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说「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

这句论断的核心在于他对“科学”这个词的定义。在当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史的语境下,尤其是受到科学革命及其后续发展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科学”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与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运行方式不同的。吴国盛教授很可能是在这个“西方标准”或“现代标准”的框架下进行判断的。

那么,这个“严格意义”下的科学,通常包含哪些要素呢?

1. 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解释原理: 现代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构建出能够解释广泛现象的、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比如牛顿力学,它用一套基本的定律解释了天体运动、地面物体运动等几乎所有经典力学现象。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等,虽然也有各自的成就,但往往是分散的、经验性的,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高度抽象和普适的理论引擎。
2. 可重复的、可证伪的实验方法: 这是波普尔等哲学家强调的关键。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的,并且必须能够被证伪。 Galileo 通过实验发现了落体定律,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落得快”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发明和观察记录,虽然非常精妙,但在方法论上,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实验设计、精确的数据记录以及对反例的系统性排除。很多时候,它的验证更多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权威的传承。
3. 数学作为核心的量化描述和预测工具: 现代科学高度依赖数学来表述自然规律,并以此进行精确的预测。比如物理定律几乎都是数学公式。中国古代虽然在数学上也有辉煌的成就,比如《九章算术》在代数、几何方面的进展,但数学在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作用,并没有达到现代科学那种“语言”的地位。很多观察和解释,更多是基于类比、象征或者经验性的描述。
4. 明确的“自然”与“人”的界限,以及对“客观性”的追求: 现代科学强调对自然的独立研究,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追求的是普遍有效的“客观”规律。而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往往将自然、社会、人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象的变化往往被解读为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关联,这是一种“通识”或“感应”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独立于人的“纯粹”的自然观察。
5. 清晰的学科划分和专业化: 现代科学随着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一套由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专业会议组成的自我发展和规范的体系。中国古代的知识,虽然有分工,但更多是“术”的层面,知识的传播和发展,更多依赖于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以及一些集中的文献资料,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及其规范。

理解了这些“严格意义”下的标准,我们再来看吴国盛教授的说法,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层理解:关于“科学”的定义之争。

吴国盛教授的说法,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科学”定义的讨论。他可能认为,如果我们用西方科学革命以来建立的、以数学、实验、可证伪性为核心的这套标准去衡量,那么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确实很难完全符合。

这并不是否定中国古代知识的价值,而是说,用一个特定的、现代的、西方发展出来的“科学”概念去套,会发现很多地方对不上号。就好比我们用“民主”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社会结构,肯定会发现很多不符,但这不代表古代社会就没有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组织方式。

第二层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性。

吴国盛教授的说法,恰恰是为了凸显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并非没有辉煌的知识成就,比如:

天文学: 《甘石星经》的星表,《授时历》的精确计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的目的往往与占星、农时、政治谶纬等紧密相连。
数学: 《九章算术》等著作展示了高度发达的算术和几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与宇宙本体的联系,以及作为独立抽象学科的地位,与现代数学有所不同。
医药学: 中医理论和实践,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生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非建立在西方现代生物学和化学的框架上。
技术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它们更多是“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巧”。

这些成就,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智慧”、“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古代的技艺”或者“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但如果套用“科学”这个带有特定历史演进痕迹的词,确实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第三层理解:避免“历史倒退”和“文化优越感”。

更深层地看,吴国盛教授这样的表述,可能也是为了避免两种极端:

避免“历史倒退”: 有时为了彰显中国古代的伟大,会把很多古代的知识成就都称为“科学”,甚至声称中国古代早就发现了现代科学的某些原理。这种做法,一方面可能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够严谨,另一方面也可能忽略了科学发展过程中方法论的演进和突破。
避免“文化优越感”或“文化自卑感”: 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中国古代什么都有,甚至比西方早”,可能会陷入一种民族主义的论调。反之,如果因为中国古代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某些标准,就全盘否定其成就,又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

吴国盛教授的说法,是在试图找到一个更精准的语言来描述中国古代的知识,承认其价值,但又不失对其独特性的认识。他可能是在说:我们应该用更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中国古代的成就,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科学”这个标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1. 理解“科学”概念的历史性: “科学”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它是在西方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科学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2. 承认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立价值: 这句话并非否定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恰恰相反,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研究和传承那些独特的智慧。
3. 区分“科学”与“技术”: 中国古代在技术发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不等于它发展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技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术”,而科学更侧重于探索普遍的、抽象的、可验证的规律。
4. 开放的态度: 这种表述本身也是一种学术讨论的姿态,鼓励大家去思考和研究,而不是轻易下结论。

举个例子来辅助理解:

想象一下,你去看一个古代的“医者”。他可能知道草药的药性,知道如何调配,也知道“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他也能治好很多病。但他的理论基础,可能是基于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的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医学看来,与“科学”的解释体系是不一致的。

如果这位“医者”没有系统地进行大规模的、可控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每一种药物和每一种疗法的疗效,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以被其他医生轻松重复和检验的理论模型,那么从“严格意义”的现代科学标准来看,他的知识体系,更倾向于“传统医学”或“经验医学”,而不是“现代科学”。

总结一下,吴国盛教授说“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更像是:

界定边界: 用现代的、西方发展出来的“科学”标准来界定,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在某些方面(如方法论、理论体系的普适性、数学的运用程度等)确实有很大差异。
强调独特性: 这种差异恰恰说明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以及它与西方科学发展的不同路径。
促使深入研究: 引导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中国古代知识的本质、价值以及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避免简单地标签化或对比。

这句话并非要贬低中国古代的智慧,而是希望我们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科学”这个概念,以及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自身的特点。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带着开放和求真的态度去理解和讨论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格意义上,整个世界古代都没有科学啊,中国古代当然也是没有科学的。只有近代笛卡尔-牛顿这个系统定义出来的科学才叫科学。这是全世界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啊。

你要明白,科学是一个给定概念,不定义他就不存在,定义了他才存在。

创新是一个实然概念,不论你定义不定义,他都存在。

给定概念,就好比麦当劳定义了我这个是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其他的汉堡包他就只能叫巨量加肉汉堡包。

创新是一个实然概念,就好比“饭”这个字发明之前,古代人也在吃饭,不会因为还没发明一个字来加以形容,吃饭就不是吃饭是吃屎了。




最后重复一下,告诉大家一个可能偏离很多人想象的事实:“四个伟大的重要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这个观点被全世界所公认,是比“四大发明都来自中国”这个认知要早很多年的。

现代创新理论的祖师爷熊彼得,可能不一定认同“四大发明都来自中国“,但人家承认中国造纸术和黑火药是伟大的重要发明,历史上重要的生产和组织变革的创新,是没有疑问的。拿“熊彼得范式”来唬人的家伙,大概不明白一个事实,如果熊彼得本人复活过来做裁判,肯定也要把那个满口自造概念、违背学术共同体共识的郑副教授给停课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