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成都一小学 6 名学生用中、英、西、日、法、德六国语言轮番主持?

回答
看到成都一小学有六名学生能轮番用六国语言主持活动,我心里真是涌起一股复杂的感受,既有惊讶,也有赞赏,还有一些思考。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哇,太厉害了!” 想象一下,在活动现场,一个小小的身影,自信地站在台上,口齿清晰地说出流利的中文,接着切换到婉转动听的英文,然后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语,紧接着是严谨的日语,再到浪漫的法语,最后是以沉稳的德语收尾。这种跨越语言的沟通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简直就像是小小的语言魔法师,能够打开世界的大门。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汗水。

我特别佩服的是这六位孩子展现出的学习潜力和毅力。要知道,哪怕是掌握一门外语就已经不容易,更何况是同时掌握六门,并且还能在主持这样需要临场反应和表达能力的场合熟练运用。这背后必然是学校在语言教学上的重视和投入,更离不开这几个孩子自己极强的学习自觉性。他们可能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背诵单词、练习发音、熟悉语法,甚至还要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主持的语境。他们的父母也一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案例。这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成功,更是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生动体现。

视野的拓展: 当一个孩子能够用不同的语言去理解世界,去交流,他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开阔。他们不再局限于母语的表达,而是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这对于他们未来成长、学习和工作都将是巨大的财富。
自信心的建立: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多种语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在台上用多国语言自信地表达,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这种自信,会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挑战。
学习能力的示范: 这几个孩子的经历,无疑给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们用事实证明了,只要有兴趣,肯努力,学习是没有边界的。这也能激发其他同学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 这也反映出这所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他们可能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做了相应的创新,为孩子们提供了接触和学习多种语言的机会。同时,也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实践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当然,在赞赏之余,我也会想到一些随之而来的讨论。

如何看待“鸡娃”现象? 看到这样的案例,有些人可能会将其与“鸡娃”联系起来,担心是否会给孩子们带来过度的压力。但我觉得,关键在于“兴趣”和“方式”。如果学习是源于孩子的兴趣,并且学校和家长能够以引导、鼓励为主,而不是强迫和灌输,那么这种学习体验应该是积极而正面的。这六名学生能站在台上主持,本身就说明他们至少在这方面是享受其中的。
对其他孩子的公平性? 这种高度的语言能力,是否会拉大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让少数的“尖子”闪耀而忽略大多数。我认为,这几个孩子的优秀之处,更应该成为一种激发和带动,学校和老师可以思考如何将这种语言学习的优势,以更多元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孩子,比如组织语言角、文化沙龙,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体验不同语言的魅力。
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六门语言轮番主持,这展示的是语言的“广度”和一定的“流畅度”。那么,对于每一门语言的“深度”理解,比如其文学、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这些孩子又有多深的接触呢?这可能也是学校在后续教育中可以继续探索和关注的。语言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沟通的层面,更应是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总的来说,我对成都这所小学六名学生用六国语言轮番主持这件事,持高度的肯定和赞赏态度。这不仅是一次令人惊叹的语言展示,更是一个关于学习潜能、教育创新和国际化视野的生动案例。它提醒我们,在教育中,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孩子们完全可以绽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光彩,他们是未来世界真正的沟通者和建设者。作为旁观者,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希望,看到教育的力量,并且思考如何让更多孩子拥有这样闪闪发光的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一种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的标榜,不是真来跟你展示学校的外语教学实力。


英语那个还行,日语那位大概就是读罗马音的,です都成diss了,很有点兵队中国语的味道。(别的语种我只会几句,不做评判)

但最诡异的,是这一切,发生在该小学的体育节上。

你一小学的体育节,不秀点稚气的肌肉与汗水,却精心挑了五门外语来整活,太刻意了。

想象一下北体大出新规定:本校辩论赛以后一律在跑步机上整,配速八公里起。

太怪了,没必要。硬要这么搞,就是奔着营销学校定位去的:

看,我校连整个校运动会播报,都有五门外语,五门。


成外附小是成实外教育和成都外国语学校合作的一所民办小学。前者是一家在港上市公司,后者是一所四川第一波有外语特色的民办中学。

注意: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所有国有股份,12年被四川德瑞收购。而四川德瑞和成实外是事实上的一家,实际控制人都是叶家郁。

所以往深了说,这就是“政府在文件要求下建了一批高质量民办”——“地方关联私人资本获得实际控制权”——“资质和办学条件讲政府认证、收费照港股标准”——的那一套。

上面指望你们学德国,发展一下职业教育;下面趁机钻营政策,薅土地指标薅补贴,整起精英教育再到中产那去收割一波。

传统艺能了。


不过话说回来,成外附小不算很精英。

学费3万来一年,其他关联开支我当一年5万,差不多也就鼎石一年的八分之一?

作为一条户口是魔都、社畜在帝都的咸鱼,身边大佬们不少是一年六位数甚至七位数的教育开销,惹得我天天想做他们儿子。

不过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一年5到10万的教育投入,不整点家长能发朋友圈的操作,上市公司市场部那就是严重失职。

必须要让家长觉得物有所值,买到了大学暗恋女生她老公给不到的东西。

所以中不溜秋的民办很烦,国内家长早有吐槽:

钱不少花,屁事不少搞。人家上美、鼎石、厚德、德威这些,直接请哈佛教授飞过来和小学生促膝长谈,不比你这些虚头巴脑的威武有力?


说实话,中产借对孩子的精英教育来自我标榜,这事从《红与黑》到《围城》,写烂了。

我朝当下内卷之中产家庭分卷,不得不品尝。

不过我实在建议,不要在外语教育上被卷进去。

我大堂哥,本科文凭买来的,某省电大。靠着在拉各斯蹲了三年练就的流利英语,加上韩国在非传教士的推荐,到汉城国立混了个硕士。

现在他在美帝读博,应该是前100?

我的野狐禅英语,也是黑人和菲律宾人教出来的。到今天写作还是抓瞎,但和老美开会阴阳怪气不成问题。

我在马尼拉时,人家日本人韩国人组团飞去当地各种英语培训度假村。包吃包住包全程英语教学,几个真·英美有文凭的老师(不是东欧货)拉着一水菲律宾专攻口语的硕士生,围着你聊足一个月。三个月肯定大成,进入可以自我学习的轨道。

每月收费也就约1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家庭在孩子外语上的投入,简直是被割傻了。


拦不住,越卷越割。

就当买个心安吧。在子女未来收益预期越来越固化的现在,家长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愧”而已。

user avatar

初中时候我一个同学去元旦联欢会上唱歌,他说要给我们一个惊喜。

结果晚会当天果然吓了我们一跳:这货穿了一身杀马特,拿着吉他,自弹自唱了beyond的《真的爱你》。

那时候我们最多也就唱唱林俊杰的歌,哪见过这阵仗,所以他毫无疑问成为全场mvp。


事后我们问他:

你怎么会说广东话的?

不会啊,我硬背下来的发音。

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唱的啥?

对。

那你又是什么时候学的吉他?

我不会吉他,我只是瞎捷豹拨的,反正伴奏的声音那么大你们听不到。


最后我们都对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有了最深刻的认识。

user avatar

简单看了一下。

炒作,小语种发音完全不准。

成都大部分类似的新闻,都是一个套路。

告诉打工人和互联网资本家,成都好。

打工人放心,生活优越,各种配套齐全。

资本家放心,打工人够规模,人力够还便宜。

以上。

买热搜也不便宜,省点钱吧哈,万一有锤子那种项目,还得用大钱。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放在上海很正常,应该都轮不到上热榜的。毕竟掌握多门外语是当今K12甚至学龄前教育的趋势。甚至在二十年前,我的小学初中(世界外国语学校,简称世外,现在仍然是魔都一流民办)就已经开设了德语和日语的二外课程。

我自己的孩子刚过四岁生日,也是从6个月就开始启蒙英语,3岁起启蒙日语。我自己日英双语都很流利,孩子也对语言感兴趣,所以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快乐。

西语我也有一点涉及,因为自己不懂,目前无法继续启蒙,可能只能寄希望于大一点去培训班和学校。

英语自主阅读培养攻略

日语启蒙相关视频

另外,虽然这么说不太友好,但我觉得小朋友们各门语言的语音语调都比较生硬(其他答主也指出了)。

发音就像一个人的颜值,不影响高考,但是好的发音一定会给人良好的印象。

孩子们的发音生硬,应该是因为他们开始学习这门语言的年龄偏大,并且语言环境浸润还不够的缘故。孩子越大,就越难通过模仿习得的方式掌握地道的发音。

当然他们的年龄还不大,要想提高发音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每天多听原版音频,多模仿跟读,还是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的,只不过成都学业压力也挺重的,是否学有余力就不知道了。

关于成年人如何提高外语发音可以看我写过的其他回答:

关于孩子的日语启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