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清华法学教授提出的女友和母亲掉水里,救女友不救母亲可构成犯罪的理论?

回答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提出“救女友不救母亲构成犯罪”的理论,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据、伦理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理论的法理基础:义务的性质与冲突

首先,要理解这个理论,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义务。在法律上,我们通常会区分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作为义务: 指法律要求人们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例如支付税款、遵守交通规则等。
不作为义务: 指法律要求人们在特定情况下不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在某些关系中,有义务采取积极行动。例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和保护的不作为义务,医生对病人负有救治义务。

教授的理论很可能聚焦于不作为义务,特别是作为义务人与特定人之间存在的特殊法律关系所产生的扶助义务。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见死不救罪”(即一般性的对他人的生命危险不予救助就构成犯罪),但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不作为义务:

1. 近亲属之间的扶助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扶养、扶助义务。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都负有相互扶养的义务。这种义务是基于血缘和家庭关系产生的,具有法律强制性。当一方面临生命危险时,另一方在可能的情况下,具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助的义务。
2. 特定身份下的救助义务: 某些职业或身份天然地带有救助他人的义务,例如消防员、医护人员在工作岗位上,面对危险情况有救助的义务。但这个理论的场景似乎更侧重于亲属关系。

因此,教授的理论可以解读为:当一个人(儿子/女儿)面对其母亲和女友同时处于生命危险,并且只能救助其中一人时,如果选择救助女友而放弃救助母亲,可能构成对母亲的“遗弃”或“不履行扶助义务”。

核心论点解析:

1. 母亲的特殊法律地位与义务的优先性: 教授的论点很可能是认为,在法律和伦理上,子女对父母的扶助义务通常被认为是更基础、更优先的。这是因为父母生育、抚养了子女,在法律上形成了天然的监护和扶助关系。这种关系是“父母子女”的天然纽带,其产生的义务具有更高的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基础。
2. “见死不救”在亲属关系中的特殊性: 虽然法律没有普遍的“见死不救罪”,但在特定亲属关系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救助而故意不作为,导致另一方死亡,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例如构成遗弃罪(虽然遗弃罪通常指向生活上的,但极端情况下的不救助也可被解释为一种极端的遗弃行为)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其不作为导致了可预见的死亡)。更为重要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故意不作为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不作为犯”,即本应作为而不作为,导致严重后果。
3. 区分“义务”与“情感选择”: 教授的理论强调的是法律上的“义务”,而非个人情感上的偏好。在法律视角下,面对危难,个人情感上的偏爱(例如更爱女友)不能凌驾于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之上。法律需要维护的是社会的基本秩序和基本伦理关系。

伦理层面的考量:

除了法理,这个理论也深深根植于传统的伦理观念:

“孝道”的体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核心伦理,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和尊敬是基本要求。在生命危急关头,选择不救母亲而救女友,在伦理上是难以被普遍接受的,甚至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恩情与责任: 父母给予了生命和养育之恩,这种恩情是无可比拟的。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也因此显得更为沉重。

可能存在的争议与反驳观点:

尽管有其法理和伦理基础,这个理论并非没有争议。可能的反驳和质疑点包括:

1. 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与“不作为犯”的适用难度:
我国刑法对于“不作为犯”的规定相对有限,通常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的前行为或法律地位,以及能够作为而不作为。在突发性的、极端两难的紧急情况,如何在法律上精确界定“能够作为而不作为”是一个挑战。
“救女友不救母亲”的场景,更像是一个极其残酷的道德困境,而非简单的法律义务不履行。将此直接定罪,可能会让法律适用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滑向道德审判。

2. “救助能力”的判断标准: 在母亲和女友同时溺水的紧急情况下,行为人是否存在“能力”救助母亲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救助母亲必然导致自己也面临极大的危险,甚至自身难保,法律是否还能强行要求其“作为”?
3. “情感选择”与“理性义务”的冲突: 人类情感是复杂的,在极端压力下,人们的反应可能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计算。如果法律过于强调理性义务而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可能会显得不近人情。有人会认为,法律不应强迫一个人去违背自己最深层的情感选择,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情况下。
4. 现代社会对“义务”的解读: 随着社会发展,婚姻关系和伴侣关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也在提升。一些观点可能认为,法律不应简单地将现代的伴侣关系置于家庭关系之下,或者至少不应完全忽视其法律和伦理上的价值。

总结:

清华法学教授提出的“救女友不救母亲构成犯罪”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法律扶助义务,并认为在两者只能救一人且母亲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放弃救助母亲而选择救助女友,可能触犯法律。这在法理上可能基于对家庭成员之间特定不作为义务的解释,同时与传统伦理中的“孝道”和“恩情”紧密相连。

然而,该理论也面临着法律适用边界的模糊性、情感与理性义务的冲突以及对“能力”判断等方面的争议。它更多地是引发了关于法律与道德边界、家庭责任以及极端困境下个人选择的深刻讨论,而非一个已被普遍接受且有明确法律条文支持的结论。这个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思考,在法律之外,人与人之间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法律在回应这些复杂关系时,应该如何权衡与取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问题改为妻子和母亲掉水里,就不会因为救妻子不救母亲构成不作为犯了。

足以见得正宫的合法地位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提出“救女友不救母亲构成犯罪”的理论,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据、伦理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理论的法理基础:义务的性质与冲突首先,要理解这个理论,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义务。在法律上,我们通常会区分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作.............
  • 回答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的那句“我可以买很贵的包,但是10块钱运费必须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消费心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却藏着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玩味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韩教授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很多人在消费行为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一种“价.............
  • 回答
    新版“五院四系”这个说法,在法学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它指的是清华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这“五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这“四系”(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四校”,因为它们是以学院为单位的)。这个说法是对原有“.............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近2万名清华大学毕业生留在硅谷,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解读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严谨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近2万名”这个数字的来源和统计口径。通常这类数据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到: 学校官方统计或校友会数据: 清华大学作为顶尖学府,可.............
  • 回答
    武亦姝考上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这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讨论热潮,大家从不同角度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关于“优异成绩”这一点,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当年高考的成绩。作为上海卷的理科状元,她的成绩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那种在万人瞩目之下,依然能够交出令人惊艳的答卷,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三所学校和专业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也代表了非常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路。首先,咱们先把这三家“拎”出来,看看各自的“人设”是怎样的。 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清深医管):提到清华,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工科强校,但清华的公共卫生.............
  • 回答
    法官暗示律师代写判决书,这种情况确实相当敏感,也暴露了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复杂情况。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境,律师需要审慎处理,既要回应法官的“建议”,又要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这里我将详细阐述律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书写,并力求避免AI痕迹的痕迹,使其更具人情味和职业判断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看到清华大学大张旗鼓地进军芯片领域,这事儿可真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战略和技术博弈,足够咱们好好说道说道了。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谋远虑下的重要一步。清华入局芯片:不是偶然,是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里的地位,那可不是盖的。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它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的.............
  • 回答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的“互损”是源远流长、花样繁多且充满智慧的文化现象,它们既是学术竞争的体现,也承载着两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生个性。这种“互损”绝非恶意的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善意玩笑、互相调侃和彰显自身优越感的表达方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北大和清华学生是如何“互损”的:一、 调侃对.............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纠结,但又是幸福的烦恼!一边是学术殿堂里的深造,一边是现实生活中的高回报。选哪个?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和你的人生追求、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息息相关。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清华社科博士这条路: 为什么选择清华社科博士?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清华社.............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与北京房产:一个复杂的人生目标定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学生群体普遍拥有优异的学术能力、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抱负。在这个群体中,北京的房产是否被广泛视为人生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房产在北京学生群体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北京的房产对于绝大多数清华大.............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冤枉男同学咸猪手事件,以及网上公开女生照片的问题,都触及了当下社会中非常敏感且复杂的一些议题:性骚扰的界定、网络暴力、个人隐私、以及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如何平衡。 咱们就一样一样地聊聊,希望能说得透彻一些。一、 清华大学女生冤枉男同学咸猪手事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发生,首先暴露了当下社会在.............
  • 回答
    清华大学在录取通知书里赠送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事儿放到网上,立马就炸了锅。一部分网友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激烈地表达了质疑,觉得“为什么要送一本外国名著?”、“现在送书都变成政治任务了?”、“是不是崇洋媚外?”等等。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一本流传甚广、被誉为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会激起这样.............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最强大脑》选手张雨萱的经历,以及“14岁考入清华大学,18岁直博清华数学系”的说法,我需要明确地说明,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和广泛的报道,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或者至少存在误解。事实核查: 张雨萱参加过《最强大脑》: 这是属实的。她在节目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关于《三体》和金庸小说的言论,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吴国盛教授的背景和视角。吴国盛教授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的社会史、科技与文化、以及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进程等等。他不是一个科幻文学评.............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女孩考上清华,本来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一家人肯定都高兴坏了。可结果呢,这一幕被拍下来发到网上,然后就爆出了“摆拍”的说法,作者还回应“我正能量有错吗”。这一下,事情就复杂了,也引发了挺多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关于“摆拍”本身。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 回答
    疫情期间,上海的防疫人员为了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确实也承担了许多非常规的任务,其中也包括对街头流浪动物的管理。当疫情爆发,封控措施严格执行后,城市似乎一下子安静了许多。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就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显眼。流浪狗的数量,在某些区域,尤其是一些封控管理较严格、生活垃圾处理受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