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

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演义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强调“主少国疑”的悲剧性而做的艺术加工。

演义中,将魏延描绘成一个勇猛有余,但智谋不足,且桀骜不驯的武将。诸葛亮一生对魏延都抱有戒心,总觉得魏延“有反骨”。在《演义》的描写中,诸葛亮在临终前,精心设计了一个计谋,让魏延以为他是在诱导自己反叛,或者说,诸葛亮的安排本身就为魏延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具体来说,演义中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时,安排了撤退计划,并且让大家对魏延宣称“谁敢阻拦,如同我本人”。这个安排,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蜀汉军队能安全撤退,另一方面,也给魏延留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空间。当诸葛亮死后,魏延得知消息,的确是意气用事,不顾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至少在演义中是这样),想率兵据守汉中。

随后,姜维按照诸葛亮的遗计,与杨仪等人合谋,最终将魏延逼入了绝境。魏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果然起兵反叛,结果被马岱斩杀。

在演义的叙事逻辑里,诸葛亮的“预知”和“安排”,加上魏延的“冲动”和“反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悲剧链条。很多人便顺理成章地认为,是诸葛亮有意无意地“逼”魏延走上了反叛之路,或者是他未能妥善处理好与魏延的关系,最终导致了魏延的悲剧。

正史中的“反叛”:事实与推测的界限

然而,当我们回归正史,特别是《三国志》,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也更贴近历史的真相。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的记载,并没有直接说诸葛亮“逼反”了魏延。正史描述的是,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听从丞相府的命令,私自决定带兵据守汉中,企图“乘机而起”。这与演义中的“反叛”行为是一致的,但“被逼”的色彩就淡了很多。

史书明确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对姜维、费祎、王平等人说:“延当尔时,欲独立,兵从何出?” (意译:魏延到时候,想要独立,兵是从哪里来的?)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对魏延的担忧,是基于对魏延“独立”的可能性判断,而不是诸葛亮主动去“逼”他独立。

诸葛亮还安排了撤兵的次序,并且嘱咐魏延,在他死后,军队必须按照顺序撤退,否则就是违抗命令。他还私下对姜维说:“延若不从命,军可大呼‘死’,乃可止也。” (意译: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全军可以大喊‘死’,这样他就可以被制止了。)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从姜维的指挥,执意要带兵回汉中。姜维等人便按照诸葛亮的嘱咐,让全军高喊“丞相兵败!”(此为当时的一种计策,意在以假乱真,稳定军心,并为后续处理魏延制造舆论)。魏延的副将也因为害怕,加上诸葛亮的死,人心浮动,最终导致魏延的计划未能实现。

随后,杨仪和魏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杨仪扣押了魏延的粮草,并在关键时刻发动了对魏延的攻击。魏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果然率兵与杨仪交战,结果兵败身死。

正史中的“逼反”程度:更像是“失控”与“应对”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很难直接说诸葛亮是“逼反”了魏延。

诸葛亮的“担忧”与“预案”: 诸葛亮对魏延的担忧,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判断和军事上的谨慎。他看到了魏延的才能,也看到了他性格中的冲动和野心,因此在临终前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是一种“未雨绸缪”,而不是“制造事端”。
魏延的“主动”与“失误”: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未能遵循丞相府的统一指挥,而是想独自率兵前往汉中,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危险且不合时宜的举动。他自己的判断失误和冲动,是导致他陷入被动局面的直接原因。
杨仪与魏延的权力斗争: 魏延与杨仪的冲突,是导致最终悲剧的关键。杨仪作为丞相的长史,在诸葛亮死后,天然地承担了主持大局的责任,而魏延的举动显然挑战了他的权威。杨仪在处理魏延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强硬和果断,这其中固然有对诸葛亮遗命的遵从,但也夹杂着权力斗争的成分。

所以,与其说是诸葛亮“逼反”了魏延,不如说诸葛亮“预见到”魏延可能“起兵”,并为此做好了“应对”。而魏延自己的行为,以及后来杨仪与他的权力斗争,才是导致他最终走向反叛和死亡的直接原因。

历史的“可能”与“遗憾”

或许,如果诸葛亮能够更妥善地处理与魏延的关系,比如在生前就给予魏延更多的信任和支持,或者在他的接班人问题上,给予魏延一个明确的定位,或许历史的走向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无法假设,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做出自己认为最稳妥的决策,也是可以理解的。

魏延本是蜀汉的栋梁之材,他的勇武和才能,是蜀汉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死,对于蜀汉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而他最后被视为“反叛者”,也让他的功绩蒙上了阴影,这无疑是历史的遗憾。

因此,简单地说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过于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和“预案”,加上魏延自身的“冲动”和“失误”,以及与杨仪的“权力斗争”,共同导致了魏延最终的悲剧。诸葛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防范者”和一个“设计者”,而非一个直接的“逼迫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这个问题的问法不太合适。

确切的说,魏延是权利交接的牺牲品。他成功的太早,姜维压不住他。如果,姜维可以压住魏延,诸葛亮也舍不得设计杀害他。

魏延早年追随刘备,被封为汉中太守。那可是巴蜀、荆州之后蜀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一向自大的关羽都称赞魏延的武艺以及军事才能。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而不是让黄忠、赵云、马超镇守,可见刘备对魏延能力的认可。在那时,魏延便是刘备的心腹大将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走后,诸葛亮独掌军政大权。魏延虽然被冷落了点,但是,诸葛亮的才能比魏延高,魏延服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一直都能够用着魏延,也没什么事情发生。

而诸葛亮走后,指定的接班人姜维,就太嫩了。为了让姜维接班,诸葛亮要除掉魏延,怕也是“挥泪暂马谡”吧。毕竟蜀中人才凋零。但凡,这时魏延可用,诸葛亮也舍不得杀。魏延根本就不服姜维,他自己要继承丞相遗志,要扛起北伐的大旗。所以,魏延这时应当算是权利交接时的牺牲品。

魏延的死与吕布有些相似。吕布如果不是成功的太早,他如果能够跟着曹操、刘备或者孙权也不至于死那么早。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一句话总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1、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是非常合理的方案。


亮病困,与仪及司马费祎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诸葛亮的最后一次撤军部署,为什么魏延没有参加?

第二,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抗命,为什么还要让魏延断后?


首先需要明确,蜀汉中军和魏延前锋部队的距离至少在十里开外,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面那样一声号令,所有将领就能马上跑到主帅帐篷里集合(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诸葛亮病情突然加重,来不及让魏延回来商议,或者魏延作为最前线指挥官有紧要军情需要处置无法赶回,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让魏延断后更是没有问题。大军撤退时,前军变后军、次第退回是一种最基本的做法,当时魏延的位置是前锋,那么撤退的时候断后掩护不是理所当然吗?就算你魏延有意见,等大家先安全撤回汉中,再和杨仪撕逼行不行?


结果魏延居然直接发动兵变烧毁栈道,这个操作已经远远超出正常人的想象。就好比足球队正在进攻,忽然在前场丢球,你作为前锋不当场反抢拦截、叉腰散步抱怨几句也就算了,居然直接飞铲回防的队友——诸葛亮是能预料到魏延可能会有意见,但谁能猜得到一个平时智商正常的人会忽然闷声作大死呢?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比如吕思勉《三国史话》),认为可能是诸葛亮突然病逝来不及安排撤军方案,是杨仪和费祎自作主张并以诸葛亮名义下达命令,由此引起了魏延的不满,但是目前还没有史料可以确认这个说法。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杨仪的决定,都无法因此推论是诸葛亮“逼反”了魏延。


2、魏延抗命纯属因私废公。


亮卒,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抗命的理由主要是两点:

第一,丞相虽然去世,我可以继续指挥前线作战。

第二,杨仪算什么鸟,我不可能给这样的人断后。


这两点理由都站不住脚。首先诸葛亮身死,蜀汉上下军心动摇,不撤军而继续和占据兵力和主场优势的魏军打,你能打得过司马懿吗?


至于不肯给杨仪断后,更是纯粹为了一己私心。军队在撤退时,前军变后军是很正常的做法,而且张飞可以断后,赵云可以断后,凭什么你魏延就不能断后?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所以魏延抗命完全是因为和杨仪的个人矛盾,属于典型的因私废公。


3、魏延虽然抗命不遵,但不能算是造反。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始,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故不北降魏而南还击仪,实无反意也。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采用了“实无反意”的说法,而且要造反无非两条路,第一条是向北投降曹魏,第二条是自立为王,魏延既没有投降,也不可能傻到无凭无据就靠手头这点兵力自立,所以“造反”的说法,确实牵强。


因此“诸葛亮逼反魏延”的观点,更加难以成立。


4、群臣和部属都认为错在魏延。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在前线,魏延和杨仪闹翻,费祎选择了杨仪。

在后方,蒋琬、董允两大重臣认为错在魏延。

在双方对阵中,何平(即王平)、马岱都反对魏延。

甚至在魏延的部队中,也是“知曲在延,莫为用命”


如果硬要说蒋琬、董允、费祎都袒护杨仪还勉强可以,但是连魏延的部下都一哄而散,足够说明魏延的做法不得人心。


5、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并不存在打压。


先看一下魏延的履历:


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这还不算重用,那什么是重用?有哪份史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刻意压制魏延?


魏延出兵子午谷的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只说一点:邓艾偷渡阴平如果失败,魏国还有几十万大军,并不影响大局,只不过推迟一些灭蜀的时间,但是魏延的方案一旦失败,一万精锐部队的损失对于总人口只有九十多万的蜀汉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然后是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诸葛亮一直都是知道的,也在尽力平衡处理:


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也。


但诸葛亮不是神仙,不可能一边处理无数军国大事一边还要照顾那么多下属的情绪,责备求全并不现实。


如果一定要有人为魏延和杨仪的冲突背锅,那也是他们自己。陈寿在本传最后的评价“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



更多回答: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曹操当年为什么不杀了刘备?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场处处被虐,怎么下半场就成了名将?

赤壁之战的时候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都在忙什么?

宋江和刘备相比如何?

为什么说宋江的《西江月》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如何看待水浒中的招安?

为什么江南七怪武功不怎么高可名气这么大?


(以上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孙传庭伏击高迎祥成功和魏延的“循规蹈矩”论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军事谋略的一个核心:在特定情境下,保守稳健的策略是否一定不如激进灵活的策略?孙传庭伏击高迎祥的胜利,无疑是明末战役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常常被用来佐证“奇兵制胜”的道理。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则以其“不循常理.............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心里,提起三国,那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几个名字,除了刘备、关羽、张飞这桃园三兄弟,紧跟着的肯定就是那叱咤风云的“五虎上将”了。说起来,这五虎上将的名号,也是咱们后人给起的,因为在正史里,刘备手下确实有几位特别能打的猛将,但并没有一个固定且官方的“五虎上将”说法。不过,既然小说《三国演义》把.............
  • 回答
    魏延和关羽,同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将领,也都因性格原因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身首异处。然而,令人玩味的是,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中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被誉为“蜀汉干将”、“忠心耿耿”,一个则常被贴上“狂妄自大”、“有异心”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性格决定命运”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涉到历史记载、.............
  • 回答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一下子就抓住了细节。当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策,确实提到了“长安太守”和“京兆伊”。想知道他们是谁,咱们得回到那个三国纷争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那是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当时.............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谈魏延能否比肩韩信,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说实在的,单凭魏延一生的表现,想直接把他划到“韩信级别”的行列,确实需要一些“如果”和“或许”。但反过来说,他也并非全无可能。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韩信,这位“战神”,关键在于他那超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尤.............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 回答
    子午谷奇谋,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却终成泡影的绝妙构想。魏延,这位蜀汉虎将,其胆魄与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但他的奇谋能否落地,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要论其可行性,我们不妨剥开层层迷雾,从战略、兵力、后勤、地理以及执行层面,来细细剖析一番。一、 战略层面:借势而为,出其不意魏延奇谋的根本,在于“出其不意.............
  • 回答
    魏延能否比肩五子良将,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个“是”或“否”。首先,咱们得知道“五子良将”是谁,他们凭什么被称作“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阵营中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这是.............
  • 回答
    要说魏延和关羽谁更厉害,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他们俩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大人物,论武艺、论战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要硬比个高低,还得从他们的出身、成长环境、军事才能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关羽。人家可是刘备的桃园结义兄弟,地位那叫一个特殊。他从一开始就跟着刘备,那是从零开始,一路摸.............
  • 回答
    魏延和张辽,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如果要论谁更厉害,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很难简单地用一句“谁更强”来概括。先说说张辽,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独当一面,而且战场上的那种“虎将”气质,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不仅勇猛,而且.............
  • 回答
    要说这三位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谁更“冤”,这实在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冤”本身就是一个带着主观色彩的词。但如果硬要剖析,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遭遇、历史评价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细细说道。 魏延:忠勇之将的悲剧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猛将,也是诸葛亮后期倚重的股肱之臣。他的“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魏延之死,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其影响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要说其损失程度,咱们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魏延绝对是蜀汉后期一颗举足轻重的将星。他年少时便跟随刘备,屡建奇功,关羽曾评价他“勇冠三军”。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常常是进攻的主力,也是最.............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好感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问题。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向来是权衡利弊,极少随性而为。对魏延,更像是那种“看是看得到,但得管着”的态度。先来说说诸葛亮对魏延的“看得到”。魏延这人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出身行伍,实战经验丰富,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