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教授不认可躺平,而北大教授接受女儿是普通人,反映了哪些观念上的差异?

回答
清华教授对“躺平”的不认可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潜能发挥的推崇。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与传承。这种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现代社会对精英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对“奋斗”的定义: 清华教授更倾向于将“奋斗”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有目标性的努力,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突破自身局限,并可能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过程。他们可能认为,“躺平”是一种对这种奋斗精神的放弃,是对个人潜能的漠视,甚至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消极抵制。

社会角色的期待: 作为顶尖学府的教授,他们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他们可能认为,接受了优质教育的个体,理应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去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技进步,或者在各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因此,“躺平”在他们看来,是对这种期待的辜负。

精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辩证: 清华的教授往往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自身就经历了极其艰辛的奋斗过程。这种经历让他们深信努力的力量,并可能将自己的成功路径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同时,他们也深知自己所处的平台意味着怎样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因此更易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躺平”是对这种联系的弱化。

教育的价值取向: 清华大学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授们可能认为,“躺平”与这种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为它鼓励一种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索的心态。

相比之下,北大教授对女儿是普通人的接受,则更体现了一种对个体独立性、幸福感以及社会多元化价值的理解。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带来的心态变化和对人生定义的多样化。

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传统观念中,“成功”往往与名利、地位、高成就挂钩。而这位北大教授的接受,表明了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加宽泛和个人化。成为一个“普通人”,意味着可以在不追求极致的声名和财富的情况下,拥有安稳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幸福感。

对个人选择的尊重: 接受女儿是普通人,是尊重个体自主选择和人生道路的体现。这意味着不再将父母的期望强加于子女,而是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去规划人生。这是一种从“望子成龙”的单一目标,转向“望女成凤”(这里指人生幸福和安宁)的更具人性化的考量。

社会进步与压力缓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也变得同样重要。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也让一部分人产生“内卷”的疲惫感。“躺平”或接受“普通人”的状态,可以视为对过度竞争的一种反思和对生活压力的主动缓解。

教育的回归: 北大教授作为教育领域的引领者,他们对女儿“普通人”的接受,可能也包含着一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制造“精英”,更是为了让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其中实现个人价值,即使这个价值并非世俗意义上的“辉煌”。

观念上的核心差异总结:

目标导向 vs. 过程导向/状态导向: 清华教授的观点更侧重于“目标”和“成就”,强调通过奋斗去达成更高层次的目标。北大教授的观点则更关注“过程”和“状态”,认为在过程中感到幸福和满足,即使达到的是“普通”的终点,也是一种成功。
社会价值 vs. 个人价值: 清华教授的观点更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实现,认为个人的发展应服务于更大的社会目标。北大教授的观点则更倾向于个人内在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的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精英主义 vs. 平衡主义: 清华教授的视角可能带有一定的精英主义色彩,他们相信并推崇通过努力成为人中龙凤。北大教授的视角则更趋向于一种平衡主义,认为在社会分工下,大多数人成为普通人是正常且有价值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普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两位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两种值得关注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对更高追求的呼唤,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理想和奋斗;另一种则是对个人幸福和多元化选择的尊重,倡导我们不必过度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两种观念的碰撞和并存,恰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环境决定屁股坐哪边。

分析一下这些人的背景,就会发现清华这位教授实际上是占了机遇的便宜,而这一批人大多数都只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现在把他改成tenure-track,说正教授才能在清华留下来,否则非升即走,他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

user avatar

这种电梯一代,对于用脚爬楼,中途还需要歇歇的年轻人,当然是觉得他们姿势不对

在他们眼里,年轻一代,就应该做俯卧撑上楼!

user avatar

我觉得,选择躺平还是参与内卷,应该基于自身的禀赋、赛道、平台和期望值、价值体系,是千人千面、完全个性化的决策,也是个成本收益问题、风险和期望效用问题。

比如你是天纵英才,顶级学霸,而且对金钱/物质财富有着强烈的渴望,并且选择了计算机、金融之类“钱途”无量、上限极高的赛道,那不用外人鼓噪,你自己都会打鸡血。躺平?不存在的。当然,如果你误入了“天坑”,而人生的各项期望依旧、对科研也没多大兴趣,那么,你在本专业可能就选择“躺平”,而热忱满满地投入另外领域的内卷中去。

而如果你是中人之资、无欲无求,处于上升空间不大、上限也不高的组织,那自然没必要为1块钱的收益付出(在你看来相当于)5块钱的成本。特别是某些组织,喜欢搞末位淘汰之类“强制分布”,对于广大注定的炮灰而言,躺平,或者干脆退出,是最好的解脱。

至于我自己的孩子,我倒不希望过早地给他格式化人生的条条框框。要躺平、岁月静好地享受人生,还是打鸡血、深度参与内卷、在功名利禄或星辰大海中浮沉,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选择。但我希望,他的选择应该兼顾上限和下限,最好是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专业/赛道,内卷有盼头,躺平也有去处。

毕竟,有些专业,既能让人上人在市场上光鲜体面地赚大钱,也能让中位数的人进体制有个稳定兜底,;而另一些专业,既赚不了大钱(甚至赚个“体面的收入”也很难),也没有多少进体制图安逸的机会,只能在尘土飞扬、噪音轰鸣、毒气四溢、危险四伏的环境里日夜操劳,而被另一些“站着说话”的人指手画脚。

诚如北大的丁教授所言,“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认识到这一点,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于谁都好。

包括孩子在成就甚至禀赋方面不如自己,尤其对于很多自身是同龄人中佼佼者的父母而言,可能也是个大概率事件,一个从情感上很难接受、但却又不得不接受的大概率事件。

这方面,丁教授的态度倒是一种最坦然的心态:必须接受。“不接受又能怎么样?”

而从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谋划自己的人生的角度,那就是有一个基线:既然孩子大概率是个普通人,那各种路径、范式的抉择,就应该以成为“快乐的普通人”、过上“幸福的普通人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而非以培养一个不出世的天才、过上顶级精英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

后者,可以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而前者,得提前考虑好“冲不动或不想冲的时候,有一个可以躺平的归宿”。

而如果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孩子培养得“与众不同”,让孩子的人生收获更多的丰富多彩,那目标定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内涵的人”,恐怕也比目标定为成为“牛逼的人”、“(世俗功利意义上)成功的人”,能收获更多的内心宁静与人生和谐。

当然了,后面在丁教授抖音上刷到他另一个育儿看法,我也完全明白了,为什么对于女儿将来可能不如他,他会如此淡定,因为在他眼里,有趣明显是个更重要的事情,是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给他人带来幸福的重要特质。和幸福比起来,让她女儿像他小时候一样当神童,六岁背完新华词典,明显都不那么重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