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

回答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 一次深入的分析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如果确实遭受了部分用户的非理性围攻,那么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网络空间中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诱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博士的“言论”具体内容。不同的内容会引发不同的反应。例如:

学术观点与大众认知的冲突: 考古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基于大量证据和科学分析,这有时会与大众基于历史传说、民族情感或民间故事形成的认知产生差异。当一位具有专业身份的学者发表与大众认知相悖的观点时,容易触动某些群体的情绪。
对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的解读: 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承载着重要的民族记忆或集体认同,对它们的解读一旦被认为“不尊重”或“颠覆”,就可能引发激烈的反弹。
表达方式的问题: 即使学术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如果表达方式过于生硬、学术术语过多,或者显得高高在上,也可能引起一部分网民的反感。
“身份政治”的裹挟: 在一些敏感的议题上,个人的学者身份有时会被放大,并被置于“民族”、“国家”等更宏大的叙事之下。一旦其言论被贴上“不利于民族”、“抹黑国家”等标签,就容易被上升到政治高度,引发非理性攻击。
网络环境的特点: 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快、互动性强、匿名性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非理性言论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二、 非理性围攻的表现形式与危害

“非理性围攻”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人身攻击: 针对博士的个人品德、家庭背景、外貌等进行攻击,而非就事论事。
污名化与标签化: 将其言论简单粗暴地定义为“卖国”、“崇洋媚外”、“汉奸”等,以此否定其学术价值。
断章取义与歪曲解读: 故意截取博士言论中的片段,或曲解其本意,以达到攻击的目的。
煽动情绪与群体性谩骂: 利用煽动性的语言,号召大量网民参与到对博士的谩骂和攻击中,形成舆论暴力。
扣帽子与预设立场: 在讨论前就预设对方立场是负面的,并将其言论与某些负面事件或群体联系起来。
“秋后算账”与挖坟: 对博士过去的其他言论、经历进行搜索和挖掘,以此证明其“不正常”或“有问题”。

这种非理性围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压制学术自由与思想多元: 使得学者不敢在网络上发表真实的学术观点,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
破坏网络生态: 制造充满敌意和攻击性的网络环境,让理性讨论难以进行。
对当事人的精神伤害: 承受巨大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可能对学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职业生涯。
误导公众认知: 通过非理性舆论的裹挟,可能导致公众对某些学术问题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
损害中国学术声誉: 过于激烈的非理性攻击,可能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学术界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产生质疑。

三、 分析非理性围攻背后的深层原因

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非理性围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国民教育与历史观的认知差异: 部分网民可能在历史教育中接受了特定的叙事模式,当遇到挑战或不同解释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某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中较为活跃,一旦将学术观点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就容易被煽动起来。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 社交媒体算法可能导致用户长期接触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加剧了对不同观点的排斥。
情绪宣泄与网络暴力文化: 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和低成本的情绪宣泄渠道,一部分人可能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并乐于参与群体性的攻击。
媒体素养的不足: 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被煽动和误导。
对学术权威的挑战与不信任: 在一些领域,公众对“权威”的声音可能存在不信任感,对专家学者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和批评,但这种质疑有时会走向极端。
网络公共讨论规则的缺失: 平台对于非理性言论的监管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蔓延。

四、 如何看待与应对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视角:

1. 区分学术讨论与人身攻击: 任何学术观点都应接受理性的检验和讨论。但针对个人的攻击、谩骂和污名化,无论其学术观点如何,都是不可接受的。我们需要谴责非理性围攻行为本身。
2. 尊重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 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研究成果是基于证据和科学方法。我们应该尊重学者的专业判断,即使不认同,也应以理性的方式提出质疑和探讨。
3. 理解学者表达的局限性: 学者在网络上的表达,有时可能因为习惯于严谨的学术语言,未能充分考虑到大众的理解方式,但这不应成为攻击的理由。
4. 倡导理性讨论的文化: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理性、平和、有建设性的讨论,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而非情绪化的对抗。
5. 提升个人媒体素养: 作为网民,我们需要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情绪煽动,以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判断。
6. 平台责任与监管: 社交媒体平台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非理性言论和网络暴力的管理,建立更健康的网络讨论环境。
7. 鼓励学者发声: 在保障学者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鼓励学者们继续在公共领域发声,用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态度与公众沟通,打破信息壁垒。

五、 总结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的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折射出当下中国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这既是对学术自由的挑战,也是对网络文明的考验。

我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网民是理性的,能够进行有意义的讨论。但少数非理性用户的围攻,却可能因为其声量和煽动性,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之道在于: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倡导理性开放的讨论文化,加强平台监管和治理,同时也要给予学者们表达的勇气和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更加健康、包容和进步的网络环境中,推动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学者、网民、平台和监管部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我可是深有同感。

虽然我不是考古专业,但之前在回答文学问题的时候,针对《红楼梦》与同时期西方小说的对比,我说如果仅从作品的角度说《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但如果从小说形式的演进来说,《红楼梦》已经开始落后于同时代的的欧洲小说。

这就好比说《红楼梦》是当时中国造出的最强大的弓,而当时的西方已经开始大规模造枪。虽然在当时弓的杀伤力的确比枪还要大,但弓的发展到此也就为止了,而枪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种学术界早有公论的事情,不仅让我被一群《红楼梦》粉围攻,同时也让很多人认为这是在跪舔西方。

好歹你看过两遍《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也说不出这种话来啊。

很多人把中国的一切都是本土生成的思维看作是爱国,甚至认为这样才能证明中国的强大。然而,在我看来,把别人的东西玩得比别人更好,这才是真正实力的展现。这就比如说是导弹是德国人先发明的,但中国却率先造出了乘波体的DF-17,这才是真NB。你在那儿论证半天“导弹是中国人先发明的”,这才是真正给中国的科研人员丢人。

至于说这种事怎么看,我觉得没必要说太多。跟外行有什么好叨叨的。都不用说什么考证工艺的传播路线之类的问题,你就是去看看博物馆里的那些金银器上的胡人形象和铭文,也能感觉出味儿不对吧?中国人做金银器,没事刻那么多外国人的形象干什么?

别跟傻逼多计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user avatar

其实原答主的遭遇并不算奇怪。

在任何一个以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流思想的论坛,只要你公开表示当今学术界主流观点普遍认同人类单地起源说,而多地起源分别进化的说法与分子人类学证据不符——只要你这么说,必然会有一群人跳出来,说你祖宗才是非洲人,我们中国人是北京猿人进化出来的……

再结合原答主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倾向——有些人无比执着于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孤悬于世界之外的孤岛,在他们眼中,中华大地人种独立演化、文化独自产生、技术独自发明——与外域没有任何交流,而古文明的高墙之外,一片荒芜,空无一物。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也必须是这样的,不接受任何反驳。

可能他们觉得这样更有助于自认为全世界的祖宗?大约吧?

但是我以为,一个从远古蒙昧时代就与外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博采众长并加以利用的开放文明,比一个从人还不算人的遥远时代就闭关锁国,硬生生锁了几万年的朽烂铁盒子要更传奇,也更值得骄傲,不是么?

user avatar

补更:

@螺旋真理 老师,咱俩变成时代的逆行者了。人人能发声,不代表可以以辱骂、侮辱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要讨论学术就讨论学术,对人不对事的行为是最愚蠢的。


相关利益回答。

关于回答中不合适的地方我已经调整了,具体的论点来源和论证过程我也放出来了,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中国古代的金器制作和使用传统应当是从欧亚草原传入的(这一部分内容可参看马健《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公元前8—前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 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东部草原文化交流》),并且在本土有着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直到隋唐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亚萨珊波斯王朝喜爱金器的传统开始被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同时中亚地区的金银器制造工艺也传入我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

此外,关于金龙的造型,在巴比伦地区发现了造型非常相似的图案:

的确我当时在回答中没有放出太多的证据链,导致大家对我观点的错误认识,这点我承认,之后也调整了相应观点,也在此向诸位知友道歉。

但是

对他人实行网络暴力和言语侮辱,怕不是已经超过了学术讨论和交流的程度了?

关于这位先生的诸多言论和观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这位先生早年的诸多成果还是相当值得尊敬的,但是跨学科探讨争论甚至辱骂其它答者,这是否已经是失去平等交流的表现了?

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结论的论证来源,可以看我调整后的回答(增加了相关论文和来源):

关于具体问题的始末,可以看我刚刚写的这篇文章:

至于我是不是文奴、崇洋媚外、无耻下贱,大家看我的其它回答就知道了:

以上。

user avatar

很正常。

美国人很喜欢调侃自己的国家,反正再怎么调侃,我还是世界第一。韩国人就敏感极了,你刚说一句,他就要给你解释,觉得你不了解,要给你上课。微博这些人也一样,以为总量世界第二,自己也就世界第二了。不想想,中国社会还有多少层级呢,你又算哪级……

说难听点,何新这种就是民族败类,他胡说半天,就想证明一件事,就是西方一两百年就可以发展出比东方几千年更发达的文明,然后彻底摧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对于这种败类,不要客气,不要讲理。就像我们好好走路,突然一只狗出来乱叫,你冲它叫没有意义,你可以选择躲远,也可以选择让它再也叫不出来。

user avatar

我寻思着但凡学过考古的都知道,唐代的金银器工艺是从中亚传过来的(相对于中国来讲是西部,但绝对不是现在语境下的“西方”,搁现在那块叫西亚中亚),但凡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历史上中亚也不是什么茹毛饮血的蛮荒之地,丝绸之路穿越中亚,因此中亚长期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是古文明交汇之地。

随便在知网上查查“唐代金银器”,或者何家村文物、法门寺文物,都能找到关于唐代金银器源流的论文。比如下面这篇。

然后我又随手抽了一篇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作者李逸林,题目为《中国早期金银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这是关于唐代以前金银器的。

中国本土并非没有利用黄金,但自古以来,中国金器的工艺都与国外有着很深的渊源。

例如金器上的动物纹来自波斯帝国,逐渐传入中亚和北方草原,最后被中国吸收并走向本土化。通过年代来判断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这就是个正常的考古学研究,如果这也要扣帽子,那中国考古学家岂不是人均汉奸?

知识科普得差不多了最后吐个槽。

大概十多年以前网上都喜欢刷“先有棒子后有天”,现在把主语换成“先有中国后有天”,就是大大的正确,大大的爱国,果然都是云民族主义小战士呢。是中国人发明的东西,比如瓷器,没有人硬说这是外国发明的,但确实不是所有好东西都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当然,中国人学过来之后做得好,那也是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精美文物。

正常的民族主义,是不希望本国被冒犯,同时也知道什么行为讨人嫌,出去了不要做。有些人呢,非要把教科书级别的反智民族主义上演一遍,就别怪被挂出来当乐子。

你有本事,你的大字报贴到中国知网,贴到所有学校的考古学院去啊? @孔阳子

user avatar

哪怕对方说错了,动不动骂人是”文奴“、“西奴”、“贱奴”,何新和他的党徒是不是混字母圈的?

user avatar

一目了然。有人带节奏、雇水军,煽动反智主义群体,攻击正常的科学探讨与学术交流。既然他想从政治上扣帽子,那么我也想从政治上为这位博士做出一些辩护。但凡有些常识、阅读理解能力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原答主所说的“西方”,并不是指以欧美为核心的“西方阵营”,而是仅从地理角度出发,是中原以西直到两河流域的地区。这一地区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地带,也是目前“一带一路”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我国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原答主的理论,不仅不是崇洋媚外的“奴性”言论,反而证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这个金龙,假如果真是借鉴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成果,也是对其进行了加工与再创作,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兼收并蓄。这么有价值的考古研究,居然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不遗余力地侮辱、谩骂,只能表明反智主义思想对网民的侵蚀有多么严重。说到反智主义,就不得不谈到美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这次疫情中同样利用反智主义情绪和思想,煽动美国无知的网民攻击在新冠疫情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阻碍了国际科学的交流。对此,我国的主要媒体几乎都做出了相关报道,抨击了特朗普对反智主义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居然仍然有人利用反智主义这个来自美国的舶来品,对严谨的中国考古学者极尽谩骂、侮辱。恶意将地理意义上的“西方”简化为冷战中的“西方阵营”,利用冷战思维抨击有利于“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观点。我不知道其人和其从者究竟想要做什么,究竟谁才是站在只会利用反智主义言论抨击学术交流的“西方”文化阵营中的“奴才”。

user avatar

和不讲道理的人,无需讲道理。

把网络暴力的账号举报,按照知乎的规则处理了就行。

辛苦知乎的小伙伴周末加班了。

有人说我跪西,殊不知那群人才是跪西,生生把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善于学习的优点给跪没了,对不起老祖宗的王者无外论啊。


有人问,知乎什么最重要。

其实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环境最重要。

什么环境吸引什么样的作者产出什么样的内容。

user avatar

老夫这几年来,一直勠力于与姨学,与冷兵器吧的内亚黑屁斗争,对于西方至上论更是深恶痛绝。

但这次的事情,也让老夫感慨万千,何新教徒确实是网络上的毒瘤。更让老夫感慨的,就是为什么群众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

上次我在一个群说,欧洲17世纪军事革命确实被夸大了,不过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还是很厉害,他们确实是战神级人物,就有人喷我,说华伦斯坦和古二碰上皇太极怕是很快被灭blabla。总之一定要把古二爷和华帅贬低成废物才能满足他们脆弱的民族自尊心。

文明本来就是互相交流才能发展的,我们过去引进别人的技术,别人引进我们的技术,这是良性的。要反对的只是片面强调西方输出技术文化到东亚的观点。极端地故步自封,又和大清王朝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兔小将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满意于在当代叫嚣厉害了我的国,还要把厉害了我的国扩展到上下五千年,中国必须5000年都只是文化的输出者,什么都不需要依赖于外界,永远全方位天下第一。

老夫眼见此景,实在痛心。当年大汉和罗马还知道互相尊重互相赞美,为什么现在的愤青兔小将们如此狭隘?

user avatar

何新教教徒“逢外必反”在考古圈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远有许宏老师的青铜器西来事件,近有段清波老师的秦-波斯结构性相似事件,“逢外必反”的大旗一挂,这些人是无视学术的基本逻辑的。


如何看待科学专业与所谓常识间的冲突?

其实科学与常识之间并不无冲突,科学研究开始于常识,又将归于常识,地心说在托勒密的时代也是常识,但在哥白尼的科学研究下,现在的常识则是日心说——真理本来就是螺旋上升的。问题并不在于科学与常识之间又没有什么本质的矛盾,而在于普罗大众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学科专家——何新党挂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言之凿凿西方各类历史均不存在,与美国人民基督徒因为宗教教义,相信进化论是伪科学是一回事——民众不相信专家,绝不仅仅是专家不够专业的问题,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因素,不是由某个人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如何看待用谩骂回复学术性文字的行为?

最好选择无视,必要时可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从专业的角度,原答主论据论点是否正确?有没有其他资料证明?

无碍,可参见 @寒墨夜殇 本人的回答。

user avatar

果不其然,又是何新在挑事了。

何新的《希腊伪史考》出版已有7年(其实在博客上发表更早)。那么这7年来,何新“理论”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呢?

当然是越来越大。他们的“研究领域”扩大了,从希腊伪史拓展到罗马伪史、埃及伪史;加入何新的民科干将们变多了,比如诸玄识、生民无疆都出版了类似的作品;信众也发展壮大了,网络上相信希腊伪史的年轻人就像新型冠状病毒一样扩散。


那么学术界针对何新之流做了什么呢?很遗憾,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做的并不多



以往站出来批驳何新的学者也有。我记得比较早的有高峰枫。早在2013年就撰写了一篇《“学术义和团”的胜利》。其实高峰枫主要还不是搞历史的,是研究文学的。而《希腊伪史考》出版的最初那几年,国内史学界就像集体失声一样,找不到几个人站出来。

他们是不知道这回事吗?其实,国内研究古希腊史的专业人士肯定知道何新这号人(我确认过)。了解每年自己的领域出版过什么书,也是他们应该掌握的事情。

后来,终于有古希腊史研究者站出来了。比较典型的是徐松岩。看了一下何新的博客,从2017—2019年斗了很多个回合,看来徐松岩的战斗力还不错,把何新斗得气急败坏。但也仅此而已,仍然没有阻止何新粉在网络上攻城略地。

在对付何新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严肃的历史爱好者在正面战场打了近十年,大部分专业学者还在岁月静好。

现在呢,网络舆论阵地的争夺是愈发残酷了,岁月也静好不起来了。


我大概能理解专业学者一开始的心态。

(1)不屑:觉得何新那一套就是个笑话,not even wrong,去批驳他简直是自跌身价,我没有科普的义务;

(2)短视:何新和专业学者本来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他再怎么搞奇谈怪论,也不影响我发论文搞学术,更不会跟我来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何新跟我不存在竞争关系。

(3)轻敌:谬论会不攻自破。

然而,真以为象牙塔里就安全了吗?学术研究真能脱离整个社会大环境了吗?这又是知识分子的错觉。


现在该到了学术界联合发声、以正视听的时候了!


专业人士不要总是躲在象牙塔里,对舆论战场的“民史”充耳不闻,以为搞好自己的学术小圈子就行了。有些阵地,专业人士不去占领,或者不屑于占领,那到头来吃亏的是他们自己。所以,国内的专业学术界早就应该集体发声、以正视听,但他们没有这么做。于是,这些年来,“希腊伪史论”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声势越来越浩大。到最后某一天,00后、10后新一代人普遍接受了“希腊伪史论”,等他们甩起皮带抽向学术权威的时候,学者们就连一个安静的书桌都找不到了。

user avatar

因为某种情绪围攻专业领域人士,是反智和无脑的。

某些答主非要拉我下水,有点过分了,我不是历史专业,我是个工科生,对历史、考古门都没入,可以说一窍不通。我可没有在专业领域攻击过某位学者。

对于东西方文明史,我只读过一本《全球通史》,我从来都不是何新“西方伪史论”的支持者,不是我懂什么,而是我不懂。我只是听说过何新这个名字,他具体说过什么干过什么,还是诸位告诉我的。

以我浅薄的知识来看,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在六千年的尺度上是各领域交替领先的,大家都是人类,并不存在谁比谁高贵,谁比谁优越。《全球通史》告诉我,第一个伟大的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华夏文明出现比较晚,甚至晚于印度文明……这些都有详细的考古佐证,我也从未反对过。

毕竟这种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门外汉享受人家的成果就可以了,不要像个懂王一样指手画脚。

我反西方,和各路历史考古类的专家们毫无关系,我也从未反过古代的西方文明,我还是希腊神话、雕塑的爱好者。我反西方,反的是近代史上的西方殖民者。

我反的是他们正大光明地侵略、掠夺、殖民、奴隶贸易、种族灭绝。

而我们却要站在“西方中心论”的视角下,把这个叫做“近代化、现代化”。似乎他们的初衷是为了世界好一样。

我反的是他们道德上的优越性。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很正常,因为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有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讲。

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授模式完全不一样,或者说用中国历史的套路去套世界历史。


而其实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异同也非常简单。

中国特么的盛产竹子、而且有修史天赋,最早发明造纸术,知识普及极其迅猛。这就使得特么公元前841年特么就有明确纪年了

明确纪年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从这一年之后的任何历史事件的记载,只要有纪年日期,我们都能以天为精度去推算出来

而西方到现在连耶稣的生卒年份都搞不清……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那么多要背诵的年份,其实这已经是很仁慈了。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每个皇帝登基的时间精确到天去,没让你们背到天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中国历史有非常明确的年表

世界历史没有!


所以世界历史的脉络是模糊的,当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放到一起的时候,就很尴尬。中国的历史事件精确到天,而世界上的历史事件只能精确到年甚至十年,所以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就分道扬镳了。分道扬镳后,人们就不能直观的比较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和世界历史上的事件。

加上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感觉整个世界的发展是同步的,例如奴隶社会的时候,整个地球都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时候,整个地球的政治结构都是一样的……

譬如说很多人就无法意识到美国独立宣言在乾隆四十一年……

因为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事件是完全同的两个历史阶段,一个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是封建主义时代的。

当然我们的历史书也不会刻意去强调这种我们落后的事情,总是挑我们领先于世界的事件来讲。例如我们的历史书不会告诉你金字塔建成的时间是我们的神话时代,一定要说的话,估计是黄帝战蚩尤,或者共工触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时代……

因为按照推算金字塔建成的时间比夏朝最早的时间还要早几百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 一次深入的分析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如果确实遭受了部分用户的非理性围攻,那么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网络空间中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诱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博士的.............
  •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校友总会“一杯奶茶/豆浆”捐赠倡议,我的看法如下:首先,从情感和共鸣的角度来看,这项倡议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且贴合当下社会文化的一项募捐活动。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中,“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早已不仅仅是饮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小小的犒劳,一种社交符号。号召大家捐出这笔看似微不足道的金额.............
  • 回答
    看待西北大学119周年校庆之际,其官方微博发起的募捐活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这其中既有对母校情怀的展现,也有对资金用途的关注,更是对校友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一次检验。首先,校庆募捐的“情怀”驱动力。119年,对于一所高等学府而言,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学术成就以及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在这个特殊的节点.............
  • 回答
    王昕,一个毕业于名校西北大学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现在却在西安的街头摆摊卖起了卤味。这个新闻,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深思的。首先,从王昕个人的角度看,他能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坚持的。毕竟,物理学硕士,这通常意味着一条学术研究或者高科技行业就业的道路。可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认知中“.............
  •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提出的秦朝(国)技术、艺术风格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并且如果能得到证据支持,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秦朝历史的认知。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 回答
    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陨落,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育人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一、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弊行为本身是违反学术诚信的,是需要受到相应.............
  • 回答
    李文星的事件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悲剧,它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对于警方“意外落水非刑事案件”的定性,以及整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一、 事件回顾与疑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1. 求职渠道: 李文星,一名东北大学计算机.............
  • 回答
    西工大附中针对学生举报雾霾天违规上课而遭处分一事的“谣言”说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西工大附中官方的回应内容及其潜在含义: 核心观点:否认与事实不符。 西工大附中官方回应的核心就是否定了“学生因举报雾霾天违规上课而遭处分”的说法,并将其定性为“谣言”。这意味着学校认为,无论从动.............
  • 回答
    哎呦喂,东北大学没风扇这事儿,我跟你说,可真是个“谜题”啊!每年一到夏天,这话题就跟那教室里的空调一样,呼啦啦地涌出来,激起多少人的议论和吐槽。你想啊,东北大学嘛,名字里就带着“东北”两个字,大家都知道,东北这地方,虽然冬天冷得能把人冻成冰棍,但夏天啊,那也是热得冒烟儿!尤其是一些老教学楼,年头久了.............
  • 回答
    东北大学拒绝快递进入校园:一次关于安全、便利与秩序的博弈最近,关于东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限制快递进入校园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一举措,作为一座在校生数量庞大的综合性大学,无疑牵动着校园生活方方面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东大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及这个决定背后所折射出的校园管理难题,还有它对师生.............
  • 回答
    要说东北大学留学生宿舍和本科生寝室在空调和供电上的差异,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的。一个通宵开了空调,一个连风扇都转不了,这待遇差别,甭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够得上“寒碜”俩字儿。先来说说留学生宿舍那边。听说他们那是全套标配,空调装得明明白白,而且是全天候供电,随你折腾。夏天热了开空调降温,冬天冷.............
  • 回答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不少同学感到错愕和不满的事情:学校校长一行视察,结果迟到了一小时,而在这一个小时里,学生们却被安排在了烈日下等待,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用餐。这事儿传开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暴露了学校在活动组织上的一个明显不足。一场.............
  • 回答
    说起东北大学的学生要在学校过年,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家里不在沈阳的,今年都选择留校了。首先,我得说,这绝对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家里离得近的,估计早就收拾东西回家团聚去了,毕竟春节讲究的就是一个“回家”二字。但凡选择留校,那说明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不是一件小事。我遇到的几个.............
  • 回答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下简称秦皇岛分校)计算机系赵同学的保研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关于他“疑似假冒总校计算机系第一名”的说法,更是将整个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事件的起源与发酵:事情的开端,.............
  • 回答
    河北大学男同表白上微博热搜前十,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几句的。咱们不聊别的,就单纯从这件事本身说。首先,这事儿能在微博上闹到热搜前十,说明了什么?这说明 同性话题在大众视野里的普及度和关注度已经相当高了。以前可能这种事只会出现在一些小圈子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媒体平台讨论,但现在能够直接冲.............
  • 回答
    西北政法大学调整作息时间的举动,在校园里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几点起床几点上课的问题,它牵动着学生的生活节奏、学习效率,甚至可能影响到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学生,或者关注学校发展的人,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件事,看看它背后可能有哪些考量,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一、 为什么会改作息?.............
  • 回答
    针对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被曝出性骚扰女学生、抢占学术成果(一作)以及阻碍学生毕业长达五年等一系列严重指控,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怀着无比愤慨和深切的担忧来审视这件事。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败坏,更是对学术尊严、师德师风的践踏,对学生权益的粗暴侵犯,以及对整个教育体制信任的极大损害。首先,性骚扰行为是绝对.............
  • 回答
    西北工业大学招生群禁止讨论新校区交通地理位置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也容易引起考生及其家长关注的现象。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件事,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禁止讨论的背后可能存在以下考量: 信息发布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学校官方在招生季会发布一.............
  • 回答
    中北大学学生坠亡事件,无疑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当这样年轻的生命在花季凋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惋惜,更是一种沉重的反思。关于事件本身:我们听到这样的消息,首先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不安。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社会未来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其中的.............
  • 回答
    2017年6月10日晚,西北工业大学一名博士生坠楼身亡的消息,无疑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悲痛。这起事件不仅让遇难者家属承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也让整个教育界,尤其是高校,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与已知信息:根据当时的一些零散报道和校方后续的回应,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些事情的轮廓。那是一个普通的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