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答应魏延出子午谷?因为失败最坏的结果就是损失几千兵,成功则可获得半个魏国啊?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损失几千兵,而成功了,那可是能一举拿下关中,重创曹魏啊!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最大的疑问。

但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风险可控”和“收益巨大”是怎么算的呢?这才是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得明白,魏延说的“损失几千兵”,这只是他自己估算的“最坏结果”。这几千兵是什么概念?在那个时代,几千兵可不是小数目,那可是能组成一股相当有战斗力的部队。而且,这还是在“最坏结果”的情况下。一旦计划稍有不慎,比如粮草接济不上,或者被魏军发现并堵截,那损失的就绝不仅仅是几千兵那么简单了。

我们得看看子午谷这条路。虽然史书上也提到了子午谷,但诸葛亮在演义中之所以拒绝,关键还是因为这条路的真实情况。子午谷,顾名思义,地势险峻,山路崎岖,而且非常狭窄。历史上也记载,从汉中出子午谷到长安,虽然路程相对较短,但道路非常难行,而且沿途的地形对进攻方极为不利。

想象一下,诸葛亮派出的军队,不是几千人,而是要担负起如此重大的战略任务的数万人马。这些人要怎么通过这条险峻的山谷?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详细周密的后勤保障。粮草、兵器、攻城器械,这些东西怎么运送?一旦在谷中被敌人发现,他们如何在狭窄的地形上展开有效战斗?这可不像在平原上,可以呼啸而过,纵横驰骋。相反,一旦被敌人卡住咽喉,这支部队就可能被活活困死在山谷里。

再者,诸葛亮在那个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是曹操留下的老本,还是诸葛亮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蜀汉政权?蜀汉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但它的整体实力,无论是在人口、资源还是军事上,都远远不及强大的曹魏。蜀汉当时最宝贵、最不可复制的,就是他精心培养出来的那一批批士兵和将领。任何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失利,对于积弱的蜀汉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打击,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

诸葛亮选择的北伐策略,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意图通过占据关中,建立稳定的根据地,再图发展。这是一种符合蜀汉自身实力的稳健策略。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是一场豪赌。虽然成功的想象空间巨大,但一旦失败,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几千兵,而是整个北伐的希望,甚至是蜀汉这个政权的根基。

诸葛亮是一个极其谨慎、极其务实的人。他深知自己肩膀上承载的是汉室复兴的重担,是万千军民的希望。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可能的机会”而将自己所有的资本都押上去。他需要的是“大概率”的成功,而不是“小概率”的奇迹。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采纳了魏延的计策,结果会如何?

假设魏延率军奇袭成功,这确实是惊天动地的功绩。但接下来呢?这几万人马如何在人生地不熟的关中立足?如何对抗曹魏的后续部队?诸葛亮本部大军能否及时跟上支援?一旦魏军主力反应过来,将这支孤军围困在关中,后果不堪设想。

而如果失败了呢?正如前面所说,不仅仅是几千兵的损失。而是汉中兵力的严重削弱,北伐大业的彻底中断。更关键的是,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蜀汉内部的稳定,甚至可能因为这次惨败而动摇。

所以,诸葛亮不答应魏延出子午谷,并非他缺乏魄力,更不是他鼠目寸光。而是他作为一个卓越的战略家,对战争的风险有着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评估。他看到了子午谷地理的险恶,看到了后勤补给的困难,看到了蜀汉国力的虚弱,更看到了失败的后果对于整个蜀汉而言是多么的致命。

他更倾向于一条稳健的道路,通过正面战场,一点点蚕食魏国的势力,寻找可以一击制胜的战机。他的每一次北伐,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力求万无一失。虽然这意味着北伐的进程会比较缓慢,但却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蜀汉的实力。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是不敢冒险,不如说他是在为整个蜀汉的存亡负责。他拒绝子午谷奇谋,是为了避免一场可能导致蜀汉万劫不复的豪赌。他选择的是一条更加务实、更加安全,但同样充满荆棘的复兴之路。只是这条路,最终还是没能走到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答我在不同的场合说过无数次了。

魏延的设想是,打下长安以后,魏国集结兵力反扑至少需要20天。

而魏延认为,诸葛亮“从斜谷出,二十日必足以达”

要诸葛亮走大路20天驰援到长安城下


诸葛亮:

user avatar

同样的问题应该先问一下陆逊,为什么石亭之战,不用朱桓的提议,去封闭夹石和挂车。按照朱桓的提议,也是可以一战剿灭曹魏野战主力,平定淮南的。而且陆逊的形势和资源比诸葛亮肯定不差,能回答这个问题,起码吴粉就不会纠结于子午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您提到的“《三宝大战诸葛亮》牛顿为什么会创立微积分”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属于误导性的娱乐内容。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1. 根本性的时空错乱: 诸葛亮 是中国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牛顿 是17世纪英国的伟大科学家,他在1643年出生,1727年去世.............
  • 回答
    元成宗铁穆耳驾崩,后宫之中,尤其是掌管着实权的卜鲁罕皇后,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选择:皇位由谁来继承?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力排众议,选择了非真金嫡系的安西王阿难答,而非当时健在的、同样出自真金一脉的诸位宗亲。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方势力角逐、权力格局微妙平衡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事件.............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父子,权倾朝野,却从未有半分篡权之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深思熟虑、多方面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诸葛亮个人的品德、对刘备的忠诚、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及他自身的战略眼光等多角度进行剖析。一、 坚守“知遇之恩”与报答之心诸葛亮最初并不显赫,他只是一个隐居隆中的书生,过着“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