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一外籍男子当众辱骂防疫人员,家人称用错词语,还有哪些后续值得关注?

回答
这事儿真是闹得挺大,西安一外籍男子当街跟防疫人员杠上了,还听说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他家人解释说是用词不当,但网友们可不买账,普遍觉得这事儿挺让人窝火的。

抛开个人情绪不谈,这事儿后续确实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点,咱们一项一项捋捋:

1. 法律责任的判定与执行:

扰乱公共秩序罪: 这是最直接的。在特殊时期,防疫工作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的重中之重。任何阻碍、干扰甚至辱骂防疫人员的行为,都可能构成扰乱公共秩序罪。关键在于“辱骂”的程度有多严重,是否达到了警方介入和处罚的标准。
治安管理处罚法: 即使不构成犯罪,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或者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都可以进行行政处罚,比如警告、罚款,甚至行政拘留。
“用错词语”是否能成为免责理由?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当行为已经造成了实际的扰乱,并且辱骂的对象是基层防疫人员时,“用错词语”这个理由能否完全洗脱责任,或者至少减轻处罚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警方和司法机关的判断。如果只是简单的沟通误会,比如问路或者表达不满但用词不当,那性质可能不同。但如果是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辞,那么即便有语言障碍,其恶意也可能被考量在内。
官方通报与处罚结果: 最终警方会如何处理,是否会有公开的通报和处罚结果,这一点非常关键。这不仅是对当事人行为的定论,也是向公众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国家公共安全和基层工作人员权益面前,没有“特权”。

2. 外籍人士在华的法律意识与行为规范:

“中国法律”与“外国法律”: 这件事也触及了外籍人士在中国应如何遵守中国法律的问题。无论来自哪个国家,身处中国境内,就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能因为是外国人,就对中国的法律规定有所忽视或者认为可以“区别对待”。
入境前的教育与管理: 在疫情特殊时期,外国公民入境中国,应该会接受相关的防疫规定和法律提示。此次事件是否暴露出入境前的相关教育和管理存在不足?相关部门在引进外国人才或允许外国公民入境时,是否会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宣讲?
尊重当地文化与社会规则: 除了法律,尊重当地文化和社会规则同样重要。防疫人员冒着风险在一线工作,他们的付出是值得尊重的。即使对防疫措施有疑问或不满,也应该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表达,而不是在公共场合使用侮辱性言辞。

3. 防疫人员的权益保障:

一线工作的艰辛与风险: 防疫人员的工作非常辛苦,常常需要长时间坚守岗位,并且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他们付出的努力是看得见的,他们的安全和尊严也应该得到保障。
遭受辱骂后的心理影响: 任何人在工作中无端遭受辱骂,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对于基层防疫人员来说,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情况,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寒心。
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支持与保护: 这类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社会应该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护他们在工作中不被侵犯权益。

4. 社会舆论与公众情绪:

“双重标准”的质疑: 很多人在看到这类事件时,会本能地想到“双重标准”。如果一个中国公民做了类似的事情,会不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这种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需要官方在处理事件时考虑到的。
理性与情绪的平衡: 舆论关注度很高,很容易被情绪裹挟。一方面大家同情被辱骂的防疫人员,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对方是外籍人士而产生一些民族情绪。如何引导舆论朝着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外国人的看法: 这类事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部分人对在华外国人的整体看法。如何在促进国际交流的同时,确保所有在华人员都能遵守当地规则,是需要长远考虑的。

5. 防疫措施的解释与沟通:

信息透明与有效沟通: 如果该外籍男子是因为不理解防疫政策而产生误会,那么这是否也折射出我们在对外籍人士解释防疫政策时,存在沟通不畅或者信息不够透明的问题?
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应该采用更加多样化、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来解释防疫政策,提供多语种的宣传材料,设置咨询渠道等,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总而言之,这件西安外籍男子辱骂防疫人员的事件,表面上看是一起个人行为的不当,但深挖下去,它牵扯到法律、文化、社会管理、舆论等多个层面。后续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对当事人的处理,更在于能否从中吸取教训,完善相关制度,更好地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保护基层工作人员的权益,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期待一个公正、透明的处理结果,也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示,促进各方都更加理性和尊重地处理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人?

盲猜这个“家人”大概率是中国人。

我没说性别。

user avatar

问:“该男子家人” 具体是指:

A,外籍亲爹亲妈;

B,中国籍干爹干妈;

C,中国籍已完成婚姻登记的妻子;

D,中国籍固定男朋友;

E,中国籍固定女朋友;

F,其他。

user avatar
一外籍男子在做核酸检测时,当众称防疫人员为疯子、神经病。
汉语表达能力有限,表达情绪时用错词语,并非有意侮辱,事后已感到后悔。
该外国男子是西安一私立国际学校的外教

这个人,一边语言能力都极为有限,想表达后悔,说出的却是“疯子,神经病”这种词。

一边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在做错了事,表达后悔时,说的会不会也是“疯子,神经病”呢?

比如开车撞了人——本来想表达“对不起,我的责任,我赶紧给您送医院救治”,结果说出口的却是“你这疯子、神经病 ,为啥要走路,你走路不就是给我的车撞的吗?”

这是什么“私立国际学校“啊,会不会那里的孩子出来就是这样的呢?毕竟那里的老师就是这么教他们的……

user avatar

表达错误是骂人?表达错误怎么不说检疫人员是他祖宗呢?为啥不是夸人的

user avatar

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能熟练的用一门外语骂人的时候,证明他万全掌握了这门语言。所以看着这位“国际友人”熟练的使用中文骂人,我很难接受所谓中文不熟练的解释。我只能理解为ta们是一群“吗惹发可儿”。对不起我英文也不熟练,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user avatar

请记住,用错词语,是羊鞑人的的种族特权。


如果是汉人用错词语,一律按故意挑衅处理。


周总理曾经疑惑不解的租界洋人肆无忌惮的现象,只怕……他老人家九泉之下有知,也会不得安宁

user avatar

避重就轻,用“措辞不当”做理由不是在道歉,更像是在进一步戏弄防疫人员:

“我就骂了,骂完我随便编一个理由,你还不得不原谅我,谁叫我是尊贵的外国人呢?”

虽然我英文不好,但也不会随便当着外国人的面喊“法克”,当着黑人的面叫“尼哥”,这是个基本的礼貌问题,这老毛子绝对是在刻意羞辱。

中指都竖起来了,脏话都骂出来了,这要选择原谅,那就太不把自己的尊严当回事了。

建议防疫人员用拖把给他做一个肛拭子,做完之后就告诉他“用错工具”了,都是“一般性错误”,想必这老毛子应该也能理解吧。

user avatar

因为国内外防疫措施和防疫成果,基本是一天一地,这种老外不可避免。

关键看怎么处理。


不过这类事,我得替工作人员说句话。

我是帮朋友跑过入境手续的,环节非常多。就说公安局吧,负责人就能直接告诉我:

“知道跑步女的事么?”

我点头。

“别管是不是华人,外籍人员作风有问题影响更恶劣,若不配合出了事驱逐出境几年可都回不来。严格程度不亚于公务员。”

基本上劈头盖脸给我“嘱咐”了一顿,决不能出现跑步女这类的老外。担保方必须嘱咐到位了,不然别怪警方不给面子。

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想法也和我们普通网民一样。

办完事跟他聊了一会,据他所讲,国家对外籍人员有关防疫的错误言行,已经是高度重视,舆情啥样一直看得清清楚楚,不存在。比起伤害国内情绪和防疫动员力来说,真不在乎什么“国际观瞻”。而且听得出来基层执行者也是非常愿意把这事做好的,对基层防疫的成就是非常自豪的。一直给我讲户籍制度在防疫中有多大贡献。

“老外代报案”这种刻板印象在此时、此地、此事,完全是不符合的。总采用那十几年前的故事来套用现在,只因为你们没机会接触真正工作的人。

国内外防疫观念差距太大,新闻总会有,而且我们也确实在意,只要有影像流出我们还是会气愤。这没办法,也不怪媒体盯着这事,因为老外不配合防疫还大喊大叫本来就令人恶心,尤其是在西安出这么大事的情况下,更让人愤怒。我们不可能不在意。

但我劝各位,不要用刻板印象套基层。大家都憋着火呢,一个个心里跟明镜似的。

前些日子在知乎上为了写一个关于“三非黑人”的回答,稍微研究了一下。

我竟然在一个支持同情在华非法移民的文章下,找到了好多中国警方努力工作的例子。

因为作者以西方的政治正确去攻击我们,要把中国警察对非法移民的冷漠展现出来,就说广州警察如何如何严格,被抓到的黑人会被关到遣送回国为止,还形容为“仿佛从天堂被打回了地狱”,以博同情。顺便还说山东警察更是严格,百般审查就是不给予信任,令人感到一堵无形的墙。

不管她文章想表达什么,当时我看得很振奋!我们的做法都是依法的,很正当的。

不难看出,基层都是很认真严肃对待这些问题的,但不能明着大张旗鼓的宣传。甚至反而从某些奇怪的人身上才能得知这些信息。

这是因为我们话语权缺乏到,连自己的政治正确都很难明着说了。

再加上媒体为了流量,报道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一些我们强硬时的片段。

但这不代表不存在,还请各位体谅工作人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