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决定屁股坐哪边。
分析一下这些人的背景,就会发现清华这位教授实际上是占了机遇的便宜,而这一批人大多数都只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现在把他改成tenure-track,说正教授才能在清华留下来,否则非升即走,他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
这种电梯一代,对于用脚爬楼,中途还需要歇歇的年轻人,当然是觉得他们姿势不对
在他们眼里,年轻一代,就应该做俯卧撑上楼!
我觉得,选择躺平还是参与内卷,应该基于自身的禀赋、赛道、平台和期望值、价值体系,是千人千面、完全个性化的决策,也是个成本收益问题、风险和期望效用问题。
比如你是天纵英才,顶级学霸,而且对金钱/物质财富有着强烈的渴望,并且选择了计算机、金融之类“钱途”无量、上限极高的赛道,那不用外人鼓噪,你自己都会打鸡血。躺平?不存在的。当然,如果你误入了“天坑”,而人生的各项期望依旧、对科研也没多大兴趣,那么,你在本专业可能就选择“躺平”,而热忱满满地投入另外领域的内卷中去。
而如果你是中人之资、无欲无求,处于上升空间不大、上限也不高的组织,那自然没必要为1块钱的收益付出(在你看来相当于)5块钱的成本。特别是某些组织,喜欢搞末位淘汰之类“强制分布”,对于广大注定的炮灰而言,躺平,或者干脆退出,是最好的解脱。
至于我自己的孩子,我倒不希望过早地给他格式化人生的条条框框。要躺平、岁月静好地享受人生,还是打鸡血、深度参与内卷、在功名利禄或星辰大海中浮沉,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选择。但我希望,他的选择应该兼顾上限和下限,最好是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专业/赛道,内卷有盼头,躺平也有去处。
毕竟,有些专业,既能让人上人在市场上光鲜体面地赚大钱,也能让中位数的人进体制有个稳定兜底,;而另一些专业,既赚不了大钱(甚至赚个“体面的收入”也很难),也没有多少进体制图安逸的机会,只能在尘土飞扬、噪音轰鸣、毒气四溢、危险四伏的环境里日夜操劳,而被另一些“站着说话”的人指手画脚。
诚如北大的丁教授所言,“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认识到这一点,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于谁都好。
包括孩子在成就甚至禀赋方面不如自己,尤其对于很多自身是同龄人中佼佼者的父母而言,可能也是个大概率事件,一个从情感上很难接受、但却又不得不接受的大概率事件。
这方面,丁教授的态度倒是一种最坦然的心态:必须接受。“不接受又能怎么样?”
而从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谋划自己的人生的角度,那就是有一个基线:既然孩子大概率是个普通人,那各种路径、范式的抉择,就应该以成为“快乐的普通人”、过上“幸福的普通人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而非以培养一个不出世的天才、过上顶级精英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
后者,可以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而前者,得提前考虑好“冲不动或不想冲的时候,有一个可以躺平的归宿”。
而如果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孩子培养得“与众不同”,让孩子的人生收获更多的丰富多彩,那目标定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内涵的人”,恐怕也比目标定为成为“牛逼的人”、“(世俗功利意义上)成功的人”,能收获更多的内心宁静与人生和谐。
当然了,后面在丁教授抖音上刷到他另一个育儿看法,我也完全明白了,为什么对于女儿将来可能不如他,他会如此淡定,因为在他眼里,有趣明显是个更重要的事情,是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给他人带来幸福的重要特质。和幸福比起来,让她女儿像他小时候一样当神童,六岁背完新华词典,明显都不那么重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