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贝跑到人迹罕至的草原搞新品发布会?

回答
西贝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举办新品发布会,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有创意且引人深思的营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这次行动:

1. 战略层面:锚定品牌核心价值,强化“草原”基因

回归初心,强化品牌故事: 西贝一直以来都以“莜面村”为起点,主打西北家常菜,尤其是牛羊肉和莜面。草原是这些食材的源头,是西贝品牌最核心的“基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餐饮市场,品牌需要不断地提醒消费者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情感联结。选择人迹罕至的草原,就是在用最直接、最真实的场景来诉说西贝的品牌故事,让消费者“看到”并“感受到”西贝的根源所在。
区别于竞争对手,建立独特记忆点: 餐饮品牌的发布会通常都在酒店、发布厅,千篇一律。西贝将发布会地点设在草原,立刻就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创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话题性的记忆点。这种“反常规”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吸引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并让消费者对西贝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打造沉浸式体验,传递品牌理念: 在草原上举办发布会,不仅仅是发布新品,更是让参与者(媒体、KOL、潜在消费者)亲身感受西贝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品牌理念。在自然环境中品尝新鲜的食材,感受西北的风土人情,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在室内听PPT更具感染力。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理解了西贝对食材、对健康的重视。

2. 营销层面:话题制造、媒体传播与用户连接

制造稀缺感和话题性: “人迹罕至的草原”本身就带有“稀缺”、“独特”的属性。这种“难得一见”的场景,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足够特别的活动才能脱颖而出。
高效的媒体传播: 媒体记者和美食博主们对这种新颖的发布会形式充满兴趣,他们会争相报道,将西贝的品牌故事和新品信息以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草原壮美的风光、新鲜的食材、别具一格的用餐体验,都将成为极佳的传播素材。
触达目标消费者群体: 西贝的目标消费者通常是对健康饮食、生活品质有追求,并且对自然、对“真材实料”有认同感的人群。草原发布会能够精准地吸引到这一群体,并且让他们感受到品牌对他们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与自然和食材的深度连接: 发布会上展出的新品,无论是食材的选择还是烹饪方式,都会与草原的环境紧密结合。例如,可能推出以当地特色食材为灵感的新品,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自然生长”。这种结合,能够强化消费者对新品品质的信任感,并将其与自然环境的美好联想在一起。

3. 执行与挑战:细节决定成败

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后勤: 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举办活动,意味着巨大的后勤挑战和高昂的成本。需要解决交通、住宿、餐饮(食材的保鲜与烹饪)、电力、通讯、安保、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这对品牌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天气和环境的不可控性: 草原的天气多变,可能会面临风沙、雨雪、温差等问题。活动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状况。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草原环境,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网红”与“实际”的平衡: 虽然草原发布会极具话题性,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新品的口味、品质是否能经得起考验,是否能真正打动消费者,才是发布会成功的根本。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噱头,而产品本身乏善可陈,那么这次营销反而会适得其反。
参与者的体验: 对于受邀的媒体、KOL和嘉宾来说,在草原的体验是发布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交通的便利性到住宿的舒适度,再到用餐的品质,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西贝的整体评价和对外传播的内容。

4. 风险与回报

高风险,高回报: 这次发布会是一次高风险高回报的营销尝试。如果执行得当,成功地将品牌故事、产品品质和独特体验结合起来,它将为西贝带来巨大的品牌声量和用户好感度。反之,如果出现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成为负面新闻的焦点,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长期价值: 即使短期内效果不如预期,这次发布会也会在西贝的品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个独特的事件。它代表着西贝在品牌创新和营销策略上的大胆探索,这种敢于突破的精神本身就具有价值。

总结:

西贝跑到人迹罕至的草原搞新品发布会,是一次极其大胆和创新的营销策略。它不仅是对品牌“草原基因”的深度回归和强化,也是一次高明的借势营销,通过制造话题、强化体验来吸引眼球、传播信息。

从品牌角度: 这是在提醒消费者,西贝不只是餐厅,更代表一种与自然连接、追求真材实料的生活方式。
从营销角度: 这是一次成功的“破圈”尝试,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品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从执行角度: 这对品牌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考验着其在成本控制、后勤保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力。

如果这次发布会的产品本身过硬,并且活动能够传递出与草原环境和品牌价值高度契合的信息,那么它无疑将成为一次教科书级的营销案例。它证明了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勇敢地跳出舒适区,用创意和真诚去与消费者沟通,是能够产生巨大效应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关注后续的市场反馈,以评估这次大胆尝试的最终成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年代的人,在食物这方面,经常会陷入两种迷思——一种人觉得,最好、最厉害的那些特产,一定都在人迹罕至之地,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污染,只是一般人难以得见。“乡下带来的土鸡”“农户自家喂的猪肉”,直到今天都是“美味”的象征。

而另一种人则认为,最美味的食物肯定在大城市里,因为只有大城市的商业开发和消费能力才能确保一种食品的品质稳定、大规模供给。有个段子说:“在中国,但凡一种生物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养殖的,肯定证明不好吃。”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相信山野之间,人迹罕至之地有美食,但我也知道,要把它们搬到城市来,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曾经和很多人说过独龙山的牛肉。那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穷山恶水,我去的时候还没通公路,车从盘山小路上去,不时有拳头大的石头从山崖上掉下来,路上一遇塌方就得堵几小时。那里的人养牛是真正的散养,平时往山上一扔,几个月都不管——唯一能够把牛喊得回来的方式,就是主人每半年带着一把盐巴上山吼一嗓子,牛自然会过来吃盐。

这么养出来的牛,一斤普通的牛肉都要上百,至于其中精华的里脊、眼肉,那就很难算价格了。味道呢,是真的好——屋子外头炖牛肉,屋里就着香气都能扒下去一碗饭。

但这种美味确实很难复制到城市里。对于大多数城市人来说,真要吃一顿独龙牛,成本很可能不会比吃个M6和牛低到哪里去,关键是一来找不到地方吃,二来也很难标准化口味体验:和牛都有品级、有标准,什么价格就是什么肉;而独龙牛却没有可以令人信服的评价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乡野之地的美食,对城市人来说就是约等于无——独龙山的牛一户最多也就养一两头,多了山吃不消,总量有限,搞商业推广和包装意义很低。

影响这些偏远之地的美味进入城市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保鲜。新疆的葡萄好吃,可熟透了的葡萄根本不好贮存,能进内地的葡萄大多只能是次一等的;同理,还有余姚的杨梅,海城的南果梨,岭南的荔枝,都是如此。

当然,要说真的运不了?也不见得。但这就需要规模化、企业化的采购、物流、销售体系,才能保证一头对接田间地头的原材料、一头对接城市对食物标准化、稳定性的需求。而且,还需要通过成功的营销体系,让这件事情有利可图。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贝作为一家规模化的餐饮企业,对于“把偏远之地的美味送进城市”,是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西贝的印象来自于“空心挂面”“黄面馍馍”这两项从《舌尖上的中国》来的美食。西贝以千金买马骨的方式,推动这些产品变成爆款,从而取得商业化的成功,创造了给食物讲故事的一种新模式。

而之后,西贝又进行过很多次这种尝试,有大火的,也有不那么成功的。但总的来说,无论是空心挂面、黄馍馍,还是现在推出的蒙古牛大骨、“查干伊德”(也就是奶食品),西贝的厉害之处在于,不光是复制菜名和做法,而是从原料下手,通过规模化、商业化的投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复制。

比如“奶皮子”这个食材,西贝直接在草原上开了一个全资子公司,专做奶食基地,原料从当地找,工艺掌握在自己手上,这就使得整体的出品可控,且不易被复制。当然,这么干需要花很多钱、很多精力,但一旦真做起来,真吸引到人们的关注,就能树立起相当高的壁垒。

理解了这些,就能理解这个问题了——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开一场那达慕,来推介当地的美食,甚至当地的文化,其实和一贯以来的研发和营销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西贝的老板贾国龙自己又是内蒙人,用一场那达慕来吸引众人的目光,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从贾老板的发家史也能看出他的性格和长处。贾老板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高端洋气上档次,又是开咖啡馆又是开洋酒吧,结果开着开着,就把好好一酒吧开成了面片店,喝酒的没几个,卖面片倒是大赚;后来,他去北京闯荡,找了最好的粤菜师傅开海鲜楼,差点赔得精光,倒是无心中卖莜面,卖出了爆款。

相信这样的经历会让他意识到,传统的、本源的、群众喜欢的东西,有时候往往比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更能够吸引人。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西贝为什么喜欢“下乡采风”,而这些来自偏远之地,原本很难为众人得知的美味,最终也成就了今天的西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