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一小学女孩被怀疑拿老师钱,不愿学校通知家长,从 20 楼跳下身亡,对学校和家庭教育有哪些启示?

回答
这则令人心碎的新闻,关于西安一小学女孩因被怀疑拿了老师的钱,不愿学校通知家长,最终选择从20楼跳下结束生命的悲剧,无疑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是深深触及了当下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某些痛点,以及家庭沟通中的缺失。

首先,让我们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审视。

一、 质疑与信任的鸿沟:为何一个小小的“怀疑”能酿成如此巨祸?

缺乏科学合理的调查程序: 当出现“怀疑”时,学校是否有成熟、人性化的处理流程?一个孩子被怀疑偷窃,本应是需要冷静、细致地调查核实,而不是直接定性,更不应随意地将此事上升到通知家长的层面,尤其是在孩子极度抗拒的情况下。学校的处理方式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是否本末倒置,将一个可能的误会变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师的角色认知与权力边界: 老师在学生心中本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引导者,他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当老师将“怀疑”直接与“拿钱”挂钩时,其潜在的伤害性不言而喻。学校是否对教师进行过关于学生心理、沟通技巧以及处理敏感事件的培训?老师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在孩子心中可能会被解读成怎样的“审判”?
对学生隐私的尊重与保护: 即便是怀疑,学校是否有义务在未充分调查和确认事实之前,就轻易地将学生的“污点”告知家长?这不仅可能伤害孩子的名誉,更可能在家长和孩子之间造成隔阂和不信任。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学生隐私权的考量是否足够?
教育方式的僵化与单一化: 如果该女孩真的有不良行为,那么惩戒的方式是否过于严厉且不考虑个体差异?教育应该有温度,有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恐吓。这种“怀疑”的处理方式,是否反映出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些过于强调纪律、忽视人性的问题?

二、 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与生命教育:为何孩子选择如此极端的逃避?

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的缺失或不足: 学校是否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介入,帮助学生处理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面对被误解、被怀疑的痛苦,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专业的引导,很容易陷入绝望。
生命教育的薄弱环节: 我们教孩子知识,教孩子技能,但我们是否真正教会了他们如何珍视生命,如何面对困难?当孩子遇到无法承受的挫折时,是否知道寻求帮助?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否流于形式,未能深入人心,让孩子理解生命的宝贵和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
沟通渠道的堵塞: 孩子不愿学校通知家长,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她可能害怕家长的反应,或者她想自己解决问题,又或者她对家长彻底失去信心。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学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未能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情绪感受,进一步堵死了她寻求帮助的可能。

接着,我们来看看家庭教育的责任。

一、 家校沟通的质量与信任度:为何孩子如此害怕“通知家长”?

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缺位或过度干预: 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是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家长平时与学校联系不多,对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甚少,那么当学校通知家长时,家长可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或者采取一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姿态,而忽视了孩子此时此刻最需要的理解和陪伴。
家长教育方式的严厉或缺乏耐心: 孩子不愿让学校通知家长,这可能暗示了她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沟通障碍。她是否害怕因为“拿钱”的事情受到严厉的惩罚?是否担心家长会因此对她失望,甚至失去对她的信任?如果家庭教育过于追求完美,过于严苛,孩子在犯错或遇到困难时就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家校之间信任感的建立: 学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是否会第一时间考虑到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否信任学校能够公正、合理地处理问题?如果家校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那么在任何突发事件面前,双方都可能陷入互相指责或冷漠的状态,而最受伤的往往是孩子。

二、 亲子沟通的频率与质量:为何孩子选择独自吞咽苦果?

缺乏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 孩子不愿通知家长,可能表明在家中,她没有一个可以坦诚倾诉的空间。她是否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否能和父母谈论学校里遇到的委屈和困难?如果亲子沟通只是单向的“家长说教”,或者孩子觉得说了也没用,那么她自然会选择封闭自己。
家长对孩子信号的忽视: 孩子的任何异常行为,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是她内心痛苦的信号。家长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号?是否会主动去了解孩子最近的状态,是否有什么烦心事?如果家长长期忙于工作,或者对孩子过于“放任”而缺乏关注,孩子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就可能感到孤立无援。
对孩子独立性的过度理解或误解: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会过度放手,认为孩子自己能处理好一切。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在发展阶段。在遇到重大挫折时,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独立,更是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总结起来,这起悲剧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要求我们深刻反思:

学校: 必须建立科学、人性化的学生问题处理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并时刻关注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任何时候,教育都应以人为本,以爱为先。
家庭: 家长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信任的家庭氛围,保持与孩子的开放、平等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不仅仅是一次事件,它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教育的深刻教训。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不再有类似的悲剧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女孩手里拿着的像是钱吗?在我看来并不像。

并不像的情况下,老师又迫切想要让一个孩子承认她偷了钱,需要说些什么话?

这是一道送命题。

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老师说了什么,又有哪一句话刺痛了这个女孩的自尊,磨灭了她的坚持,让她最终放下身为好学生,身为可能的无辜者的尊严,承认偷了钱。

她承认偷了钱。老师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口干舌燥地让她承认了,却从没注意到一件小事——1200元,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了,一个平时学习委员的女孩为什么要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多次进出老师办公室偷钱?说句实话,哪怕是积年老贼都不会做这种事,人多眼杂风险大,要偷的话偷身边学生的钱不香吗?偷老师的钱要多么大心脏的小学生才能做到,而且还是进办公室偷?还是一次次进办公室偷?还是一个平时品学兼优的班干部一次次进老师办公室偷?

哪怕退一万步,真的是她偷了钱,这么执着的偷钱行动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一个很大可能比1200元更需要教育者警惕和重视的原因。当老师们让她承认偷钱后,下一步应该立刻做的就是打开她的心防,了解偷钱背后,这个让一名优秀学生变成大胆小偷的原因,并在这个节点上尽己所能引导她,帮助她。可以说,光是让她承认偷钱,任何成年人都能做,但作为老师真正的责任和挑战恰恰在后面打开孩子心防的引导和帮助里。

然而现实里,老师打电话叫了家长过来,就走了。

走了,留这个刚刚承认偷窃巨款的女孩一个人在哪里,等待风暴的到来。

而女孩拒绝等待。她选择了结束一切。

纵观这个事件,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的身姿,没有看到教育的影子。

我们只看到一群成年人,用不确定的证据将偷窃巨款的罪行钉在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身上,并让家长前来围观。

无论最终调查的结果如何,女孩都已用自己的生命证明,这是教育彻底的失败。

user avatar

你们知道,我在知乎以前的签名是什么吗?

我不配做老师。

我也可以和诸位说,我是华东师范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

我做过三年的老师。

实话,我对我的学生都很严格。

别说平时的作业,就连寒假和暑假作业我都会检查。

因为我带的是基础班,确切来说,就是差班。

我后来辞职,其实不光彩的说,是被开除的,原因是发生了一件事。

我班上的孩子被说偷东西。

过程很简单,计算机课,上一批的优等班,丢了一个手机。

等中午的时候,找不到了,就赖我们班级的孩子偷了。

对方三个老师,班主任,计算机老师,还有教导主任,趁着午休,我不在的时候,三堂会审。

语音威胁就算了,严刑逼供,甚至用作业本打耳光都有。

屈打成招,我来了之后,我跟我孩子说:不是你做的,你记住,死都不能承认。人除了生命可贵之外,尊严更重要。你现在必须和老师说,有没有偷!

这孩子一下崩溃了,直接说没有。

我说行。

我就去找手机,地毯式的找,找不到我就用我的工资赔。

我被一个12岁的孩子骗,我认了。

结果,真的就找到了,在电脑桌那个抽屉的抽拉夹缝里。

我找到之后,我就找那三个审讯的问:这事你们怎么说。

对方知道后,悻悻然说了句:找到就好,反正也是个差生,你何必较真呢。

我当时直接冒火,操起烟灰缸就砸上去了。

你可能觉得我夸张,不是,因为我就是被我初中班主任霸凌过,污蔑过,甚至体罚过。

所以我感同身受这种无力的屈辱感。

所以我才会大学选择读师范专业,我是想去做一个好老师。

没想到,我就算成了老师,我依旧面对这种不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我那天惊动了校长,他想宁事息人。

而我问了他一句话:我师范毕业,你作为一校之长,请告诉我什么叫学高为师,什么叫身正为范?

他被我驳的哑口无言,拍案而起说要开了我。

我直接说,不用,不是你开除我,是我炒了你们鱿鱼。

所以,故事到此结束。

我离职的一个原因是我妈妈因为爸爸过世,她抑郁症越来越严重。

而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我不配做老师。

为什么不配,因为我眼里容不得沙子,我实在接受不来,连教师这种职业也可以和稀泥,也可以藏污纳垢,实在叫我反感!

就跟我初中班主任说过一句话,就算我再怎么对你,我依旧可以桃李满天下。

我很应激,甚至那句话现在时常在耳边想起!依旧叫我不寒而栗。

其实,所有被赋予光环的职业,每一种都让我反感。

那个孩子,后来也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

年年都会跟我电话问候一声老师好,哪怕我说我已经不是老师了,他都坚持说,你就是我的老师,最好的一个老师。

挺可笑的。

对于这个自杀的小学女孩,我其实不知道说什么。

说不定又反转,禁言,甚至删除一切相关信息。

我就评论一句:我们不应无视生命,更不应放弃尊严。为了生命践踏尊严活不长久,为了尊严牺牲生命活不下去。

这道理,大人都未必通透,何况是孩子。

就这样。

孰对孰错我不敢太过关心。

只是扪心自问,我不觉得做老师是多高尚的职业。

user avatar

从孩子的遗言看,这事儿不怪老师,怪家长。

当然,老师们也该长点心,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都有相同的抗压能力,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老师们觉得事情严重需要通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家长帮助孩子摆脱盗窃或从盗窃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它问题,绝不是为了要家长责罚孩子什么的,但孩子的角度理解肯定是老师又给家长告状了,回家后自己又要遭殃了,越想越极端就跳了楼。如果老师们耐心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告诉家长,以及发现学生抵触联系家长的时候耐心问问原因,进行更深入的谈话,找到并疏通学生的心结,她可能真就不会那么冲动。

孩子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哪怕她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懂,身为成年人多关怀下身边的孩子们吧。毕竟,很多家长本身也是不成熟的,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的。

user avatar

看了全篇新闻报道

家长问:娃情绪怎么样?

老师答:还可以!

家长说:你把娃留在学校里,等我来了再说

然后……

娃没在学校里,却上了20楼!

估计中午放学,这几位老师都忙着吃饭了吧!

user avatar

讲一件我小时候的事。

我小学时候,有一个老师对笔误这件事非常非常看重,作业上有涂改的痕迹就会扣分,尤其是抄写类的作业,魔笔、修改液、修改带都不许用,更不许用胶带粘坏纸面。老师也说过,这样严格是为我们以后养成少笔误的习惯,将来我们会感激她的。

那时候确实很痛苦,毕竟小孩子有笔误太正常了。但长大后,说实话,我真的很少会笔误,不管是大段大段做摘抄,还是自己在纸上写东西。

看似到这里,是一个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受益终身的励志鸡汤。

然而,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我会有很严重的文字强迫症。

手写一个东西,不管是高数之类的作业还是课程笔记,哪怕是自己写日记,一旦出现笔误,我就会撕掉重新写。课堂笔记难免会有笔误和涂涂画画,我最开始会认认真真写,一旦出现笔误,就放飞自我了,笔迹潦草、布局没有章法,然后等着课下撕掉重新誊写。万一是不能撕掉重写的试卷或者表格,我出现笔误,就会抓狂。

但我后来也会思考,我们的生活中,真的需要这么低的容错率吗?就算正式的文书,只要签字、日期、数字等关键信息没有涂改、其他修改清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会因为抄一篇古文,抄到最后一段出了错字就懊恼到撕掉重抄呢?


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对小孩的教育越要求低容错率。

未知事件全貌,我不敢乱言小女孩是真的偷了钱还是没有,不敢随便说小女孩自杀到底是因为老师的批评指控还是恐惧于家长的责罚,不敢信口指责一个痛失爱女的家庭到底是不是平时太过严苛,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无论老师、家长、小女孩自己,还是这个社会,都觉得,一个12岁的小学生偷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错误。

我们会觉得,小时候偷东西,长大就品行不端;小时候撒谎,长大就搞诈骗;小时候不好好写作业,长大就工地搬砖、电子厂上班;小时候调皮捣蛋有点熊,长大就监狱预备;小时候性格包子不善言辞,长大就木讷老实成不了大气候……

我们会轻易因为一件做错的事情而对一个孩子贴上很严重的标签,哪怕只是一个小错误,也总有人拿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说法无限度引申到各种高度。更可悲的是,无论老师、家长还是社会,都越来越认可这样的评判标准。

所以,会有写不完作业而自杀的小学生,会有因为被老师指控偷窃无法面对父母而跳楼的小学生,会有越来越多的只犯了一点在成年人看来完全不算什么的错误就产生心理问题的小学生……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生,真的就需要这么低的容错率吗?

在这样低的容错率要求下,确实会熊孩子越来越少,“品行不端”的孩子越来越少,然而,正如我轻易不写错字、一旦写错字就抓狂,这些孩子,更容易因为犯了一些小错误就走到极端,或者更容易自暴自弃。

诚然,犯错误是一定要干预的,如果小朋友犯错误得不到及时的干预,确实小错误会导致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但是,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对犯错误的孩子,多一点正面的引导,而不是只一味严苛的批评惩罚、甚至因此给他们贴上“品行恶劣”的标签呢?

user avatar

前几天,我班上有个孩子天天去小卖部买玩具。别的学生告诉我,他自己说他是从家里拿的钱。

我就打电话给家长,都没敢提拿钱的事,就说了一下最近发现他带玩具,希望家长配合监督以后不要带玩具来学校。

第二天我问他,你妈找你谈没?他低了个头说谈了,又说他已经交待拿钱的事儿了。我问挨骂没他说骂了。

看见没,我连拿钱这个事儿都不敢提。

让他爸妈自己猜去吧。

我反正没说。

万一给我整个跳楼什么的,我也别活了。。。

user avatar

今天出门见人,刚好一起吃饭的是知情围观群众,说是小女孩死得特别惨,刚好落在一个垛子上,尸体都被劈成两半了。


他做了两天噩梦了。

唉。

user avatar

我真的是服了有些答主了。还搁这儿骂学校?

监控都证明了,就是她偷的。学校还不能教育不能通知家长了?

这种事情,不论是冤枉做坏事,还是成绩考的差,亦或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老师通知家长。错的永远都是家长。

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老师只是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传承人,不是凡事必须听从的奴隶主。一个孩子的底气来自于家长的硬气,来自于家长的相信,而不是学校老师的承认。

一个真正做的优秀的家长,他的孩子会在老师辱骂讽刺,同学欺骗举报打架,被诬陷作弊偷钱时理直气壮的在老师威胁叫家长时说,"有本事你就叫,来了我爸第一巴掌扇的就是你"。因为他知道,不论老师怎么污蔑辱骂他,他的父亲会冲到老师办公室理论甚至为他出手打老师,他的母亲会第一时间举报到教育局,举报到政府。


好,就算监控不能证明,学校怀疑叫家长不是正常操作么?

但凡是这个家长平时做的像个人事儿,孩子都会理直气壮的说,等我家长来呗。如果真的没拿,那么和家长一对钱,确实是早上给的零花钱,那么反过来让家长骂老师孩子也可以反手骂一波不可以??

除非学校有武力刑讯逼供这个孩子,否则我坚持认为90%以上的责任在家长


我有幸遇到非常好的父母,在求学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的父亲告诉我说

"这件事(学校无理要求)你不想做就不做,如果老师对你有意见,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我来解决"

user avatar

小女孩跳楼的原因在她看来是一种止损,因为如果不跳楼的话,可能面临的是家长无穷无尽的责骂、侮辱,这是她无法接受的,而死亡就可以避免这些了。

如果家长能够事先知道孩子会以这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责骂的话,自己就根本不会骂孩子,甚至可能说都不会说。

但是,如果孩子不用自杀来逃避的话,正常的情况下又根本没有办法避免被责骂

这又陷入了一个困境中

如果我们用这种思考方式来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在现有的条件下这个问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只不过大家认为被家长责骂不至于到自杀,孩子自己不这样认为而已。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沟通和教育方式的问题,但是女孩母亲完全没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女孩母亲孙女士质疑说,即使孩子手里拿的是钱,也不能确定是偷的,家里做生意,经济条件还可以,平时给娃的零花钱也比较充裕,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偷钱,「即使偷了,学校三人叫她去办公室,不知道究竟是怎么询问的?孩子曾表示,别给家长说这事,但班主任还是给我打电话了,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不是孩子最后的遗书,没准会赖上学校

纠结到底是不是孩子拿钱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孩子没有拿,请家长是让家长来给自己助威来了,怎么会因为请了家长反而去自杀?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既然孩子已经去世了,不如讹点钱花,这样解决不了问题,以后再有孩子了也还可能产生悲剧。


想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在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最应该教育的还是家长。

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承受能力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的话孩子也是会奔溃的。大多数人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愤怒会冲昏他们的头脑,这种情绪下对待孩子可能会超出自己原来的计划。下手不知道轻重,说话骂得过分,更有甚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发泄工具。在外面受气了没地方发火,然后恰好这时候孩子犯了一点小错,于是疯狂的拿孩子出气。如果此时,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也是有承受极限的,也许他们会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因为完全任由愤怒爆发,有可能会造成自己彻底地失去孩子,这时候就会节制自己的情绪,稍微能冷静冷静,让亲子关系缓和一些。时时刻刻脑子里面有这根弦,会避免事情走向极端化。

其次,应该尝试去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

大部分家长没有接受过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他们能做的,就是复制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当年自己父母怎么教育、对待自己的,就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除此以外,他们并不知道别的教育方式,更不可能知道这种方式是不是科学,除非她们能够意识到她们原生家庭是会造成问题的,但是,这仅仅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会以其自身原生家庭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是非常错误的。信息时代强调的是终身学习,社会跟我们父辈生活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我们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去生活,当然也就不应该以他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怎么跳出原生家庭教养方式这个怪圈呢?学习学习学习

明明现成就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式,只要自己花个一两周的空暇时间去研究去钻研,自己和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就到手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想着逃避逃避逃避,这其实和原始人没什么差距。我们会不会幸福跟现在的处境没有关系,而在于我们会不会不断地学习

人生一样,教育孩子也一样

多学习吧,对你和孩子的未来都好

user avatar

又一次发生这样的事,十分令人心痛,十二岁的女生,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决绝的离开了。

作为父母,孩子意外离世,绝对是人世间最深刻的伤痛。

我很理解孙女士现在的做法,这几乎是本能的应激反应。她想要努力证明孩子没拿老师钱,一是可以还孩子清白,二是可以缓解心中的愧疚和负罪感。过错不在己方时,能给还在的人留一丝活下的缝隙。

然而,我们终究不是警方,应该保持克制,有没有拿,还是应该等警方的调查结论。而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当孩子真的犯错时,如何才能给他们一线空间,让他放弃放弃生命的想法。

有人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

很多孩子犯错后,家也许不是可以承认错误获得谅解的地方,而是一间刑讯逼供室,无止境的谩骂,殴打,人格侮辱让孩子充满恐惧,不敢回家,无法面对家人和朋友,进而产生了轻身的念头。

我们社会一直是倡导成功教育,教人如何努力、奋进、向上,受这样风气的影响,从社会,家庭到个人都很避讳谈论失败,好像失败从来都不是一个可选项。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没有接受失败,处理挫折的能力,白天在人前闪烁着耀眼光芒,晚上却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抑郁了,因为心里的负面情绪无法释放,也无法自我消化。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成功,或许也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因为这世上有一种胜利,叫惨胜,留下的是鲜血淋漓的人生。

我们推崇心若无尘,岁月生香,追求内心平和,胸怀坦荡,但其实这些都是古代饱读诗书的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等凡人,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消化负面情绪,大多是做不到的,更何况是尚未成年、三观未定的孩子们。

每当这个时候,其实我都有点羡慕天主教的朋友们,他们为了处理心中的罪恶感和负面情绪,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告解和赦罪系统。当无法承受心中的恶意情绪时,走进告解室讲出他心中的秘密,就可以请求上帝的宽恕,从而内心回归平静。

就像这位小女孩,当她跟老师说请不要告诉家长时,我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打算自己把这件事解释给父母。但是我知道,老师也没办法,孩子出现了异常表现,她有责任和义务通知家长,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并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可以托管孩子的这份承诺。。。

希望大家开展家庭教育时,能够正视传统文化的力量,除了分数,还可以通过先贤们曲折的人生经历,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海阔天空的胸襟。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家庭底线思维的教育,明确的跟孩子讲清楚,家庭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随时可以停靠的港湾,他的生命珍贵无比,父母永远不会放弃他。

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稍有克制,学习下如何处理挫折和负面情绪,减少情绪崩溃后对孩子的降维攻击。即便孩子做了什么坏事,请尽量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人格侮辱和全面否定。

只有这样,当他们在徘徊时,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END

@知乎亲子

user avatar

从横向,到纵向,都是不公与欺凌。

喝农药的掉线北斗司机

被猜疑的女孩子

冷漠,欺凌,散布在这个世界。乃至全球变暖再严重,脊梁依然是冷的。

一个一个原子人,从小,走到没人要的孤老。

这世界,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啊!

user avatar

我真的真的很愤怒!

愤怒什么?——媒体又拿一个孩子的死来做文章!

我也真的是服气了!

遗书……真的是很煽情的东西!之前报道类似事件的时候,遗书绝对是被用来“大做文章”的工具!

媒体报道这样的事情目的是什么?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效仿?还是让更多的人觉得“自杀”是可选项?

我们讨论教育问题,讨论这样事件的教训不需要去渲染这些“未成年人”的遗书!不需要去渲染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方式!

作为媒体是不是可以通过宣传,告诉孩子们:“不要干傻事!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通过渲染去引起一场毫无意义的“大讨论”!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讨论有意义!或许对当事人是有意义的!但请顾及一下其他孩子们的感受好吗?毕竟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此发达!

真的求求你们这些媒体了!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现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的审理是不公开的!新闻报道是不是也可以参考一下呢?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