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延子午谷奇谋怎样才能具有可行性?

回答
子午谷奇谋,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却终成泡影的绝妙构想。魏延,这位蜀汉虎将,其胆魄与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但他的奇谋能否落地,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要论其可行性,我们不妨剥开层层迷雾,从战略、兵力、后勤、地理以及执行层面,来细细剖析一番。

一、 战略层面:借势而为,出其不意

魏延奇谋的根本,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核心是利用子午谷这一险峻之地,在诸葛亮主力北伐,吸引曹魏主力回防关中的绝佳时机,避开正面战场,直插曹魏腹地。

打破僵局的必要性: 蜀汉北伐,尽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努力,但受制于国力、兵力以及地理劣势,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多是以消耗战收场,甚至有时落入被动。长此以往,蜀汉国力堪忧,急需一场能够改变战略格局的胜利。魏延的奇谋,正是抓住了这个“破局”的契机。
“子午谷”的战略价值: 子午谷,古道崎岖,地势险峻,鲜为人知。这恰恰是其最大的战略价值所在。曹魏对于如此险峻的通道,其防御重点必然不在于此。一旦能够奇兵突袭,直抵关中腹地,诸葛亮主力在正面战场也可长驱直入,形成两翼夹击之势,彻底瓦解曹魏的防御体系。
牵制与配合: 魏延的奇谋并非孤军深入,而是需要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形成有效的配合。当诸葛亮在正面战场制造出足够大的声势,吸引曹魏主力西进或回防,魏延才能在子午谷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诸葛亮的主力被牵制住,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援,那么魏延的奇谋也只能是孤军深入,凶多吉少。

二、 兵力配置:精锐之师,重在奇兵

魏延的奇谋,绝非是倾尽蜀汉之兵,而是需要一支精锐、机动性强的部队,而且人数不能过多,以免暴露目标,增加后勤压力。

兵种选择: 魏延麾下应当以精选步兵和骑兵为主。步兵负责攻坚和防御,骑兵则发挥其机动性优势,在复杂地形中迂回穿插,快速突击。少量弩兵和弓箭手也必不可少,用于远程支援和压制。
兵力数量: 史书并未明确记载魏延具体的兵力数量。但从其奇谋的性质来看,几千到一万左右的精锐部队可能较为合适。这支部队需要足够的人数来完成初期突破、沿途巩固以及最终的会师,但又不能多到在崎岖山路上难以行进,或者被曹魏发现后轻易围歼。
士气与忠诚: 参与奇谋的士兵必须是经过严格挑选,具备高度的战斗意志和对将领的绝对忠诚。在险峻的地形中,在敌后作战,士兵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三、 后勤保障:自给自足,或就地补给

这是魏延奇谋中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常被质疑的环节。在险峻的子午谷中,如何保障数千将士的粮草和军需?

“粮草先行”的局限: 如果依赖蜀道沿途的粮草补给,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在崎岖的山路上,补给运输本身的难度就非常大。
“轻兵简从,就地补给”的可能性: 魏延的奇谋,更倾向于“轻装上阵,快速推进”。其兵力不宜过多,且要具备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例如,携带足够的压缩干粮、简易炊具,甚至可以通过沿途收集的少量野物来补充。
“劫掠”的可能性: 曹魏在关中虽然富庶,但子午谷周边地区,尤其是古栈道两侧,人口并不密集,大规模的就地劫掠以维持长久作战的可能性较低。但对于短期的突袭和补给,一定程度的劫掠是难以避免的。
提前的秘密准备: 如果说奇谋具有高度的可行性,那么在出兵之前,蜀汉必然已经在子午谷沿线进行了秘密的物资囤积,或者与当地的隐秘势力建立了联系,以期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援。但这部分细节,在史书中并未提及,只能是一种推测。

四、 地理条件:险峻的“双刃剑”

子午谷的地理环境,既是魏延奇谋成功的关键,也是其巨大的风险所在。

“出奇”的优势: 子午谷的险峻,意味着曹魏的防守薄弱。一旦突破,便能直捣黄龙。
“深入”的劣势: 崎岖的山路,意味着行军缓慢,容易遭遇伏击,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一旦遭遇不利天气(如大雪、山洪),部队便可能全军覆没。
“熟悉地形”的加成: 如果魏延本人或其麾下将士对子午谷地形非常熟悉,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并找到最佳的行进路线,那么可行性将大大增加。

五、 执行层面: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即使有好的战略构想,强大的兵力,以及理论上的后勤保障,奇谋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执行的细节。

“天时”: 诸葛亮在正面战场能够制造出足够吸引曹魏注意力的声势,且曹魏的回应速度存在迟滞。
“地利”: 子午谷的天气状况、道路通行能力,以及沿途曹魏驻军的分布情况,都直接影响着魏延部队的行动。
“人和”: 魏延及其部下的决心、士气,以及能否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判断,都至关重要。

总结:魏延奇谋的可行性分析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是绝无仅有的“疯狂想法”。从战略构想上看,它抓住了蜀汉北伐的根本困境,并试图用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方式来打破僵局。如果以“突破性”来衡量,其可行性是存在的,但其“高风险”的性质,也是毋庸置疑的。

可行性高的方面:
战略上的突然性,能有效避开曹魏在正面战场的主力。
如果配合得当,能对关中造成巨大的战略压力,迫使曹魏顾此失彼。
如果军队精炼,且有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能力,初期推进是有可能的。

可行性低的方面(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后勤保障的巨大挑战: 这是最致命的短板。在古代,缺乏现代化的补给能力,要支撑一支数千人的部队在险峻山地作战,且长时间脱离主基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信息传递的滞后: 战场瞬息万变,魏延的部队一旦深入,与诸葛亮主力的联系就会变得困难,无法及时获得支援和战场情报。
“轻兵”的局限: 虽然轻兵能提高机动性,但面对关中坚城,缺乏重兵支援的魏延部队,其攻坚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
曹魏的应变能力: 尽管子午谷防御薄弱,但曹魏的反应速度和军事部署能力不容小觑,一旦被察觉,即使魏延部队精锐,也难以抵挡曹魏的围剿。

如果非要让这奇谋“具备”更高的可行性,可能需要以下条件(虽然有些带有“事后诸葛亮”的色彩):

1. 更充分的秘密准备: 在子午谷沿线,蜀汉早有秘密的粮草和兵器储备点,且这些储备点极其隐秘,不被曹魏察觉。
2. 对子午谷地形的极致熟悉: 魏延的部队,甚至包括其部下,都是从小在子午谷附近长大,对每一条小路、每一个山洞都了如指掌,能够如同在自家后院般穿行。
3. 诸葛亮正面战场的绝对优势: 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能在正面战场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迅速吸引并牵制住曹魏的绝大部分兵力,为魏延争取到充足的行动时间。
4. 天气的绝对配合: 整个北伐期间,子午谷的天气都异常晴朗,没有遇到任何阻碍行军的恶劣天气。

然而,这些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尤其是后勤和曹魏的应变能力,都难以完全满足。魏延的奇谋,更像是一场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豪赌,其背后是这位将领对打破僵局的强烈渴望,以及对自身能力的绝对自信。它展现了魏延作为一位战略家的雄心,但历史终究是残酷的,在现实的枷锁下,这颗“奇谋”的种子,终究未能生根发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不论怎么说逻辑都是通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战略目标是一种真实的进攻意图,也可以说是向“匡扶汉室”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实质性迈进。但是考虑到蜀汉的实际综合国力,这一步操作实在是太冒险了。例如,就算魏延真的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那蜀汉的后勤补给又能撑多久呢?另外,魏国如果大军压境,蜀汉在此战败,可谓一战而亡国。孤军远征,全部蜀汉主力陷入危地,太冒险了。

一个将军敢于冒险,这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军事斗争本身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将军上了战场,以求胜为目的,即便不胜最后壮烈地倒在战场上,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考虑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他要总览全局,不仅仅要考虑“匡扶汉室”这个总目标,还要考虑蜀汉存亡这个小目标。以武侯之智慧,他没有选择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他在全盘考虑之下,判断出魏延的斜插子午谷翻秦岭奇袭长安的计划成功率非常低,而且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豪赌。丞相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子午谷奇谋,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却终成泡影的绝妙构想。魏延,这位蜀汉虎将,其胆魄与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但他的奇谋能否落地,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要论其可行性,我们不妨剥开层层迷雾,从战略、兵力、后勤、地理以及执行层面,来细细剖析一番。一、 战略层面:借势而为,出其不意魏延奇谋的根本,在于“出其不意.............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军事计划。其可行性至今仍是军事史学界热议的话题。要详细分析它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计划内容、潜在的成功因素、巨大的风险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一、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意图趁曹魏政权不稳之际,收复中原。.............
  • 回答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一下子就抓住了细节。当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策,确实提到了“长安太守”和“京兆伊”。想知道他们是谁,咱们得回到那个三国纷争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那是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当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三国时期,魏晋交替之际,诸葛亮、司马懿等一代名将的智谋较量固然精彩,但在这之外,也有一些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谋,例如邓艾的偷渡阴平以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两者虽然都出自蜀汉一方,都以出奇制胜为目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想、执行难度以及最终成败的因素,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两种别.............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凯撒渡卢比孔河,魏延走子午谷,这两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充满胆略的军事行动。要说哪个难度更大,得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地理环境以及军事策略的风险系数来细细衡量。先说说凯撒的卢比孔河之行。公元前49年,罗马共和国正处于内乱之中。凯撒作为一个功勋卓著、深受士兵爱戴的将军,在与庞培的权力斗.............
  • 回答
    魏延能否比肩五子良将,这是一个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个“是”或“否”。首先,咱们得知道“五子良将”是谁,他们凭什么被称作“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指的是曹魏阵营中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这是.............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勇猛过人、却又桀骜不驯的形象。要给魏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很难,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而鲜明的特质。首先,魏延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那个以武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魏延的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
  • 回答
    谈魏延能否比肩韩信,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说实在的,单凭魏延一生的表现,想直接把他划到“韩信级别”的行列,确实需要一些“如果”和“或许”。但反过来说,他也并非全无可能。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韩信,这位“战神”,关键在于他那超乎寻常的军事指挥才能,尤.............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 回答
    要说魏延和关羽谁更厉害,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他们俩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大人物,论武艺、论战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要硬比个高低,还得从他们的出身、成长环境、军事才能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关羽。人家可是刘备的桃园结义兄弟,地位那叫一个特殊。他从一开始就跟着刘备,那是从零开始,一路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