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一导游讲解称「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来,以及它为何会出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兵马俑是中国秦代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点毋庸置疑。兵马俑的陶质、制作工艺、烧制技术以及其所体现的军事制度和审美风格,都与中国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出土的陶符、制作工具,到陶俑上依稀可见的制陶技艺痕迹,都指向了秦代中国工匠的卓越创造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外国人设计”的说法呢?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和推测:

1. 兵马俑的写实性和多样性带来的震撼:

高度写实的面部特征: 这是兵马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每一尊兵马俑的面部表情、发髻样式、胡须浓密程度、年龄分布都各不相同,栩栩如生,仿佛是真人写照。这种极高的写实度和个体化差异,在当时的中国雕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丰富多样的兵种和服饰: 兵马俑坑出土了包括将军俑、校尉俑、士卒俑、骑兵俑、车兵俑等各种军事编制的形象,他们身着不同的铠甲、服饰,佩戴着不同的武器,反映了秦朝严谨的军事体系。这种军事装备的细致程度和兵种划分的清晰度,也令人惊叹。
与“理想化”的希腊雕塑的对比: 早期对兵马俑的研究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对比中发现兵马俑的写实风格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盛行的写实主义雕塑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对肌肉线条的刻画,以及对人物神态的捕捉。这种对比引发了一些人联想,是否受到了当时已经存在的、更为发达的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

2. 考古学上的线索和猜想:

时间节点的巧合: 公元前3世纪,正是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的鼎盛时期。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使得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中亚、西亚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融合了东西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而兵马俑的年代也大致与此时期相吻合。
“接触论”的可能性: 随着丝绸之路的早期开通,中国与西方文明之间并非完全隔绝。尽管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存在的。一些学者推测,秦始皇陵的修建,作为一项集全国之力的大工程,也可能吸纳了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工匠和技术。
特定工艺的“外来”痕迹? 尽管兵马俑主体是陶制,但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或者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是否可能借鉴了外来工艺?这是一种更细致的推测,需要非常严谨的证据支持。比如,有学者曾提出兵马俑的面部塑形方法,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与古希腊雕塑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这属于非常具体的学术探讨,并非普遍共识。

3. 段清波教授的观点及其背后的学术讨论:

“段清波教授”是谁? 这里需要明确,导游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是一位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学者,但其观点在学界并非占据主流。他的观点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对兵马俑研究的另一种解读角度,旨在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外国人设计”的含义: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外国人设计”并不意味着整个兵马俑是外国人独立创作的。更可能是一种“设计理念”或“风格影响”的引入。例如,是不是秦朝的工匠在设计兵马俑时,受到了一些当时在东方(可能来自中亚、西亚)流传的艺术风格、人物表现方式的影响?或者是从某个“蓝本”中获得了灵感?
“中国人制造”的强调: 导游的说法中特意加上了“中国人制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这意味着,即使承认了某种程度的“外来设计”或“影响”,最终的实体创作、批量生产仍然是依靠秦朝本土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完成的。这是对中国工匠的劳动和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文化交流的一种理解。

总结来说,导游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是基于以下几点:

兵马俑极高的写实性和个体化特征,以及其技术上的先进性,让一些研究者产生了联想,并与其他文化(尤其是古希腊艺术)进行对比。
一些考古学上的猜想,如丝绸之路早期存在的文化交流可能性,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段清波教授等学者,尝试从文化交流、艺术影响等更宏观的角度来解读兵马俑,提出了可能存在“外来设计理念”的观点,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伟大文明遗产。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更多地是属于一种“学术猜想”或“非主流解读”,它旨在强调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作用,但并不能取代主流学界对兵马俑是中国秦代文化产物的共识。 这种说法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被简单化,可能会引起误解,仿佛兵马俑是中国人自己“造不出来”的。实际上,正是中国古代工匠们凭借自己卓越的技艺和创造力,将这种可能吸收了外来元素的“设计”,转化为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军团。

作为游客,听到这样的说法,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引发思考的角度,了解学术界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研究方向,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兵马俑本身所展现出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研究兵马俑的起源和风格,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充满探索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我先把段清波教授的观点恢复到元语境

段教授对该观点有较详细的阐述,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题为《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心文化交流》,共分独立成文的三篇。第一篇从兵马俑考古发现角度、第二篇从秦文化考古发现角度、第三篇从政治制度和文化角度来讨论秦文化中可能的西来因素。

关于问题的缘起,段教授是这样说的“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如果提炼一下,可以归纳为秦文化中出现了一些特异性的元素找不到其本土来源,于是就转向文化交流方向思考来寻找答案。

段教授的文章,以论述秦文化和波斯文化、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文化一些元素的相似性为主,但是并没有找到传播的直接证据,只从文献中找到了间接证据,他是这样写的:

( 二) 一种合理的推测 大流士改革后的波斯帝国( 前 522 ~ 前 485 执政) 和秦始皇统治下的秦帝国( 前 221—前 205 执政)之间虽然存在着将近 300 年的时间差,但他们所管理庞大帝国的理念、采取的措施竟然存在上述诸多相同。那么,是否有这么一种可能,即大流士的改革成果( 最主要的是制度文明部分) 被亚历山大继承后,随着其东征的脚步,又一次在帕米尔高原西侧的中亚、印度河西北固化下来,然后这套成熟的制度文明越过帕米尔高原被带到中国了呢? 公元前 517 年大流士派兵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印度西北部,设立波斯帝国的第 20 个行省。缔造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 前 356—前 323) 继位后,于公元前 330 年全面接管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管理庞大帝国期间( 前 336—前 323) ,全面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治国理念,包括中央集权体制、行省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这套制度不仅在帝国的核心区域得到贯彻,也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轨迹再次被带到东部地区,最东到达今乌兹别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一带。与此同时,被带到东部的还包括希腊文化。在其十年东征的进程中据说留下 70 多座亚历山大城,希腊文化以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幅度在亚历山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帝国疆域内的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希腊雕塑艺术长足地东进,而东方的天文、数学知识传到西方。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329 年率部穿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 与今中国新疆的帕米尔高原相接) ,直至中亚锡尔河一带,然后南下侵入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区,此时距离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只有 100 年的时间差。 没有资料证明在这百年间东方文明和希腊、波斯文明之间发生过什么接触,也没有资料证明秦人公元前 221 年在临洮遇到的“大人”就是波斯人或者希腊人,前面我们讨论过这些“大人”不是蒙古人种的依据,那么,这些“大人”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非蒙古人种的马其顿帝国的公民,他们或受派遣或自愿或不得已。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来到东方帝国,并竭诚将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告诉给了秦帝国的管理者,包括制度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信息受到了秦帝国皇帝的首肯,并加以改造而采纳。 至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秦始皇陵园、秦代为什么会出现那些本不属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理念的艺术品、文物遗存、建筑风格等。 希腊波斯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交往,并不仅仅是从秦始皇时代才开始的。上文所梳理出来的秦文化中的那些证据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北方的草原通道,中西之间还通过丝绸之路交流文明,当然还有西南方向的文明通道。

段教授对自己的猜测用了“合理的推测”来定性。可以好好读一下我加黑的一段,其中其实充满了猜测与不确定。这其实就说明,这一系列的观点,其实并不是定论,真的只是“推测”,甚至在我看来,可能并不“合理”。

因为假定出现了如段教授猜测中的事件,那么外来因素对秦文化传统的改变是十分重大的,重大到国家政策层面,在一个文字记载已经比较发达的社会,盐铁论这样的政策讨论都要见诸史书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一点痕迹都留不下来的。

而且,从论证方法看,段教授只对比了秦文化和波斯文化、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文化一些元素的相似性,并未对秦文化的传承性作出论述,特别是制度领域,也没能解释出秦始皇的施政国策,和商鞅以来变法的延续性更强,还是受波斯、亚历山大的影响更强?

回到原文,学报的编辑对此文写了一段编者案:

段清波教授曾长期主持过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撰《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入选 2011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本刊将分三期陆续推出的长文《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是作者十余年来通过对秦始皇陵考古、秦文化考古、秦始皇帝制度改革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考察而形成的新成果。作者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高台建筑、小型条砖、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茧形壶、槽型板瓦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表明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东西方文化就有了深入的交流; 作者还将统一后秦始皇帝所采取的所有改革措施,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改革措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并据此认为文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交流在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本刊希望通过学术争鸣,共同推进文明交流的理论与研究的进展。

我觉得这段编者案甚为公允,最后一句话其实也道出了这篇文章的定位。

2.所以,这种学术语境下的推测性观点,在大众语境下引用,必须对内容的限定性做出说明,至少要提及“下面的观点是段清波教授的一个学术推测”,而不能简单说成是“观点”,不然会对受众形成误导。

3.至于人骨人种问题,参与了工作的、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谭婧泽说,这个“洋劳工”很可能是被人抓来的,他的基因虽有欧亚西部成分,但可能不是第一代,至于是第几代,目前还不清楚。 这是个关键信息,在做大众转述的时候必须要说清,基因有欧亚西部成分并不一定说明该人是“外国人”,因为还要考虑文化因素,假定人种西欧,但是从小生活在中国环境中,其实就是文化中国人,就很难再去渲染技术传播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了。

user avatar

可能性很大,毕竟秦国和外国交流还是非常频繁的,秦国曾经任用过一个叫商鞅的外国人做总理主导改革,还用过一个叫尉缭的外国人担任国防部部长,其实这样的外国人在秦国担任重要职位根本就不是啥事。所以,秦国用个外国设计师,不是什么稀奇事吧。

user avatar

我觉得导游说得有理有据。当然这也是常见的一种情况。甚至这个外国人还可能是外星人。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接触过外星人,很早就有文献记录下来。

据《拾遗记》称,秦始皇时期与天外之民有过接触,从他们那里学来了铬金属镀到青铜剑上的铸造技术。

《拾遗记》“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

在二号涌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涌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当然不信的人非常多,但是看到下面的几张照片,大家就不会觉得很惊讶了。

左边的女神抱着的孩子是?
上面记录了兵马俑成亲时候的情景
兵马俑出征前的吻别
有点不礼貌

英勇的兵马俑7人战斗小组万岁(含一个隐藏款)

最后一个,真不是外国人设计的。它是我大秦的锐士用铁与血打造的。

我秦始皇——打钱

然后我打了,因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打造了战斗的兵马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