。这种视觉上的呼应,让消费者进入门店就能感受到与《舌尖》的联系。
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西贝利用其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合作媒体,积极发布与《舌尖》相关的内容。例如,制作带有《舌尖》风格的短视频介绍自家菜品,分享制作工艺,或者邀请食客分享“在西贝吃到了《舌尖》里的味道”的体验。

2. “借势”不等于“抄袭”,而是“融合”与“升华”:
突出与《舌尖》的关联性: 西贝并非简单地复制《舌尖》的内容,而是巧妙地将自身的产品与节目中对食物、文化、人的情感的描绘进行连接。例如,当《舌尖》讲述某种食材的来历和制作的艰辛时,西贝就强调自己对这种食材的用心 sourcing 和对传统工艺的坚持。
强调品牌DNA的契合度: 西贝通过营销,反复传递“我们和《舌尖》一样,都追求食物的本真和文化的传承”这样的信息。这让消费者觉得,选择西贝不仅仅是选择了一顿饭,更是选择了一种认同感和生活态度。
创造新的文化叙事: 西贝将自己打造成了《舌尖》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例如,在宣传中强调其来自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纯净的水源、祖辈的传承,这些都与《舌尖》所描绘的中国乡村的质朴和美好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3. 聚焦核心产品,放大“明星单品”:
突出“莜面”的文化价值: 通过《舌尖》,西贝成功地将莜面这一在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但可能在南方地区相对陌生的食材,推向了全国消费者的视野。它利用节目对莜面制作工艺、营养价值的介绍,来烘托自家莜面产品的独特性和健康性。
打造“爆款”体验: 节目中展示的某些菜品,经过西贝的营销包装后,成为了消费者到店必点的“明星单品”。这种“追星”式的消费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西贝与《舌尖》的关联。

4. 口碑营销与用户体验的强化:
鼓励用户分享: 西贝积极鼓励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店内的用餐体验,尤其是有提到与《舌尖》相关的感受。这种用户生成内容(UGC)是最好的口碑传播载体。
提升服务质量: 伴随着销量的增长,西贝也更加注重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以确保用户体验能够匹配其品牌宣传所营造的期望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 营销效果的体现

西贝借势《舌尖》的营销,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尤其是在《舌尖》播出后,西贝从一个区域性的特色餐饮品牌,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
客流量和销售额飙升: 许多门店在《舌尖》播出后出现排队现象,销售额成倍增长。
品牌形象更加立体化: 西贝的品牌不再仅仅是“一家吃莜面的餐厅”,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工匠精神等价值挂钩,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
媒体关注度持续提高: 西贝的成功营销案例本身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五、 总结与思考

西贝借势《舌尖上的中国》的营销成功,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它告诉我们:

洞察力是关键: 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文化热点,并将其与自身品牌进行有效对接,是营销成功的基石。
契合度是核心: 品牌自身的基因是否与营销的借势对象相契合,决定了营销的自然度和说服力。
策略性是保障: 并非简单的“搭便车”,而是需要有清晰的营销策略,将品牌与热点进行深度融合,并辅以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用户体验是根本: 营销的再精彩,最终也要落地到产品和服务上。只有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让短暂的热点转化为长期的品牌价值。

当然,在营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比如如何保持品牌独特性避免被过度符号化,如何持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等。但总体而言,西贝的这次营销堪称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也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势营销”这事,有点像女人的长相,如果人美心善,那就是女神,如果人美心恶,那就被称为妖艳贱货...西贝借势《舌尖上的中国》做营销,经常被奉为餐饮行业的经典案例,这一点咱也不谦虚(傲娇脸)。但大多数人其实只看到了西贝的营销,却没看到西贝在产品上耗费的心血。

一、舌尖1和黄老汉的黄馍馍

西贝的黄馍馍,在黄老汉的工艺上做了很多改良。黄老汉的黄馍馍,主要由硬黍糜子面和软黍黄米面制作,吃起来发硬、粘牙、有点酸,口感粗糙。西贝则在黄老汉的基础上,赠加了小米面、白面、玉米面,五种面的配比也经过了上百次的调试。而且,面的粗细度,也对口感有重要影响,西贝的大厨们60目、70目、80目地不断测试,才最终确定了黄馍馍用面的粗细度。

测试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虐人的过程,每次准备十几盘不同配比和粗细度的面进行测试,天天吃黄馍馍的体验你们感受下~主要是,最初的黄馍馍并不像现在这样好吃。2012年,研发黄馍馍期间恰逢北京暴雨,老板贾国龙从亚运村打包了几个黄馍馍回家,到家后发现黄馍馍的外皮因为太干太沙,已经被颠碎了。有一次,西贝高级副总裁张慧试吃黄馍馍,咬了一口说:“我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噎过去……”

相比用面的种类、配比、粗细度外,面的发酵是最难的环节,难在不稳定性大,酸碱度、温度、湿度、发酵时间,都会影响到面的口感。黄老汉制作黄馍馍完全是传统工艺,把面放在热炕头上发酵,这没办法复制到西贝。所以西贝在这个过程中也做了非常多的试验,专业醒发室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用精确化的数据控制,比如发酵后的花要开多大、直径多少、高度多少,这样才能保证出品的稳定。

此外,西贝对黄馍馍的馅料也做了改进。黄老汉的黄馍馍,馅料使用的是当地的红枣,并且不去枣核。西贝的黄馍馍,采用的则是新疆和田大枣,并且完成去枣核流程。在红枣与红豆的配比、甜度、粗细度、湿度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良,并把测试的最满意结果标准化。

不骗你,经过西贝改良后的黄馍馍,黄老汉都觉得比自己做的更好吃。签下黄老汉做代言人后,黄老汉经常带着小孙子去各地巡店,黄老汉的小孙子也特别喜欢吃西贝的黄馍馍,一次吃俩。当时我们还做了一些活动,召集顾客去黄老汉家学做黄馍馍,很多顾客去了都很惊讶,原来黄老汉的黄馍馍味道是这样啊,确实跟店里的口感不一样。


二、舌尖2和张爷爷的手工空心面

不得不说,手工空心挂面的工艺复杂程度远胜于黄馍馍。和张爷爷确定合作关系后,西贝派遣大厨到张爷爷家学做手工空心挂面。张爷爷每天四点就起床开始和面、醒面、搓条、盘条、绕面、饧面、撑面、上架、晾晒……细分的话可以有30多道工序,西贝的大厨也跟着四点起床,一道一道跟着学。当时村子里的人碰到西贝的人就问,你们干什么来了?我们就说,学做挂面。村民说,别学了,这个面离开了我们这里的水、天气、气候,到别的地方根本挂不成,距离很近的绥德人都学不会,你还要学到北京、上海去,根本不可能。

挂面的工艺虽然复杂,可毕竟不是玄学。张爷爷做挂面凭借的是多年的经验,但对西贝来说,靠经验无法做到稳定的质量,所以西贝的大厨就不断地测量每个环节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手工空心挂面最核心的工艺环节是六次醒面:

第一次醒面:时间2.5小时,温度22-28,湿度55-65;

第二次醒面:时间6 小时,温度18-22,湿度55-65;

第三次醒面:时间1.5小时,温度22-28,湿度55-65;

第四次醒面:时间30分钟,温度20-22,湿度80-85;

第五次醒面:时间60分钟,温度20,湿度85;

第六次醒面:时间40分钟,温度20-22,湿度85。

但数据是死的,环境却是活的。每个城市的气候都不同,要把空心挂面搬到上海、深圳等湿度较大的城市去挂,则又增加了难度。当时在深圳就是怎么都挂不成,一挂就断。后来西贝把所有深圳地区的大厨都集中到一个试验室,每天研究在深圳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把面挂成,最后还是突破了技术难关,空心挂面在全国门店现挂现吃。

除了工艺的挑战外,西贝还对手工空心挂面的选材做了改良。张爷爷的挂面用的是河北地区普通的冬小麦,西贝换成了河套平原的春小麦。河套平原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小麦生长期长,使得河套平原小麦所制成的面食口感柔韧爽滑而筋道,且耐泡性好、不易坨、麦香味浓郁。后来张爷爷的后人张家山觉得西贝用的面粉确实要更好,也逐渐更换了,之前40块钱一袋的面,换成了180块钱一袋的面,成本增加了4.5倍。

和很多传统手艺一样,因为制作手工空心挂面过程繁琐(需要20多个小时)、劳累、产量低(熟练的艺人也只能一天做25斤面),所以当地基本已经没有年轻人再愿意学习做空心挂面了。在这么好的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时候,西贝拿起了接力棒,这件事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值得骄傲的。


舌尖3:西安经典美食水盆羊肉

西贝水盆羊肉的研发过程也颇为曲折。舌尖3播出后,老板贾国龙凭借30年做餐饮的经验,觉得水盆羊肉太有爆品相了,西北传统经典小吃,味道好,吃的住,有工艺壁垒,所以当机立断决定在西贝全国门店推出水盆羊肉,并使其沉淀为西贝菜单上的经典菜品。

春节期间,西贝的产品经理们就奔赴西安去考察学习,前前后后走访了90家店,但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味道。于是决定,在四处搜罗的一些秘方的基础上,凭借着西贝多年的牛羊肉烹饪经验,研发西贝自己的水盆羊肉。

吃水盆羊肉,关键是喝汤,所以骨汤的熬制是最核心的环节。最初,熬出来的效果并不让我们满意,骨髓没有完全熬化,出油率比较低,汤的膻气也较重。最开始熬完汤后骨头长这样:

之后,大厨们对配料和烹饪流程进行了多次优化,比如,按照100斤水加入250g生姜50g花椒试制,高压煮制时间由3小时变为5个小时,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

之后熬完汤后的骨头成蜂窝状,骨髓融化,骨胶原最大程度熬出:

很多西安人都知道,西安最知名的水盆羊肉店是澄城水盆羊肉,澄城水盆羊肉的煮肉工艺,是先煮制再拆骨。最开始西贝也是按照这个流程制作的,但发现羊肉比较零散,碎肉较多:

于是开会商讨,决定采用先去骨再炖制的方法,后期计划采用后腿包,保证出肉完整,而且,拆骨之后泡水,更容易泡出血水:

此外,西贝水盆羊肉,最开始使用的是含盐量0.8%的汤,味道有点咸,所以后续将汤减至盐度0.6%。

整个研发流程里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讲,限于篇幅,我们下回更细致地分解。这里放几个数据,可以直观展现,西贝是如何在40天完成一道菜的上市的。在整个水盆羊肉的研发流程中:

考察走访90家店;骨汤测试13次;煮肉测试45次;骨料油测试11次;香料测试18次;酒曲测试16次;盐度比测试20次;羊后腿测试12种;牛羊骨测试13次;西贝三大央厨测试25次;羊肉缓化测试34次;走过全国20个城市, 历经100000公里……

总之,通过工匠精神向中国的经典美食致敬,是西贝一直所追求的。所谓的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就是爱和美食都是需要用心去对待的,不能有丝毫的虚情假意。

今年2月,@王凯同学 的文章《舌尖一为什么好看?因为写的是食物和乡愁》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文章中提到了一则往事:“因为黄馍馍而成名的靖边县的老黄被西贝莜面村的老板叫到了北京,准备弘扬光大西北美食。听到消息后,胡迎迎非常生气,她说她打电话把那个老板骂了许久。”

胡迎迎是舌尖1第二集的导演。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找老板贾国龙核实是否真有其事。老板哈哈一乐说确实有,当时有个导演打电话言辞激烈地训斥了他好几分钟。胡导觉得“老黄就应该在山崖上充满自信地做他自己唯一的黄馍馍”,西贝很尊重这种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但西贝认为,传统文化要得到弘扬,靠的不是躲在深山,而是走进千家万户,所以西贝要走的路是,通过商业化和工匠精神向中国的经典美食致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