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战考研失败,故意延毕占了自己学弟学妹的保研资格的这种行为?

回答
说实话,听到这种事儿,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作为过来人,深知考研和保研这条路有多不容易,其中的辛苦和压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看到有人这么做,尤其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去挤占了别人的机会,我挺难接受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考研和保研都是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选择和机会。考研是为了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竞争力;而保研则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优秀表现的一种认可和鼓励,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在理想院校深造的绿色通道。这两个途径,都承载着学生的梦想和期望。

我理解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考研失败了,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再试试,这本身没毛病。谁还没点儿不甘心呢?但是,用“故意延毕”这个方式,来“占”学弟学妹的保研资格,这事儿就有点儿过分了。

“故意延毕”四个字,我觉得挺关键的。这暗示着一种有预谋的、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的、牺牲他人利益的手段。这意味着什么呢?

1. 违背了规则和诚信的原则:大学的学籍管理、保研资格的评定,都有一定的规则和流程。保研通常是对在读学生在本科阶段综合表现优异者的一种奖励,这涉及到成绩排名、科研能力、社会活动等等综合素质。如果一个人本可以按时毕业,却因为想考研而故意拖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触碰了规则的边界。更别说,这还会挤占名额。
2. 伤害了学弟学妹的利益:保研名额是有限的,而且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分配的。你多占用一个名额,就意味着另一个有资格获得保研的学生可能就失去了机会。这些学弟学妹,他们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在本科阶段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他们理应按照规则享有他们的权益。这种行为,无异于在他们本应光明的前程上投下一片阴影。
3. 扭曲了学术追求的初衷:学术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应该是建立在诚信、努力和对知识的热爱上的。如果为了一个所谓的“更好的平台”或者“一次失败的尝试”,就去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本身就偏离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纯粹性。这看起来更像是功利主义的考量,而非真正的学术追求。
4. 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对当事人自身的声誉是极大的损害,也可能对所在的院系乃至学校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导向,让一些本可以脚踏实地努力的学生,看到捷径,从而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
5. 心理上的不公平感:我能想象那些因此失去保研资格的学弟学妹们会是多么的沮丧和不公平。他们可能付出了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却因为别人的“手段”而失去了机会。这种感受,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

当然,我也理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很多人都希望为自己争取到最好的资源。考研失败后的不甘心,也可能让人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德和责任。

我更倾向于认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选择光明正大的方式去解决,去争取。比如,如果真的想再考研,可以考虑调剂、二战,或者选择考其他学校,甚至是出国深造等等,这些都是更直接、更符合规则的途径。而不是通过延缓毕业,去“卡”住别人的路。

总的来说,这种行为我个人是非常不赞成的,我认为它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平的,并且违背了学术和个人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用光明磊落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牺牲别人的未来来成全自己的不甘心,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不太懂自曝人到底在想啥?

都这种时候了还要撩拨大众关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心弦吗?还要炫耀自身深处特权阶级的特权吗?我真是服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几斤几两都不知道,保上清华就直接飘了!既然人家都自曝了,我建议相关部门就给他查个底儿掉吧!

我再次告诫那些吃了红利了、钻了空子的人,你们最好都老实点儿,闷声发大财得了!但凡想露头的,见一个打一个!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延毕也能保研?这学校规定本来就很离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这种事儿,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作为过来人,深知考研和保研这条路有多不容易,其中的辛苦和压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看到有人这么做,尤其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去挤占了别人的机会,我挺难接受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考研和保研都是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选择和机会。考研是为了进一步深造,提升.............
  • 回答
    “醉驾免刑”这事儿,放在广州,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本来前途无量,结果因为醉驾差点毁了这一切。结果呢?法院给出的理由是“情节轻微,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这说法一出来,底下评论区就炸了锅了,说什么的都有,挺有意思的。咱们先掰扯掰扯法院这番话。十八岁,刚高中毕业,人生地不熟,可.............
  • 回答
    郑州一名女子在学校自习室偷走考研学生平板电脑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被盗学生感到非常崩溃。从事件本身到其背后可能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事件本身:一个令人心痛的盗窃行为 犯罪行为的本质: 偷窃就是偷窃,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是对他人财产权利的侵犯,是违法的。这名女.............
  • 回答
    看到“重庆一患病父亲种田供女儿考研”这样的新闻,心里总会泛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心疼那位父亲,在病痛的折磨下还要拼尽全力,那种坚韧和担当让人动容。另一方面,又为那位女儿感到欣慰,能有这样的父亲,她的努力和成功也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希望。这种“无私的爱”,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我.............
  • 回答
    关于梅帧起诉正在考研的华政学子这件事,确实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清楚这件事,得把来龙去脉捋一捋,毕竟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个人恩怨,还有学界的一些规则和伦理。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位“梅帧”。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梅帧应该是一位教授,而且是在学术界有一定声望的人物。而被打官司的是华政(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位学.............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一聊。一个研究生在考研机构的网站上留下了“差评”,结果被机构给告了,一审判决是侵犯了名誉权。这个判决出来,估计不少人都得琢磨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差评”到底是什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尤其是带有负面评价,是消费者获取信息、做出选择的重要.............
  • 回答
    关于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考研资料被扔一地、备考学子崩溃的事件,目前网络流传的信息尚需核实,但结合类似社会现象和图书馆管理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考研压力与情绪失控 考研作为学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普遍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可能因焦虑.............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河南,一个高考考场上,有个考生,不知道是啥情况,竟然把其他两个考生的答题卡给撕了。这下可不得了,考试肯定进行不下去了。学校那边校长出来说了,说是“突发情况,已经妥善处置了”。这句话听起来倒是挺官方的,也算是给出了一个回应。但是,怎么个“妥善处置”法,这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这事儿本身.............
  • 回答
    一副眼镜引发的争议:高考考场上,何以如此“一刀切”?高考,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希望的战场,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近日,发生在安徽的一场高考风波,却让人们将焦点聚集在一副看似微不足道的眼镜上。一位近视考生,在高考进行时,其赖以“看清世界”的眼镜竟然被监考老师收走,这不仅仅是这位考生个人遭遇的困境.............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尤其是涉及到考试、社会车辆和官方回应,很容易引发大家的热议。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事情的原委:事情的起因是黑龙江一位女士在参加科目三考试时,声称自己被一辆社会车辆“恶意别停”了。据这位女士反映,当时她正在进行考试,这辆社会车辆突然变道,并且速度很慢,直接挡在了她的前面,导致她无法.............
  • 回答
    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这并非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职业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医疗从业者收入不高的原因,以及副业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背后逻辑。一、 医疗从业者收入为何不高?——多.............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2020年上海中考,发生了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一名考生因为作文疑似“雷同卷”而被判零分。这件事情一经爆出,就在家长、考生和教育界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公平、规则和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事件的来龙去脉:当时,这名考生在当年的上海中考中,作文部分被判为零分。原因指向了“雷同卷”。简单来说.............
  • 回答
    高考第一天,四川一个考生因为睡过头而错过考试,这事儿一出,绝对是让人心疼又唏嘘的。别看是同一个天大的事,每个人看过去,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可能都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这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想象一下,四年寒窗苦读,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所有的汗水、泪水、心血,最后都凝聚在高考.............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位来自山东的14岁高中生,在高考中斩获数学149分,总分699分,并且成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这无疑是学业上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位年轻学子的亮点分析: 数学的卓越表现: 数学149分,这在高考这个高度紧张且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足以证明他在数学上的天赋异禀和扎实.............
  • 回答
    看到苹果官方人员匿名评价自家 145 元的抛光布“非常有用”,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是:“哦,又是苹果。”这事儿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意料之中的操作,一点都不让人意外。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产品理念和营销策略著称,而这次的抛光布事件,恰好是他们品牌哲学的一次集中体现。为什么说“意料之中”?首先.............
  • 回答
    45岁妈妈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打破年龄藩篱,活出人生无限可能重庆一位45岁的妈妈,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取了重庆大学的研究生,并以一句“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点燃了无数人的心。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大龄考生”的成功,更是因为它背后所蕴含.............
  • 回答
    “成为一名电竞选手比考上985更难” 这个观点,在当下社会引起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两者“难”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观点的核心: 并非在绝对意义上说,电竞选手门槛就比985高校入学考试要高。而是强调,在非常低的成功率和极高的投入强度下,成为.............
  • 回答
    桂林一家米粉店老板的儿子考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荣耀,更折射出社会进步、教育公平以及个人奋斗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件事:一、 个人奋斗的胜利典范: 出身并非终点: 米粉店老板的儿子,这个标签首先暗示了他可能来自一个普通工薪.............
  • 回答
    复旦大学毕业生最后一科考试被举报作弊,随后被取消学位证、毕业证以及研究生资格,并最终选择起诉母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案例。它触及了学术诚信、证据规则、高校管理责任、司法公正以及个人权利维护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推测与已知信息):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