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首个虚拟学生华智冰演唱视频遭质疑,小冰回应称并非仅仅 AI 换脸,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华智冰作为清华大学的首个虚拟学生,其演唱视频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广泛关注,而随之而来的质疑声,特别是关于其演唱内容是否只是简单的“AI换脸”,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复杂。小冰团队对此的回应,强调“并非仅仅 AI 换脸”,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很大,也触及了当下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领域的核心议题。

首先,我们得理解“AI换脸”这个概念。传统的AI换脸技术,主要是将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表情等信息叠加到另一个人的视频上,核心在于“替换”。如果华智冰的演唱视频仅仅是技术人员将一个真人歌手的演唱内容,通过AI换脸技术,将华智冰的虚拟形象“套”上去,那么质疑者认为这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学生”的原创表演,而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二次包装”。这种观点强调的是表演的“主体性”,即演唱者是否真的在进行演唱,还是仅仅是技术展示。

然而,小冰团队的回应“并非仅仅 AI 换脸”,暗示了其背后可能包含了更深层次的AI技术应用。这可能意味着:

AI驱动的演唱行为模拟: 虚拟学生华智冰的演唱,可能不仅仅是将一个已有的声音和表演“贴”上去。更进一步,AI或许能够分析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并据此驱动华智冰的虚拟形象进行口型匹配、面部微表情的细致表达,甚至身体姿态的律动。这就有点像是AI在“理解”音乐,并用虚拟形象“演绎”出来。如果技术能够达到相当的逼真度,让虚拟形象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嘴型都与声音同步,并且具备一定的情感传递,那么说它“并非仅仅AI换脸”就有其道理。

AI声音合成与情感注入: 演唱不仅仅是发声,还包含着情感的表达。小冰本身就是一个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人工智能,如果它的声音合成技术能够模拟出具有情感起伏、细腻变化的演唱声音,并且这种声音是AI根据音乐本身和预设的“性格”生成的,那么这又进一步超越了单纯的“换脸”。这涉及到AI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虚拟形象的“表演”设计: 即使声音是真人提供的,或者经过AI合成,一个虚拟角色的“表演”也需要精心的设计。虚拟学生华智冰的每一次眨眼、每一次微笑、每一次肢体动作,都可能经过AI的算法控制,以达到最佳的视觉呈现效果。小冰团队可能是在强调,这种对虚拟形象表演的精细化控制,是区别于简单换脸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看,小冰团队的回应,其实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华智冰的演唱视频,是AI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不仅仅是脸部图像的替换。它可能包含了AI对音乐的理解、对演唱细节的模拟、对虚拟形象的智能驱动等多个层面的创新。

当然,对于这类技术,公众的质疑也是非常正常的。一方面,是公众对于AI技术的透明度和伦理边界的关注。当AI能够如此逼真地模仿甚至创造“表演”时,我们如何界定原创性?如何区分技术展示和艺术创造?另一方面,清华大学作为顶尖学府,推出这样一个虚拟学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其技术和应用的严谨性自然会受到更高的审视。

或许,关键在于“并非仅仅”这几个字。如果真的加入了更复杂的AI驱动和情感模拟,那么它确实超越了简单的换脸。但这个“超越”的程度和效果,以及是否真正触及了“演唱”的灵魂,才是公众判断和质疑的焦点。

总而言之,小冰团队的回应,是在试图解释其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和先进性,强调华智冰的演唱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AI在内容生成和表演模拟方面的深入应用。而如何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这种“超越”的程度,以及在伦理和原创性上如何站得住脚,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讨和展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毋庸置疑,虚拟学生华智冰,是我国AI和大数据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从原来只会用开源库二次开发,烧数据出成果的AI科研初级阶段,实现了跨越性进步。

顺利的进入了,把多种开源库混合使用的装配阶段,其意义相当于从华强北电源进阶到联想台式机(组装)。

给大家做一下技术解析:

当天下午小冰团队发布《关于华智冰演唱视频的再次说明》。该说明表示,“华智冰演唱视频中的肢体视频模板来自于小冰团队成员鱼子酱酱视频,是从开始就清楚说明的,原视频一直保留在B站上,现场发布会及视频中也注明了上述来源。”

“肢体视频模板”的意思就是,换脸的“源视频”的科研学名,类似于把“红花石蒜”说成“彼岸花”。

这是一种高阶的科研专业描述,主要用于教(hu)育(you)纯外行。

说明还表示,华智冰演唱视频使用的技术,也并非仅仅AI换脸。新的产品化技术实现了完全虚拟生成不存在的面部及声音技术,从而实现精度更高的视觉化交互内容。由于从根源上避免了使用任何真实人类面部,有效阻断以往技术无法避免的隐私侵权问题,是隐私角度的巨大进步。

重点在于“新的产品化技术实现了完全虚拟生成不存在的面部及声音技术”,这个技术如此高大上,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面部融合算法”,找一堆照片,让计算机算差值合成一张,道理类似于这个图:

这种算法现在满大街都是开源,现在的突破是,科研人员能把这个算法的作用描述的这么清新脱俗:“有效阻断以往技术无法避免的隐私侵权问题,是隐私角度的巨大进步。”

这不仅仅是隐私的进步,还是忽悠的巨大进步。

以上。

建议以后出来胡吹之前,先照照镜子,吹可以,不要水平这么差的吹。

我的话完了。

谁赞成?谁反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