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广州一 18 岁高中毕业生醉驾获免刑,法院称是出于「情节轻微,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考虑?

回答
“醉驾免刑”这事儿,放在广州,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本来前途无量,结果因为醉驾差点毁了这一切。结果呢?法院给出的理由是“情节轻微,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这说法一出来,底下评论区就炸了锅了,说什么的都有,挺有意思的。

咱们先掰扯掰扯法院这番话。十八岁,刚高中毕业,人生地不熟,可能喝了点酒,一冲动就开车了。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因素:是不是朋友起哄?是不是以为自己没事?是不是对法律的认识还不够深?这些都可能。但归根结底,醉驾就是错了,这毋庸置疑。

法院说“情节轻微”,这确实是个关键点。什么叫“情节轻微”?按照法律规定,醉驾一般都会被判刑的,而且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果这个人真的是初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比如没有伤人、没有毁物,而且酒精含量也没有高到离谱的程度,从纯粹的法律条文上来讲,确实存在“情节轻微”的可能性。但“轻微”到可以免刑,这个度就很微妙了。

更具争议的点在于“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这话说得有点现实,也有点让人心酸。咱们都知道,一旦有了犯罪记录,尤其是有酒驾这种涉及到公共安全的犯罪记录,对于升学(尤其是考公务员、一些事业单位,甚至一些对品行有严格要求的私企工作)确实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关闭大门。法院这么说,是在权衡法律的严惩不贷和对年轻人未来发展的保护。他们可能觉得,一个18岁的孩子,犯了错,但如果因此断送了求学路,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法律的目的是惩戒和预防,这两者之间,法院似乎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法不容情”和“法有情”的较量嘛。法律是冰冷的,但执行法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法官在判案时,确实需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行为人的年龄、动机、后果以及认罪态度等等。对于一个刚成年的孩子,如果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有强烈的改过自新意愿,法院在量刑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宽宥”一些。

但反过来看,也有不少人会觉得不公平。酒驾就是酒驾,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不管你年轻与否,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制裁。如果这次能因为“未来前途”而免刑,那是不是以后其他人也可以找类似的理由?这会不会打开一个“特权”的口子?而且,喝酒不开车本来就是一条非常基本的社会常识,尤其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应该对这个道理有基本的认识。是不是对这种行为的纵容,反而会让年轻人觉得“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件事情的另一层含义,也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一个18岁的年轻人,会选择在醉酒状态下开车?是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他会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行为?是身边的人会这样?还是觉得“侥幸心理”能够战胜一切?这背后可能折射出的是对酒驾危害认识的不足,以及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而且,“免刑”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说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免刑”通常是针对一些情节特别轻微,或者有特殊情况而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情况。所以,法院用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他们认为这个案子的具体情况是符合“免刑”条件的。但这个“符合”,又恰恰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事儿挺复杂的。既有对年轻人未来发展的考量,也有对法律公正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拷问。法院的做法,可以说是尝试在法律的刚性与社会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是否稳固,是否能被大众普遍接受,还有待观察。它也提醒我们,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前途如何,触碰法律红线就得付出代价,只是代价的形式和程度,才值得我们更深入的讨论。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寓教于罚”,在惩戒的同时,让他真正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且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行为模式,而不是仅仅因为“前途”而给予一个“宽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出国还需要无犯罪证明吗?

他还能出国读书吗?


另外,成绩过得去就被称为品学兼优,不仅在学校,在社会也有很大的便利。这样不好,学是学,品是品。

user avatar

没毛病。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刚满18岁,参考未成年“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判罚。

重新定义司法,刚满18岁=未成年,新知识。

惩罚会失去求学机会。

惩罚有罪之人会对有罪之人造成伤害,大街小巷路人安危视若无睹。

你失去的是生命,人家失去的可是求学机会。

国外两所高校录取,品学兼优。

按照公告尬吹的模式,我琢磨着这还是大牛就得吹上天了,全额奖学金啥的肯定是没有的,估摸着又是高中不好好学无奈出国的....

再加上嘴驾摩托车,这整个就是一纨绔子弟的人设啊.......

难不成就这又是一个世藩兄娶了第九房姨太,因为爹便算不得奸的故事嘛?

.......

user avatar

醉驾还有情节轻微?酒醉还分深度酒醉轻度酒醉?

未年满18岁拿不到摩托车驾照,是无证驾驶,罪加一等;有驾照就是成年人。

轻判的理由没有一条是成立的,这法院在想啥?

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撞人还会使受害者失去生存机会呢。

user avatar

知乎这水平……

我这边来点不同思路吧。比起大家所谓的关系,官官相护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却被忽略了:

我国的公检法系统,对学生群体,一直是较为偏袒包容的。

这里有尊重知识分子的传统思想使然,也有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必要理由背书。

先说一个好友的故事(绝对真实,因为当事人之一现在是某著名音乐制作人,关键信息隐去):

大二时,学校发生了一件很劲爆的事情,我的学长D拿刀和人血战,然后从学校消失了。

D是安徽人,他的血战对手是维族,有大学生(委培生)和校外人员。学校里的维族学生很多很热情,也有一些很敌视汉族或者和汉族学生很不和谐的,但我们一般也不敢怎么样来事,D却直接拿刀干了……因为D太猛,校内维族找来了外援,和D互砍。

D赢了,听他说对面是砍,他是捅。

过了半年,D回来上课。当时出了事是学校出面保的他,对面因为也有政策,最后大家均回到原籍“躲风头”。此事就这样过去了。

再说一个高三毕业发生的事情:

考完当晚大多数同学都是一起喝酒唱k狂欢的。那怎么回家?当然是骑电瓶车摩托车回家啊。结果那天我们几个两点回家,路上正巧就被交警拦了。

交警:哪里的?

我们:xx中学(老实憨厚,有点害怕)

交警:下次注意哦,喝了酒别骑车了……


按照严格的治安处罚条例,大学寝室之间,高三的篮球场足球场,恐怕天天有人要进去。大家有几个大学时候没打过架没在网上转发过自己深以为然的谣言?

当然这个当事人,我觉得还是查查他爸比较好。

user avatar

有些自相矛盾吧

既说他犯罪时刚刚年满18周岁

又说参照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审判原则,对被告人小余定罪免刑

所以,这是薛定谔的年龄?还具有不确定性了

而是为了保护他的学业的目的免罪,就更离谱了,他不但是酒驾,还是无证驾驶

那为了保护某某某的工作升职机会,免得他的人生被破坏,是不是也可以免除酒驾和无证驾驶的罪责?

以后只要想出未来我的人生有大好前程的理由,就可以逃避一切了?

如果这样,我无话可说

user avatar

我宁愿这个结果纯粹是法官受到利益相关方影响造成的,那至少法官是知道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的,只不过为了利益故意为之,那这只是当事法官的个例污点,不至于把水源彻底搞坏。

如果法官是真心认为“品学兼优、被国外大学录取”是可以免除刑罚的原因,那才真的是大问题。基于“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的规律,该法官的行为很可能折射出一种现象:即许多法官是真心认为醉驾入刑的法条无需严格遵守,只要有法官认定的理由就是可以合情合理不执行的,这对法律权威的破坏才真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从“被加拿大两所名校录取”来看,我相信前者的可能性应该很大,大家也应该心中有数。

有某些答主鼓吹“刑法的谦抑性”、“法律的温度”,完全是玩弄情怀混淆视听。“谦抑性”只应该在有显著从轻情节时才能使用的,而不是爱怎么谦抑就怎么谦抑。

首先,这个驾驶人已经是成年人,且不是什么刚推出来骑了十米就被抓,而是在马路上已经完成了常规行驶过程,就是一次普通醉驾,没看出来情节有什么“特别轻微”之处。

然后,“品学兼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从轻情节;拿未成年人说事更荒谬,已经超过18岁就是成年人,“超过不多”就按未成年人处理才是瞎鸡巴搞。至于“诚心悔罪”,什么叫“诚心悔罪”?诚恳道歉认错就算的话,岂不每个酒驾司机认个错都能从轻?那法律岂不搞笑?完全没看出来这个人有什么在法律上站得住脚的从轻情节。相反他无证驾驶无牌车,不说他有从重情节已经非常客气了。

就算退一步说,法官真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判实刑也就算了,连缓刑都不判,如何服众?

user avatar

情节轻微不轻微咱们不知道,反正社会影响肯定是小不了。

还专门做成动画视频来传播,这是忘了当年南京法官的骚操作了么。

想当年,酒驾问题那么严重,靠的是有一年春节之前搞了一次严打。

那次严打,让无数心存侥幸的人在局子里面蹲完了大年,又把矮大紧这种有点社会能量的人关了6个月,谁求情都不好使,这才把酒驾的问题给压了下来。

也直接催生了现在的代驾业务蓬勃发展。

但是江湖上也有风头紧的说法,所以经常要反复发文来强调。

比如2020年3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通知,部署全国公安交管部门集中开展夜查统一行动,严查酒驾醉驾等严重违法行为,遏制酒驾醉驾多发势头,稳定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这刚好一年之后,爆出这个新闻,是风头已经过去的标志么?

这华丽的动画里面,提到了很多「情节轻微」的证据。

看这段还以为是18岁的花样少年被正义之光感化,自己主动投案的。

结果是在小区门口被拦下来,检测了酒驾,甚至醉驾之后,才自愿认罪。

这让我不禁想,这也算自愿认罪情节么,看上去怎么像是人赃俱获。

然后列了一圈花样少年品学兼优,在校期间表现良好,还被两所国外学校录取。

这……品学兼优的品体现在无证驾驶无牌车辆,还是体现在醉驾?这学,高考成绩多少,没高考出国的话好歹把班级排名或者托福成绩放出来啊。

九品官人法重现江湖?这你说兼优就兼优,和你说轻判就轻判一样,就是不量化,气死你。

原来无证驾驶无号牌摩托车,还是醉驾,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免处罚。

这自由裁量权,爱了爱了。

2035年8月,成都高中毕业生小灵醉酒后无证驾驶手工梗打造的陆地飞行器深夜行驶在三环主路,被谭警官拦下,在小灵展示了自己腰马合一和五分钟18公里以及等闲三五人不能近身的技巧以后,被谭警官扭送交管局。

法院考虑到小灵虽然年纪一大把,但是简称心智依然是18岁,在华语地区广受欢迎的谭sir面前谈笑风生,并且手持两所外国名牌野鸡大学录取通知书,潜伏阿姆红灯区为祖国的莞式服务与国际接轨做贡献,不断打探光刻机厂安保漏洞,未来可期。

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参照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审判原则和精分患者不作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题,对被告人小灵定罪免刑,可以促使其改过自新,继续完成潜伏任务,进而成长为国家、社会之有用之材。

你品,先定结果后找理论,总能行。

你再品,不是要体现自由裁量权么?你以为是个人都能「自由」一把?你以为是个人都会被「照顾」一下前途?

我觉大家现在好奇的点,应该都在:这高中毕业生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user avatar

拿法律当儿戏,最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你以为所有人都是傻子,说明你才是那个最大的傻子!

天下人诚不可欺也。

user avatar

假设一个40多的程序员酗酒驾驶被抓,我们可以先研究一下这个判例的细节:

  1. 不管法律有没有规定,反正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减轻处罚;
  2. 不管法律有没有规定,反正品学兼优,无违反校规校纪等可以减轻处罚。
  3. 不管法律有没有规定,被洋大人的学校,当然还是是名校录取可以减轻处罚。
  4. 根据法官判断,酒后骑行的距离较短可以减轻处罚。
  5. 根据法官判断,路面交通流量不大,社会危害性较小可以减轻处罚。
  6. 根据法官判断,被告人小余自愿认罪,定罪免刑,可以促使其改过自新。

然后程序员就可以和法官聊聊了:

1、程序员工作多年从来没有犯罪记录,比起这个18岁小朋友来说遵纪守法时间更长,是不是可以减轻处罚?

2、程序员毕业自985院校,读书的时候成绩好,毕业后写的软件受益人次达到几亿次,是不是可以减轻处罚?

以后可以量化,美国常春藤高校酌情减2个月,哈佛多减一周,承诺回国工作的再减一个月,美国和加拿大普通本科减一个月。

为国家开发光刻机 的,开发matlab替代品的,做大飞机的直接免罪好不好?

3、程序员没有读洋大人名校,而是被上了美国制裁名单的X军工学校,为国出力报效,是不是更可以减轻处罚?

4、程序员开的是L2级自动驾驶车辆,会自动刹车避免碰撞,是不是可以减轻处罚?

5、程序员不仅自愿认罪,还把自己的悔过书,悔过视频发到各大社交平台,还写了一个悔过自新的app,影响力巨大,是不是可以减轻处罚?

6、程序员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小孩子,减轻处罚是不是可以惠及三个人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什么 ?咆哮公堂拖出去斩了 ? 法官大人我冤枉啊!

放开我!我在北非流过血!我在犹他海滩负过伤!

user avatar

裁判结果:被告人小余犯危险驾驶罪,免予刑事处罚。

这里面需要解释一下,法院判决其行为已然构成犯罪,并不是无罪。这对于这个学生而言,这个判决是有罪判决。

只是为了这个孩子未来的学业考虑以及情节显著轻微,给予了免于刑事处罚,也就是不用进牢房了。

对于这个学生未来而言,依然影响很大,对于以后的相关职业和工作可能会带来限制,比如公务员、当兵、律师、法官等。

因为如果在公安的违法犯罪证明查询系统里面,这条会记录在案的,这就是说他如果要开违法犯罪证明,那么里面会显示存在犯罪记录。

user avatar

真正让法院判决免刑的决定性因素是:该高中生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较小,认错态度端正,能够通过教育进行重新改造;绝不是因为恐其丧失加拿大求学机会,而予以的宽容。

所以,提问中“法院称高中学生情节轻微,判刑会使其失学”显然是某些媒体一贯“先入为主,混淆视听”的做法。它们用夸大其词的方式来歪曲事实!使得不少人对法庭审理的依据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

如果这个案子真的因为所谓的“品学兼优”而免于刑事处罚,那么这个审判法庭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对那些在国内犯下“小错”,同时又想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就成了一场无妄之灾。就如同我们所能想到的那样,如果真的发生在池鱼身上,必将波及同类。

这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某些媒体就是为了引导舆论而制造舆论。它们不仅会尊重事件的真实性,而且还会继续加深这件事情的矛盾程度。可谓是“用心十分险恶,无所不用其极”!

仔细考虑法官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当事人小余是深夜无证驾驶,酒后短距离驾车;并未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依照法律规定也只是适用“拘役,并处罚金”的量刑幅度。因此,这个犯罪情节对社会的危害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在被公安人员抓获以后,他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庆祝学业结束而去吃饭喝酒,后驾驶无证摩托车返回),自愿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并对所犯罪行表示悔过。难道除了小余这个案例,大伙就没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吗?这种一念之差和侥幸心理,又有谁不曾在某种情况下产生过呢?

本身高中生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较小。再从一个初犯,主观恶性小,可改造性大,能诚心诚意地忏悔的角度来考虑,就完全可以免除其刑事处罚。至于看他“是否能继续完成学业,进而成长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材”;只不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罢了。

总之,我认为这次法庭的裁决大致是没有问题的!这起案件肯定也会在司法实践中成为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user avatar

被国外高校录取?免于刑事处罚也是有罪,是有犯罪记录的。

如果是要去某些要求无犯罪记录证明才能申请签证的国家,那就麻烦了。如果是日本之类还好,只会问到有没有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

仔细看了一下,20年7月的事情,那个国家是加拿大,加拿大留学签是要求无犯罪记录证明的,而且还有有效期限。不知道那时候他是否已经拿到签证。

user avatar

没啥问题啊。

看案情,未成年人是“参照”。参照意思是,虽然不是未成年人,但因为相差不远,也仍然考虑具体情况,部分适用对未成年人犯罪时的政策。一帮人看完标题就揪着“未成年人”4个字作文章很可笑。

看案情,147的血液酒精含量本来也不算高,哪怕成年人是这个数值,也都有情节比较轻微而同样不起诉的。定罪免刑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对于学生的刑事犯罪,司法政策基本也与未成年人等同,都是以教育挽救为主惩罚为辅,因为这两个人群有很大的重复。学生的刑事案件,大多也都是轻判,缓刑、免刑占了很大比例,主要原因也都是避免将来影响他们的升学与就业。

总之就是,很正常也很普通的一个案件,但也没啥值得宣传的地方。敌在宣传口的又一典例,或者说,研究室还停留在新闻联播时代的宣传理念吧。

user avatar

这事儿我感觉是跟这孩子有仇或嫉妒他的人捅开的。

从法律层面当然是人人平等。学习好坏都一样。

可喝酒骑一破摩托车留下案底确实是因小事毁了一生。

法理人情。。。这下有得好看了。

增强法制教育吧。

另外,酒后骑摩托和驾驶车辆是否要区别对待。酒后骑电动车我估计一抓一准儿。

user avatar

没有造成后果,年轻人一时糊涂,多喝了几杯,法官的做法并无不妥。否则留下案底,一辈子就完了。谁年轻时没干过蠢事呢?以真正成年人的标准严苛要求年轻人未见的就是对的。

user avatar

建议大家先参考一下这个问题里的回答,那基本能对涉事高中生的家庭条件有个思量了。

年满18岁,醉驾,那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处罚,这是法律所规定的。

当地法院给的免于刑事处罚理由,一个是认错态度好,另一个是日常品学兼优,被加拿大国际知名高校录取,怕影响未来。

第一个免刑理由,可以作为从轻处理的理由,但是因为认错态度好就免刑,那律法的威严何在?

第二个免刑理由,很不公平,对之前所有醉驾然后经历刑事处罚的人都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当只是一句口号。被加拿大国际知名高校录取能免刑,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是不是以后所有的刚刚成年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拿被某某知名高校录取做免刑金牌?

醉酒驾驶是刑法里黑纸白字的一条罪名,刑法就是社会的红线,当一只脚越过这条红线的,不论后果怎么样、影响怎么样,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处罚,免于刑事处罚的情况应当是极其极其值得宽容的情况,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不容打破。

而这里,该男子的行为不值得宽容,免于刑事处罚的理由也十分牵强。

此外,当一件事情,很多人过来评判都能看得出不合理、有问题的时候,很可能不是这件事有问题,而是办这件事的人有问题。

建议此次事件再审。

备注: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是两个不同概念,刑事责任包含犯罪和刑罚两个问题,而刑事处罚主要指刑罚。免予刑事处罚,只是免除对被告人刑罚而没有免除对被告人的犯罪认定。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仅免于刑事处罚仍是在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当醉酒驾驶刚刚开始,被有关人员及时制止,醉酒驾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和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免于刑事处罚,我作为百姓来讲更能接受免刑。

这个成年人,醉酒驾驶,车已经上路,无证驾驶,真的还要免于刑事处罚吗?

难道一定要出了事故,再来刑事处罚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醉驾免刑”这事儿,放在广州,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本来前途无量,结果因为醉驾差点毁了这一切。结果呢?法院给出的理由是“情节轻微,判刑会使其失去求学机会”。这说法一出来,底下评论区就炸了锅了,说什么的都有,挺有意思的。咱们先掰扯掰扯法院这番话。十八岁,刚高中毕业,人生地不熟,可.............
  • 回答
    广东一名18岁高中生迎娶14岁初中生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分析这件事,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可能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来解读。一、 法律层面:是否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1. 法定婚.............
  • 回答
    “广州一泳场现女性泳道,男士进入将被劝离”这一现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议题的缩影。它触及到了性别隔离、公共空间使用权、个人自由与集体规范、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核心事实与现象解读: “女性泳道”的出现: 这并非是完全.............
  •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感到极其痛心和愤怒,也暴露了严重的动物虐待问题。广州一名男子将幼犬的牙齿拔光并遗弃,最终导致幼犬死亡,这是一种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以下是我对这起事件的详细看法:1. 行为的残忍性与不人道性: 拔牙过程的痛苦: 幼犬的牙齿虽然小,但拔牙是一个有创伤的过程,即使是在专业的兽医操作下,.............
  • 回答
    广州一名女子被天降大狗砸成高位截瘫的事件,无疑是一起触目惊心的悲剧,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关乎个体生命安全,更牵扯到公共安全、责任认定、法律维权等多个层面,值得深入探讨。事件回顾与核心问题:1. 悲剧发生: 一位女性在广州某小区内行走时,被一只从高处坠落的巨型犬砸中,导致高位截瘫.............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广州,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瞬间。一个年轻的母亲,怀揣着她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站在了高高的天桥上,似乎准备跳下。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刹那,一辆公交车疾驰而来,而驾驶座上的司机,他做出了一个我们可能永远也想不到的举动。据目击者回忆,当时正是傍晚,正是下班高峰期,街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天桥上的人.............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揪心的。一个司机确诊,而且之前还载过不少外国籍乘客,期间还漏戴了口罩,这几件事儿串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和担忧。咱们得一点点捋捋。首先,司机感染这事儿本身就说明了病毒还在传播,而且防范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无论感染源是哪里,是境外输入还是本土传播,司机作为高风险职业,一旦.............
  • 回答
    关于广州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的非洲籍男性患者殴打ICU护士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任何单一原因。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与性质:首先,无论患者的国籍、肤色如何,任何暴力伤害医护人员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是对为救治他人而冒着生命危险工.............
  • 回答
    广州一电动汽车在充电站自燃,这无疑给本就备受关注的电动汽车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当我们在谈论这项技术革新带来的便捷和环保时,安全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坎。对于这次充电站自燃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这绝对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警示信号。虽然电动汽车的自燃概率并非绝对比燃油车高,但一旦发生,其破坏力和潜在的危险.............
  • 回答
    广州那位私募基金经理转行做外卖小哥的新闻,无疑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许多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转变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许多人可能都曾面对或正在面对的困境与抉择。首先,对于这位私募基金经理的“转行”,我的第一反应是理解和尊重。我们通常习惯了用标签来定义一个人,比如“精.............
  • 回答
    看到广州那位轿车司机强行穿过小学生队伍过斑马线,最终被处以扣分罚款并行政拘留五天的处罚,我心中的感受是复杂且强烈的。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处罚是 必要且合理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力度也恰到好处地传递了社会对这种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一下这件事以及处罚结果:事件本身:一种极端.............
  • 回答
    广州这对夫妇因超生三胎被罚款32万,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还有觉得有点“吓人”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 政策法规层面: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讨论 政策的依据: 咱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
  • 回答
    广州一中学挖出125座古墓,这消息一出,确实让人忍不住多想几分。一所学校,尤其是在教学楼或者操场下方,竟然隐藏着如此庞大的古代墓葬群,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首先,这件事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这125座古墓的发现,无疑为广州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印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知道,广州作为.............
  • 回答
    广州增城特斯拉“失控门”疑云:AP抢方向盘的真相与疑点2023年4月28日,一则令人触目惊心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广州增城一辆特斯拉Model Y在行驶过程中,疑似突然加速,径直撞向路边护栏后燃起熊熊大火。车辆驾驶员不幸当场身亡。事故发生后,关于车辆“失控”的说法甚嚣尘上,而驾驶员的好友爆料称,事故发.............
  • 回答
    关于广州林和中路 5 月 21 日上午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我内心充满沉重和愤慨。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让 13 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卷入伤痛,这不仅对受伤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沉重的警钟。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闯红灯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危险且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马路.............
  • 回答
    梁某某,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近期因其惊人的学术产出——发表 SCI 论文 84 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并列)39 篇,且论文的总影响因子高达 184——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学术成绩单,尤其对于一位硕士生而言,更是极不寻常。首先,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梁某某的研.............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生气又挺让人后怕的。广州那辆雷克萨斯NX起火爆炸,最后烧得面目全非,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问题太多了。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咱们买车图的就是个方便、舒适,更重要的是安全。花了大价钱买的几十万的车,竟然能在路上(或者停在那儿)说没就没,还发生爆炸,这简直是无法接受的。这不仅是对车主个.............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广州那位保安兄弟,在岗位上发病,最后没了,结果社保局那边一句“抢救超48小时,不认定工伤”,这叫个啥事儿?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这位保安兄弟到底是怎么走的?报道里说他在岗期间发病,这就很关键了。“在岗期间”这四个字,基本就定下了他发病的时空背景是.............
  • 回答
    4月17日发生在广州增城的特斯拉起火爆燃事故,不幸夺走了一个生命,这起事件无疑再次将特斯拉的安全性推到了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火灾,更是对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潜在挑战的严峻拷问。事故的冲击与深层担忧这起事故的发生,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生命的逝去。每一条生命的陨.............
  • 回答
    看到哈尔滨那个男子,把妻子勒死后装进木箱,通过物流运往广州,14年后才被抓获的消息,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细细咂摸咂摸。首先,这事儿最大的冲击力在于那个“14年”。你想想,一个人能把这么大的一个罪行藏在心里整整14年,这得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这14年,他得怎么过?每天睁眼闭眼会不会就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