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说「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

这句论断的核心在于他对“科学”这个词的定义。在当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史的语境下,尤其是受到科学革命及其后续发展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科学”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与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运行方式不同的。吴国盛教授很可能是在这个“西方标准”或“现代标准”的框架下进行判断的。

那么,这个“严格意义”下的科学,通常包含哪些要素呢?

1. 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解释原理: 现代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构建出能够解释广泛现象的、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比如牛顿力学,它用一套基本的定律解释了天体运动、地面物体运动等几乎所有经典力学现象。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等,虽然也有各自的成就,但往往是分散的、经验性的,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高度抽象和普适的理论引擎。
2. 可重复的、可证伪的实验方法: 这是波普尔等哲学家强调的关键。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的,并且必须能够被证伪。 Galileo 通过实验发现了落体定律,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落得快”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发明和观察记录,虽然非常精妙,但在方法论上,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实验设计、精确的数据记录以及对反例的系统性排除。很多时候,它的验证更多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权威的传承。
3. 数学作为核心的量化描述和预测工具: 现代科学高度依赖数学来表述自然规律,并以此进行精确的预测。比如物理定律几乎都是数学公式。中国古代虽然在数学上也有辉煌的成就,比如《九章算术》在代数、几何方面的进展,但数学在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作用,并没有达到现代科学那种“语言”的地位。很多观察和解释,更多是基于类比、象征或者经验性的描述。
4. 明确的“自然”与“人”的界限,以及对“客观性”的追求: 现代科学强调对自然的独立研究,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追求的是普遍有效的“客观”规律。而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往往将自然、社会、人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象的变化往往被解读为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关联,这是一种“通识”或“感应”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独立于人的“纯粹”的自然观察。
5. 清晰的学科划分和专业化: 现代科学随着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一套由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专业会议组成的自我发展和规范的体系。中国古代的知识,虽然有分工,但更多是“术”的层面,知识的传播和发展,更多依赖于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以及一些集中的文献资料,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及其规范。

理解了这些“严格意义”下的标准,我们再来看吴国盛教授的说法,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层理解:关于“科学”的定义之争。

吴国盛教授的说法,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科学”定义的讨论。他可能认为,如果我们用西方科学革命以来建立的、以数学、实验、可证伪性为核心的这套标准去衡量,那么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确实很难完全符合。

这并不是否定中国古代知识的价值,而是说,用一个特定的、现代的、西方发展出来的“科学”概念去套,会发现很多地方对不上号。就好比我们用“民主”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社会结构,肯定会发现很多不符,但这不代表古代社会就没有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组织方式。

第二层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性。

吴国盛教授的说法,恰恰是为了凸显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并非没有辉煌的知识成就,比如:

天文学: 《甘石星经》的星表,《授时历》的精确计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的目的往往与占星、农时、政治谶纬等紧密相连。
数学: 《九章算术》等著作展示了高度发达的算术和几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与宇宙本体的联系,以及作为独立抽象学科的地位,与现代数学有所不同。
医药学: 中医理论和实践,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生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非建立在西方现代生物学和化学的框架上。
技术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它们更多是“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巧”。

这些成就,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智慧”、“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古代的技艺”或者“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但如果套用“科学”这个带有特定历史演进痕迹的词,确实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第三层理解:避免“历史倒退”和“文化优越感”。

更深层地看,吴国盛教授这样的表述,可能也是为了避免两种极端:

避免“历史倒退”: 有时为了彰显中国古代的伟大,会把很多古代的知识成就都称为“科学”,甚至声称中国古代早就发现了现代科学的某些原理。这种做法,一方面可能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够严谨,另一方面也可能忽略了科学发展过程中方法论的演进和突破。
避免“文化优越感”或“文化自卑感”: 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中国古代什么都有,甚至比西方早”,可能会陷入一种民族主义的论调。反之,如果因为中国古代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某些标准,就全盘否定其成就,又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

吴国盛教授的说法,是在试图找到一个更精准的语言来描述中国古代的知识,承认其价值,但又不失对其独特性的认识。他可能是在说:我们应该用更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中国古代的成就,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科学”这个标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1. 理解“科学”概念的历史性: “科学”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它是在西方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科学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2. 承认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立价值: 这句话并非否定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恰恰相反,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研究和传承那些独特的智慧。
3. 区分“科学”与“技术”: 中国古代在技术发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不等于它发展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技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术”,而科学更侧重于探索普遍的、抽象的、可验证的规律。
4. 开放的态度: 这种表述本身也是一种学术讨论的姿态,鼓励大家去思考和研究,而不是轻易下结论。

举个例子来辅助理解:

想象一下,你去看一个古代的“医者”。他可能知道草药的药性,知道如何调配,也知道“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他也能治好很多病。但他的理论基础,可能是基于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的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医学看来,与“科学”的解释体系是不一致的。

如果这位“医者”没有系统地进行大规模的、可控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每一种药物和每一种疗法的疗效,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以被其他医生轻松重复和检验的理论模型,那么从“严格意义”的现代科学标准来看,他的知识体系,更倾向于“传统医学”或“经验医学”,而不是“现代科学”。

总结一下,吴国盛教授说“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更像是:

界定边界: 用现代的、西方发展出来的“科学”标准来界定,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在某些方面(如方法论、理论体系的普适性、数学的运用程度等)确实有很大差异。
强调独特性: 这种差异恰恰说明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以及它与西方科学发展的不同路径。
促使深入研究: 引导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中国古代知识的本质、价值以及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避免简单地标签化或对比。

这句话并非要贬低中国古代的智慧,而是希望我们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科学”这个概念,以及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自身的特点。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带着开放和求真的态度去理解和讨论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格意义上,整个世界古代都没有科学啊,中国古代当然也是没有科学的。只有近代笛卡尔-牛顿这个系统定义出来的科学才叫科学。这是全世界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啊。

你要明白,科学是一个给定概念,不定义他就不存在,定义了他才存在。

创新是一个实然概念,不论你定义不定义,他都存在。

给定概念,就好比麦当劳定义了我这个是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其他的汉堡包他就只能叫巨量加肉汉堡包。

创新是一个实然概念,就好比“饭”这个字发明之前,古代人也在吃饭,不会因为还没发明一个字来加以形容,吃饭就不是吃饭是吃屎了。




最后重复一下,告诉大家一个可能偏离很多人想象的事实:“四个伟大的重要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这个观点被全世界所公认,是比“四大发明都来自中国”这个认知要早很多年的。

现代创新理论的祖师爷熊彼得,可能不一定认同“四大发明都来自中国“,但人家承认中国造纸术和黑火药是伟大的重要发明,历史上重要的生产和组织变革的创新,是没有疑问的。拿“熊彼得范式”来唬人的家伙,大概不明白一个事实,如果熊彼得本人复活过来做裁判,肯定也要把那个满口自造概念、违背学术共同体共识的郑副教授给停课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关于《三体》和金庸小说的言论,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吴国盛教授的背景和视角。吴国盛教授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的社会史、科技与文化、以及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进程等等。他不是一个科幻文学评.............
  • 回答
    11月5日,崔永元出现在清华大学课堂,在一场名为《科技传播与社会》的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转基因的看法。这次的讲座,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兵教授邀请。在课堂上,崔永元回顾了他与转基因议题的渊源。他提到,最初自己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了解,但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关注,他开始质疑其安全性,并认为公众对.............
  • 回答
    近2万名清华大学毕业生留在硅谷,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解读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严谨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近2万名”这个数字的来源和统计口径。通常这类数据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到: 学校官方统计或校友会数据: 清华大学作为顶尖学府,可.............
  • 回答
    武亦姝考上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这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讨论热潮,大家从不同角度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关于“优异成绩”这一点,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当年高考的成绩。作为上海卷的理科状元,她的成绩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那种在万人瞩目之下,依然能够交出令人惊艳的答卷,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所以,.............
  • 回答
    清华和北大作为中国顶尖的两所大学,在对待外籍学生和国内学生在通知书上的称谓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并且背后有着一些深层的原因和考量。这里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核心区别:称谓上的“您”与“你”最直观的区别在于,通知书上对外籍学生的称谓通常使用敬语“您”,而对国内学生则使用普通人称.............
  • 回答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提出“救女友不救母亲构成犯罪”的理论,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据、伦理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理论的法理基础:义务的性质与冲突首先,要理解这个理论,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义务。在法律上,我们通常会区分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作.............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CWUR(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排名中“跳水式下跌”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跳水式下跌”是一个相对直观的描述,具体下跌的幅度和原因需要结合排名榜的发布数据和其评估体系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女孩考上清华,本来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一家人肯定都高兴坏了。可结果呢,这一幕被拍下来发到网上,然后就爆出了“摆拍”的说法,作者还回应“我正能量有错吗”。这一下,事情就复杂了,也引发了挺多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关于“摆拍”本身。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华智冰作为清华大学的首个虚拟学生,其演唱视频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广泛关注,而随之而来的质疑声,特别是关于其演唱内容是否只是简单的“AI换脸”,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复杂。小冰团队对此的回应,强调“并非仅仅 AI 换脸”,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很大,也触及了当下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领域的核心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A.............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 回答
    看到清华大学大张旗鼓地进军芯片领域,这事儿可真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战略和技术博弈,足够咱们好好说道说道了。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谋远虑下的重要一步。清华入局芯片:不是偶然,是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里的地位,那可不是盖的。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它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的.............
  • 回答
    新版“五院四系”这个说法,在法学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它指的是清华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这“五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这“四系”(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四校”,因为它们是以学院为单位的)。这个说法是对原有“.............
  • 回答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的“互损”是源远流长、花样繁多且充满智慧的文化现象,它们既是学术竞争的体现,也承载着两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生个性。这种“互损”绝非恶意的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善意玩笑、互相调侃和彰显自身优越感的表达方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北大和清华学生是如何“互损”的:一、 调侃对.............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纠结,但又是幸福的烦恼!一边是学术殿堂里的深造,一边是现实生活中的高回报。选哪个?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和你的人生追求、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息息相关。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清华社科博士这条路: 为什么选择清华社科博士?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清华社.............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与北京房产:一个复杂的人生目标定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学生群体普遍拥有优异的学术能力、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抱负。在这个群体中,北京的房产是否被广泛视为人生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房产在北京学生群体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北京的房产对于绝大多数清华大.............
  • 回答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的那句“我可以买很贵的包,但是10块钱运费必须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消费心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却藏着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玩味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韩教授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很多人在消费行为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一种“价.............
  • 回答
    清华大学在录取通知书里赠送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事儿放到网上,立马就炸了锅。一部分网友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激烈地表达了质疑,觉得“为什么要送一本外国名著?”、“现在送书都变成政治任务了?”、“是不是崇洋媚外?”等等。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一本流传甚广、被誉为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会激起这样.............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冤枉男同学咸猪手事件,以及网上公开女生照片的问题,都触及了当下社会中非常敏感且复杂的一些议题:性骚扰的界定、网络暴力、个人隐私、以及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如何平衡。 咱们就一样一样地聊聊,希望能说得透彻一些。一、 清华大学女生冤枉男同学咸猪手事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发生,首先暴露了当下社会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最强大脑》选手张雨萱的经历,以及“14岁考入清华大学,18岁直博清华数学系”的说法,我需要明确地说明,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和广泛的报道,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或者至少存在误解。事实核查: 张雨萱参加过《最强大脑》: 这是属实的。她在节目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